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古引
是曲旋律變化細緻,起伏有情;蓋寫以今追昔,感興傷懷之情。此曲有唱辭,《愔愔室琴譜》(2000) 辭曰:「今古悠悠,世上的那浮漚,英雄須是早回頭。夕陽西下,江水的那東流,山岳呵呵的那荒邱,山岳呵呵的那荒邱。愁消去,是酒醉了的那方休。想不盡,楚炬的那秦灰;望不見,望不見,吳越的那廔臺。事遠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來。故鄉風景,空自的那花開。日月如梭,行雲流水若何。嗟美人呵!東風芳草的那怨愁多,六朝事事皆空過。漢家簫鼓,渭北的那山河,天荒地老,終是的那消磨,消磨,消磨更消磨又何多?」此曲錄版本乃據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黃八妹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均如」琴(絲絃)。日期 | 2013年 |
作者的話 | 初接觸古琴,頓感世間真有天籟之聲,毫不考慮地便進入了這美妙的世界 (彈琴); 漸漸更想了解這世界的構造(斲琴); 最後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製成品),從而樂在其中。 |
人物 | 黃八妹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29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慨古引
是曲旋律變化細緻,起伏有情;蓋寫以今追昔,感興傷懷之情。此曲有唱辭,《愔愔室琴譜》(2000) 辭曰:「今古悠悠,世上的那浮漚,英雄須是早回頭。夕陽西下,江水的那東流,山岳呵呵的那荒邱,山岳呵呵的那荒邱。愁消去,是酒醉了的那方休。想不盡,楚炬的那秦灰;望不見,望不見,吳越的那廔臺。事遠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來。故鄉風景,空自的那花開。日月如梭,行雲流水若何。嗟美人呵!東風芳草的那怨愁多,六朝事事皆空過。漢家簫鼓,渭北的那山河,天荒地老,終是的那消磨,消磨,消磨更消磨又何多?」此曲錄版本乃據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黃八妹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均如」琴(絲絃)。日期 | 2013年 |
資料類別 | 聲音 |
人物 | 黃八妹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29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慨古引
是曲旋律變化細緻,起伏有情;蓋寫以今追昔,感興傷懷之情。此曲有唱辭,《愔愔室琴譜》(2000) 辭曰:「今古悠悠,世上的那浮漚,英雄須是早回頭。夕陽西下,江水的那東流,山岳呵呵的那荒邱,山岳呵呵的那荒邱。愁消去,是酒醉了的那方休。想不盡,楚炬的那秦灰;望不見,望不見,吳越的那廔臺。事遠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來。故鄉風景,空自的那花開。日月如梭,行雲流水若何。嗟美人呵!東風芳草的那怨愁多,六朝事事皆空過。漢家簫鼓,渭北的那山河,天荒地老,終是的那消磨,消磨,消磨更消磨又何多?」此曲錄版本乃據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黃八妹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均如」琴(絲絃)。日期 | 2013年 |
人物 | 黃八妹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29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慨古引
訪談日期 | 日期 | 2013年 |
人物 | 黃八妹 | |
資料類別 | 聲音 | |
特藏 | 香江琴緣 |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29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慨古引
是曲旋律變化細緻,起伏有情;蓋寫以今追昔,感興傷懷之情。此曲有唱辭,《愔愔室琴譜》(2000) 辭曰:「今古悠悠,世上的那浮漚,英雄須是早回頭。夕陽西下,江水的那東流,山岳呵呵的那荒邱,山岳呵呵的那荒邱。愁消去,是酒醉了的那方休。想不盡,楚炬的那秦灰;望不見,望不見,吳越的那廔臺。事遠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來。故鄉風景,空自的那花開。日月如梭,行雲流水若何。嗟美人呵!東風芳草的那怨愁多,六朝事事皆空過。漢家簫鼓,渭北的那山河,天荒地老,終是的那消磨,消磨,消磨更消磨又何多?」此曲錄版本乃據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黃八妹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均如」琴(絲絃)。受訪者 | 黃八妹 |
日期 | 2013年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29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慨古引
是曲旋律變化細緻,起伏有情;蓋寫以今追昔,感興傷懷之情。此曲有唱辭,《愔愔室琴譜》(2000) 辭曰:「今古悠悠,世上的那浮漚,英雄須是早回頭。夕陽西下,江水的那東流,山岳呵呵的那荒邱,山岳呵呵的那荒邱。愁消去,是酒醉了的那方休。想不盡,楚炬的那秦灰;望不見,望不見,吳越的那廔臺。事遠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來。故鄉風景,空自的那花開。日月如梭,行雲流水若何。嗟美人呵!東風芳草的那怨愁多,六朝事事皆空過。漢家簫鼓,渭北的那山河,天荒地老,終是的那消磨,消磨,消磨更消磨又何多?」此曲錄版本乃據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黃八妹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均如」琴(絲絃)。日期 | 2013年 |
資料類別 | 聲音 |
人物 | 黃八妹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29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