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流英

陸流英
永明工藝社老闆娘

性別:
出生年: 1937
受訪時年齡: 76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家庭工廠職員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背景及搬入土瓜灣的緣由。夫妻在十三街經營家庭式石膏模工場

陸流英生於1937年,童年住上環嚤囉下街,父母從事藥材生意,在嚤囉下街開藥材舖。父母生7名子女,陸流英排行第3,14歲時父親去世,只餘母親獨力經營生意,她只好輟學幫忙,直至弟弟長大才交他接手。最初她學習稱貨和選藥材,後跟從伙記接單和送貨,她在柯布連道的萬應堂送貨時,認識了今天的丈夫,拍拖7年後在1963年結婚,婚後她搬到土瓜灣的夫家定居。

丈夫原籍清遠,最初住灣仔機利臣街,父母都在鄉下。他在萬應堂打工,舖頭以啤吧桶廿四味涼茶閒名;後來轉行做噴油和石膏雕刻,曾到牛頭角的塑膠廠做工3年,期間勤力學習,掌握技術後便自行創業。由於客戶大多來自土瓜灣、觀塘和新蒲崗的工廠區,他便到土瓜灣十三街開業。他經介紹人找到鷹揚街14號2樓的單位,上址環境清靜,樓宇允許設廠,可進行電鍍工序,便決定在此開工場,生產塑膠產品的手辦,按客戶的設計圖則製作石膏模。工場的客戶是本地工廠,不限於土瓜灣區。夫妻一般靠口碑接生意,不主動找寫字樓。住家工場約有560呎,一半做住家,一半做工場,電鍍在廚房進行,另留少許地方煮飯。工場只有一張枱,所需工具不多,有閘刀、鏟刀、鎚、鉗和鑽孔器材。樓宇是兩梯四伙的格局,從地下上2樓要走3組共24級樓梯,工場對面是本體幼稚園,附近樓宇的二樓有些小型塑膠廠。陸流英初搬入鷹揚街時,樓下馬路凹凸不平,後來才鋪石屎。




標題 家庭背景及搬入土瓜灣的緣由。夫妻在十三街經營家庭式石膏模工場
日期 08/05/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1
永明工藝社的產品、人手、客戶和週邊環境(一)

陸流英丈夫在鷹揚街開製模工場「永明工藝社」,創辦時已領有工廠牌,最初永明只有夫妻兩人經營,陸流英替丈夫開單和攪石膏粉,間中幫忙收數,客人有求於永明,大多攜支票上門付款。夫妻育有一子一女,1965年長女出生後,陸流英主力煮飯和照顧小孩,當時工場已上了軌道,丈夫便登報請學徒幫忙。學師維期數年,學徒每天工作9小時,初時夜宿工場;客戶急於起貨時,丈夫要在晚上加班。直至子女先後入學後,陸流英才有空幫忙廠務,最初她學習替剪水口,當年丈夫已在觀塘設廠。永明只做石膏模,沒有啤塑膠製品,模具以杯墊為主,款式多元化,如蘋果型和啤梨型;丈夫學歷不高,不能製作太複雜的模具。永明的模具主要交觀塘和新蒲崗的工廠加工,鷹揚街附近的客戶不多,這一帶只有小廠。十三街有很多廠仔,例如象牙廠、燒焊工場(地下)、啤塑膠(地下和二樓)。陸流英在1960年代搬入鷹揚街14號2樓,當時樓下是啤汽車零件的工廠,斜對面是山寨塑膠廠,放置了「三安」、「四安」「七五仔」等小型塑膠機,主要啤膠花和其他小零件。1971或1972年夫妻結束工場,改到觀塘開塑膠廠,從洋行接生意,啤牙簽筒等產品。12年後塑膠廠虧本,夫妻又返回鷹揚街經營工場。 




標題 永明工藝社的產品、人手、客戶和週邊環境(一)
日期 08/05/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2
永明工藝社的產品、人手、客戶和週邊環境(二)。1970年代赴觀塘經營明和製品廠

1960年代陸流英每天起床後出外飲茶,然後送子女返學,再回鷹揚街住家工場永明工藝社幫忙,臨近中午她要買餸,替丈夫和2名伙記煮飯。飯後休息1小時,1點後再開工至6點晚飯,伙記(學徒)在6點下班,晚上只有丈夫加班。初時伙記在工場留宿,開帆布床睡在工夫枱旁,晚行朝拆。招請學徒的事由丈夫主理,學徒3年滿師,但有人嫌工作悶半途便離職;丈夫要費時指導學徒,夫妻都希望學徒滿師後留下「補師」,補夠3年才離開,但不是硬性規定,一般人都補3年,沒有人情味的補1年多便走了。學徒都是14、15歲的男童,工場每隔幾年便要請人。

1972年陸流英丈夫結束永明,到觀塘開塑膠廠「明和製品廠」,廠房約3000呎,位於偉業街德隆工廠大廈,主要啤硬膠產品。全盛期工廠有15、16名工人,男工做啤膠,女工做包裝。陸流英在寫字樓收數、接電話、計糧單,趕貨時幫忙包裝,丈夫則外出跟洋行議價。夫妻在觀塘開廠時仍住土瓜灣,每日早出晚歸,每天5點多飲完早茶便往觀塘,陸流英感慨有10多年沒見過太陽,當時一子一女仍在求學階段。明和開辦12、13年後,因原料漲價而虧本,丈夫結束生意,返回土瓜灣的住家,重新經營永明工藝社。

因早前積累了經驗,1980年代永明的生意已大有改善,夫妻有力供子女讀書。永明仍按客戶要求生產手辦,當年流行產品是蛇和鱷魚等動物公仔。因工場地方不足,仍舊只請1名學徒。永明較少跟附近的山寨廠合作,但有些工廠的人是他們朋友。蟬聯街有幾間地舖是電鍍模工場,有些租一個舖位,有些只租一邊,昔日夫妻跟行家亦有些生意往來、技術交流,但今天這些工場已變成車房。




標題 永明工藝社的產品、人手、客戶和週邊環境(二)。1970年代赴觀塘經營明和製品廠
日期 08/05/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2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3
鷹揚街住所的鄰里關係和互助委員會。十三街及週邊的環境

陸流英在鷹揚街居住數十年,她認為鄰舍關係不錯。她為人坦白和善於助人,很易與鄰居混熟。丈夫曾出任鷹揚街14-16號、鵬程街13-15號的互助委員會主席約20年,直至2003年才辭任(兩座樓的居民共用一條樓梯上落)。當時陸流英健康欠佳,便勸丈夫辭職。互委會由對面的鄰居接手,管理更為完善。「互委會」不算是正式名稱,跟今天的業主立案法團亦不同。丈夫為人熱心,義務替安裝大廈的樓梯燈和鐵閘,因此被鄰居推選為主席。陸流英沒有正式職銜,居民都稱她「胡太」,她主要替丈夫收錢和管數,例如逐戶收取樓梯燈的電費,再將電費單貼在二樓樓梯,以示帳目清晰。

陸流英剛搬入鷹揚街時,大廈沒有樓梯燈和鐵閘,直至1970年代末才裝置,當時港督等大人物曾來臨參觀。初期各戶在門外安裝一盞燈,後來互委會申請獨立電表,專為全座的樓梯燈供電。昔日互委會收樓梯燈電費很頻密,夫妻接管後逐步減少收費次數,後期改為每半年收取100元。鷹揚街的住戶門口擺垃圾桶,陸流英搬入時已要繳交2、3元的垃圾費,由掃街的人上門倒垃圾。後來清潔公司出現,專門打掃鷹揚街的其中一邊,並派人上門替各戶倒垃圾,早期每月垃圾費是20-30元,至今已加至90元。不交費的住客則自行到垃圾池傾倒。

陸流英認為十三街治安不錯,數十年來很安全,很少聽到有人喊救命。她晚上很少上街,出入時都步步為營。她至今都不捨得搬離,因住所樓底高、地方大,外面看起來雖陳舊,但內部可以裝修。十三街鄰近的屠房和煤氣廠,她認為問題不大。有些屠房工人在十三街租樓,滿身血污便上樓。屠房凌晨4、5點便開工,有射殺豬牛的槍聲,但她小時候在鄉下曾撞傷頭部致聽覺受損,不覺屠房嘈吵。而煤氣廠的氣味吹至別處,她的住所不受影響;鷹揚街14號遠離大馬路,汽車噪音亦不大。




標題 鷹揚街住所的鄰里關係和互助委員會。十三街及週邊的環境
日期 08/05/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4
鷹揚街唐樓的業主和住客。出任互委會工作的心得和感受

陸流英與丈夫最初租住鷹揚街14號,業主是位住在九龍塘的教授,初期月租200多元(編按: 後更正為310元),經過多次加租後,1995年已漲至3000元。單位數十年沒有轉手,教授每月親自上門收租,直至他移民美國,才委託律師樓收租。他同時是鷹揚街12號的業主(即14號隔壁),夫妻替他住客收租,並交代清楚數目。1995年業主下達最後通諜,要求他們買屋,否則就要遷走,丈夫無奈以40萬元購入。

鷹揚街14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以業主為主,雖然早年夫妻只是租客,但丈夫熱心服務鄰居,如替他們維修光管,在鄰居的認同和推舉下,他便出任互委會的主席。夫妻在大廈經營住家工場,加上二樓又是上落必經之地,他們參與互委會亦是自然的事。他們要向每戶收取樓梯燈電費,住客主動落二樓交費;如有人不肯交錢,夫妻才上門催收,後來以電話通知落樓交錢,大多數樂意繳交。不願付費的多是鄉下人,他們以為是騙錢,陸流英上樓收錢多番推搪,她解釋樓梯費是公家財產,指出她做的是義務工作,一輪擾攘才成功收錢。即使單位是一屋多伙,互委會只收一筆錢,再由各伙自行攤付。陸流英認為互委會工作不難,關鍵是要做到理財清晰,才能得到鄰居的信任。雖然工作繁瑣,但欣慰的是得到鄰居的尊重,她做到200年才因健康問題辭任,在區議員見證下財政簿、住客聯繫資料交給接任人。

鷹揚街14號住客來自不同鄉下,有東莞人、江門人和客家人,夫妻與鄰居和平共處。昔日一屋多伙十分普遍,各戶共用廚房和廁所,至近年才出現劏房。當年有人在天台搭屋,高層住客更霸佔天台收租,互策會難以處理此事,只好交由政府部門管理。陸流英上八樓收錢時,便順道巡視天台,但她與天台住客不熟,互委會亦不向他們收垃圾費、樓梯燈電費等費用。




標題 鷹揚街唐樓的業主和住客。出任互委會工作的心得和感受
日期 08/05/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5
土瓜灣的家庭生活。子女的選校和教育

昔日陸流英全家住土瓜灣時,逢星期日一家四口便四處遊玩。一對子女出生後,丈夫買車代步,週日駛遍新界,到過西貢等地行山。他們的車泊在樓下,當年泊車不難,有空位便可停車。陸流英替子女選校,她認為十三街附近的學校不濟,難以讓子女成才。女兒初在鳳儀街唐樓的寶寶幼稚園讀過一個學期,因學校就近鷹揚街的住家;其後她安排女兒讀培道幼稚園,後來又在培道讀小學和中學,讀畢中六後赴台灣讀大學,主修農藝。兒子就讀於民生幼稚園,小學和中學亦在民生書院就讀,中七畢業後赴英留學,主修電腦。兒子大多步行回校,有時搭小巴或由父親開車接送,後期坐褓姆車。陸流英丈夫到觀塘開廠後,讀小學三、四年班的子女放學後,在木廠車坐白牌車到父親的工廠。司機是夫妻的熟人,住在鷹揚街附近。當年木廠車有不少白牌車,性質如同的士。陸流英不希望子女學壞,不想他們在環境較雜的土瓜灣流連,子女在工廠寫字樓做功課,父母便於管教,吃過晚飯後才返回土瓜灣的家。子女長大後,陸流英便吩付子女輪流買餸煮飯,要求他們獨立懂性。 




標題 土瓜灣的家庭生活。子女的選校和教育
日期 08/05/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6
十三街工場和住家的分離。十三街的小販和車房

陸流英認為土瓜灣環境較雜,不適合子女成長,她聽聞有豬肉佬、賣菜佬擅自帶別人的小孩去玩。夫妻最初住在鷹揚街的住家工場,子女出生後,為免子女留在危險的工場,夫妻便透過介紹,另租麟祥街10號三樓的單位,一家四口搬入新居,鷹揚街單位只作工場之用。麟祥街的單位同樣是560呎,初時月租200多元(編按: 後更正為260元)。子女在此出生和成大,直至婚後遷出,恰巧業主又收樓,夫妻便搬回鷹揚街住,重新裝修單位。他們在麟祥街租樓多年,大廈住客亦請他們幫忙互委會的事,但未有應邀出任。

陸流英不希望十三街重建,她已適應了舊樓的居住環境,對街道和鄰居都很熟悉,不想重新適應。昔日屠房對開的馬頭角道有不少菜檔,小販在固定的地方搭帳篷,朝行晚拆做生意,後來這些攤檔搬往炮仗街。至於賣豬肉、牛肉、魚的都在舖頭營業,例如鷹揚街的金興肉食公司。陸流英經常光顧馬頭角道的小販,近年她改到土瓜灣街市買餸。十三街的路鋪了柏油,車房便開始進駐至今,但陸流英認為車房對生活影響不大,只是噴油味道較重。




標題 十三街工場和住家的分離。十三街的小販和車房
日期 08/05/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陸流英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LLY-SE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