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Home of the Past: From Squatters to Public HousingHousing Authority EstatesEstates constructed by Housing Authority
特藏往昔家園: 從寮屋到公屋房委會屋邨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屋邨
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屋邨

屋宇建設委員會於1954年成立,專責興建房屋,本着每人最少35平方呎居住空間的法定標準,以及中下收入家庭可負擔租值的前提,為巿民提供居所。屋宇建設委員會縱然由政府發起,卻獨立於官方主要部門,以個別形式運作。政府向委員會提供港幣5000萬元的低息貸款,並按照評定巿值三分之一的水平,向該會撥出土地,興建房屋。委員會半獨立的性質,讓其可以靈活地編制人手架構,並起用不為直屬政府的徙置事務處所接納的屋邨規劃方式。委員會自設建築師部門,成立以來,一貫聘用專業人員管理,管理風格上與徙置事務處迥然不同。

委員會最初為這種房屋設下的興建準則,在於建造獨立單位,每戶皆設廚房、廁所與露台;並規劃全邨的佈局,建築物佔據地皮的25%至27%,總體人口密度為每英畝2,000人,租值符合租戶的月入水平。

北角邨是第一個由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屋邨,於1958年落成,銳意為巿民提供廉租屋。然而其後隨着時日過去,設計質素逐漸向經濟低頭,是以北角邨的居住標準,成為絕響。該屋邨沿海傍而建,佔地6.5英畝,大約半數的地皮用作興建遊樂場與花園;大部分樓宇的地下均設置有蓋遊樂場,好讓居民於雨天使用。另一與其他廉租屋大不相同的設計之處,在於邨內每戶都有永久的房間間隔,令居民獲得更多的私隱之餘,亦可在居所內劃分不同的生活空間。然而,這個設計卻需要較高的空間標準:每人超過40平方呎。與此同時,全邨設計亦充份考慮到光線和通風需要。經過40多年洗禮後,北角邨終於2003年拆卸。但無可否認,它是香港歷來最佳的廉租屋邨。

屋宇建設委員會為香港建成了十個廉租屋邨,小至西環邨,大如華富邨,規模各異。旗下興建的其他屋邨,則包括蘇屋邨、彩虹邨、馬頭圍邨、和樂邨、福來邨、坪石和愛民邨。蘇屋邨於1963年落成啟用,試行了一系列的單位設計,租金因應地點、面積與單位內的設施而異。蘇屋邨的單位設施與北角邨大致相同,裝潢質素則略低一點。彩虹邨於1964年啟用,為屋宇建設委員會旗下基本建屋標準的標誌屋邨項目;馬頭圍邨、和樂邨與福來邨以類近的形式興建,箇中規劃的差別輕微;坪石邨的建築規劃曾經過多次修改,最後落實興建五座樓高28層的大樓,另有商店、學校和一個巴士總站,作為配套。華富邨可謂代表之作,內裡的「巿中心」部分備有各式購物與巿場設施、一間大型酒樓、社區會堂、郵政局、公共圖書館、多層停車場、一個百貨商場、四間小學和一間中學。它亦是香港首個綜合設計的鄰里屋邨,堪稱成功範例,只是因為地點偏遠,略為限制居民的就業選擇。其後的愛民邨亦仿照華富邨的設計路線而興建。



  • 雅麗珊郡主在蘇屋邨植樹

  • 坪石邨

  • 西環邨

  • 面向海灣的華富邨
房委會屋邨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