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觀富

張觀富
退休警員;大埔沙螺洞村原居民

性別:
出生年: 1921
受訪時年齡: 90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警察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生於沙螺洞原居民的家庭。鄉村小學的求學經歷。日治時期出任游擊隊民運員

1921年張觀富在沙螺洞張屋村出生,家族是新界大埔客籍原居民,沙螺洞開村至今已有300餘年。父親張凡(按: 譯音)是礦務工程師,先後娶妻2名,第二位妻子是普通農婦,生子5名,張觀富是幼子。早年沙螺洞村民生活困難,父親沒有機會讀書,童年出埠打工,在澳洲附近的某小島做礦工,跟隨洋人學習礦務,並習得良好英語。回港後從事礦業,在行內薄有名氣,號稱「華人礦務司」,曾被來港的洋人聘用,在蓮麻坑和城門水塘附近的蓮花山採礦。

張觀富幼時在村民開辦的沙螺洞小學讀書,讀過古文、漢文、社會、歷史等科,古文是四年級開始教授。學校採用新式課本,但由舊式八股先生執教,經常體罰學生。張觀富讀小五時,父親在蓮花山工作,他自行離校跟隨父親開礦。父親希望他繼續學業,送他到尖沙嘴學習英文。父親因長年在地底工作,染上肺積塵之病,在蓮花山採礦時去世,享年60歲,當時張觀富年僅17歲。因父逝無法在尖沙咀維持學業,張觀富返回沙螺洞。沙螺洞小學的張爾芬(按: 譯音)老師喜歡張觀富,邀請他來校補習,並擔任小學助教。他跟從張老師學習的兩年,古文知識大幅增進。

張觀富19歲結婚,婚後不久日軍攻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沙螺洞村民生活困苦,日軍經常入村掃蕩,嚴刑審問村民游擊隊的下落。張觀富是家中幼子,不用負擔家務,童年只懂嬉戲,缺乏謀生技能。家人有感丁口眾多,要求已婚的張觀富分家。1943年張觀富加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沙頭角中隊,入隊時先往內地受訓,其後返回新界出任民運員,聯絡村民,宣傳游擊隊的工作。和平後港九大隊解散,他沒有跟隨東江縱隊北上,繼續留港生活。




標題 生於沙螺洞原居民的家庭。鄉村小學的求學經歷。日治時期出任游擊隊民運員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教育, 社會生活,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8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1
香港淪陷後沙螺洞的匪患。日軍在沙螺洞的掃蕩和暴行

1941年底日軍進攻香港,向港九市區進發的日軍騎兵曾路經沙螺洞,但沒有滋擾村民。英軍投降後,新界治安混亂,沙螺洞匪患嚴重。土匪大多從內地進入新界,配備駁殼和左輪手槍等武器,港英政府嚴禁民間私藏武器,沙螺洞村民只有生銹刀具,無力抵抗。張觀富憶述土匪3次入村洗劫,第一次搶走雞鴨等家畜;第二次匪幫30餘人,掠奪各種糧食;第三次甚至搶走棉胎。本來沙螺洞農地少,洗劫後民食更顯匱乏,村民靠蕃薯、山薯和土茯苓充飢。日軍當局接管香港後,着力清剿新界活動的游擊隊,每接獲漢奸關於游擊隊在沙螺洞出沒的線報後,即遣數十人的大隊在天亮時入村搜索,約1至2個月掃蕩一次。

日軍入村後將男女村民分開,專門禁錮年輕男子,集中到某間村屋,盤問他們游擊隊的下落。由於沒有通譯在場,雙方語言不通,日兵在毆打和掌摑村民後,只好隨便抓數人,帶到河邊施以灌水之酷刑,部份則送往粉嶺的日軍總部「吊飛機」(受刑者雙手反綑吊於半空)。張觀富曾被禁錮數小時,但只被掌摑和毆打,幸未受灌水之刑。張屋村某村民因在閣樓橫樑寫上粉筆字,被日軍拘捕和毆打,未幾因內傷過重致死。李屋村某10多歲少年在日軍面前奔跑嬉戲,被誤為逃走而射殺。日軍在村逼留數小時,即日撤回,不派人留守。因其任務乃抓拿游擊隊,只針對年輕男子,沒有調戲婦女。沙螺洞青年為逃避日軍酷刑,只好晚上夜宿偏遠荒野,遠至平山仔山頭。




標題 香港淪陷後沙螺洞的匪患。日軍在沙螺洞的掃蕩和暴行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6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2
沙螺洞村民的背景和生計。日治時期村民的出路抉擇

沙螺洞由張屋、李屋和平山仔3條村組成,張屋和李屋相鄰,平山仔位置則較偏遠,從張屋出發前往,要翻過一個山頭才到達。張屋有80戶人口,全部姓張;李屋的村民分3組聚居,其中兩組有10餘戶人口,另一組只有數戶,全部姓李;平山仔是雜姓村,戶數最多,張、鄭兩姓各有10餘戶,是村內的大姓。張觀富年輕時,沙螺洞村民生活清苦,大多務農,但農地不足,村民只能靠山食山,在荒野砍柴,採挖山薯和土茯苓維生。當年不少村民「賣豬仔」,赴海外做契約勞工。外出謀生的子弟回村招募鄉民,簽署為期2、3年的合約,乘大輪船到瑙魯等偏遠孤島做苦工,合約期滿即返港。日治時期村民害怕日軍,加上在市區缺乏謀生技能,只好長期留守家中。新界原居民在港有屋有地,日治時沒有前往內地,有人選擇替日本人工作,充當憲查或漢奸,但大多沒有好下場,不少漢奸被游擊隊殺害。 




標題 沙螺洞村民的背景和生計。日治時期村民的出路抉擇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9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3
東江縱隊在沙螺洞的活動。青年村民參加游擊隊的考慮。游擊隊基地的訓練和民運員的工作

香港淪陷後不久,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沙頭角中隊派遣一名女民運員開赴沙螺洞,向村民宣傳游擊隊的抗戰工作,並招募村中青年組織隸屬於游擊隊的民兵,入伍者可選擇留駐村中,或前往游擊隊在內地的基地受訓。淪陷前後沙螺洞形勢混亂,土匪多次入村洗劫,起初村民不知民運員的身份,經解釋才逐漸了解游擊隊。張觀富與家人生活困難,飽嘗日軍統治的苦果,又不希望整天在家無所事事,了解到游擊隊救國,本質不壞,最終在1943年加入沙頭角中隊。他承認參軍是環境所迫,屬於一條生存出路;又感慨當年生命賤如螻蟻,無瑕考慮人身安危。張屋和李屋各有數名年輕人參軍,張觀富與同村兄弟一同出發,在烏蛟騰與部隊會合後,乘木船往大鵬灣的游擊隊基地受訓。

基地約有百多名男女受訓者,分成多個小組,每組8至10人,各有一名小隊長,組員共同起居。基地的領導是東江縱隊大隊長王作堯,定期向隊員訓話。男女隊員分工清晰,女隊員大多做服務員和衛生員,只有男隊員參與戰鬥。參軍者大多讀書不多,張觀富的學歷較高,出任民運員的工作。民運員負責向村民宣傳游擊隊的好處,組織鄉村識字班,並兼顧通訊站的文書工作。民運員的學歷和口才要求高,張觀富認為口才乃與生俱來,後天難以培訓。他自覺口才普通,僅勉強應付宣傳工作;但文筆不俗,足以勝任撰寫宣傳文字和閱讀信件。張觀富在基地受訓約6個月,學習燒槍、步操,接受上級的人品觀察,曾赴基地附近的村落自編自演白話劇,向村民宣傳抗戰。受訓期間上級並未交代民運工作的內容和手法,民運員要自行策劃宣傳方針。張觀富認為訓練嚴格,令他學到不少技能。受訓結束後張觀富升為「政治戰士」(軍階類似「排長」),以沙螺洞和鳳園為工作範圍,組織識字班和管理通訊站,集中教育村內青年男丁。




標題 東江縱隊在沙螺洞的活動。青年村民參加游擊隊的考慮。游擊隊基地的訓練和民運員的工作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21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4
沙螺洞的游擊隊識字班。民運員與農村青年的互動

張觀富在東江縱隊基地完成訓練後,返回沙螺洞工作,負責向村民宣傳游擊隊、處理通訊站的文件和組織村民識字班。識字班每天早上9點至12點上課,村民可自由報名參加,學生主要是男青年,亦有少數女青年,都是張觀富的同輩親屬。每班約8至10名學生,人數不定。游擊隊沒有提供教學指引,民運員自行設計識字班課程。村中青年不少是文盲,張觀富教學生讀寫「爸」、「媽」等簡單漢字。他自行釘裝寫字簿,逐本寫上漢字,分發學生模寫,定期默書。中午12點學生用膳,飯後張觀富與學生遊戲和聊天,有時應村民要求,組織白話劇演出。

張觀富與學生談抗戰形勢,以事實講述日軍的殘暴、抗戰的必要,只談自己知識範圍以內的事。他參軍前只是一名普通的新界鄉民,對國家大事所知有限,不敢信口雌黃。參加識字班的青年主要為了讀書,張觀富循序漸進地與他們建立交情,強調游擊隊對村民的好處,並坦誠交代個人背景,他希望以青年人媒介,令年長一輩的村民認識游擊隊。由於交情未夠深入,師生鮮有談及家事。經過長期的相處,張觀富得到青年的尊重,間接令村民認同游擊隊。沙螺洞只有張觀富一名民運員,但上級間中派同志入村聯絡,同時向村民查詢民運員的表現,但大隊派來的同志不向村民宣傳。後來鳳園的民運員離開,張觀富奉命兼管鳳園的識字班,該班只有男青年上課。




標題 沙螺洞的游擊隊識字班。民運員與農村青年的互動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8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5
日治時期新界原居民的前途抉擇

張觀富在沙螺洞組織識字班時,日軍間中入村掃蕩,但相比香港淪陷後初年,入村次數已減少。為逃避日軍的搜捕,他晚間在山頭露宿。村民熟知游擊隊員身份,沙螺洞村曾有一名內鬼,與某名參與游擊隊的同鄉兄弟素有積怨,他向日本人告發兄弟,最終內鬼被游擊隊逮捕。游擊隊的短槍隊有時白天入村,與村民聯絡聊天,晚間行蹤不明。短槍隊出沒無常,入村與否視乎行動的風險。當年有些新界原居民替日本人工作,出任區長、通譯等職務,但大多沒有好下場,不少人被游擊隊擊斃,例如某位姓馬的區長和沙頭角的林通譯。張觀富認為當時的新界農村由日軍和游擊隊兩大勢力控制,村民必須小心抉擇政治取向,否則行差踏錯時性命不保。 




標題 日治時期新界原居民的前途抉擇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7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6
游擊隊民運員生涯回顧: 參軍只求温飽。民運員的身份隱藏問題

張觀富擔任游擊隊民運員沒有工資,只獲供應早晚兩餐。每天他與沙螺洞的民兵共進早飯,然後講授識字班。下午轉移鳳園開識字班,與鳳園民兵共用晚膳,晚飯後返回沙螺洞。張觀富強調參軍不為名利,只求生存,要確保自己和家人的温飽。家人不反對他入伍,因參軍後家中少一人食飯,有助改善糧食供應。他出任民運工作後,家人的伙食略有改善,保證兩餐有靠。張觀富白天教授識字班和管理通訊站,利用一間荒廢的民房作課室和通訊站,外人難以發現有異常情況。為逃避日軍清晨的掃蕩,張觀富與隊員晚上露宿山頭,最困難的是冬天下雨時,隊員的棉胎濕透,合3人之力仍無法抬起。

張家上下和沙螺洞全村都知道他是游擊隊員,他認為民運員不能向村民保密身份,否則無法得其信任,宣傳工作難以開展。沙螺洞沒有村民替日本人工作,張觀富亦不擔心村中有內鬼。游擊隊情報工作佳,容易從行蹤察覺內鬼的身份,進而拘捕和擊殺。新界原居民雖有人做憲查,替日本人服務,但亦只求三餐温飽。憲查身穿制服,無法隱藏身份,不敢苛待村民、告發游擊隊行蹤,避免成為游擊隊的攻擊目標。張觀富感慨日治時期村民生活賤如螻蟻,在土匪、日軍和游擊隊面前,手無寸鐵,任由宰割。




標題 游擊隊民運員生涯回顧: 參軍只求温飽。民運員的身份隱藏問題
日期 26/11/2011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8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7
警隊工作生涯: 巡警、內勤和鄉村巡邏隊。在荷蘭居留三年的經歷(一)

和平後新界鄉民生活困頓,不少人應徵入伍,出任警察、炮兵、消防員等政府紀律部隊。1946年張觀富加入警隊,時年25歲,編號「938」。學堂受訓完畢後,駐守港島半山醫院道的八號差館,出任行咇(巡邏)的警員。後來調往中環石板街的中央警署(大館),不久轉任內勤工作。張觀富有感警局工作收入低,且往返市區和沙螺洞的交通費高昂,請求大館的督察長調他往新界執勤,未幾奉調落馬洲警局。1947/1948年新界警司創立鄉村巡邏隊,俗稱「穿山甲」,英文簡稱「VPP」,警司考慮張觀富是新界客籍原居民,邀請加入穿山甲隊伍,率領4人之小隊,巡視村落,聯絡村民,替他們向政府部門申請修橋築路之事。穿山甲屬警方的特別隊,每週工作4天、休息3天,隊員自理裝備,不往警局領取槍械。出任穿山甲後,張觀富升為警目,官階俗稱「兩劃」或「兩柴」,2、3年後再升為警長,官階是「三劃」或「三柴」。

數年後新界警司轉任偵輯署長,新任者更換穿山甲成員,張觀富改任普通警員,先後駐守大埔、上水、落馬洲、沙頭角、打鼓嶺、元朗等警局,返回內勤工作,直至1969年退休。其後張觀富偷渡赴荷蘭謀生,在阿姆斯特丹落腳,由於缺乏技能和知識,難覓工作。惟幸他當穿山甲時,與不少鄉民建立交情,一位移民荷蘭的鄉民認識張觀富,請他看管賭檔。張觀富曾讀書識字,負責紀錄賭檔老闆的說話。他在荷蘭沒有合法居留權,當地警員揭發後,曾被拘捕3次,多番求情無果後,最終在第三次拘捕後離荷返港,在荷蘭居留共3年。

 




標題 警隊工作生涯: 巡警、內勤和鄉村巡邏隊。在荷蘭居留三年的經歷(一)
日期 26/11/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8
鄉村巡邏隊的成員、編制、職務、出更範圍和聯絡村民的辦法

和平後張觀富加入警隊,隨後警隊在新界組織鄉村巡邏隊(VPP,通稱「穿山甲」),張觀富出任首位隊長。穿山甲是警隊的特別隊,直隸於大埔理民府辦公的新界警司,每出勤3天休息1天,每次由新界警司編定出更地點,隊員隨機決定執行任務的方法,警司沒有明確指引,例如可與村民打麻將,藉此建立關係。穿山甲在個別鄉村停留時間,以及出沒次數不固定,一切聽從警司調遣。隊員必屬新界客家原居民,客家人在新界有語言優勢,具備廣泛的親屬網絡,熟悉鄉村地理。張觀富領導4名隊員,全部由他挑選。穿山甲管轄新界和大嶼山,出勤地點遠及落馬洲、龍鼓灘等地,間中亦到市區執勤。戰後初期香港居民對警隊印象不佳,尤以市區為甚。張觀富感嘆大眾不了解警員的苦衷。新界村民對警員陌生,不討厭亦不歡迎,一般認為鄉村毋須警察。

穿山甲有正式制服,但亦可便裝出更,由隊員自行決定。穿山甲主要職責是巡察鄉村,與村民聯絡交情;向上級傳達村民的訴求,例如修築水壩(客語稱「陂頭」);或向村民通報消息,例如知會他們到嘉道理農場領取紅毛泥。張觀富初次進村時,向村民自報父母身份,俗稱「撻朵」,利用親情、鄉情打交道。他父母俱為新界原居民,親友遍佈多條村落,穿山甲成功與村民建立良好關係。當年穿山甲撰寫的報告上呈新界警司,鄉村如有違法之事,由警司發出告票,交分區警署派員執法。張觀富對鄉村聚賭和吸鴉片之事寬容,減輕分區警署的工作量,以免引起分區署長的不滿。

 




標題 鄉村巡邏隊的成員、編制、職務、出更範圍和聯絡村民的辦法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09
鄉村巡邏隊的職務和聯絡村民的辦法。戰後新界村落的新舊居民和村際糾紛

新界客民透過通婚,在新界形成廣泛的親屬網絡。張觀富初任警隊穿山甲(鄉村巡邏隊)時,村民不知其背景,冷漠待之;他與村民結交時,每每報以家世,成功以親情打動村民。新界鄉村設有自衛隊,由全村挑選品性良善的青年出任。穿山甲向自衛隊供應槍枝,雙方打成一片。張觀富亦向村長收集人口資料,了解村居就業、出洋的情況。同時,穿山甲向鄉民發報消息,如透過村長知會偏遠村落的村民,到嘉道理農場領雞苗和菜苗。在近海村落巡察時,張觀富向村長查問偷渡之事,收集情報後,再知會同僚查截運送內地非法入境者的木船。但同時村民庇護蛇頭,向他們通報穿山甲的出沒,令警隊一無所獲。

張觀富在全新界出更,他認為各村的環境相近,本地和客家村落的分別亦不大。戰後有內地移民在新界定居,主要在交通便利、姓氏繁多的原居民村落旁建屋。張觀富認為新舊村民相處融洽,移民自知外僑的身份,鮮與原居民爭權,村中大事仍由原居民決奪。穿山甲處理的鄉村糾紛大多只涉及原居民,常見的事有耕牛過界食草、村民私人恩怨等。有時村民打架要由穿山甲出面調停,張觀富聯絡涉事村落的村長,因他獲村長的敬重,大多和平息事。新界居民鮮有土地劃界的紛爭,因地政署對各村的田地、屋地已有清晰界定,編定屋段、地段號碼,繪畫準確的圖則,向持有人發出執照。但村民平日只靠長輩口傳地界範圍,罕有查看執照。張觀富最初亦不悉家族的準確轄地範圍,直至出售沙螺洞的土地之時,才查閱地段執照。




標題 鄉村巡邏隊的職務和聯絡村民的辦法。戰後新界村落的新舊居民和村際糾紛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1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0
鄉村巡邏隊的職責: 剿匪和維持秩序。鄉村巡邏隊的住宿和擴編

警隊穿山甲(鄉村巡邏隊)的出更地點由警司編排,張觀富主要在新界活動,遇有剿匪之事,才赴大嶼山執勤。1950年代流浮山、龍鼓灘、稔灣、白泥一帶匪患嚴重,匪幫大多來自內地,以10多人一夥出沒。張觀富認為剿匪的艱險程度,與他出任游擊隊民運員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游擊隊民運員遇敵即避,不用與日軍正面交火;警隊對付東躲西竄的匪幫,要時刻保持戒備,且匪徒火力強勁,全部配備駁殼和左輪等槍械。參與剿匪的警力不限於穿山甲,但穿山甲必須出勤,更期到即可退出行動,由其他同僚輪班接替。穿山甲可自由燒槍,子彈數不受限制,閒時漁獵亦可開槍,故練成一手好槍法。張觀富的子彈在大埔警署配給,他不用解釋開槍原因,一律由上司出面匯報。

遇上新界鄉村的醮期,穿山甲務必出勤,到場維持秩序。青山腳醮會規模大,期間常有青年因搶炮而打架之事。穿山甲更期不固定,即使與部份村長相熟,亦鮮有獲對方邀請出席喜慶之事。隊員在村過夜時,一般睡在村中空置的房屋,否則要在祠堂鋪禾稈草而睡。祠堂環境惡劣,甚至有因日久失修而發霉。穿山甲如與該村的民眾關係良好,冬天時可獲贈棉胎禦寒。張觀富離開穿山甲時,隊伍已由1隊擴充至4隊,新增3隊的隊目均由第一隊的隊員出任,職級升至「二柴」,其餘一隊由張觀富帶領。後來因上司調職,張觀富亦被調離穿山甲,返回邊境的差館執勤。




標題 鄉村巡邏隊的職責: 剿匪和維持秩序。鄉村巡邏隊的住宿和擴編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1
戰後初年政府鼓勵新界原居民青年入伍或移民(一)

張觀富在東江縱隊基地受訓後,在沙螺洞擔任民運工作,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和平後東江縱隊離港北撤,港九大隊解散,隊員可自行抉譯北上,或脫隊留港。張觀富已有妻女,不便離港。1946年他考入警隊,成為香港首名沙螺洞出身的警員。和平後香港百業肅條,客家村落農地不足,新界客籍青年失業嚴重,構成嚴重的治安問題。香港政府為安定人心,鼓勵客籍青年投考警察、消防、炮兵(俗稱「炮兵」)等紀律部隊。當時沙螺洞有數名村民做炮兵和消防員。警隊打破不招客家原居民的慣例,派出一位客籍幫辦,到新界招募警察學員。投考者要通過的語言測試,由警館師爺以本地話(粵語)讀出一篇剪報,報考者默寫文句。戰前客籍青年只接受客語教育,本地話大多不靈光,不少人因此名落孫山,難在市區求職。張觀富曾在尖沙咀讀書,又接受過小學老師的私人補習,順利通過語言測試。對未能投考紀律部隊的客籍青年,政府鼓勵他們移居英國,申請移民的手續簡單。張觀富認為鼓勵入伍和移民是英國人的政治手段,以便解決新界客家村落的治安問題。 




標題 戰後初年政府鼓勵新界原居民青年入伍或移民(一)
日期 26/11/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2
戰後初年政府鼓勵新界原居民青年入伍或移民(二)。赴荷做三年黑市移民: 入境路線和謀生辦法

戰前已有不少新界居民遷移海外,主要分佈在英國。戰後初年本地工業未興,新界失業問題嚴重,政府大量招攬新界青年加入警察、消防、炮兵等紀律部隊。對因語言不通而無法入伍的客籍居民,政府則鼓勵他們出洋謀生。當年申請出國容易,申請者只需手持海外親友的擔保信,到理民府辦理簡便手續即可。張觀富認為鼓吹入伍和出洋是政府高層的政治手腕。

張觀富女兒在1970年前已赴荷蘭謀生。她是沒有居留權的黑市居民,在華人開辦的餐館任職樓面。張觀富隨後以旅客身份出國,取道入境規限寬鬆的法國,循陸路經法國偷渡入荷蘭。這是當年赴荷者常用的入境辦法。在荷華人來自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主要在「唐人街」經營賭館和餐館,部份有居留權。張觀富抵阿姆斯特丹後,因已步入50歲的暮年,加上長年當差,缺少謀生技能,覓工困難。新界鄉親介紹他到賭館出任「巡場」,管理麻將枱抽水等事。他自言幸運,入職後有不少新加坡人光顧,賭館營利理想。後來為增加收入,他更主持字花檔和番攤。賭館負責人發現張觀富書法漂亮,請他出任自己的私人秘書,撰寫賭館文書。張觀富再經負責人的轉介,接獲草擬商業合同、入口香港影片的差事。居荷期間他同時兼顧多份差事,勞碌工作。

荷蘭警察對黑市居留執法寬鬆,不少賭館負責人擅於疏通荷警,加上賭館積貯槍械,警察不隨便干涉。張觀富曾被荷警盤查3次,首兩次得女兒和同事幫忙說情,荷警又念及他是警界同行,沒有要求他即時離境。直至第三次查問,警察見張觀富仍在荷居留,決意要求請立即離國。張觀富無奈照辦,乘搭航班返港,前後在荷居留3年。




標題 戰後初年政府鼓勵新界原居民青年入伍或移民(二)。赴荷做三年黑市移民: 入境路線和謀生辦法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5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3
戰後新界原居民出洋謀生的背景和模式。張觀富家族赴荷謀生和定居的過程

和平初期大量新界客民失業,不少選擇赴歐謀生,在英、荷等國打工,當中不少赴荷者沒有居留權,以黑市居民身份工作。戰前沙螺洞已有不少居民出洋,戰後不少鄉民生計無靠,選擇赴歐投靠親友,在英國經營俗稱「薯仔室」的小型餐館,專做外賣生意。戰後初期沙螺洞青年主要出路是出洋或入伍,鮮有出市區打工。張觀富認為對沙螺洞的村民而言,外國的謀生環境較市區理想,例如英國的租金低廉,有利小本經營。出洋的新界居民大多沒有落地生根之想法,計劃賺夠錢便回鄉,一般50、60歲回港安老。英國的社會福利完善,新界居民回流後,仍繼續持有英國居留權,每隔半年赴英,到相關部門蓋章,辦理居留權的續期。

張觀富女兒在華人開辦的餐館工作,荷蘭警方執法不嚴,女兒不曾被捕。後來她嫁與一名擁有居留權的華人,在荷蘭開枝散葉,平日只間中回港探親。張觀富隨後亦赴荷謀生。早前他在香港警隊的「穿山甲」任職時,認識坪洋的村長和鄉民。在荷蘭初期張觀富覓工無着,後獲已赴荷謀生的坪洋村長介紹,在阿姆斯特丹的賭館任職巡場。數年後張觀富返港,獲當差的沙螺洞子弟介紹,到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工作,協助財團收購沙螺洞村。當時香港已有大量新界客籍青年當差,警隊的客家班擴編至近2000人。




標題 戰後新界原居民出洋謀生的背景和模式。張觀富家族赴荷謀生和定居的過程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4
沙螺洞的地理、村長、農業、商業和傳統節慶

沙螺洞由張屋、李屋和坪山仔三村組成,建村年代已不可考。張觀富聽聞老人口述傳說,約300年前某婦攜三子到沙螺洞開發。早期沙螺洞的村長由村民推選,任期不限。現時定期舉辦村長選舉,定制4年一任,村長純屬義務性質,沒有薪酬。新界村長大多由男性出任,張觀富任職鄉村巡邏隊(穿山甲)時,只見過一名女村長,來自西貢黃竹洋。沙螺洞位處深山,交通不便,謀生困難,沒有外僑居住,戰後只有一位外姓人在村中定居。

沙螺洞農地少,村民在旱田插秧種禾,高地種蕃薯、豆角、菜心等疏菜。同時在山上砍柴,用作燃料售賣。沙螺洞農業產量低,農產品主要留作自用,只有少量剩餘農作物,送往大埔墟出售。張觀富年輕時,沙螺洞不通馬路,村民要挑貨走路往大埔墟。後來馬路開通,定期有鄉村車運貨出村。大埔墟富善街有市集名「車坪」,村民在此販賣疏菜和柴枝,買家大多是店舖伙頭,只有少數住戶。沙螺洞人普遍養豬,村民在車坪買薯苗作飼料。

沙螺洞地處偏辟,閒時村民鮮有出村,大多在村中閒屋(沒有人居住的屋)聚集,與同族子弟閒談,村中如有大事,消息快速散播。沙螺洞人口少,沒有打醮、演戲之習俗。春節是最熱鬧的節日,各戶製作米通、茶果和糖果。村民在祠堂拜神,添男丁之戶在此掛燈,但一般不設宴席,亦沒有分豬肉的傳統。




標題 沙螺洞的地理、村長、農業、商業和傳統節慶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5
昔日沙螺洞村民的簡樸婚俗。當年張觀富迎娶妻子的過程

早期沙螺洞居民普遍盲婚啞嫁,青年透過媒人娶妻,主要與鄰近的村落通婚。媒人替待婚男女安排相親,雙方由年紀稍大的同輩親屬陪同,如認為對方是合適對象,即可擇日行禮。鄉村男女不用拍拖,有時甚至在婚禮上才首次見面。有些家庭為男丁找童養媳,待成年後方正式成婚。農村流行嫁雞隨雞的觀念,鮮有離婚之事。

張觀富約19歲結婚,妻子是沙角頭禾坑村民,兩人由媒人介紹相親,張觀富由多位兄長和阿嫂陪同,其妻則由母親、姨媽和阿嫂陪同。兩人擇偶時考慮對方的樣貌、長相和性情,由隨行的親屬提供意見。夫妻當年滿意相親後,媒人即時擇日和定聘。禾坑與沙螺洞相距兩堂路(編按: 一堂約等於十里),步行需時2小時。婚禮當天妻子坐單車尾過門,當時不流行坐花轎。張觀富結婚時,正是父親離世後2、3年,家境清貧,只由母親作主,舉行簡單婚禮。婚禮形式主要取決於男家的經濟能力,有錢人家花轎娶妻,連續擺酒數天。窮困者拜神後即可完婚。沙螺洞是一條窮困村落,富戶亦只有少量的房屋和店舖。張屋村出過一名富裕的軍閥。




標題 昔日沙螺洞村民的簡樸婚俗。當年張觀富迎娶妻子的過程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6
戰前沙螺洞的治安和對外通訊

1930年代沙螺洞已有自衛隊,配備紅毛十等舊式槍械。當年張觀富年約14、15歲,親眼見過自衛隊燒槍。戰前鄉村平寧,晚上有自衛隊巡更,防範匪徒。匪徒大多來自內地,經龜頭嶺山路入沙螺洞。張觀富從老人口中知悉龜頭嶺有年輕土豪「黃友仔」,是沙螺洞張家的親屬,某次他獨自守在鶴藪的路口,警告意圖行劫的匪幫,切勿騷擾沙螺洞,最後成功喝退多人,事件廣為流傳。日軍攻港前夕,港英政府收回民間武器,沙螺洞自衛隊解散。未料戰爭隨即爆發,日軍侵入新界後,匪患猖獗,由數人不伙,至20多人一伙不等,村民沒有兵器,無法自保。昔日沙螺洞與外界隔絕,沒有郵差入村派信。來信只寄到大埔墟,村民委託相熟店舖,代為保管信件,留待日後領回。 




標題 戰前沙螺洞的治安和對外通訊
日期 11/12/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7
沙螺洞的拆遷發展和原居民生計問題

張觀富在警署工作時,曾購入粉嶺靈山村的一間臨時石屋。1970年代初他從荷蘭回港後,沙螺洞發展公司收購張屋村和李屋村的民房,計劃重建新式住宅和高爾夫球場,全部居民同意賣屋。張觀富賣祖屋的同時,亦賣出靈山村的石屋,利用賣屋的收入,在大埔墟購置美發大廈單位,搬往大埔墟居住。搬離祖居後,張觀富受僱於沙螺洞發展公司,負責調查沙螺洞村屋的納稅記錄,當年一間向政府交稅的房屋,因拆遷事可獲賠償20萬元,沒有納稅的只賠5萬元,農地則每呎賠償12元。地球之友認為沙螺洞一帶有不少珍稀動植物,富有生態保育價值,反對發展公司的開發項目,至今高爾夫球場仍無法落成,事件擾攘長達30餘年。近年張觀富賣出美發大廈的物業,套現生活開支,申請公屋單位。但由於他是擁有丁權的原居民,令申請過程出現波折,要向當局詳細解釋家庭經濟情況,才獲配現居的大元邨單位。 




標題 沙螺洞的拆遷發展和原居民生計問題
日期 26/11/2011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登錄號碼 LKF-CKF-SEG-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