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特藏 全部項目 1990年代
  • 中環同文街
    本港盛產花崗石,故街道早年大都由花崗石砌成,最特別一點就是小街窄巷,街頭的去水道都設在路中間,並不是在兩旁,如圖中的同文街。
  • 灣仔道(1991)
    圖為灣仔道街邊擺賣的街市,現在全部小販已遷入固定的新街市大樓,使街道清潔而美觀。1980年合和公司於皇后大道東興建六十六層高的合和中心,現代化的建築物,與前方的景觀成強烈對比。
  • 上亞厘畢道(1991)
    開埠時上亞厘畢道一帶已有天主教與基督教聖公會之物業,如天主教總堂、明愛中心及聖公會會督府(早年為聖保羅學校)等,不少物業依然保留至今。
  • 香港文化中心廣場
    香港文化中心座落於尖沙咀舊火車總站原址,於1989年建成,現只保留原有的鐘樓(建於1916年,高四十四米),海旁建有迴廊配合整體建築的和諧,也可眺望對面的太平山及維多利亞港的美景。
  • 銅鑼灣利舞台
    利舞台由利氏家族於1925年興建,是當年香港首間有旋轉舞台的戲院。除舞台劇演出外,亦可作電影院。院內有三層觀衆席,樓下有迴旋走廊、廂座,共有座位1267個。利舞台的建築設計甚具特色,有法國式圓拱形天頂,繪上五彩金龍,畫棟雕樑,高貴而古色古香,亦是本港第一間安裝冷氣設備的戲院。可惜利舞台已於1991年8月拆卸。
  • 香港政府大球場
    1916年南華體育會成立,本地華人從此更主動參與體育活動。足球是早年本地華人的主要運動,早於1914年足球總會經已成立,六十年代更是本地足球的顛峰。1955年掃桿埔的政府大球場落成,看台可容納二萬八千人,1993年再改建為五萬人的看台。
  • 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維多利亞公園於1957年填海建成,佔地二十公頃。內有各種運動場館,每年舉行國際網球和小型跑車比賽。每逢中秋節、年宵市場等喜慶節日,大型活動都在園內舉行。
  • 薄扶林
    薄扶林(古稱「薄鳧林」)村開埠前經已存在,後山為最早開闢的薄扶林水塘。該區的瑪麗醫院對下就是基督敎墳場,墳場之下有古老殘破的東華三院義莊和療養院。岸邊新闢的域多利道旁,有更多的醫療中心:甘迺廸中心及療養院、瑪嘉烈戴麟趾紅十字會學校、傷殘兒童資源中心、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建於1968年)、麥理浩復康院、扶輪兒量復康用具中心、香港復康會及竹林明堂護理安老院(建於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