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特藏 全部項目 香江琴緣
  • 第二個斲琴工序的工具
    斲琴工具,用於第二個斲琴工序——斲:

    (1)紙樣——與琴同樣大小,複製在琴材上
    (2)鉛筆——在面板和底板材料上依紙樣畫出琴形
    (3)手鋸——依畫出的琴形鋸出面板和底板
    (4)斧頭——斲出琴面大致形狀和弧度
    (5)長刨——推平琴面和琴底,刨子越長,木越平直
    (6)短刨——細緻修正琴面和琴底
    (7)蝴蝶刨——把直邊刨圓,修整琴額位置
    (8)弧度卡尺——琴面弧度標準
    (9)長尺——琴面直度標準
  • 修整好的面板
    此為蔡昌壽修整好的面板。古琴式樣繁多,製琴第二步是在所選的琴材上繪畫琴式,通常是先擬好各部位尺寸位置,繪出紙樣,然後再複製在琴材上。要將面板修挖成琴坯,先得「大刀闊斧」鋸出琴型,再用斧頭斲出琴面大致形狀,然後用長刨修整琴面,依弧度卡尺為準刨出琴面弧度,再以短刨及蝴蝶刨仔細修整。琴底也須首尾平直,及修出輕微弧度。
  • 修整好的底板
    此為蔡昌壽修整好的底板。古琴式樣繁多,製琴第二步是在所選的琴材上繪畫琴式,通常是先擬好各部位尺寸位置,繪出紙樣,然後再複製在琴材上。要將面板修挖成琴坯,先得「大刀闊斧」鋸出琴型,再用斧頭斲出琴面大致形狀,然後用長刨修整琴面,依弧度卡尺為準刨出琴面弧度,再以短刨及蝴蝶刨仔細修整。琴底也須首尾平直,及修出輕微弧度。
  • 第三個斲琴工序:挖
    面板的內部是槽腹,與底板合成共鳴腔。槽腹要求首厚尾薄,中軸線處略厚;兩側近邊成弧面,較中央薄。槽腹須以不同的鑿修挖,再用圓刨、平刨修整,使槽腹圓滑,同時保留納音、足池等部位。槽腹的厚薄弧度影響共鳴和音色,所以修挖槽腹要不時結合底板,上下左右敲叩琴體以查驗聲音虛實。底板內面也須稍修出弧度。圖為蔡昌壽示範第三個斲琴工序。
  • 第三個斲琴工序的工具
    斲琴工具,用於第三個斲琴工序——挖:
    (1)工作板——須以平直堅固木材製成
    (2)弧形木墊——穩固承托具弧度的面板,以修挖槽腹
    (3)大方鑿
    (4)小方鑿——修挖槽腹,一般先從中軸線開始,先用大方鑿,再以小方鑿修整
    (5)大圓鑿
    (6)小圓鑿——槽腹兩側近邊以圓鑿修出弧度,使音色圓滿
    (7)小圓刨
    (8)小平刨——鑿好的槽腹以小圓刨、小平刨修整圓滑
    (9)單線刨——修整槽腹邊緣
    (10)磨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鑿子、刨子必須經常修磨以保持鋒利。磨石越光滑,磨出來的刀刃也越鋒利。磨刀是斲琴入門必修課。
  • 已修挖槽腹的面板
    已修挖槽腹的面板,蔡昌壽女兒存美製作。作者2006年開始學習斲琴。「槽腹」是由剜空的面板和底板合成。
  • 已修挖槽腹的底板
    已修挖槽腹的底板,蔡昌壽女兒存美製作。作者2006年開始學習斲琴。「槽腹」是由剜空的面板和底板合成。
  • 第四個斲琴工序:鑲
    已修挖的琴坯須鑲嵌硬木配件如岳山、軫池板、護軫、龍齦、雁足等。黏合劑多以生漆調和麵粉而成,也有用煮溶的動物膠,例如豬皮膠。岳山橫嵌在琴首用以架起琴絃,龍齦是琴尾中央承絃木。焦尾配件如冠角等都由硬木所製,既保護琴尾,又作裝飾。較佳的硬木有紫檀、紅木、花梨木和鳥木。琴面上鑲有十三個「徽」,多用蚌殼製成,以七徽居中較大,兩邊依次縮小。「徽」位於琴絃的泛音震動節點,須按琴絃長度計算。「徽」一般在批好灰胎後才鑲嵌。圖為蔡昌壽示範第四個斲琴工序。
  • 第四個斲琴工序的工具
    斲琴工具/材料,用於第四個斲琴工序——鑲:
    (1)虎舌銼——用以磨邊、修圓位和修飾硬木配件
    (2)馬牙銼——比虎舌銼粗,用於稍大幅度修整
    (3)硬木配件——護軫、岳山、軫池板、雁足、龍齦、冠角(右至左)
    (4)鮑魚殼——徽的一種原料
    (5)十三個琴徽——七徽居中較大,兩邊依次縮小
    (6)麵粉——混合生漆生黏合劑
    (7)動物膠——隔水煮溶作黏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