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
最近瀏覽

東華三院的文物保育工作

1. 香港的文物保育

文物泛指具有歷史價值的遺址及遺蹟,也包括能夠反映不同時期經濟生產、工藝技術、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代表性物件。香港政府於1976年實施《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同年成立古物諮詢委員會和古物古蹟辦事處,負責執行相關的工作。過去政府致力搶救考古遺址,修復歷史建築,並推動文物教育,以增進市民對文物保育工作的認識。踏入21世紀,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於文物保育工作,從過去着重考古遺址及歷史建築的研究和保護,進一步強調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並推行一系列文物保育措施,包括成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為新的基本工程項目做文物影響評估、在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以及為獲評級歷史建築的業主提供維修資助等。

2. 東華對廟宇的管理

廟宇是早期本地華人社會的活動中心,而義祠和上環文武廟與東華醫院的創立就有密切關係。其中位於太平山街的義祠自1872年起就一直由東華負責管理,供奉無人認領死者的神主牌,1895年在原址重建後,門額加上「廣福慈航」四字,故亦有人稱之為廣福義祠。上環文武廟是早期華人集會議事的地方,透過組織盂蘭勝會,成功把港島北岸的華人聯絡起來,廟內現今仍存有多件「闔港眾信」或「四環眾信」送出的文物。在東華醫院成立前,該廟值理是香港華人的領袖,負責與香港政府聯絡,並接待過境的中國官員。

1908年政府頒布《文武廟條例》,東華醫院正式接管文武廟及廟產,廟宇收入用作資助免費醫療服務及興辦教育。隨後政府又把油麻地天后古廟、旺角水月宮及大角咀洪聖廟交予廣華醫院管理,以廟宇及廟產收入補貼醫院經費。現今東華三院管理的廟宇共有12間,除上述五間外,還包括列聖宮、慈雲山觀音佛堂、灣仔洪聖廟、油麻地福德祠、油麻地社壇、油麻地城隍廟及油麻地書院,廟宇的保養和修繕工程,都是由東華三院負責。

3. 東華義莊的保育工作

東華義莊前身是文武廟值理管理的「牛房義莊」,1875年文武廟值理將牛房義莊交予東華管理,1899年東華得政府支持將義莊遷往大口環現址,命名為「東華義莊」。東華義莊與海外華人原籍歸葬的歷史息息相關,曾協助處理從海外運回的骨殖總數逾10萬宗,充分體現香港作為內地與海外華人社會的樞紐角色,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東華義莊自落成以來,經過多次修葺及增建,以應付不同時代的需要。2003年,東華三院為義莊展開修復工程,使不同年代建成的歷史建築群得以保持原來面貌,並通過義莊建築見證華人殯葬文化的演變。東華義莊的修復工程更於2005年先後榮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頒發的香港文物獎(2004)「文物保存及修復獎」榮譽大獎,以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2005亞太區文物修復獎」優越大獎,成就得到各方肯定。近年東華三院文物館又着手整理、修復及出版與義莊有關的歷史文獻,對研究海外華人歷史,以及環球慈善網絡中東華所扮演的角色問題,都極有幫助。

4. 東華三院文物館

東華三院文物館設於原廣華醫院大堂,該大堂於1911年落成,最初只有一層高,其後在左右偏廳加建閣樓,成為兩層高建築物。1958年,廣華醫院開展重建工程時,特別保留這座大堂作為東華及香港歷史的見證。1970年東華三院慶祝100周年紀念,當屆董事局正式成立東華三院文物館。文物館的大堂佈局與華南常見的傳統廳堂相近,糅合20世紀初流行的西式建築特色,2010年列為法定古蹟。

文物館致力搜集、修復和保存東華的文物和典籍,現存館藏約有600件展品、逾7,000項歷史檔案及20,000多幀相片,館內設有專題展覽廳,介紹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館亦定期舉辦教育活動及講座,近年分別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開展「東華三院口述歷史計劃」,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開展「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計劃」。文物館有一支優秀的義工團隊,除協助推動檔案數碼化計劃外,亦參與牌匾對聯的研究工作。

5. 檔案的修復和保存

東華三院明白到文物保育和修護的重要,積極為東華的歷史文物和文獻作不同程度的修復。2000年,文物館為館藏718本文獻展開修復及重新裝裱的工作,並拍攝成微縮膠片。2004年,文物館把橫跨1915年至1972年,共101項約20,000頁的義莊文獻拍攝數碼檔案,除可利便研究者對東華義莊及海外華人原籍歸葬加以研究外,更為日後的檔案數碼化計劃奠下基石。

2009年,東華三院從海外聘請兩位修復專家,鑑定義莊文獻的保存狀況,為損壞最嚴重的檔案立即修復,再為其他尚算穩定的檔案制訂長遠的保護政策。義莊文獻包括書信、冊籍、文件、散張輪船紀錄及出入東華義莊證明等。兩位紙本修復專家需對原件紙張分析,確定紙張種類,採用與原件相類近的物料修復;同時把過去使用帶酸性的黏合劑移除,以免紙張進一步變脆;此外,在破損地方加固,防止紙張繼續變質。

6. 檔案的編纂、整理和出版

東華三院收藏的歷史檔案內容豐富,從1960年代開始,東華先後出版多部重要文獻和史冊,詳細記錄東華的發展歷程。東華為進一步開放資料,方便研究者使用,於2005年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合作,翌年出版《益善行道——東華三院135周年紀念專題文集》。2006年東華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開展「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計劃」,將逾千項東華檔案彙編成書,前後兩期共出版5冊精選資料集,透過東華歷史檔案如《徵信錄》、《董事局會議紀錄》、東華醫院與其他機構的往來函件,以及當時的報章、政府年報及歷史照片等,記錄東華從1870年成立以來到1970年的百年歷史。由於東華檔案記錄了不少香港華人社會活動的情況,這些檔案成為研究香港社會史的第一手資料。

至於東華出版的另一本機構專著——《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涵蓋東華自創院以來到回歸祖國前的歷程,從本港社會發展和近代中國歷史的脈絡,分析東華三院的貢獻,為香港與內地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

7. 口述歷史的整理和保存

東華三院是本地首間建立其機構口述歷史檔案的慈善組織。2006年,東華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開展「東華三院口述歷史計劃」,為期3年,透過訪談近100位與東華相關人士,包括東華三院前任主席、東華各服務領域已退休或臨屆退休年齡的不同職級資深員工、於東華屬校畢業的舊生、熱心參與東華籌款的社區人士等,通過他們第一身的回憶及親述個人的經驗、觀點和情感,憶述東華提供的醫護、教育、公共及社會服務,以及慈善籌款的演變,以至慈善組織的管治概念和架構變更等。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故事,是二次大戰以後東華發展轉型的重要原始材料,既能補充現存檔案的不足,亦能為東華重拾一些已被遺忘的片段,側面引證東華與香港社會歷史發展的關係。

8. 文化保育的推廣和教育

踏入21世紀,文化保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政府所注重的課題,除了大學機構和專家學者以外,民間團體亦積極參與保存本地歷史和文化的工作,不少機構和個人,都透過收集和分析文獻、文物和口述歷史,以書寫本身的歷史,記錄過去不受注重的人和事。在這個新時代的文化保育熱潮中,東華三院所保存的文物和文獻,其歷史價值進一步得到本地和海外學者的認同,他們都希望透過研究東華的歷史檔案,重塑香港,特別是香港早期華人社會的歷史。東華三院亦支持有關的研究工作,歷年來與不同的文博機構合作,推出不同的研究項目,冀在保存機構文化的同時,為研究香港社會的發展進程提供新的觀察角度。東華三院為作長遠規劃及進一步協調有關的研究工作,2010年4月,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力東華檔案及文物的保存工作,亦負責發展及管理文物館。辦公室除致力保存及推廣東華的歷史之外,相信亦能夠協助推動本地的文化保育工作。

圖片


  • 上窰民俗文物館開幕

  • 元朗廈村靈渡寺

  • 大埔碗窰福德祠碑銘

  • 西貢宋代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