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1970年代歐美對入口的亞洲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面臨配額引發的貿易衝擊,長江製衣除提升高價成衣的產量、出口不受配額限制的西裝外,同時遠赴不受配額影響的國家開廠。1970年代起長江曾在澳門、星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台灣、萊索托等地設廠,陳氏家族成員分赴各地管理工廠,每逢亞歐國家展開配額談判時,紛紛以顧問身份代表所在國的政府,參加國際商貿會議,陳永棋笑言配額談判正是紡織家族聚會之時。1980年代初某年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陳瑞球、陳永棋、陳永滔分別是香港、澳門和星馬代表團成員,永泰紡織的鄭維志、鄭維強分別代表香港和星馬出席,當年不少廠商是嗜吃大閘蟹的上海人,大閘蟹藉此機緣被引入布魯塞爾。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一系列紡織品配額談判隸屬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議會組織,1990年代初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配額問題從此消緩。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日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
人物 | 陳永棋 |
公司 |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
主題 | 工業 |
記錄總長 | 18分46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CWK-SEG-004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1970年代歐美對入口的亞洲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面臨配額引發的貿易衝擊,長江製衣除提升高價成衣的產量、出口不受配額限制的西裝外,同時遠赴不受配額影響的國家開廠。1970年代起長江曾在澳門、星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台灣、萊索托等地設廠,陳氏家族成員分赴各地管理工廠,每逢亞歐國家展開配額談判時,紛紛以顧問身份代表所在國的政府,參加國際商貿會議,陳永棋笑言配額談判正是紡織家族聚會之時。1980年代初某年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陳瑞球、陳永棋、陳永滔分別是香港、澳門和星馬代表團成員,永泰紡織的鄭維志、鄭維強分別代表香港和星馬出席,當年不少廠商是嗜吃大閘蟹的上海人,大閘蟹藉此機緣被引入布魯塞爾。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一系列紡織品配額談判隸屬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議會組織,1990年代初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配額問題從此消緩。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日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
主題 | 工業 |
資料類別 | 聲音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人物 | 陳永棋 |
工業 | 製衣業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CWK-SEG-004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1970年代歐美對入口的亞洲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面臨配額引發的貿易衝擊,長江製衣除提升高價成衣的產量、出口不受配額限制的西裝外,同時遠赴不受配額影響的國家開廠。1970年代起長江曾在澳門、星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台灣、萊索托等地設廠,陳氏家族成員分赴各地管理工廠,每逢亞歐國家展開配額談判時,紛紛以顧問身份代表所在國的政府,參加國際商貿會議,陳永棋笑言配額談判正是紡織家族聚會之時。1980年代初某年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陳瑞球、陳永棋、陳永滔分別是香港、澳門和星馬代表團成員,永泰紡織的鄭維志、鄭維強分別代表香港和星馬出席,當年不少廠商是嗜吃大閘蟹的上海人,大閘蟹藉此機緣被引入布魯塞爾。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一系列紡織品配額談判隸屬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議會組織,1990年代初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配額問題從此消緩。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主題 | 工業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日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
人物 | 陳永棋 |
行業 | 製衣業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CWK-SEG-004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主題 | 工業 | |
訪談日期 | 日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
記錄總長 | 18分46秒 | |
人物 | 陳永棋 | |
工業 | 製衣業 | |
資料類別 | 聲音 | |
特藏 | 戰後工業 |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
登錄號碼 | LKF-CWK-SEG-004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1970年代歐美對入口的亞洲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面臨配額引發的貿易衝擊,長江製衣除提升高價成衣的產量、出口不受配額限制的西裝外,同時遠赴不受配額影響的國家開廠。1970年代起長江曾在澳門、星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台灣、萊索托等地設廠,陳氏家族成員分赴各地管理工廠,每逢亞歐國家展開配額談判時,紛紛以顧問身份代表所在國的政府,參加國際商貿會議,陳永棋笑言配額談判正是紡織家族聚會之時。1980年代初某年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陳瑞球、陳永棋、陳永滔分別是香港、澳門和星馬代表團成員,永泰紡織的鄭維志、鄭維強分別代表香港和星馬出席,當年不少廠商是嗜吃大閘蟹的上海人,大閘蟹藉此機緣被引入布魯塞爾。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一系列紡織品配額談判隸屬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議會組織,1990年代初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配額問題從此消緩。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受訪者 | 陳永棋 |
公司 |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
日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
主題 | 工業 |
記錄總長 | 18分46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CWK-SEG-004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1970年代歐美對入口的亞洲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面臨配額引發的貿易衝擊,長江製衣除提升高價成衣的產量、出口不受配額限制的西裝外,同時遠赴不受配額影響的國家開廠。1970年代起長江曾在澳門、星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台灣、萊索托等地設廠,陳氏家族成員分赴各地管理工廠,每逢亞歐國家展開配額談判時,紛紛以顧問身份代表所在國的政府,參加國際商貿會議,陳永棋笑言配額談判正是紡織家族聚會之時。1980年代初某年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陳瑞球、陳永棋、陳永滔分別是香港、澳門和星馬代表團成員,永泰紡織的鄭維志、鄭維強分別代表香港和星馬出席,當年不少廠商是嗜吃大閘蟹的上海人,大閘蟹藉此機緣被引入布魯塞爾。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一系列紡織品配額談判隸屬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議會組織,1990年代初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配額問題從此消緩。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日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 |
記錄總長 | 18分46秒 |
資料類別 | 聲音 |
人物 | 陳永棋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CWK-SEG-004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