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蓮

鄭寶蓮
油麻地德昌里店舖東主

性別:
出生年: 1935
受訪時年齡: 76
教育程度: 不詳
主要職業: 店舖商戶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個人背景。婚後油麻地德昌里的居住環境。火水舖的客戶
1935年鄭寶蓮生於家鄉中山石岐,1938年3歲時來港。日軍攻佔香港後回鄉避難,1948年再度來港,寄居中環威靈頓街的叔父家,替他照顧小孩。後來她搬往屯門新墟舅父家,幫忙照顧表妹。其後到青山陶業公司工作,數年後公司結束,返回中環的叔父家居住。接着她獲安排到高街精神病院打工,1、2年後轉往青山醫院任職2、3年。1961年鄭寶蓮結婚,隨丈夫入住油麻地德昌里的舊樓。現址金華大廈早年是糖薑廠,由鄭寶蓮的親戚開辦。後工廠改建成金華戲院,蕭芳芳、陳寶珠等電影明星不時親臨,主持新片首映剪綵。約1965年金華戲院拆卸,改建成金華大廈。德昌街分為兩段,一段北起登打士街、南至豉油街,另一段北起碧街、南至窩打老道。丈夫在德昌里開火水舖,出售火水和油渣,買家提前1天上門訂貨,翌日帶空罐入貨,購買量從1、2罐至7、8罐不等。碧街有8家大牌檔,咸美頓街近廣東道亦有不少牌檔,都是火水舖的熟客。油麻地水上人定期上岸,到上海街、新填地街等地買柴、火水、乾貨等,有些水上人的船艇晚上設夜總會和宵夜,每當拉攏遊客上船時,住在附近的鄭寶蓮可聽聞「開啦喂!」的呼喊聲。水上人重視嫁娶,婚宴長達數天。他們有不救墮海者的迷信風俗,只扔竹竿供其攀扶,以免開罪水鬼被扯翻船。


標題 個人背景。婚後油麻地德昌里的居住環境。火水舖的客戶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1
昔日油麻地果欄附近環境
昔日窩打老道有一條大明渠,向西延伸入海。現址華德大廈昔日是四層高舊樓,樓下有擺燒豬爐的地舖。後來舊樓拆卸重建,部份地舖改為果欄。華德大廈前方海皮早年是東南機器廠,華德對面是出售內地雞的雞欄,一直向石龍街方向發展,計有「大昌隆」、「粵生昌」、「同興」、「大德欄」、「新豐欄」等。內地雞先過關抵上水,再用貨車運往油麻地。石龍街內段半數是出售新界雞的雞欄,另半數是果欄。現址油麻地天主教小學過去全是菜欄和魚欄,後魚菜欄搬走,只有果欄保留至今。當年不少運雞車停泊在窩打老道、廣東道和砵蘭街,鄭寶蓮夫妻替貨車補充油渣 (柴油),與不少司機相熟。現址金堂大廈昔為舊樓,地下全層是「大方茶樓」,面積寬敞,鄭寶蓮經常與司機在此茶聚。


標題 昔日油麻地果欄附近環境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2
火水舖運作情況。德昌里的居所環境和鄰里關係
鄭寶蓮夫婦的火水舖位於德昌里。德昌里是1950年代的新建街道,兩旁大多是戰後落成的石屎樓,樓宇建築格式相似。火水舖位處五層高舊樓的地下,丈夫早於1950年代入住,租用前閣為舖面和住宅。舖面貯貨量低,只擺放十多二十罐油渣,以及少量火水罐。法例限定火水貯倉要領牌,貯300加侖以下的油渣則毋須領牌。夫妻從規模較大的正規火水舖入貨,正規火水舖自設缸車和危險倉,平日開車住調景嶺的火水倉,從蜆殼、美孚和加德士三家石油產品商買貨,繼而存入火水倉,再轉賣給零售火水舖。夫妻因要透過正規火水舖入貨,火水生意只獲微利。

舊樓地下除火水舖外,另有4伙人同住。鄭寶蓮夫妻住前閣,後面是4個出租房,包租人住在第三個房間。住客屬中等人家,分別有海事署員工、街市雞鴨檔販、攝影師和司機 (包租人)。舊樓側的冷巷另有1間屋仔和2個床位,其中1個床位客是魚蛋粉檔的伙記;屋仔由一家三口入住,丈夫出外行船,長留妻女在家。鄭寶蓮與丈夫、母親、家姑和長子(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同住前閣,夫妻睡一張單層床,母親和長子睡碌架床,家姑鋪蓆睡地上。雜物大多收納於床底下,另有掛衫櫃和數個小貯物架。夏天時德昌里不少居民在街邊睡覺,家姑和長子曾在街上露宿,睡帆布床。地下各伙共用廚房和連沖涼房的廁所,有人燒柴、有人燒水火煮食。鄰里平日互相遷就,和諧共用廚房和廁所。鄭寶蓮搬入德昌里後,不久遇上制水,地下獲優先供水,然後依次逐層放水,每層持續20、30分鐘,最後是天台。住戶除用大桶貯水外,甚至出動膠袋和帆布袋盛水。制水時冷巷屋仔的女住戶患病入院,鄭寶蓮間中帶粥飯探病,已懷孕的她與家姑兩人到油麻地戲院外的街喉,為該對母女挑水回家。當年鄰里相處融洽,有住客日後成功申請上廉租屋,搬離後仍不時回來探望,街坊相聚愉快。



標題 火水舖運作情況。德昌里的居所環境和鄰里關係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3
德昌里的早期舖戶
德昌里地下有不少舖戶,包括貨倉、五金舖、船纜舖、獅頭舖、屠宰場和燒爐舖等。其中一間五金舖從事打鐵,另一間生產腰帶、玩具耳環和玩具戒指等。船纜舖專向大洋船接單,製造船上用的纜索和鋼絲。屠宰場主要替酒樓劏雞鴨,設於供水方便的巷尾,制水時要買水渡難關。燒爐舖位於德昌里19號,從華德大廈搬入,舖內只擺燒豬爐。鄭寶蓮認為德昌里是一條寧靜的小巷,舖戶只做附近居民生意。樓上全是住家,有些住戶接工廠外發工,從事造鞋面等簡易工序。


標題 德昌里的早期舖戶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3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4
火水舖的日常營運(一):送貨方式和範圍、售價和付帳方法
鄭寶蓮丈夫早年在內地和澳門工作,移居香港後騎單車替人送貨,大牌檔的人勸他開火水舖,丈夫學會修理和安裝爐頭後,在大行家處搭檔賣火水。夫妻無力在舖安裝電話,只搭鄰居的電話線,每次客戶致電訂貨,鄭寶蓮被喚來接聽。丈夫開單車在附近送貨,早期亦聘用過一名阿伯,做單車送貨的伙記。後夫妻獲熟客引介生意,送貨範圍遠及九龍城和土瓜灣。1960年代每罐火水售7元,火水舖包安裝爐頭,平均賣出每罐賺5毫;油渣每罐售4元,舖主包送爐頭,平均每罐賺7至8毫。夫妻每日可賣火水和油渣約30罐。送火水時不能即時收錢,客戶待火水爐運作正常才付帳,一般遲至晚上方能收錢,但火水舖從行家入貨要即時付錢,鄭寶蓮嘆息火水舖周轉困難。後來丈夫考獲車牌,可於晚上開車送貨。母親和家婆在舖持家,家婆買菜煮飯,母親湊仔洗衣,鄭寶蓮強調兩名長輩的貢獻。 夫妻住所對面有間小規模火水舖,開車向工廠送貨,利潤較大。附近的登打士街、利達街和廣東道尚有幾家同業。火水舖行家彼此認識,間中相約飲茶,交換行業消息。1990年丈夫去世,鄭寶蓮將舖頭賣給幼子,兩人雖份屬親子,仍要真金白銀交易,鄭寶蓮視這筆收入為她的養老金。當年幼子剛讀畢中五,輟學後接手生意,鄭寶蓮批准他慢慢攤還收購費用。同年火水舖所屬的舊樓拆卸,舖頭搬往德昌街口。近年幼子經營地盤所用的偈油。


標題 火水舖的日常營運(一):送貨方式和範圍、售價和付帳方法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5
火水舖的日常營運(二):營業時間、送貨方式、水上人客戶
鄭寶蓮夫妻的火水舖全年營業,只在農歷年初一、二、三休假時,夫妻方有時間帶子女外出,赴新界親戚家拜年。火水舖一般朝8晚6開工,實際上不限營業時間,有客人來舖頭敲門即接生意。送貨工作按遠近分工,丈夫騎單車或開貨車到較遠地區送貨,鄭寶蓮與伙記則以人力搬運火水罐和爐具,步行到八文樓和油麻地海邊等鄰近地點送貨。丈夫考取車牌後買入貨車,平日除送火水外,亦替人運載雞鴨,增加收入。至政府推出危險品條例後,夫妻再按規定購置專門運送火水等危險品的貨車。至於缸車價值數百萬,兩人則無力負擔。早期水上人是火水舖的重要客戶,鄭寶蓮經常上艇送啞油和偈油 (用作潤滑船艇機器零件之用),因而與不少水上人相熟。上船時要走過狹窄的板橋,加上一手執漏斗,一手拿油罐,鄭寶蓮懷孕時亦如常送貨,有時幸得好心艇戶上前協助。當年並非所有艇戶即時付款,長期賒數者亦有之,夫妻不願失去客戶,無奈容許長期賒數。火水舖出售火水品質良好,客戶口耳相傳,招徠不少生意。碧街至山東街靠岸的艇戶多屬貨艇,專替大洋船送貨,艇家平日在船上住宿。窩打老道海傍「皇家橋」附近,泊有不少果艇,專為果欄送貨。油麻地海邊較少漁艇,漁民只間中上岸,到街市販賣魚獲。晚上營業的歌艇另由專人經營,與白天出海的貨艇無關。


標題 火水舖的日常營運(二):營業時間、送貨方式、水上人客戶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6
1960年代廣華醫院產房情況。德昌里火水舖位的轉變
鄭寶蓮與丈夫育有三子二女,其中二子二女是她親生的,長子是丈夫與前妻所生的,他出生後不久,前妻離世,長子交由鄭寶蓮照顧,她亦視如己出。她四名親生子女全在廣華醫院出生,1960年代初廣華醫院十分陳舊,產房擠滿睡於帆布床的孕婦,水上人孕婦亦到廣華醫院生產,有時要一張床上睡兩人,孕婦於產後翌日離院,直至1963年產房調遷,留院條件才逐步改善。當年艇戶在碧街海邊的躉仔(小型碼頭)上岸,有些往鄭寶蓮的火水舖買油渣。火水舖推出艇用油渣後,收入大為提高。火水舖一直設於德昌里,直至1990年所屬的舊樓拆卸,便搬往德昌街和德昌里交界的唐樓地下。唐樓高八層,沒有升降機,夫妻以30幾萬元買入一個單位,居住至現在,並租用樓下一個舖位,後來業主打算收回舖位出售,結果鄭寶蓮夫妻以較低價錢買入,買舖所需首期來自她向表妹的借款,然後鄭寶蓮以頂讓的安排將舖位轉售予幼子。


標題 1960年代廣華醫院產房情況。德昌里火水舖位的轉變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7
前舖後居經營火水舖的情形。子女讀書情況
鄭寶蓮夫妻火水舖初位於德昌里14號,1960年代初德昌里14號、16號、18號、20號、22號五座舊樓同時拆卸,火水舖暫遷往德昌街4號地下,一家人在4號後閣兩個房間租住,日間夫妻倆在樓梯底設舖賣火水,這種模式維持數載。約1967、1968年一家人再遷往德昌街8號,租下一個前閣和一個舖位,舖位月租8000元,比原來14號舖頭的面積較大,另將舖面分租與兩個商戶,分別經營機器和豬腸粉生意,另間一房供子女居住。鄭寶蓮強調「包租」和「分租」之別,她屬分租戶,向人收租之餘,亦向業主交租,包租戶則不用交租。閣樓可分隔成「前閣」、「後閣」兩個空間,連接地下舖面的叫「前閣」,後面的叫「後閣」。後閣居民由大廈樓梯上樓,前閣連接地下舖面。(註:香港部份唐樓設有閣樓,閣樓是地下與一樓之間的一層,樓層高度比正式的樓層較低。)

鄭寶蓮一家九口,夫妻育有五名子女,依次是仔、女、女、仔、仔。住德昌里14號時已申請公屋,後終獲配黃大仙上村單位,家婆、長子和兩女兒搬往黃大仙,鄭寶蓮仍與丈夫、母親和兩幼子住德昌里。後來因夫妻被查出分租8號地下,已不再合乎公屋居民資格,黃大仙單位遂被收回,家人返回油麻地居住。鄭寶蓮平日不讓子女外出,放學回家後在閣樓做功課,他們亦自覺用功,尤以次子為甚,有時讀書至天明。長子在黃大仙讀小學,他不喜歡讀書,輟學後在火水舖幫忙,之後到理工學院讀夜校,修讀電子工程,父母支付他為火水舖工作的工資。次子和么子就讀油麻地天主教小學,中學時分別升上新民書院和九龍華仁書院。兩名女兒就讀黃大仙聖德肋撒小學,大女讀至中四輟學投身社會,幼女完成中學後在教會任秘書之職。



標題 前舖後居經營火水舖的情形。子女讀書情況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8
油麻地的社區印象:戲院、茶樓、街坊關係
1990年退休前,鄭寶蓮終年忙於火水舖生意,少有餘閒時間,鮮有光顧戲院或茶樓,夫妻生活慳儉,娛樂少,晚上間中到廟街閒逛,以聽歌和購物為樂。當年看電影不算昂貴,一張戲票只需幾毫,但鄭寶蓮亦甚少看戲,只光顧過金華戲院和油麻地戲院1、2次,有出名的電影上映才會入場觀看。昔日金華和油麻地戲院門口有不少「馬路天使」(妓女),不分晝夜,略施脂粉打扮,兜搭路過男子,談妥後或在公寓交易,婦女多不願在戲院大堂逗留。炮台街賽馬會診所的地點前身是第一新戲院和光明戲院,兩間戲院並排而立。鄭寶蓮年輕時少光顧茶樓,丈夫習慣上得如酒樓,有1、2次與她同往,她不願自顧嘆茶,將家務留下給母親和家姑,至現時退休後才較多上茶樓茗茶。家姑和母親甚少出街,每年暑假母親攜孫兒到新界探望自己弟弟 (即鄭寶蓮的舅父),在弟弟家中住上約一個月。家姑負責做飯,她每天上街時,只到附近街市買菜。當年街市貨種齊全,價錢便宜。現時油麻地物價上漲,鄭寶蓮多去旺角街市買菜。過去廣東道和碧街街角有一叫「龍鳳」的街市店舖,內有鹹水魚、淡水魚和豬肉檔。夫妻在德昌里經營水火舖多年,曾為各類住戶和商戶送貨,因而認識不少街坊,平日在街上碰面時,雙方寒暄和閒聊,有些更維繫了數十年街坊感情。鄭寶蓮生育孩子時,家裡煮了薑醋,由於夫妻均籍隸中山,中山人所煮「生仔薑」頗為聞名,吸引很多街坊親臨上門討食,夫妻亦樂於分享。過去有不少中山人在油麻地劏雞鴨,鄉里大多知道各自的地址。鄭寶蓮感慨現在不少街坊已離世,或已遷離油麻地。


標題 油麻地的社區印象:戲院、茶樓、街坊關係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09
油麻地生活回顧:對社區感情深厚
鄭寶蓮初來香港時寄住叔父家,後來在醫院工作和寄宿,婚後才開始在油麻地居住,居住環境比以前惡劣,但她抱着「素其位而行」的心態,盡力適應環境,知足常樂,專注經營火水生意。退休前夕丈夫患鼻咽癌,接受電療時仍不離工作,當時她每日陪伴患病的丈夫往京士柏公園晨運。1990年鄭寶蓮正式退休,但家姑和母親先後患病,她要全心照顧長輩,直至兩人離世後,自己才可以投入退休生活。近年她參加多個社區組織和老人機構,例如嗇色園可旺耆英鄰舍中心 (登打士街)、慈愛長者服務中心 (渡船街)和油麻地區議員辦事處等,每週上語文、唱歌、戲劇等興趣班;有時又應邀做義工,或參加長者協會,向區議員反映民生問題。鄭寶蓮最喜歡現時無牽無掛、作息規律的生活,每天的活動緊湊充實。她認為油麻地數十年來有不少正面的變化,沒有考慮過搬離,她習慣了油麻地的生活方式,有不少相熟的街坊,對社區有深厚感情。晚年她以積蓄買下德昌街的舊樓單位,作為養老居所。


標題 油麻地生活回顧:對社區感情深厚
日期 21/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CPL-SEG-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