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死亡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資料類別 | 圖片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薄扶林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本部大樓是香港大學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於1910至1912年間由麼地爵士捐款興建。大樓由利安建築事務所設計,設有兩個庭院,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用紅磚及花崗石建造,正面以四座塔樓連接,中央為一座鐘樓(1930年由遮打爵士捐款興建)。1952年,大樓南面增建了兩個庭院;1958年,末端大樓加建一層。本部大樓原是醫學及工程系的課室及實驗室,現供文學院各學系使用。大樓中央的禮堂以陸祐先生命名,紀念他早年對香港大學的捐助。本部大樓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日期 | 約20世紀初 |
地方 | 香港島/中西區/半山/(街道)/香港大學 |
資料類別 | 圖片 |
特藏 | 香港地 |
儲存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 |
授權說明 | 獲香港大學圖書館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B2008.0114 |
Copyright © 2012 Hong Kong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