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日期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人物 | 孫建超 |
公司 | 建業五金塑膠廠有限公司 |
主題 | 工業 |
記錄總長 | 24分53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SUNS-SEG-003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日期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主題 | 工業 |
資料類別 | 聲音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人物 | 孫建超 |
工業 | 金屬器具業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SUNS-SEG-003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主題 | 工業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日期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人物 | 孫建超 |
行業 | 金屬器具業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SUNS-SEG-003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主題 | 工業 | |
訪談日期 | 日期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記錄總長 | 24分53秒 | |
人物 | 孫建超 | |
工業 | 金屬器具業 | |
資料類別 | 聲音 | |
特藏 | 戰後工業 |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
登錄號碼 | LKF-SUNS-SEG-003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受訪者 | 孫建超 |
公司 | 建業五金塑膠廠有限公司 |
日期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主題 | 工業 |
記錄總長 | 24分53秒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戰後工業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SUNS-SEG-003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日期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記錄總長 | 24分53秒 |
資料類別 | 聲音 |
人物 | 孫建超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SUNS-SEG-003 |
中華製漆創辦人及第二代繼承人背景。公司創立經過。
中華製漆創辦人林堃祖籍台山,年輕時讀書成績不俗,後來到美國半工讀。林堃在美國留學,曾到農場採摘生果和教授美國華僑中文,最後在紐約布魯克林大學畢業。林堃畢業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他向一家漆油公司自薦而獲聘用。中華製漆另一創辦人林堃的弟弟林安(即林定波父親),曾在廣州嶺南中學和培正中學讀書。
林堃從美國來到香港後,與林安成立小型漆油廠(即中華製漆廠)。林堃曾接受化學工程訓練,能為漆油廠帶來生產技術等知識。該廠最初生產鐵器漆和木器漆。國民製漆亦在同年成立。
中華製漆最初開廠,資金有限,是創辦人向親人集資創立,當時只有6名員工。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生產停頓,林堃到廣西柳州生產和銷售花生糖,以維持生計。1946年,中華製漆重新註冊,資金乃向外招股所得,公司規模仍屬小型。
以前漆油的生產技術比較粗淺,政府對漆油廠廠房的設計和產品的安全標準沒有嚴格要求,漆油廠設備較簡陋,靠燒煲煮油,也較少檢驗機器設備。中華製漆在旺角鴉蘭街建立廠房,當時樓高3層,地下是廠房生產,2樓是辦公室及存放漆油、溶劑的地方,3樓供林堃一家居住,林定波在林堃家人搬走後,也曾居於3樓。生產漆油需要煮油,煮油的工序較為危險,中華製漆於是在大角咀租了一個空地煮油。鴉蘭街廠房附近有一塊休憩空地和一座為男工而設的宿舍。林定波讀幼稚園時,中華製漆已經在鴉蘭街設廠,男工主要從事生產,女工則從事包裝的工作,男工有宿舍住,女工則沒有宿舍住。
中華製漆第二代除林定波外,還有林堃兒子林務彪。林定波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畢業;林務彪在史丹福大學化學系畢業。當時大學沒有漆油專門學科,若要學取漆油專門知識,通常是主修化學,然後選修與漆油相關的科目,如高分子化學。漆油公司通常透過與其他外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學得漆油技術。1965年,中華製漆聘請第一位化學師。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中華製漆的發展(一):擴展廠房、漆油品種擴及工業漆油
1970年代,香港有六大漆廠、建國漆廠和數間山寨廠,行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中華製漆在觀塘有2個廠房,其中一個廠房是自建廠房,樓高6層,最多只用約4萬呎地,廠房搬到西貢後,面積增加至16萬呎地。現在中華製漆在深圳一個廠房的土地面積約5萬8千平方米也不敷應用。林定波剛回中華製漆時,中華製漆的銷售額不過8位數字。市場佔有率方面,中華製漆不比其餘5間大,當時以國民漆廠最大。在中華製漆的銷售市場中,內地市場佔九成。
以前中華製漆的產品主要出口,1970年代開始,外國市場實施種種限制,中華製漆轉而發展本地市場。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迅速,林定波和他的堂兄弟在其他外國公司支持下,轉而生產工業用漆油。在內地開放初期,中華製漆的香港廠房開始搬往內地,工業訂單也增加。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可用於藤器、電風扇和玩具。玩具種類包括金屬車、軟膠、硬膠和塑膠類的玩具、PVC公仔等。不同種類的玩具需要不同漆油,主要分為適用於金屬類玩具的焗油、適用於軟膠玩具的樹脂漆油、塑膠類玩具的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漆油和聚氯乙烯類的漆油。
中華製漆生產工業漆的過程中,化學師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漆油原料組合,以配合不同物質的表面特性。化學師在成功生產一種塗料後,就開始從減低成本着手改善產品。玩具漆佔中華製漆的生意額大約30%至40%,中華製漆佔當時香港玩具漆市場需求的70%,建築用漆始終佔中華製漆的銷量最多。建築用漆用菊花牌包裝銷售,木器漆則用長頸鹿牌包裝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