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強

陳健強
中國染廠集團有限公司
助理總經理

性別:
出生年: c.1940s
受訪時年齡: 60-70
教育程度: 大學
主要職業: 廠長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中國染廠歷史。荃灣廠房環境。業務遠至西非。廠房遷元朗應對環保政策。與法國公司合作
1949年,查濟民由上海來香港。查濟民的岳父劉國鈞是常洲大成染廠的創辦人,在內地紡織界很有地位。中國政權更易,查濟民遷移來港,並於1949年在荃灣青山道創立中國染廠。中國染廠初時只是一間小型工廠,主要做漂染工序,用染缸來染布(行內稱「積架缸」),每缸生產量只有幾百碼至一千碼布。

當時中國染廠的廠房位於一條大水坑側,後來中國染廠生意擴展,乃在大水坑的另一邊加建廠房,是為新廠。新廠與舊廠之間建一小橋連接,横跨大水坑,方便布疋物料運送。現在大水坑已被覆蓋,上面已興建愉景新城及大涌道。平時這大水坑水流不多,但每逢大雨或颱風暴雨過後,從蓮花山及曹公潭沖下的水流可以充滿整條大水坑,水勢洶湧。以前中國染廠未有污水處理設施,印花染色工序造成的污水,經大水坑排出大海。後來社會增加環保意識,而工廠周圍迅速發展,荃灣人口倍增,新聞記者及學生等愛在大水坑拍照或提取水質樣本,從水的顏色引證污染情況。中國染廠自成立以來不斷更新生產設施,屢創先河,是全港第一家公司引入銅輥印花機,亦是第一家工廠引入布疋預縮加工藝設備。

陳健強1972年加入中國染廠,大學時修讀化學工程。當年大學課程鮮有漂染的專門學科,環保概念尚在萌芽階段。當時漂染紡織業較興旺,具規模的染廠很多,有10多間大廠,每間僱用員工約千人,除了中國染廠,還有太平、乾豐、鼎豐、香島、慶豐、華南染廠、寶隆(位於西貢),另有其他很多間有規模的染廠。當時至1980年代末,香港的布類產品有棉布、滌綸/棉混紡,即免熨「的確涼」。

中國染廠曾經在柴灣角設有新界紗廠,經營紡紗織布。查氏紡織集團(簡稱查氏集團)曾在1960年代於西非尼日利亞(Nigeria)設廠,把握合適時機,建立垂直生產架構,由種棉花、紡紗、織布到印染等,一條龍生產。高峰時在西非有10多間廠,於加納、剛果、Togo(Lome)等西非國家都有工廠設施,估計僱用總人數超過2萬幾人。陳健強認為查氏集團對西非蠟印行業和真蠟印花技術貢獻良多,集團產品佔西非蠟印市場八成以上,將蠟印業由家庭式手工業演變成龐大生產企業,將一種印染技術由一家企業全力推動,可謂一項奇跡。

陳健強1972年入行時,由印花間做起。印花間主要印染滌/棉和純棉布質,當時質量要求不算高,產量第一,講究效率,而顧客鮮有投訴品質問題。香港生產成本愈來愈高,至1987年,查濟民因應環保問題,及早為1990年代中期實施環保排污控制做準備,曾考慮留港或搬遷內地的兩手方案。當時中國染廠已申請元朗工業區廠地,同時準備在內地設廠,剛巧碰上北京六四事件,遂決定留港繼續經營業務。1992年開始興建元朗工業村廠房,1993年9月29日舉行開幕禮。搬入元朗工業村後,經營方式及客戶都有所改變,中國染廠派出營業部人員直接與歐美品牌聯絡,直接為品牌客戶做布,例如:GAP、Old Navy、Polo、Tommy Hilfiger、Nautica、Ann Taylor、馬莎等,至今已有10多年合作關係。品牌客戶對品質要求提高,對生產者是一大挑戰,亦推動生產者提升技術。

香港約於1994/95年開始落實環保政策,香港大部分染廠結業或遷移內地,效果立竿見影。例如:華南染廠原設於觀塘工廠區,因周圍無空間建污水廠,唯有結業,把機器搬上內地。一兩年間,很多染廠銷聲匿跡,而中國染廠因已於1989年決定遷廠至元朗工業村,得以繼續經營。中國染廠建立的污水處理站,在香港算是規模龐大的設施,日處理5,000噸污水。污水滯留處理時間約需20小時,解決酸鹼值、化學需氧量、生物需氧量、顏色及溫度等問題。用這樣短時間去除污物非常困難,中國染廠從內地引入生化處理技術幫助處理污水,該技術包含厭氧、好氧、曝氣、沉澱、碳處理等生物碳化程序。中國染廠針對污水處理,投資於基礎建設、培菌、填料、電力、中和化料等,為數超過千萬元。印染污水屬鹼性,處理印染污水需用硫酸加以中和,再加入其他材料加速沉澱及降低溫度等。

中國染廠搬入元朗工業村後,約於1993年至1994年,與法國著名紡織公司DMC(Groupe DMC, Dollfus Mieg & Cie)合作。DMC通過中國染廠發展中國的業務,中國染廠亦從彼此合作不斷提升拔印及處理人造棉纖維等技術。2002年,歐洲的印染經營環境變差,DMC撤離投資,合作關係結束。




標題 中國染廠歷史。荃灣廠房環境。業務遠至西非。廠房遷元朗應對環保政策。與法國公司合作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9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1
中國染廠的印染業務、工序、技術和演變
中國染廠主要做成衣布料的漂染工序。中國染廠主要做梭織的布,福田(福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做針織的布,兩者機器和生產方式不同。中國染廠做梭織成衣布料,另有公司做床單、窗簾、功能布等。中國染廠一向多做麻、棉等布料,即自然纖維,較少做化學纖維如尼龍、滌綸等布料。

中國染廠其他漂染業務。1976年至1977年,中國染廠購置由法國人所設Subliprint Far East Ltd的工廠,該廠於屯門開設,專門做轉移印花。轉移印花技術是把花樣印於紙上,再轉印至滌綸布上。現在該廠轉型生產彈力絲,即成衣布用的彈性人造纖維。

中國染廠布疋來源。1970年代至1980年代,因本地生產成本高,新界紗廠結業,生產工序遷往內地或非洲。中國染廠從不同地方入口布胚,例如巴胚、印尼胚或內地胚布,然後加工。

漂染前處理的工序。胚布運到染廠後,先「燒毛退漿」。燒毛指燒掉胚布布面細毛,使布面光潔。至於退漿,因織廠為防止織布時紗線斷裂,會在織布前先上漿,染廠便要先退漿,以免布不能均勻上色。退漿工序會增加染廠污水處理上的負擔,指數可由1,000ppm至高達30,000ppm不等。其後工序是煮練,把纖維上的油脂及雜質除走。然後是漂白,把天然色素用氧化劑除掉,使布變白。繼而是絲光,將漂白布經濃鹼的處理(或工業上稱為燒鹼,化學名稱為氫氧化鈉),增加布的吸色量,改善布面穩定性,令布面有光澤。這些工序統稱為前處理工序。之後可做染色及印花。

印花染色涉及染化助劑較多。染料按布種、顏色、牢度應用於不同纖維,不同染料用於不同纖維。牢度意指布的脫色程度。牢度測試也有多種,成品布的測試包括強度、色牢、滑紗、回彈、縮水、甲醛含量、功能性等問題。一個完整測試需要2,000至3,000元。
染色有不同機種。例如冷染:適合深色,所需能源少,滲透好。有些是連續染:效率高,布面較靚,顏色較均勻。不同染色方法配合不同染料。印花道理也一樣,如直接印花、拔印、防印等,不同方法營造不同印花效果。

漂染後整理技術。布印染後,染料還未固色。固色程序是經過氣蒸高温、多次洗水等步驟。所有印染布都經過洗水,將容易褪色的染料洗褪,以免家居洗衣時仍脫色。洗水後到整理,整理包括改變布的質感,即手感。手感有桃皮、鼹鼠皮、鑽石磨毛、碳素磨毛、陶瓷磨毛等效果,用不同機械方式改變布的手感。此外,有不同的功能性整理,例如防縐、防水、防油、防菌、防紫外光、吸濕排汗、透氣、有香味(如骨膠原、人蔘味)等,這些都是後整理的工作。縮水也是整理工序,現時每件成衣規定3%縮水範圍。整理技術還可令布面有光澤,叫軋光、電光。布料加入橡筋變彈力布,有經彈或緯彈。一件衫的洗水壽命一般約50次,現在中國染廠的整理技術達到洗50次也不縐,不用燙,這是中國染廠不斷研發技術的成果。不過,研發技術要保持成本不能太貴,且要滲入環保元素,如有機棉、可循環再用纖維等,要有證書。

中國染廠因能源成本高,近年改變生產方針:在香港維持廠房運作,把工人數目由500人縮減至120人,但沒有減少生產,唯有增加外判,接單後由內地紡織印染廠加工。中國染廠與內地做印染、織布的工廠建立合作關係,發單給他們,中國染廠則負責控制品質和交貨期。中國染廠在香港生產愈來愈少,以香港為培圳、研發、控制中心,走貿易路線。

內地與東南亞國家的成本比較。內地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力不及印度。根據雜誌報導,印度的生產成本是內地的六成,越南的生產成本是內地的四分一。中國染廠用良好的服務競爭,例如交貨期準、品質有保證等,以維持客戶。



標題 中國染廠的印染業務、工序、技術和演變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8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2
化工出身的背景。個人在中國染廠的發展。印染業技術人員的學歷和事業
陳健強的學歷。陳健強於香港出生,到台灣修讀化學工程,學習少許漂染知識,印染是其中一個學科。當時香港理工學院已有紡織學系,但近年該學系已由技術工藝轉換成以採購為主,現在職業訓練局、製衣業訓練局也設有紡織課程,訓練基層員工做測試的工作,多以到內地入職為目標。

以前漂染業員工的技術背景。當時大學生入染廠工作不多,中學畢業的人到中國染廠可由學徒做起,有宿舍及晉升機會。當時做學徒的員工,現在升為車間主管,是生產部主力軍。香港理工學院學生讀紡織、採購,多來中國染廠工作,做部門主管,但任職時間不長,後轉行做檢測、採購等工作。染廠工作對他們並不吸引,因為染廠環境熱,工作時間長。中國染廠如少林寺,員工在中國染廠打好基礎,到外面發展較容易。

陳健強入職時,中國染廠的前輩有來自香港理工學院、台灣的大學,沒有香港大學的畢業生。陳健強初入職時,廠長是上海人,飯堂主管也是上海人。中國染廠初時的確多數由上海人做部門主管,他們很快融入香港社會。

印染工業已再沒有上海老一輩的影子,因變化太快。以前在香港容易找到顏料的資料,當時有所謂「六大公司泊碼頭」,大染料公司如ICI、Hoechst、Ciba、Bayer、BASF、Sandoz等,會經常為顧客介紹顏料,提供技術支援,給顏料廠房試用,非常方便,所以發展很快。當時個別公司把握到一種染料的使用方法,便自有賣點,獨佔市場。

化學知識運用於印染行業。陳健強有把化學知識運用於印染工作,例如知道塗料要加入不同化學物質混合才能應用,他認為不是太多化學知識可用於印染,但懂得有機化學知識當然有幫助。陳健強認為印染知識可從書本獲得,靠在工作上不斷實踐、嘗試和自我學習去提升自己。陳健強沒有選擇入讀香港理工學院,因當時理工仍是工專,不是大學。陳健強到台灣升學,選擇入讀成功大學,成大工科較出名。

中國染廠的開發部門。陳健強入行時,中國染廠尚未有研發部門。荃灣廠房時期,中國染廠在化學室試驗一些研發工作,例如先實驗一些印染效果,若效果滿意,將布辦送交工場執行。陳健強對他剛入職時中國染廠的研發工作不太清楚,但相信廠長及主管經常有新概念。陳健強記得他1972年入職時,中國染廠有幾個員工是化工畢業生,包括在台灣的大學畢業和在浸會學院讀化學。

陳健強選擇於中國染廠工作的原因。中國染廠當時屬大廠,設有學徒練習生制度。陳健強想學以致用,故寫信應徵,最後面試成功便做,一直對工作很有興趣。在1979年至1986年尾期間,曾去西非擔任管理工作,協助生產。1987年至1992年,離開中國染廠,移民澳洲,在當地的印花廠工作。直至中國染廠在1992年準備搬新廠,中國染廠請陳健強回流。

當時赴台灣讀書要在香港考大專聯考。陳健強在培英中學(位於巴丙頓道)讀書,憑成績經學校遴選而直接保送往台灣讀書,不用考聯考,第一年有獎學金。成功大學位於台南,台南生活費很廉宜。

陳健強在中國染廠的事業歷程。陳健強初入職時,負責印花部門的工作,在漿房準備印花漿,約3個月,之後升任印花間領班,管理印花技術和生產。當時廠房採輪班制,分早、中班8小時,有宿舍。1975年,陳健強升任印花間副主管。1979年頭,獲調派往西非尼日利亞工作。中國染廠於尼日利亞有10多間廠,陳健強負責管理UNTL廠的印花,做蠟印。1986年,陳健強移民澳洲。陳健強後來回港(1992年),當時中國染廠廠房仍在荃灣,陳健強任副廠長,管理生產,負責安排生產,如技術、編排訂單次序及修理機器等車間問題,後來有部分時間兼負責營業部拜訪客戶、議價、取訂單、排期等工作。2006年,陳健強升任助理總經理。中環辦公室有董事總經理。中國染廠多年來與客戶建立關係,於倫敦有代理,在紐約則有中國染廠的營業代表。

陳健強1972年入職時,老闆查濟民多在中環太古大廈辦公。當時寫字樓與工廠是分開的,工廠在荃灣,寫字樓在中環。查濟民是企業家,認同自己是紡織工業家,熱衷開創新技術。查濟民於內地創辦兩個基金,一個名為「求是基金」,基金運用於科學上;另一個是「桑麻基金」,運用於紡織技術發展上,對內地紡織界是很大支持。



標題 化工出身的背景。個人在中國染廠的發展。印染業技術人員的學歷和事業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5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3
中國染廠的垂直生產架構。西非業務發展。中國染廠布源
中國染廠的垂直生產架構:查氏紡織集團現在由查濟民女兒查美龍打理,仍大力投資在紡織的垂直生產鏈上。集團最近於新疆買了6萬畝地,由源頭開始種棉花,在當地設有軋花廠,將棉果軋碎取出棉花,再由紡紗造成粗紗、細紗,供應布廠織布,之後有印染整理,供應不同客户需要,再下面是製衣廠。這叫做垂直生產架構。1970年代,中國染廠已有垂直生產組織,在西非種棉花,於尼日利亞和加納共有5間染廠,在尼日利亞有4間紗布廠,其餘幾間分佈在其他較細小的西非國家。當時香港人獲派往西非主理生產業務,可攜帶家眷。查氏集團將當地蠟染手工業提升為機械式大量生產。生產的蠟印布種全部供應西非市場,開頭佔八成市場佔有率。後來查氏集團減少在西非投資,主要因為其他公司在西非或內地開設蠟印染工廠,競争愈趨激烈。當地走私太猖獗,且工會勢力強大,不斷要求加薪導致成本上漲,走私布的市價比集團工廠在當地出產的布價更便宜,嚴重打擊集團的經營利潤。近年西非政府貸款吸引投資,集團正考慮再在西非設廠。面對西非國家邊境走私的問題,集團工廠將轉做高檔產品,避免別人抄襲。

中國染廠在香港的胚布來源:中國染廠在香港沒有生產布匹,入口來源自各地,若集團公司轄下的內地織廠有合適布種,一定先向這些織廠採購。一般普通布種來自巴基斯坦,燈心絨多來自內地。近年內地有做高支高密的布,這是薄的、密度高的布種。中國染廠未有內地織廠前,布多購自巴基斯坦、印尼、台灣。台灣主要生產化學纖維如人造棉、滌綸、尼龍等,因台灣有不錯的石油工業。除了新疆,查氏紡織集團在常州、海寧有織廠,在重慶正興建染廠。集團的內地生產單位獨立運作,各自有不同的客源,中國染廠只會在價錢得宜、布種合適時向集團旗下的內地單位買布。

查氏紡織集團的香港工廠之間合作:新界紗廠早在1970年代結束,部分工人派到西非工作。新界紗廠與中國染廠在業務上合作不多,另外有三間小型製衣廠,彼此沒有合作。集團有關的製衣廠有的專供應印尼市場,有的專供應歐洲市場,故合作不多。



標題 中國染廠的垂直生產架構。西非業務發展。中國染廠布源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4
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國染廠推銷及營運模式的演變
推銷及與客戶的營運方式:近年的做法是這樣的,每一季例如春季三四月或秋季九十月,買家來到香港,事先通知供應商,並安排好見面次序。中國染廠會預備好產品掛樣,向買家介紹新布種、新技術,買家憑布的手感、質感判斷,取出合乎要求的布辦,可能有幾十個品種,叫供應商做布辦和報價。中國染廠營業部同事要事先掌握市場形勢,若知道對方做褲,便要準備好厚質布,如知道對方做嬰兒服裝,便準備薄布。買家要求做顏色辦後,跟着便議價並於下一季落單。中國染廠的買家都是著名品牌,雙方有穩定的合作關係,這些買家要求試辦,所試的辦通常會成功。買家會保持與幾個供應商合作,不會將雞蛋放在同一籃裏。每年中國染廠營業部同事會主動去美國拜訪品牌買家,直接向買家介紹中國染廠的印花款式和布種。合作方式是品牌買家向製衣廠落成衣訂單,但指明各部件的供應商,例如指明向中國染廠買布,買布的交易就是製衣廠與中國染廠之間的事情,製衣廠處理生產過程的細節,如品質管理、損耗等,品牌買家到期接收合格的成衣。

1970年代行業運作用代加工的方式,當時布行直接找品牌客戶,角色是幫助品牌客戶代理各個生產步驟,包括找布料、染廠、製衣廠等,代理品牌完成整個買料和生產程序。中國染廠的營運很簡單,收到布廠交來的布,便按要求做漂染,這樣做好處是由布行負責跟品牌客戶處理生產過程的細節問題,壞處是布行賺取中間利潤。現在一樣有布行代理外國品牌,通常交內地廠生產。中國染廠有很廣泛的胚布來源,可以掌握價錢,現在已不用布行做中間人,賺到的利潤較好。

中國染廠與法國DMC(Dollfus Mieg & Cie)合作:中國染廠替DMC尋求布種,DMC對品質要求高,派人監察由胚布到顏色、成品布的品質等每一個細節。當年人造棉非常流行,但人造棉沾水,布料強力便會降低,加工工序較困難,不是每間廠都可做到。中國染廠從台灣、南韓入口人造棉胚布,然後加工。中國染廠也有與馬莎及GAP合作做人造棉加工。人造棉的懸垂性較好,適合做女士穿的裙。屯門曾有一間印花廠,當時做轉移印花,現在改做化學品生產。


標題 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國染廠推銷及營運模式的演變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5
排污政策與印染廠式微。回顧戰後香港印染業演變
處理污水成本提高,只是染廠結業原因之一。處理污水當然會增加成本,中國染廠為保護環境和承擔社會責任,處理污水不遺餘力。能源價格愈來愈高,2000年以前產量大,用水量多,公司仍認為處理污水所需的成本化算;但當生產量減低,公司便覺自身營運污水廠不化算。其實中國染廠有兩個選擇,排出污水若符合牌照規管範圍,便有權排放一定容量的污水,換言之,排出污水的化學需氧量低過一個數值,便不用交排污附加費;排出污水的化學含氧量高過某數值,則需繳交某數額的排污附加費,以此作為排污方法。中國染廠目前選擇交排污附加費,這樣做比自己營運污水處理廠更化算。元朗工業村近海處有一個公營的橫洲污水處理廠,規模相當大。目前工業村製造業廠家生產減少,排出污水不多,橫洲污水處理廠一星期開工不足,樂於處理中國染廠輸來的污水。污水處理後,流出后海灣,再流出大海,故褪色要求不高;若流出河流,則要加倍嚴格解決顏色問題。廠家支持環保,但大部分印染廠在1993年至1994年,都沒有條件做好環保措施。廠家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獲稱頌為實業家,促進本地人就業,但到1993年至1994年被指為污染者,不少印染廠為免觸犯法例,選擇結業或遷離香港。

回顧戰後香港印染業的演變。陳健強對於1972年前自己尚未入行的印染業情況,大約知道上海紡織工業家因中國政權變更,跑來香港,帶動香港紡織業,開設紗廠、布廠、染廠等,大多集中荃灣、葵涌、觀塘等區。印染業在1974年至1975年曾有一個低潮,但很快恢復過來。1980年代初,印染業依然興旺,當時行內環保意識不強,工人供應充足,產品質素要求不高。當時人力是重要因素,內地移民供應大量廉價勞工。1980年代尾,政府開始推行排污政策,初時染廠勉強支撐,到1990年代排污政策正式上場,染廠紛紛結束,或者搬上內地。不過搬走的工廠亦不能維持很久,目前在珠三角的染廠已寥寥可數。1994年後,餘下的只是一些小型工廠。而中國染廠這時搬入元朗工業村,可算是碩果僅存,至2002年前經營狀況尚算滿意。近年油價持續飈升,價格競争力減弱,再加上周邊國家的競爭,香港連製衣業也撐不下去,很多製衣廠已搬到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低成本國家,香港理工大學也已停止培訓紡織業生產人才。中國染廠知道要轉型才可維持,例如將生產外判給其他工廠代辦,減少香港廠房的產量。政府不支持製造業,沒有協助染廠做好排污,在燃油價格上沒有因時制宜,而且實行高地價政策,這些都是行業萎縮的主因。中國染廠曾於2001年至2002年與環保署打官司,中國染廠認為環保署抽驗污水程序有問題,最後獲得勝訴。


標題 排污政策與印染廠式微。回顧戰後香港印染業演變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6
中國染廠的勞工狀況及工作條件
染廠工人多男工,因舊式染廠工作環境差,生產車間使用蒸氣,車間很熱,地下濕滑,需要男工做粗重工夫。中國染廠的車間環境不一樣,因鮮風對流好,車間不算很熱,環境尚算良好。中國染廠車間生產員工一向多數是男工,以前每個車間的書記工都是女員工,現在女員工做實驗室、測試、分析等工作。現在男女工各佔一半。2004年業務最高峰時,全廠約有480多人。工作分兩班制,每班12小時。荃灣廠房時期分三班制,8個小時一班。廠房自搬入元朗工業村後,由於老一輩工人不願跟入元朗,又沒有青年人入行,勞工不足,便改為兩班制,9小時工作,3小時加班。陳健強認為以前8小時工作,人人很有衝勁,但現在12小時工作時間太長,工人容易疲累。不過,加班費是正常工資1.5倍,減少加班的話,會令工資減少,導致工人流失。中國染廠搬入元朗工業村後,提供廠車接送工人,起初有5至6部廠車,最遠由葵涌出車,另有車在元朗、天水圍接送工人。廠房在荃灣時,只有練習生和某些職員有宿舍。宿舍位於廠房天台,建有10多個房間,因對着大烟窗,環境強差人意。工人工資以日薪、月薪計算。年資淺的工人、花王、看更以日薪計,現在大部分是月薪員工。以前以職級計算薪金,分為工人、技工、領班、主管等。另有花紅,計算方法依職級:最低級是普通工人,然後是四分一職員,即花紅是職員花紅的四分一;然後是二分一職員,即花紅是職員花紅的二分一,然後是職員。紗廠、布廠好景時,職員一年的花紅有七八個月人工,生產部門的四分一員工有兩個月人工作為花紅。


標題 中國染廠的勞工狀況及工作條件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8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