劉家輝

劉家輝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功夫片演員

性別:
出生年: 1951
受訪時年齡: 58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影視藝人
訪談主題: 文化與藝術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在香港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




標題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6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1
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




標題 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21分2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2
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



標題 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10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3
劉家輝與三位導演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的合作
邵氏電影以外江人主導,操上海話、寧波話及國語,不諳國語的廣東人佔極少數,只做咖喱啡的等閒角色。市場上雖然有粵語動作片,但國語市場較大。當年邵氏的粵語武打片演員有雪梨、唐佳及仙鶴港聯公司的演員;國語武打片由擅長京劇的韓英傑任導演。當年邵氏派李翰祥導演到台灣拍戲,電影大賣,但因當地制度問題,收入不能滙返香港,於是派張徹駐台灣拍攝一系列功夫片,目的是將這筆錢花光。當時劉家良與唐佳是張徹的武術指導班底。劉家良希望引薦劉家輝加入邵氏,安排劉家輝於華達片場與張徹見面,見面後馬上簽定《洪拳與詠春》的合約,加入邵氏的衛星公司,長弓公司。三年合約,第一年毎月薪酬1,000元,第二年1,500元,第三年2,000元。毎部電影另有額外獎金。依拍攝通告工作,不做演員,便做龍虎舞師。

1974年6月6日大夥兒到啟德機場出發,這是劉家輝第一次搭飛機,有「斷腸時」之感,離鄉別井三年,在當地語言不通,一年只可回家一次;抵台灣後張徹收起所有人的護照,防範有人中途離隊,劉家輝笑稱有如被「賣豬仔」,與女朋友只能書信來往。未幾,劉家良與張徹合作發生嫌罅,劉家良返香港,為邵氏拍攝他導演的第一齣電影《神打》,從此奠定邵氏第一個廣東導演的地位。

這時劉家輝仍然留在台灣,因「大佬走咗」心情惡劣,曾考慮跟長弓解約,離開電影行業。後張徹召見,告之兩星期後回港演出邵氏電影《少年英雄》﹝後正名為《陸阿采與黃飛鴻》﹞,飾演少年黃飛鴻一角,陳觀泰飾陸阿采。不過未及回港,被指派參與張徹電影《八道樓子》,劉家輝擔心邵氏不會等待一個藉藉無名的小輩,接拍《少年英雄》一事會泡湯,但礙於沒有護照在身,唯有留下完成《八道樓子》,於台中成功嶺拍戲一個月。當時合約期尚有一年半。及後,劉家輝返回邵氏拍攝《陸阿采與黃飛鴻》,受劉家良、劉家榮及李麗麗支持,令電影事業有所發展,劉家輝滿心感激。



標題 劉家輝與三位導演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的合作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14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4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劉家輝完成《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洪熙官》後,第三部電影是《少林三十六房》,他是第一個演員以光頭形象做主角。《陸》片中陳觀泰算是帶起劉家輝,為還人情債,劉家良開拍《洪》片讓陳觀泰獨擔主角大旗,劉家輝則演童千斤小角色。《少林三十六房》公映即引起哄動,電影於翡翠、明珠、海運、荷里活、文華等大戲院上映,劉家輝受觀眾熱烈追捧。

劉家輝分析劉家良電影以功夫動作構思故事,志在表現功夫,有別於其他電影大多以歷史為創作背景。劉家輝自《少林三十六房》後正式簽約邵氏,一直追隨劉家良,拍過劉家良的《醉馬騮》、《中華丈夫》及客串《螳螂》等。

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標題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23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5
1970年代演員以真功夫打鬥

洪熙官在廣東沿海地方豎起洪拳旗幟,發展拳術。及後弟子分立門派,稱為廣東五大門派:洪、劉、蔡、李、莫,以洪為首,有說「洪頭蔡尾」,是承認洪是祖宗,蔡為追隨其後。洪拳是原始拳種,其他門派是由此演變而來。電影上的功夫不會耍出一整套拳,耍拳如對著空氣打架,對拆是將拳術中有用的招式靈活應用,與對手有接觸功夫才有神髓、好看。

回顧過去3、40年,劉家輝慨嘆功夫片早已消失,李連杰電影如《霍元甲》、《黃飛鴻》,甄子丹的《葉問》等,都不是功夫片,只重劇情,打鬥只佔少部份,反觀1970年代,功夫片中佔70%是打鬥,但劇情馬虎;外國片如《洛奇》都重劇情少打鬥。劉家輝認為精彩的功夫片必須有六四或五五之比的打鬥部份,打鬥部份太少的電影不能稱為功夫片。回顧1970年代功夫片男主角,全都懂功夫,《黃飛鴻》黑白片時代,所有演員都懂打鬥。

北派和武術是兩班不同的人。北派是戲劇,「八和會館」便自成一個社團;武術是另一班人,例如較早前黃飛鴻150歲冥辰,劉家輝自覺是「武林」中人,赴會慶祝。武術中有南拳北腿,北方人身形高大常使出腿和掌的功夫,南方人矮小使埋身短打,以中國武術文化而言,打功夫者要視乎對手身形骨格和當地環境而使出功夫,令自己不處於劣勢。因此劉家良會視乎環境設計電影內的功夫招式,劉家輝欣賞《武館》一片,戲中由五形拳演變到鐵線拳,洪拳有三寶:工字伏虎、虎鶴相形、鐵線拳。在電影中,劉家輝與王龍威由寬敞地方打到九曲窄巷,由長拳轉用短橋,佩服劉家良將洪拳文化表現無遺。工作人員則從高處拍攝。

香港有兩個武術工會,傳統武術工會及新派武術工會,前者有黃飛鴻、蔡李佛、白鹤等宗師及弟子。新派武術工會主席是霍震霆,中國政府將傳統武術歸入新派武術,旨在減少門派鬥爭,目的是發展武術為一種運動,甚至可成為奧運項目。劉家輝認為中國功夫門派太多,難以統一,劉家輝出於尊重,兩個工會都參加,但慨嘆兩會互相批評,不愛團結,既有門派競爭,即使同一門派,弟子為爭坐館而相鬥。自從李連杰把少林功夫展現銀幕之上,中國便以新派武術培育運動員。

樊少皇也是懂功夫的演員,是樊彌生之子,曾做童星,少時父親把他送到山東武術隊習武,樊少皇習的是套路和長拳。功夫演員中有武館背景的只有少數,如陳觀泰。陳觀泰師父陳秀中剛巧在香港舉行段位制,對習武者以示鼓勵,段數高不一定打鬥能力高,反而表示其對武術境界有進深領會。

論經典動作片,劉家輝認為是《少林搭棚大師》。此片是劉家良的功夫喜劇。當年搭棚工人不會戴手套,用真竹篾紮棚,因此演員不能手貼膠布,防不勝防下經常被竹割破手。劉家輝憶述曾被竹插手受傷,滿手鮮血亦不敢揚聲,待拍攝完畢才到醫院縫針。留院時渴望劉家良師父探望,自覺以少爺身份做武打演員,辛苦搏命,未聽過一句安慰說話,感覺淒涼。直至翌晨師父親自探望,一句「死得未呀?」,令劉家輝轉悲為喜。




標題 1970年代演員以真功夫打鬥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23分0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6
邵氏拍攝場地多元化設備完善不需外求
劉家輝覺得邵氏階級味道濃厚,明星比普通演員及臨時演員享受較優厚待遇。他拍攝《陸阿采與黃飛鴻》時,與普通演員及臨時演員在大房化粧,化粧師是低級人員。拍《少林三十六房》時,獲明星級待遇,在房間內化粧,化粧師是主任級人馬,更有女傭照顧茶啡。劉家輝未曾參加過任何訓練班,曾與邵氏旗下南國訓練班演員合作,如于洋,但對方是舞蹈演員,不諳武術。

劉家輝記憶中邵氏有12個片廠,另有後山、獨木橋、古裝徑、街道等拍攝場景。劉家輝練習騎馬時會馳馬到古裝徑。古裝街道只是一個骨架,每套戲各自添置新道具如燈籠和攤檔,令觀眾覺得有不同場景。

邵氏宿舍分四級,劉家輝曾住過最高級的敦厚樓。敦厚樓供導演及明星居住,張徹導演住敦厚樓,明星除了劉家輝外,還有劉永、萬梓良、爾冬陞、惠英紅等。鄰座是普通宿舍,毎單位有一房、廁所及小廚房。邵氏有全套電影製作設備,包括沖印房、剪接房、配音間等,從不依賴外界服務,故毋須擔心盜版問題。

劉家輝認為邵氏院線中最高級是娛樂戲院。1950年代的娛樂戲院放映外國電影,1970年代已改放邵氏電影,戲院內懸掛的明星照中有劉家輝的照片,令他深感自豪;海運及荷里活戲院亦放置劉家輝的明星照;翡翠、明珠則沒有放置明星照片。邵氏電影公映時,同期上畫的戲院最多有13、14間,與高級戲院斟檔期時,節日時間必須放映有票房保證的電影。劉家輝記得當年自資買戲票請工作人員到海運看戲,算是慰勞,慶功宴則由劉家良請客。



標題 邵氏拍攝場地多元化設備完善不需外求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10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7
1970年代邵氏與嘉禾的競爭及1980年代邵逸夫轉戰無線電視

1970年代邵氏與嘉禾是競爭對手。當年演員與邵氏簽訂合約,容許員工毎年一次外借到其他電影公司,但嘉禾除外。邵氏與嘉禾雖各有功夫片,但內容大異其趣。劉家良是第一個拍諧趣功夫片的導演,第一部是《神打》。嘉禾多京班人員,多採用面譜及翻騰,由洪金寶主理喜劇,如《人嚇人》、《鬼嚇鬼》及《敗家仔》等;劉家良則著重武德,另添幽默元素,但絕不會將演員扮鬼扮怪。其他公司如新藝城拍諧趣功夫片,如《搏命單刀奪命槍》、《田雞谷》等由石天、吳耀漢主演,因以京班人員主理,仿效嘉禾路線。

1985-86年邵氏電影減產,劉家輝估計與邵逸夫轉戰無線電視有關。1980年代某次亞洲影展在印尼舉行。劉家輝雖不獲獎項,仍隨公司大隊參與,同行有惠英紅、邵逸夫、方逸華。影展期間收到利孝和逝世的消息。利孝和當年是無線電視主席,他逝世後不久邵逸夫加盟無線出任主席。1984、85年,功夫片進入低潮,喜劇崛起,劉家輝記得當時德寶公司需要租用院線,方逸華便租出整條院線,可減少人手。劉家輝估計邵逸夫投身電影多年,電視是他新的興趣。

1980年代功夫片進入低潮,劉家輝獲劉家良批准參與其他導演的電影,例如李沛權的《八十二家房客》,以及孫仲、桂治洪的電影。1986年劉家輝與劉家良正式約滿解散,劉家輝到台灣拍攝電視劇。兩年後與徐少强合資開設「吸引力公司」,影片於金公主院線上映;1989年劉家輝加盟無線電視,有人認為從大銀幕轉到小熒幕是委屈,但他沒有這種見解。對台灣的動作片不及香港,劉家輝認為是因為台灣武術以迨拳道為主,不及香港多元化,因國民黨將京劇帶到台灣,武打動作是北派形式。

1970至80年代武打片盛行時,香港有三個主要班底,分別是劉家班、洪家班、成家班,劉家輝認為洪和成是同門,屬同一個類型。1970年代,邵氏的武打導演有張徹及劉家班,但唐佳離開張徹後,張徹倚賴從台灣帶來的郭追、鹿峰,他們是京班人馬,例如電影《五毒》中五人打的是台灣北派動作。唐佳離開張徹後轉投楚原,唐佳善於舞台,很配合楚原的風格。劉家輝認為當年唐佳與劉家良合作的電影非常精彩,唐佳長於處理整體佈局、大場面;劉家良則擅長單對單、一對二打鬥,將招式美化並展現武術之道,唐劉兩人互補不足,相得益彰。拍《武館》時劉家良獨自處理大場面至單打獨鬥,劉家輝深感佩服。

邵氏電影影響遠至歐美,外地演員都認真上了功夫的一課,無怪乎李小龍會返港拍電影。外國人愛看《少林三十六房》,雖記不清SB,Shaw Brothers標記,但對劉家輝的光頭則記憶猶新。在無線電視時,劉家輝已蓄髮,一次到美國接受訪問,發現來機場接機的擁躉都剪了光頭;到小餐館吃飯,有頭髮的他被認出是劉家輝,但大家仍然期望他保留在《少》片的光頭形象。




標題 1970年代邵氏與嘉禾的競爭及1980年代邵逸夫轉戰無線電視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15分0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8
荷里活電影和中國電影的異同

荷里活拍攝電影與香港大不相同,荷里活工作12小時必須有12小時休息,上午8時開工,5小時後是午飯時間,有角色的演員有私人休息室,拍攝現場不斷有茶啡、汽水、三文治、水果等小食供應,任何工作人員都可享用。在邵氏絕無這種待遇。

外國人可從邵氏功夫片學懂製作動作片的靈活性,例如用倒拍產生輕功效果。劉家輝認為做導演要有理想,是一齣電影的領導,應該受人尊重;他曾與昆頓•塔倫天奴合作,對方會聆聽他的意見。但香港文化不同,香港導演要顧及老闆利益、市場及大牌演員,未能獲得應有尊重。對於為何荷里活的功夫片沒有香港功夫片的神韻,劉家輝認為外國的剪接是獨立運作,未必能反映武指的構思。相反,香港的剪接會與導演和武術指導溝通,才能保證動作的原意在電影中保留下來。

劉家輝認為未來中國電影是以大製作為主。中國電影有條件講究細節。香港是商業社會,靠演員樣貌吸引觀眾,對於製作認真的歷史題材,香港無法做到。劉家輝曾到內地拍電影,飾演國民黨司令官白崇禧。發現電影有教授參與,向劉家輝講解白崇禧的歷史角色,演員要依照教授對歷史的研究來演,動作和戲服都絕無馬虎,演員不能欠缺歷史知識。劉家輝以「趕」來形容香港的電影制度,外國人要求有預演,但香港導演要求演員要即場表現。

劉家輝往印度Bollywood拍攝電影,協助處理動作設計,對方因為《少林三十六房》認識劉家輝,劉家輝回顧因《少》片成名,亦學懂尊重電影、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對邵氏很感激,邵氏有任何活動他都會支持。

劉家輝強調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是幸運與努力造就了今日的成就。當初選擇音樂及功夫全為興趣,與職業無關。他希望可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音樂的文化、功夫的文化,用以孕育下一代,讓他們了解香港曾經有過什麼。




標題 荷里活電影和中國電影的異同
日期 11/11/2009
主題 文化與藝術
記錄總長 14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CC-LKF-SE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