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洪

吳少洪
衙前圍村吳成達祖第四房司理

性別:
出生年: 1943
受訪時年齡: 69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海員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出身於傳統的圍村家庭。近年圍村鄉情的沒落

1943年吳少洪在衙前圍出生,從小在祖屋居住和成長,家有父母、大姐和妹妹。祖父在圍村食鴉片,祖母養豬維生。吳少洪生於香港淪陷時期,父親早年務農,生少洪時已40餘歲,他出生時父親不在家,父親被日軍拉扶到南洋做苦工,「少洪」的名字亦由叔伯所改。和平後父親回港,父母做小販生意,吳少洪10多歲時,父親到機場做政府工。祖父母和父親都在衙前圍去世,吳少洪亦在衙前圍土生土長,在祖屋成家立室,孫兒都在衙前圍出生。他一輩子不曾離開圍村,全盛時期衙前圍有120多間屋,人口超過1000人,但近年後輩的生活環境改善,有能力在外置業,不願在祖屋居住,導致人口流失和祖屋荒廢,地產商和政府乘機收購物業,造成圍村沒落,今天未拆的房屋只餘下數間,近日吳少洪亦無奈遷出,最不捨的是圍村鄉情。他幼時走遍全村玩樂,熟知每家每戶,鄰人大多是親戚,小孩可隨時入屋搭食。吳沙洪認為衙前圍村民關係密切,同輩子弟慣用花名相稱。雖然他已70歲,又出任祖堂司理等要職,村民都不計較身份,仍以「洪仔」稱呼。他認為如以「先生」、「司理」等正式銜頭溝通,大家反而不習慣,被呼叫時甚至反應不過來。 




標題 出身於傳統的圍村家庭。近年圍村鄉情的沒落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1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

吳少洪(編按: 1943年出生)從未見過祖父母,據父老相傳祖父遊手好閒,培養了食鴉片的不良嗜好,沒有正當職業,靠祖母養豬維持生活,祖父只是間中幫忙。祖父母在衙前圍有3間屋,一間是親手興建的祖屋,其餘兩間向同族兄弟買入。祖父母都在圍村過世,可說是正式原居民。父親生於1901年,戰前曾跟隨兄長行船,維期不長;日治時被拉伕到外地做工,當年跟家人失去聯絡。和平後父親回港做小販,在大磡村的太公田(屬衙前圍吳氏第四房)做芽菜,交妻子在九龍城街市出售,田地被政府收回後,父親到啟德空軍機場工作,直至1959年退休。少洪對母親背景所知甚少,聞說母親昔日走水客,步行往返廣州和香港。母親有一位妹妹和一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她的弟妹長期在東莞居住,母親小時候與妹妹尚有書信往來,但現時已無甚音訊。少洪小時候舅父的兒子經常到訪衙前圍,表兄弟一起玩樂和爭食,自從少洪外婆過身後,母親與舅父家已甚少聯絡。幼年少洪很少詢問長輩的往事,長大後忙於揾食更無瑕顧及,後來更因行船出期離家。




標題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2
參與圍村鄉事和族事的大伯和么叔。圍村長輩和後輩的接班問題

吳少洪父親原有10多名兄弟姐妹,但大部份早年已離世,只餘大伯、父親、么叔3兄弟在生。大伯是祖父的長子,他晚年聽力不佳,村民稱為「聾伯」。大伯早期受僱於「太古」、「鐵行」之類的輪船公司,在遠洋郵輪上工作,出發前簽訂1年合同,但每水船實際放船時間不定,因應公司和員工的需要調整。大伯60多歲時退休回港,平生大部份時間出洋工作。大伯的元配日治時期已逝,後與元配的一名親屬同居,少洪等小孩亦尊稱她「伯娘」。大伯年輕時已有「值理」名銜(「司理」和「董事」的前稱),辦理村中和族中的事務,天后宮負責人寫上大伯的名字。昔日衙前圍由吳渭池、吳潤初、大伯等長輩帶領,主事的人沒有正式銜頭,吳渭池是首位正式掛名的「鄉長」。至於么叔完成學業後當差,當初任職「民裝柴頭」(編按:「警長」的俗稱),某次與有背景人士爭吵,後來被調職軍裝,不久辭職回村。么叔戰前已當差,在警察部任職20多年。么叔深得村民信任,管理村務和祖業至過身,但沒有正式身份,甚少在公開場合拍照。

吳少洪認為「司理」只是圍村的代表,職位不受薪,沒有實際利益,離開圍村便沒有影響力。他感嘆昔日只有長輩主管鄉事,後輩沒有從旁跟進和接班,文件又沒有妥善保存,導致近年後輩與政府交涉時陷入困境,圍村逐漸沉淪。當年長輩同意政府徵用祠堂地段,興建七層大廈,但沒有向後輩交代細節;其後當局陸續徵用村民的菜地,在政府總部刊登英文的憲報,收集村民的意見,圍村長老大多不知情,日後子侄向政府爭取丁屋時,政府以族人當年沒有反對收地為由,重申無法追究丁權。

 




標題 參與圍村鄉事和族事的大伯和么叔。圍村長輩和後輩的接班問題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3
當差和行船是老輩村民的熱門工作。吳少洪的教育和就業簡歷。日治至戰後初期衙前圍農地的消失

衙前圍的老輩村民大多家境貧困,讀書機會不多,最熱門的職業是差人和海員,約8成村民行船和當差。吳少洪的大伯、父親及本人亦曾行船,大伯行船至退休;父親亦曾行船約10年,後改到飛機場打工;叔父早年己做華民差,穿配戴竹帽的制服。海員因離鄉別井工作,收入高於種田和當差的人。海員屬低學歷的勞工,老輩村民主要替渣甸、太古等大型船公司打工,在船上做水手、鴨仔、攀地哩等低級工種,伙長、車位等上級職位都由西人擔當。戰後本地海員的資歷提高,低級職位改由內地、韓國和菲律賓的海員擔當。當差條件是小學畢業,投考的華人如中學畢業,已可出任幫辦,當差薪水雖不及行船,但有些額外收入。

吳少洪同輩大多讀至小學或中學,讀大學者很少見,升學途經不及今日的年輕人。吳少洪在衙前圍吳氏宗祠學校讀小學。祠堂搬遷前地方寬敞,族中父老在祠堂辦義學,為窮家子弟提供教育,學費全免。吳少洪與不少同輩兄弟在祠校讀書,他小三時政府徵收祠堂地段,師生轉往鼓油街的漢文師範同學會小學上課,吳少洪讀至小六畢業。隨後再肄業數年,18歲起從事機器工作,本來他有機會當差,惟因興趣不大放棄。10多年後機器行業出現低潮,他入不敷支,經朋友介紹轉職行船。因少洪早前已有機器知識,順利獲某本地船公司聘用。1970年代中起任海員長達20多年,主要行走大洋船,每水船的船期由10個月至1年多不等,被迫長年離家工作。

民國初年衙前圍的吳氏擁有大片農地,從土瓜灣木廠街伸延至牛池灣。吳少洪的祖輩和父輩已幾乎不種田,日治時期當局擴建機場,徵收了不少村民的土地。衙前圍本來在拆遷之列,幸得懂日文的兄弟跟日軍交涉,圍村得以保留。當時不少村民替日軍修建大坑渠,每日賺取米糧維生。戰後初年英政府又拆遷九龍城的村落,衙前圍的農地進一步收縮,吳少洪童年時已不見有農田。戰後初年衙前圍的輪廓大致不變,只是圍門前的沙地變成了石屎馬路,圍村面積和房屋外貌大致不變。

 




標題 當差和行船是老輩村民的熱門工作。吳少洪的教育和就業簡歷。日治至戰後初期衙前圍農地的消失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4
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一)。吳氏宗祠學校的興辦和搬遷

吳少洪認為童年生活天真和有趣,他在衙前圍吳氏宗祠學校讀小學,放學後回家便拋低書包,出外自由玩樂。他小時候頑皮,喜歡左屋穿右屋,鄰人大部份是親屬,彼此十分熟落;肚餓時直接走入鄰家覓食,鄰人亦大方送飯。衙前圍村民以吳姓為主,吳少洪的玩伴大多是族中子弟,年紀只相差3、4年。吳氏族人分四房,但小孩沒有講究,放學後一同嬉戲,在沙地打波子、執荷蘭水蓋、扭打一團,又上山捉金絲貓(豹虎)、採摘油柑子和山捻,天熱時在大坑渠(編按: 啟德明渠)嬉水,假期時到鑽石山的山坑游水。當年父母不執着子女學業,不介意子女留級,沒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孩童求學講求自律。吳少洪比較自己和孫兒兩代人的童年,現時孩童以知識見長,惟膽色和自立能力不及上輩。

祠堂學校是半日制小學,科目包括中文、數學、地理、歷史、尺牘等,學童主要學習中文。全校有六班,每班約30至40人,學生共約200名,大多來自區內。學校由吳氏祖堂出資興辦,不收學費,當時天台學校學費一般每月3元。吳氏子弟均可入讀,非吳姓學生則要通過面試,確定家境清貧方獲錄取,以符合義學之宗旨。後來政府興建七層大廈,徵用祠堂地段,祠堂搬至現址,搬遷後宗祠和學校的地段分割,學校改名「至德公立學校」,其名取自「至德堂」(吳氏宗祠之名),此時起接受政府資助。

 




標題 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一)。吳氏宗祠學校的興辦和搬遷
日期 29/03/2012
主題 教育,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5
祖屋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生活。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二)

吳少洪家族在衙前圍有3間祖屋,父親和叔父住在一巷的祖屋,大伯另住二巷的兩間私人物業。一巷祖屋是兩層的瓦頂麻石屋,一分地面積(430呎),全屋住了10多人,少洪一家住樓上,童年時他與父母和妹妹同住,姐姐結婚後遷出,少洪妻子則嫁入衙前圍。叔父全家住樓下,包括叔嬸及其兩女四子。少洪與家人睡在碌架床,兩張床排成「丁」字格局,入睡時拉上布帳。屋內只擺櫃子和紙皮箱,早期沒有電視、洗衣機等電器,客廳放置風扇和可摺的飯枱,床底有不少放雜物的空間。屋內沒有廚房,要在門外的巷仔搭櫃,以大火爐煮食,如同七層大廈的民居。父親和叔父兩家各自開飯,餸菜有炆/蒸豬肉、白切雞、炒菜、蒸魚等,通常全家用膳。村民到七層大廈的廁所大小便,晚上則在家自備痰罐,穢物倒入後巷木桶,等人入村倒夜香。昔日村民在門角或樓梯角拉敞簾沖涼,大多在樓下劃出空間,後期部份住戶開闢了廁所兼沖涼房,由巷仔排水出大坑(編按: 即啟德明渠)。

吳少洪覺得童年生活樸素,無拘無束。天熱時6至12歲的小童跳入大坑游水,男童只脫剩盛內褲,當時大坑的水很乾淨,污水未排入坑中。小童亦在村前沙地打波子、彈荷蘭水蓋。週末走上觀音山、獅子山摘油柑子和捉金絲貓(豹虎)。當年的小童較自立,肚餓自己走入鄰家覓食,下午3點自覺執汽水罐和荷蘭水蓋換麥芽糖;家長對子女管束不嚴,任由他們滾地打架,自己甚至打其他孩子,家長俱是同族人而不計較。

 




標題 祖屋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生活。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二)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6
輟學後投身機器工作。因緣際會成家立室

吳少洪是家中唯一男丁,另有一姐兩妹,她們大多在天台學校讀書,其後姐姐在織布廠打紗,2位妹妹在收音機廠打工。少洪在衙前圍的祠堂學校讀小學,小三時曾報考樂善堂小學,因大伯是樂善堂值理,有些名望和家底,校方認為少洪不符入讀資格,最後在原來的學校畢業。當時母親做小販,父母有經濟能力供他讀書,但少洪無心向學,只讀了2年英文夜校,便輟學投身工作。叔父建議他當差,因有人事關係,介紹他入職不難,但大伯不贊成,認為「男仔始終有張爛棉胎好」,建議他學習手藝傍身,少洪決定學機器,到青山道的「香港機器廠」學師,該廠算是有名的大廠,出產塑膠機和印制機等機器。少洪在廠學師5年,月薪50元,滿師後留廠工作。他將大部份收入交給母親,只留少許作個人開支,當時母親已沒有做小販。

母親勸說少洪早日成家,但他經濟環境不佳,沒想過要結婚。當時衙前圍有兩位老人在在新蒲崗的織布廠打紗,知道工廠事頭婆有1名外甥女,從內地來港替她做事,兩位老人認為她人品不錯,向少洪母親介紹。母親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某天趁少洪出門返工時,問他拿一張相片,少洪不知何故,只隨便找學生相交差。後來母親在國華酒樓(今越秀廣場)安排飲茶相親,母親吩咐他約對方逛街看戲,由此少洪在24歲時認識妻子。當時妻子已從廣州來港2、3年,她祖籍開平,但她父親童年時已移居廣州。少洪年輕時抗拒內地,沒想過娶內地妻,他認為結識妻子可算是一場緣份。拍拖半年後某天,妻子在廠暈倒送院,醫生謂她可能失去生育能力,妻子的阿姨勸說少洪母親放棄婚事,以免影響傳宗接代。少洪心生憐憫,想到妻子偷渡來港後患病,命途坎坷,不忍分手。他暗中到院探病,一個多月後妻子出院,約半年後成婚。岳母在廣州居住,她對禮金沒有要求,只希望夫妻婚後上廣州探望她。當時內地處於毛澤東時代,母親擔憂少洪安危,但他仍堅持見外母,因交通和過境不便,探親之行艱辛。少洪25歲時結婚,夫妻育有一女二子,都在1970年代初出生,頭兩名子女出生後,少洪便離家行船。

 




標題 輟學後投身機器工作。因緣際會成家立室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7
圍村婚俗的演變: 大紅花轎接新娘、從村前設筵到酒樓到會

吳少洪曾目睹3位新娘坐大紅花轎嫁入衙前圍,包括阿嬸、吳佛全妻子和吳展鴻母親。少洪8至10歲時叔父結婚,阿嬸來自位於今摩士花園3號公園的鄉村(編按: 應是打鼓嶺村)。叔父親身踢轎門,然後一對新人往祠堂參拜,由於叔父小時候已過繼侯王,新婚夫妻亦拜祭侯王,婚禮隊列吹奏傳統樂器,帶備祭品往侯王廟,少洪等親友亦跟隨。叔父在圍門外設筵3日3夜,招呼親友和村民。吳佛全是少洪的同輩兄長,他結婚時雖在村外居住,但仍以大紅花轎抬新娘回村,叔輩吩咐少洪踢轎門,多年後他與佛全談起往事,亦不明白為何有這樣的安排。昔日經濟能力許可的村民,習慣在村內辦紅白二事,結婚時在圍門前設宴,或請人包辦伙食,或請兄弟幫忙煮食,用大鍋大灶做菜。當年請客毋須請柬,村民口耳相傳,自動出席飲宴;婦女更流行「食夾拎」,帶餐具盛走剩菜留明天食用。及後酒樓筵席流行,村民在九龍城的酒樓辦喜事;至年輕一代開始遷出,分散各區居住,加上經濟能力改善,較富裕者在油麻地的酒樓設筵。 




標題 圍村婚俗的演變: 大紅花轎接新娘、從村前設筵到酒樓到會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8
圍村婦女和老人的生活圍門常開歷年太平。村屋結構和圍邊小商販

昔日不少嫁入圍村的婦女靠丈夫持家,要返工的己婚婦女只有約4成。圍村人重視生兒育女,不用工作的婦女在家照顧兒女,間中與鄰居聊天,每月初一、十五攜祭品入廟拜神,富裕者買一隻雞,普通人家買燒肉,拜神後回家享用,俗稱「借神得食」。往時村民流行看通勝,通常選「萬事皆宜」的初一、十五行事,抱着「擇日不如撞日,初一、十五一定好日」之心態,這兩天廟宇香火必定旺盛。老人6點食過晚飯後,大多在圍門下的幾排石櫈聊天,天熱時搖扇納涼。村前空地亦有幾張石櫈,1960年代建馬路前(編按: 東光道),空地範圍延伸至啟德明渠,通車後空氣變得混濁。當時普通人家沒有風扇和雪櫃等電器,後來他以分期付款買雪櫃,此前剩菜要放入竹籮,再吊在屋樑下,留待翌日食用。

衙前圍歷年太平,村民沒有重大爭執,不必勞煩村長、鄉公所或警察出面。圍村從未有入屋爆竊之事,只是間中有小孩取走他人門口的物件。村內外姓人大多是原居民的親屬,透過介紹入村居住,鮮有外人入村揾屋,或村民貼招紙出租。圍門不分日夜開放,陌生人不敢貿然入村,圍門下坐滿老婦,見有陌生人入村即問詢問何事。圍門曾在人造花廠暴動時(編按: 應指1967年暴動) 關閉一晚,少洪等青年爬上屋頂,觀看手持盾牌警察開槍射擊,更被警員喝令回地。

昔日圍外有踎前古屋,日治時代拆屋後,不少外人在圍外搭攤檔,經營賣菜、賣水果等生意,後來政府擴闊馬路,不少攤檔被清拆。部份本村人亦在屋前做生意,賣汽水和啤酒等,但不算是「商戶」或「舖頭」。前鄉長吳九結束行船後,在圍門外開舖,替人修理電器(編按: 今仁生堂中西藥行)。衙前圍的村屋限高25呎,地政署不批准加建。屋頂用衫木建起,容易倒塌,住戶定期要補上紅毛泥或鋅皮。少洪沒有裝修過住屋,但他勤於爬上屋頂執漏,並清掃垃圾及樹葉。

 




標題 圍村婦女和老人的生活圍門常開歷年太平。村屋結構和圍邊小商販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09
列明圍村範圍的紅地契。三間祖屋的由來和繁複的業權問題

吳少洪家族在衙前圍有三間祖屋,分別位於一巷、五巷和六巷,三間面積都是一分地,一巷的祖屋每年納糧1元,其餘兩間納1.5元(編按: 「納糧」即向政府繳交地稅)。一巷的祖屋是「正式」祖屋,立圍時先祖已建屋,一直世代相傳,因未經轉手而沒有地契。五巷和六巷的祖屋在日治時代買入,當年族中兄弟因經濟困難,跟吳少洪的祖父賣屋,交易由少洪父親經手,他在屋契上只簽了兄長吳樹興之名。日後父親和叔父告知少洪,說吳樹興已在理民府辦理業權人的加名手續,補加了兩位弟弟的名字。近年少洪與市區重建局談判收購時,發現只有一巷的祖屋辦妥加名,其餘兩間業權仍只有大伯之名,他推測可能當年辦手續馬虎,沒有逐間屋處理。

吳少洪家族長期將五巷和六巷的祖屋向外姓人出租。最初入村的外姓人大多是原居民的親屬,例如外家或表親,可說是「籐掕瓜,籐掕瓜」的關係,甚少外人貿然入村租屋。隨後有租客又向親屬轉租,導致租佃關係的日益疏離。最初少洪家將兩祖屋租給九龍城開業的某位文具商,沒有簽租約和發租單,歷年來由叔父收租,叔父去世後由父親接手,父親去世後再由少洪接手。近年兩間屋由文具商的親屬租用,兩屋的月租合共200元,少洪與租客講求信用,租客自動交租,少洪亦不催交。2008年衙前圍重建勢在必行,租客既不交租亦不交屋,又經常人在內地,聯絡困難。少洪於2006年與重建局開展收購談判,由於他不是登記業權人,無法向租客收屋,只好留待重建局解決。現時(編按: 2012年) 他仍與當局處理業權問題,少洪的律師謂需要呈交物業轉手的文件,包括祖父、叔伯、父親及其配偶的死亡紙、遺囑等,短期內手續難以辦妥。

衙前圍立圍時(編按: 1724年)各巷已建屋,吳少洪幼時大部份村屋仍是金字頂。昔日英政府將衙前圍全部村民的業權列入一張紅地契,契上清楚列明圍村的範圍,惟現時村民已丟失紅地契,少洪認為政府不會自招麻煩,即使有紅地契在手,亦不向村民借出,以免引起地權的爭論。現時政府只與村民個別談判地權,爭論點限於每間屋的面積。少洪等人曾求助區議員,代表衙前圍村討回巷仔的地權,最終不得要領。

 




標題 列明圍村範圍的紅地契。三間祖屋的由來和繁複的業權問題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0
地產商收購和清拆村屋。衙前圍保育以失敗告終。一巷祖屋業權問題的最終解決

1980年代中期長江實業(下稱「長江」)開始收購衙前圍的屋,但不是大刀闊斧的收購,只是逐間購買;收購價升至每間200萬元後,長江採間「買一間、拆一間」手法,拆屋的工程導致圍村塵土飛揚,村民求助區議員,但長江身為業主,有權清拆有倒塌危機的村屋,區議員和村民又不敢承擔塌屋傷人的責任,無法阻止長江拆屋。吳少洪家族有3間祖屋,但他父親和叔父沒有與長江談判。約2002年少洪與幾位村民在圍門拉橫額抗議拆村,希望政府保留衙前圍。當時圍村尚有8成完整,居住環境尚可。護村者的人數和財力有限,他們的主張無人問冿,後輩經濟條件較佳,不少人已在外置業,村屋難以出租或維修,主張盡快變賣。吳少洪認為即使長輩堅持不賣,子女亦遲早賣屋,圍村的重建勢在必行,留住者面臨日益惡劣的環境,最終亦心灰意冷而放棄祖居,他感嘆「有嘅時間唔去愛惜,到滅亡時候去追憶」。

2006年起吳少洪與重建局談判收購之事,田於他大伯是三間屋的登記業權人,只有一巷祖屋的登記業權由大伯、父親和叔父三人共享。少洪向重建局展示族譜,說明大伯和父親的兄弟關係,同時提議重建局入村查詢父老,並向村民收集證明業權的草稿紙。但重建局堅持執行正式法律手續,等待法庭確認業權人後才進行交易,雙方因業權問題而僵持。2011年9月重建局舊事重提,建議少洪先處理一巷屋的買賣。當時少洪仍居住祖屋,該屋殘舊已不能維修,大部份鄰屋已清拆,屋後野草叢生,蚊患嚴重,鄰居十之八九搬離,鄉情散失,無奈同意賣屋。重建局提出分拆物業價值,逐個部份與少洪談判,少洪堅持一口價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妥議,重建局分三期支付款項,定於2012年6月正式交吉,當日由律師主持儀式,同時少共收取末期款項。昔日重建局不考慮安置賣屋者,租客亦只有搬遷津貼,後來少洪等人帶領村民爭取,部份租客獲分配公屋,業主則不獲安置。

 




標題 地產商收購和清拆村屋。衙前圍保育以失敗告終。一巷祖屋業權問題的最終解決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1
鄉公所的架構及產生辦法。鄉公所職權的演變。家族出任圍村的公職

昔日鄉公所是村內的辦事處和法庭,由父老、族長主持大局,替村民排難解紛;政府容許鄉公所自治,警察不入村執法。鄉長由老人出任,享有無上權威,可插手村民的紛爭,甚至干涉賣屋和賣地。村民如爭吵打架,由鄉長出面調停制止,後輩不能有異議。鄉長由村民推選,屬義務性質,任期不限,除非自己棄職。鄉長由選舉產生,選舉前由鄉公所知會村民投票日期,由當日到場者投票,得票最高者當選,投票人數不限。當選人往理民府登記,官府在村貼告示作實。鄉長可覓人辦理鄉公所事務,委員人數不限,職位包括秘書、財政、幹事等,大多由熱心村民自動出任。近年香港法律管轄圍村,衙前圍地處新九龍,不能按傳統辦理村務,現時衙前圍村委員會未有正式登記,沒有實權。衙前圍大部份村屋已遷拆,鄉長平日幾乎無事可做,只接受外界採訪,或代表村民與政府商量。鄉長的權威大不如前,只能排解小爭執,遇有大事便報警處理,以免承擔法律責任。

吳少洪家族成員擔任了不少圍村公職,他大伯是祖堂司理(昔日稱為「值理」),父親是祖堂顧問(父老),叔父是祖堂司理和副鄉長,吳少洪獲村民推選接任叔父的職位。他笑言世襲職位的現象並不存在,做公職沒有薪酬,連交通和茶水都要自費,職位競爭不大,不少人更視為「戇居」,老輩都不願奔波,後輩則忙於揾食,閒時不如賭馬作樂。吳少洪得到族中兄弟認同,盡量幫忙公務。他沒有計劃將祠堂發揚光大,只希望保住祠堂舊貌,為節自開支,他自行替祠堂維修。近年他邀請後輩幫忙,後輩學歷較高,較了解英文和法律。

 




標題 鄉公所的架構及產生辦法。鄉公所職權的演變。家族出任圍村的公職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1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2
衙前圍的紅地契和地界。七約太平清醮規模的演變

吳少洪認為昔日圍門空地屬於衙前圍村,有不少人在圍外開檔做生意,他們本身亦是村民。他認為鄉公所有權管轄圍門外的土地,當地段日後被被政府充公,鄉公所曾向區議員求助,希望討回地段,區議員告知他們要提交紅地契,才可證明衙前圍的地界。按照大清律例,紅地契列出全村的土地,標示了全村的範圍,英政府亦承認大清律例。早期衙前圍與鄰近村落有明確的地界,例如沙埔、石鼓壟、竹園等,村民知道本村的範圍。

衙前圍七約每10年舉行太平清醮,「七約」指衙前圍為首的七條村落。按鄉例打醮是一次「大還神」,有酬神、祈福的意義,主要儀式有早朝、晚拜、放生、祈福等。昔日打醮歷時五天,由七約村落湊足香油錢。打醮前先到天后宮問杯,選出緣首、榜首、理事等人,代表村民主持祭神,緣首等要遵照喃嘸佬指示跪拜,直至誦經完畢,隨時長達一小時以上。昔日村民在醮期搭棚做大戲,後改演木頭公仔戲,某屆更請尹光唱歌。吳少洪憶述戰後初年仍有大士遊街儀式,用以驅趕邪氣,臨近打醮尾聲,村民從衙前圍抬大士出巡,在圍村左穿右插,走至牛池灣三山國王廟,然後拐到候王廟和九龍城,最後返回衙前圍。沿途村民敲鑼打鼓,撒飯撒芽菜,招呼冤魂野鬼。大士出巡的場面熱鬧,出巡者不限衙前圍村民。

近年因村民散失,香油短缺,場地不足,打醮規模縮小,醮期減至二日一夜,只在衙前圍繞圈遊大士。拜神儀式亦簡化不少,例如吳少洪是2006年一屆的緣首,喃嘸佬並未按傳統要求跪拜。衙前圍只以一村之財力籌辦,主辦者量入為出,沒有向鄰近的街坊和舖戶勸捐,只接受自願樂助;不像長洲、元朗等地,以區為單位籌辦打醮。去屆搭棚演戲亦困難重重,最初消防以場地為由反對,最終八大政府部門齊集鄉公所開會,消防局不得己才改變初衷。

 




標題 衙前圍的紅地契和地界。七約太平清醮規模的演變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3
九龍城侯王廟和衙前圍天后宮的業權問題

吳少洪聽聞侯王廟的地段昔日屬於衙前圍吳氏族人,太公捐地建廟鎮壓瘟疫,10年前吳少洪考察侯王廟的碑記,但找不到關於衙前圍的字眼,只好不了了之,現時該廟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衙前圍天后宮建於1720年代,屬三姓原居民的產業;至今經歷3次重修,每次皆有文字或碑文記載(編按: 即1948、1976、1985年)。廟宇委員會多次邀請天后宮入會,但村民不希望受到政府管制,認為不必靠政府接濟,至今沒有歸入。昔日天后宮不開放,只限村民拜祭,近年才應東頭邨街坊的要求而開放,以示睦鄰友好。由於有善信主動捐款,廟內才添置香油箱,過去只靠村民出資修廟。

吳少洪長年替天后宮納糧(編按: 即向政府繳交地租),每年向政府納1元,但他不清楚廟地的業權誰屬(編按: 天后宮的業權屬吳、陳、李三姓原居民),部份村民以為由少洪家族擁有,他向父老立紙保證,即使查明業權歸其祖父或大伯,假若政府又要求拆廟,他和其他後人 將放棄追究賠償,賠償金歸為公家財產。少洪認為先輩捐地建廟,已立心侍奉神明和圍村,廟地理應是公家產業。廟旁的屋昔日名為「眾管」,在鄉公所出現前是村民晚上的聚腳點,2006年重建局收購眾管的屋地時, 要求將廟地一併收購,談判後村民接受重建局的方案,同時獲承諾天后宮原封不動,並由重建局負擔維修費用。通常一個地段是一分地,一分地每年納糧1元,半分地納糧0.5元;惟昔日理民府請印度人丈量土地,但部份地段的納糧額與面積不符,日後引起不少爭論。少洪家族有2間納糧1.5元的村屋,其中一間實際只是半間屋(獨立的地段號數),但當局答覆屋地仍是一分地,並謂文獻已有記錄。

 




標題 九龍城侯王廟和衙前圍天后宮的業權問題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4
衙前圍吳氏祖先的追溯。 宗族太公與家太公。重陽拜山習俗的演變

衙前圍的吳氏族人分為四房,共同追認九世的成達祖為總太公。成達祖在香港開基,有廣玄、東玄、泰玄、日玄四孫(簡稱「廣東泰日」),分別為長房、二房、三房、四房後人的太公,後來有族人從衙前圍遷出,現時將軍澳、小瀝源、南丫島等地都有吳氏的分支。吳氏四大房皆有族人居住衙前圍,四房日玄祖人丁最興旺。吳氏眾多祖堂中以成達祖物業最多,可惜名下地段是一幅「死地」,即無法改變用途,成達祖變相成為「最窮」的祖堂。日玄祖擁有較多產業,有幾層樓收租,拜山時人丁旺盛,要分幾掛拜祭,每掛各自分錢,長房、二房、三房傳世的產業則較少。每年重陽、天后誕和十年一屆打醮是全體族人聚首的日子,散居各地的子孫亦返回衙前圍參加宗族活動。

早期吳氏族人視廣玄、東玄、泰玄、日玄(簡稱「廣、東、泰、日」)為成達祖四子,祠堂的神主牌位供奉父子五人。吳少洪出任成達祖司理後,發現「廣東泰日」另有父親世尚,四人只是成達祖之孫,族人於是追認世尚的神主,補回吳成達兩位早逝子月玄和斗玄的牌位,吳氏宗祠現供奉七個牌位,除了吳成達祖孫六人外,另一牌位寫延陵堂歷代先祖。昔日不少族人家中沒有地方放歷代太公的神主,便將牌位暫寄於宗祠,造成100多個神主牌雜亂排列,吳少洪在徵求族人同意下,請喃嘸佬整頓牌位,做法事化去舊的神主牌。

每年農歷九月重陽節期間,吳氏子弟集合拜山,從初一拜至初十。吳少洪是第四房的後人,在初八拜祭位榮祖(十八世),初九與全體族人在祠堂祭成達祖,初十拜祭四房太公日玄祖。他又是十九世吳翰高祖的後人,又在農曆九月第一個星期拜翰高祖。十八世以下的祖先屬於家太公,因人丁散失和祖嘗有限,大多沒有成立祖堂,但吳翰高祖仍有嘗產保留,後人主要有四伙,共有四名司理,現時仍集合拜山,拜祭廿一世昆成祖的則只有少洪一家。昔日每位太公各佔一個山墓,後來因政府徵地發展,不少山墓合併,例如廷鳳(十六世)、勝華(十七世)、進華(十七世)、位榮(十八世)四墓合一,祖墓日漸歸併後,後人不必在每日分赴不同山頭。拜山祭品主要有燒豬、雞肉、包餅、水果等,啤酒和汽水則在近年出現。祭畢族人在山頭分食祭品,小孩跟成人燒香、燒衣紙,享受平日難見的盛宴。每年祖堂撥出一筆款為拜山開支,由各戶輪流採購祭品,價錢不限,餘款在山頭分發,出席者均都分錢。昔日只有成年男丁有份,小孩和婦女無份,婦女甚至不准拜山,吳少洪要20歲時才可分錢。近年已移風易俗,男女老幼享同等權利,款項從數十至百多元不等。

 




標題 衙前圍吳氏祖先的追溯。 宗族太公與家太公。重陽拜山習俗的演變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3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5
衙前圍吳氏的祖堂。祖堂司理的產生和職責

衙前圍吳氏的主要祖堂有成達祖、日玄祖和位榮祖,吳少洪同時出任3個祖堂的司理。吳氏十八世以下的祖先屬於家太公,少洪是十九世翰高祖一房的後人,但他已身兼多職,沒有做翰高祖的司理。祖堂的工作視物業多少而定,成達祖是總太公祖堂,管理吳氏宗祠堂和至德學校;日玄祖擁有較多物業,鳳凰村有四層樓歸其名下,司理人負責收租。司理的職責是管理祖堂,工作屬義務性質,任期不限,隨時任職終身。昔日司理人由族規產生,司理出缺時族人召開大會,候選人由在場者推舉,無人反對便可當選。如有兩人或以上獲推舉,由多數人同意者當選。獲選的司理人由兩名較他年長的父老陪同,往西貢理民府登記,父老簽字作實。推選司理只限本房族人參與,外房不得干涉,除非當選者不務正業,才可提出反對。祖堂不定期開會,遇有要事由司理人擇日,召集相關族人開會,凡出席者記名, 席上即時表決,決議後由司理知會各自的房人。現時族人分散居住,司理未必認識全房人,聯絡困難。昔日祖堂由老人主持大局,港英政府亦不插手司理選舉,近年政府以族人對司理人選有異議為由,不承認成達祖族內選出的司理。 




標題 衙前圍吳氏的祖堂。祖堂司理的產生和職責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6
出任成達祖和日玄祖司理的由來。成達祖第四房司理的確認問題

吳少洪從1993年起任職吳成達祖和吳日玄祖的司理(編按: 吳成達祖是吳氏總太公,吳氏族人分四大房,日玄祖是第四房的總太公,每房產生一名司理代表本房)。日玄祖設8名司理,代表朝鳳、存鳳、達鳳、廷鳳(以上屬十六世)、德高、俸高、翰高、仕高(以上屬十九世)8條分支。十八世以下的祖先只算「家族太公」,即使翰高祖(十九世)和仕高祖(十九世)各有房頭分支,亦只能各自產生1名代表,出任日玄祖司理。在這8位司理中又推舉1人,代表全部日玄祖族人,出任吳成達祖司理,他獲得全體成達祖司理的認可後,便可正式上任。

吳少洪叔父是前任日玄祖司理,代表吳翰高祖一房的族人。他是吳日玄祖8名司理中的最高司理,順理成章地出任了吳成達祖的司理,代表吳日玄祖一房的族人。叔父在吳成達祖沒有正式名份,名義上第四房司理由一名長者擔任,但由叔父負責實務。1992年吳少洪結束行船生涯,1993年叔父退出宗族事務,少洪接替他出任成達祖和日玄祖的司理。叔父先請少洪接任日玄祖司理,再召集日玄祖的8房族人開會,討論成達祖司理的人選。叔父在會上推舉少洪,另有族人推舉另1人,少洪獲多數人的認同當選。此外,長房亦在同年撤換司理,長房和四房的新司理人選得到西貢民政署祖堂事務署(下稱「民政署」)的認可。數年後族人不和,民政署取消了長房和四房司理的合法身份,廉政公署調查少洪,最終還他清白。少洪仍舊得族人的認同,但民政署規定司理必須得全體兄弟的認同,因此仍舊不承認他的身份。少洪向族人派發確認司理的表格,約7成贊成他做司理,其餘沒有回覆,因祖堂有3000多人,族譜內成員難以逐個聯絡,少洪感到心灰意冷。隨後二房和三房的司理相繼離世,接任人身份又不獲批,導致天后廟的祖業(編按: 即三姓祖屋)即使已賣給市區重建局,但因司理人沒有合法身份,不能代表祖堂簽字收錢。

 




標題 出任成達祖和日玄祖司理的由來。成達祖第四房司理的確認問題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7
成達祖決策辦法的演變及其評價

昔日族人在衙前圍聚居,祖堂有事即可集合開會。吳成達祖由幾名長輩話事,長輩有無上權威,年輕人言聽計從,不敢有任何異議。吳氏宗祠開光時,年輕人不准入內食燒肉、飲白酒,上年紀的族人才可進祠堂。少洪認為由老人決策易於成事,免卻不少紛爭;但老輩學歷較低,不懂妥善保留祖堂與政府往來的文獻,後輩又沒有從旁跟進,導致缺乏傳承,晚輩接手困難,少洪接任司理時,要自己追查往事。成達祖沒有定期開會,會議不受法律規管,族人有事便聚首,例如司理的離世、辭職、頂替等事。開會前四位司理通知本房的成員,但不必齊集四大房代表,其實長房和三房只有兩家人,長房的族人又不在香港居住,難以出席每次會議。議案獲在場多數人贊同即通過,但法律要求百分百的同意,少洪認為此規定對村務有阻滯,每次開會難以達致全體共識,決策執行後總有人反對,謂自己當場表達異議,或謂自己當時不在場,少洪認為傳統方法較佳。 




標題 成達祖決策辦法的演變及其評價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8
成達祖第四房司理的聯絡族人的辦法。日玄祖有限公司的結構

吳少洪是其中一名成達祖司理,代表第四房日玄祖。日玄祖是一間註冊有限公司(編按: 「吳日玄祖吳位榮有限公司」,下稱「公司」),下設8名司理,代表8個支房,8司理中再舉1人出任公司主席。每有成達祖的消息,例如會議的時間和決策,由少洪知會公司主席,主席再知會8位司理,各司理再知會屬房的族人,一級一級傳遞訊息。少洪不認識8房的全部成員,8房司理有責任傳遞訊息,此辦法從1993年沿用至今。按族譜計算日玄祖只有朝鳳、存鳳、達鳳、廷鳳四子,照理資產應該分4份,但昔日有老人認為廷鳳祖的後人較多,決定將產業分8份,新增的4份由廷鳳的4房後人(德高、俸高、翰高、仕高)佔有,由公司主席兼任廷鳳祖司理。公司在慈雲山有幾層物業,每年撥款組織拜山和春茗,款項分成兩半,一半歸日玄祖,一半歸位榮祖,少洪是翰高祖的代表,可同時參與日玄祖和位榮祖的活動 (編按: 翰高祖是位榮祖的兒子)。 




標題 成達祖第四房司理的聯絡族人的辦法。日玄祖有限公司的結構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H-SEG-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