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強

胡惠強
永明工藝社東主

性別:
出生年: 1933
受訪時年齡: 80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製模師傅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和移民背景。早期在港的工作經歷。創業開廠概況: 十三街的製模工場和觀塘的塑膠廠

1933年胡惠強生於家鄉清遠,他是家中長子,下有四弟和兩妹。家中有田有地,因父親未有善用,導致家境較差。胡惠強10歲開學,讀至13歲輟學,抗戰勝利後他到廣州做學徒,學習製作燈罩和噴油。他在廣州解放後翌年(1950年)來港,到大坑東木屋區投靠親戚,經鄉里介紹到灣仔一間舖頭打工,月薪15元,每天工作16小時。該鄉里亦是伙記,店舖賣涼茶、生草藥和煙仔等貨。半年後家鄉土改,這位鄉里辭工回鄉分田,但胡惠強不想耕田,決定繼續留港。

他在舖頭打工6年,期間一直閱報覓工,21、22歲時獲元州街(編按: 後更正為青山道) 一間石膏模廠取錄,老闆是上海人,該廠位於一幢唐樓的三樓,胡惠強負責噴油,月薪80元,朝9晚5返工,星期日休息。1年後唐樓在風雨中倒塌,老闆在今馬頭涌消防局另建臨時工廠。(編按: 金字頂單層廠房,以石棉瓦和磚牆搭建,環顧週邊只此一間。)1年後他被裁員,其後找朋友合伙到西環製作石膏像,但生意一般,他收入微薄,只好視為訓練手藝。約1年後(1956年)他閱報求職,到觀塘一間塑膠廠做石膏,因表現合乎老闆心意,1957年月薪已有300元。當時他在土瓜灣以月租100元住板間房,他租了個較大的單位,預留空間作研發工場。任滿2年後他要求老闆加薪50元亦獲答允,再過1年因與老闆親戚爭執而被開除。

離開觀塘的塑膠廠後,胡惠強與友人合伙在筲箕灣開玩具噴油工場,後來僱用10多人。觀塘的老闆曾出1000元月薪請他回巢,但他希望創業而婉拒。在筲箕灣開業1年,他有感寄人籬下,1962年便自行到十三街開廠,觀塘的老闆以間接手法請他幫忙,他亦接了舊僱主的訂單。九龍大暴動後生意理想,1970年他到台灣和日本遊埠,認為經營塑膠廠有前途,便與友人合股創辦一間地舖工廠,後來勞工署不准地舖設廠,胡惠強無奈只好搬廠往觀塘,租用工廠大廈,廠房一下子由數百呎變成數千呎,營運成本上漲,股東紛紛退股,不敢承擔風險,剩下他獨力支撐,他孤注一擲了10多萬元。新廠捱了10多年後漸感不支,搬往洪水橋,2年後結業,胡惠強回到十三街經營石膏模廠。1980年代生意仍算不錯,足以供子女升讀海外大學,隨着內地改革開放,本地的製模業青黃不接,1995年時他的生意已走下坡,加上有感年紀大,便決定結束模廠,重新裝修工場做住宅,此時起他便退休。




標題 家庭和移民背景。早期在港的工作經歷。創業開廠概況: 十三街的製模工場和觀塘的塑膠廠
日期 27/05/2013
主題 工業,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WK-SEG-001
選址土瓜灣十三街開設製模工場的原因。永明工藝社的客戶、產品、牌照和廠房

1962年胡惠強在鷹揚街14號創辦製模工場「永明工藝社」。他認為製模比噴油有助謀生,噴油人手需求大而利錢少,1960年代至1970年代起模的人較少,客戶都不問價,只急於取得工模投產,起模師傅做到無停手。為了遷就在土瓜灣海皮設廠的舊客建明製模廠,胡惠強決定往土瓜灣創業。建明位於忠信街的舊樓,以前舖後居營業,廠房只有幾百呎,僱用7、8名工人。有時客戶只送上圖紙,胡惠強要按圖挑出立體模;有些則送交實辦,他只需依樣葫蘆複製。建明從事塑膠模的加工,永明先做石膏模,建明負責注、車、刨等工序。搬入十三街開業時,胡惠強的客戶更多,約有10至20位,工作也趨向多元化,主要做洋娃娃等玩具的噴油模。永明不用主動找客,胡惠強靠口碑接生意,客戶上門請他製模。客戶分佈全港,包括筲箕灣、西環、大角咀,甚至遠及元朗,而建明是其中的大客。有些客戶是工模的加工廠,部份則生產玩具。

胡惠強經朋友介紹找到鷹揚街14號二樓設廠,朋友住在同座的樓上。二樓租客原來是印毛巾廠,廠主搬走後朋友便建議他租入。胡惠強認為二樓適合開廠,二樓較安全和保密,不怕被同行影相抄襲;而且租金便宜,1962年月租僅為310元。數年後六七暴動,租金更減至260元,暴動後業主移民美國,更開價9萬請胡惠強買入14號及隔鄰12號共兩單位,但因家庭開支大未有答應。1992年月租已升至4500元,年邁的業主堅持要他買入14號,他最終以40萬元的優惠價買入;數年後在業主的堅持下,他再以52萬元買入12號。

「永明工藝社」由胡惠強命名,當年工模廠一般以「製模廠」、「工藝社」、「機器廠」命名,他在廣州時任職的是「振亞工藝社」,在元州街(編按: 後更正為青山道) 時任職的是「萬和工藝社」(編按: 後更正為萬國美藝館」),以「工藝社」為名亦順理成章。1962年永明開業時胡惠強未有領牌,在勞工署派人巡查後,他才到稅局領商業登記,牌照沒有規限用途,只提及單位內不能多放危險品。永明所用的危險品有硫酸和石油氣,分別用作電鍍和注模,工序不算危險。初期勞工署到永明巡廠較頻密,約每月1次,得悉工場沒有違例後,便減少巡視的次數至半年1次、1年1次。工場只僱用約3位年輕男工,沒有請過女工,開工時間不受管制。




標題 選址土瓜灣十三街開設製模工場的原因。永明工藝社的客戶、產品、牌照和廠房
日期 27/05/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WK-SEG-002
土瓜灣的製模工場和行家聯誼。永明工藝社的廠房擴張。明和製品廠的創辦

胡惠強認為土瓜灣的製模行家關係不錯,願意交流技術和分享生意,大家都是朋友,沒有競爭和敵對,反而製品廠之間競爭大,互相抄襲新產品。製模廠大多規模細小,僱用數名工人,行家只有埋首工作,無瑕組織商會。製模廠房大多位於地下,但石膏模廠主要在二樓,土瓜灣有數間石膏模廠。十三街和六街(忠信街一帶)有些起模和做製品的廠房,部份製品廠租用二樓設包裝工場。這類工廠都是細廠,當年工廠大廈不多,新蒲崗和觀塘仍未發展。永明工藝社曾在十三街的細廠接生意,客戶從不問價,更主動上門付款和送貨辦。胡惠強認為1960年代生意易做,租金、工資和電費便宜,但產品以高價售出。

永明工藝社初期只有胡惠強夫妻打理,工時由早上9點至晚上11點。他們結婚時只休息一天擺酒,翌日如常開工,沒有渡蜜月。他們將鷹揚街14號二樓的半邊住家闢為工場,直至子女出生後,才在附近另覓住所。1969年生意擴張,廠房地方不足,胡惠強租入鷹揚街3號二樓設廠。事緣他接了一單大生意,AAA塑膠製品廠(位於順寧道)老闆從洋行接到意大利客人的訂單,以軟膠生產掛車頭的動物吊飾,如蛇、鱷魚、昆蟲等,當年香港未出現同類產品。AAA老闆請永明起模,胡惠強成功替他做出模具,改用電解方法起模。AAA產品銷售理想,款式趨向多元化,胡惠強便租入鷹揚街3號擴張廠房。當時是永明的生意高峰期,胡惠強白天花不少時間應酬客戶,妻子又要照顧子女,廠房便由4、5位學徒打理。學師仔通過登報招聘,大多是10幾歲的少年,入職月薪是30元,每天朝9晚9工作,食住都在廠房,一般是3年滿師,但大部份學徒興趣不大,學了數月便離開,胡惠強曾訓練10多名學徒,但能在行內謀生的只有2、3人。

後來胡惠強又租入燕安街19號地舖,跟人合股創立明和製品廠。地舖約有500多呎,他聘工人啤塑膠製品,因操作啤機體力要求大,他沒有參與投產。當時主要產品是零件,如卡式錄音帶的磁芯。工人通過熟人介紹僱用,以長工散計形式出糧,每月發薪一次,有工作時來廠,沒工開時休息。由於廠房較小,廠內工人不多,大多來自港九各區的徙置大廈。1至2年後明和搬往觀塘,廠房擴張至3000多呎。




標題 土瓜灣的製模工場和行家聯誼。永明工藝社的廠房擴張。明和製品廠的創辦
日期 27/05/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20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WK-SEG-003
明和製品廠的工人、產品、客戶和模具。1980年代永明工藝社恢復營辦

1971年明和製品廠由燕安街19號地下搬往觀塘,胡惠強認為土瓜灣的工廠大廈租金貴,各方面條件都不及觀塘的廠廈。土瓜灣的優點是容易聘請女工,胡惠強搬廠入觀塘後,要從北角請女工,年輕女工都到牛仔布廠和電子廠打工,明和只請40至50歲的女工,全廠有30至40名工人。廠房從數百呎擴張至數千呎後,租金亦由數百元升至數千元,經營十分困難。1972年至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塑膠粒由每磅0.45元升至4.5元,起價前工廠已跟客戶簽合約,無奈要繼續買原料投產,且當時明和已由胡惠強獨資營運,他甚至到賣出結婚金器找數,算是最慘的時期。

明和生產硬膠製品,初期產品有錢罌、杯塾,後期發展到紙巾盒、鏡梳、花盆等,工廠客戶主要是外國人,胡惠強從洋行接訂單。他認為從一名製模師傅轉型開啤膠廠,技術上的適應不難,需要學習的是生產管理和控制成本。明和搬入觀塘後,永明工藝社亦結束,胡惠強出租鷹揚街14號的單位,鷹揚街3號的單位則退租,燕安街19號的地舖亦租給一位朋友。兩人已相識多時,友人早期在建明製模廠學師,後來創業開模廠,剛巧胡惠強在觀塘設廠,便與燕安街的舖位轉租給他。永明工藝社只生產軟膠產品的工模,因此胡惠強開辦明和後,要請他人訂做相應的鋼模,友人便成為明和的主要模具供應商。

1980年代胡惠強結束明和,返回十三街經營製模廠(永明)。當年的經營環境與1960年代相近,本地廠北移內地後,對工模的需求增加,永明生意規模亦擴張,主要做洋娃娃的模具。生意模式亦變化不大,胡惠強不用出外找客,仍靠建立多年的網絡接生意。隨後本地的製模廠亦北移,因內地工資和租金便宜,至1997年後大部份本地模廠已停產。永明的原料主要從深水埗購買,包括硫酸、玻璃纖維、石膏粉等;胡惠強夫妻有時亦在土瓜灣買原料,例如木廠街(香港盲人輔導會對面)的「建成」,這是一間賣化工原料、塑膠原料的地舖。




標題 明和製品廠的工人、產品、客戶和模具。1980年代永明工藝社恢復營辦
日期 27/05/2013
主題 工業,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WK-SEG-004
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背景和工作。對十三街重建的看法

1980年代初胡惠強結束觀塘的工廠,返回鷹揚街14號經營製模工場,當年他工作不算緊張,一來有4、5位伙記在廠幫忙,二來子女又已長大,此時起他與太太便組織互助委員會。早前樓宇有些不成形的管理,有位伯爺婆住客逐戶收錢安裝樓梯光管,胡惠強認為不合時宜,提議成立一個互委會,每戶每月交錢,形成一個基金,應付樓宇各項開支。眾人推舉胡惠強出任互委會主席,他認為自己有空閒,為了公益便應允,合共做了約20年。他與太太革新收錢的辦法,由以往的上門逐戶收錢,改為各戶向互委會交錢,省卻不少時間。基金主要用於安裝光管、安裝鐵閘、交電費、修葺石屎剝落的樓梯等,互委會初時沒有定期開會,遇有樓宇維修等重大事件便在胡惠強的工場開會。胡惠強認為互委會的工作量不大,主要是每月收一次錢,每年由太太寫進支報告。互委會管轄鷹揚街14-16號,合共32伙(2梯4伙的格局),成員主要是業主,至今大廈仍有定居逾50年的住客。近年民政署協助互委會註冊,規定每2年開會改選委員,法定註冊人數是4人,實務則由主席負責。

胡惠強經營的互委會很少跟附近的互委會聯誼,他亦沒有參加地區組織。1990年代十三街計劃重建時,他曾到聖三一堂開會,與會者是十三街的業主,不限於互委會的成員,共有200至300人出席。會議目的是讓立法局收集業主對賠償的意見,最終決定以同區7年樓齡計算賠償,但重建至今仍沒有開展。胡惠強已看淡了重建,他認為樓宇陳舊,一般業主都希望儘早重建,可惜政府不夠積極,令重建曠日持久。他認為住十三街是無可奈何,但搬不搬走已無所謂,夫妻也年紀不小,有個有瓦遮頭的地方已算不錯了。




標題 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背景和工作。對十三街重建的看法
日期 27/05/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登錄號碼 TKW-WWK-SEG-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