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亮

林亮
永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

性別:
出生年: 1924
受訪時年齡: 86
教育程度: 初中
主要職業: 工業家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背景和童年生活
林亮於1924年3月在香港出生,出世紙登記名字為「林亮添」,祖籍南海縣黃岐鄉南村。祖父母在家鄉務農,生育12名子女,林亮父親排行第二,童年生活艱苦,所有孩子未能上學。父親12歲隨鄉親來港,學師後成為廚師,約16至18歲時回鄉娶妻,林亮母親任職鄉村小學教師。父母婚後再來港,10年後生林亮,當時家住銅鑼灣希雲街。林亮自小受父母悉心栽培,7歲回鄉讀書。因母親是小學教師,林亮四五歲起接受家教,讀過《三字經》、《千字文》、《明心寶鑑》等經典,學習待人之道。


標題 家庭背景和童年生活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6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1
紹安英文書院
林亮在家鄉讀書4年,因父母望子成龍,11歲回港接受英文教育,入讀紹安英文小學第八班。紹安校址在灣仔軒尼詩道,全校開設3班(第八、第七、第六),每班學生約10人。校長梁紹安曾任教灣仔公立書院,退休後開辦紹安,全校有3位老師。林亮在紹安上學3年畢業,第一年(即第八班)學習英文從字母開始,第二、三年(即第七班、第六班)讀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等科目。


標題 紹安英文書院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教育
記錄總長 2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2
華義和華仁書院
林亮在紹安英文小學畢業後,入讀位於堅尼地道的華義書院,升讀第五班和第四班。華義由香港華仁書院畢業生開辦,屬於私立學校。林亮讀畢第四班,成績理想,名列全班第一,可免交學費。華義和華仁兩校有聯繫,成績優良的華義學生可直升華仁,林亮於是放棄華義免費學位,入讀華仁第三班。林亮回憶所讀學校的學費:紹安學費每月2元,華義每月4元,華仁學費每月8元。父親難以負擔華仁的學費,向校長畢尚華神父求情,林亮獲准交4元學費。第三班在1941年9月開課,至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後停課。


標題 華義和華仁書院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教育
記錄總長 5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3
日軍攻港時父親遇害
日軍進攻香港時,父親於銅鑼灣渣甸洋行的貨倉(即今日崇光百貨公司位置)工作,貨倉設有高級英籍職員別墅,父親在別墅做廚師。當時林亮一家租住銅鑼灣希雲街唐樓的房間。日軍攻打香港前夕,林亮每日放學後,到渣甸貨倉幫忙父親洗碗碟,然後回家做功課。1941年12月8日開戰後,日軍先佔領九龍,當時父親仍每天到中環域多利皇后街辦館買菜。12月11日,日軍空襲租庇利街,父親雙耳被轟聾。約10日後戰事緊張,日軍部署渡海登陸,空襲銅鑼灣數天,每當響起空襲警報,林亮即上禮頓山暫避。12月下旬,父親如常往渣甸貨倉上班,林亮放學後陪父親在貨倉吃飯。日軍登陸香港島後戰事激烈,戰線在今天的維多利亞公園一帶。12月24日晚,銅鑼灣戒嚴,父親在加路連山道遇上日軍,因耳聾聽不到日軍喝令,日軍以為父親抗命而刺死父親,林亮在父親遺體的襪筒內,尋獲兩百元港幣和滙豐儲蓄存摺。林亮痛恨日軍侵略導致他輟學和家破人亡,並慨歎父親運氣不佳,因一場誤會而遇害。


標題 日軍攻港時父親遇害
日期 29/09/2010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9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4
個人事業和民族意識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林亮在家鄉讀書,父親從香港寄來戰爭畫報和報紙,林亮閱後激起民族意識,對日本侵華感受深刻,立志為國做事。戰前國內玩具市場充斥賽路珞物料製成的日本公仔(娃娃),林亮加入塑膠業希望生產玩具,與日貨競爭,以工業救國。林亮自言當年思想幼稚,但感意義深遠,為今日已實現當年的目標而安慰。


標題 個人事業和民族意識
日期 29/09/2010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3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5
香港淪陷和歸鄉務農
英軍投降後,林亮以父親遺下的兩三百元為本金做生意,每日走路到西營盤,買入罐頭沙甸魚和煉奶,在街上擺賣,賺取薄利度日,可惜無法維持生活,1942年3月回鄉務農。林亮形容鄉下生活為「面朝黃土背朝天」。1945年底,林亮順從母親意願結婚,婚後撇下妻子,隨身帶着一百元返港再尋謀生之路。


標題 香港淪陷和歸鄉務農
日期 29/09/2010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3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6
戰後回港求職
林亮希望覓得有前途的工作,1946年回港後先在銅鑼灣怡和街落腳,寄住鄉親開設的棺材舖。及後到華仁書院找到數學老師杜達明神父,獲介紹到石崗機場工作,因感前途不佳而婉拒。杜達明神父再介紹林亮到滙豐銀行任櫃台文員,林亮再以相同原因婉拒。此時,林亮已花光身上的100元,暫時靠抬棺材維生,每次搬運支薪2元。林亮又獲朋友介紹到東方行警察總部當警察,但考慮到工作危險而放棄。最終經朋友介紹,在新星雜誌社(售賣報紙雜誌的商行)工作,月薪60元。


標題 戰後回港求職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5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7
雜誌社工作的機遇
林亮在新星雜誌社工作,接觸大商行職員、銀行大班、政府官員、使節等客戶,英語進步神速。新星的客戶多數訂購外國雜誌,當時內地官員亦向香港的雜誌社搜購外國雜誌和專業書籍。林亮在雜誌社工作,從外國雜誌和書本開始接觸塑膠業知識,兼營經紀生意,為客人穿針引線買賣樓宇,賺取第一桶金後立志轉行,到源興行有限公司(入口化學品的公司)任職。林亮在雜誌社前後工作1年。


標題 雜誌社工作的機遇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8
源興行的工作經歷(一)
1947年初,林亮加入源興行有限公司,東主楊先生是林亮父親朋友的女婿。楊先生原在卜內門洋行工作,其後創辦源興行,經營化學品入口生意,經銷卜內門產品。林亮在源興行月薪100元,入職1年後升為經理,月薪200元。林亮曾向楊先生提及卜內門出品的亞加力膠片,可以製成餐牌座、相架、鏡框、招牌、遮柄、麻將牌等,建議兼營塑料生意。


標題 源興行的工作經歷(一)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09
源興行的工作經歷(二)
1947/48年起,廣州工業界開始注意塑膠業,不少行家來港搜集行情,到源興行有限公司向林亮查詢資料,互相建立關係。林亮任職新星雜誌社時期,已收集美、英、德等國原料公司的資料,例如Monsanto、Dow Chemical、Rohm & Haas、Du Pont,向這些公司的駐港代理購入原料。1949年後,廣州塑膠業工會派人來港,代表行內廠家購買膠粒(例如:聚苯乙烯 聚乙烯),林亮代表源興行向廣州塑膠廠家供應原料,因此深得老闆重視。1950年韓戰爆發後,歐美國家對中國實施禁運,美國因亞加力膠片可用作軍事用途,深恐由中國轉運北韓,故禁止塑膠原材料輸入內地。內地塑膠廠商改變策略,從香港購入塑膠成品,再經澳門運入廣州,然後將產品還原為原料再用,以維持生產。
[編註:林亮補充,亞加力膠料不能循環再造,當時廠家唯有走私進口。林亮的做法是在原料報關出口時,若知道廣州廠家進口亞加力膠料造三角尺,便在報關表上寫「三角尺原料」,雖然違反禁運規定,但知道自己出口的亞加力膠片因太薄而不可能用於軍車擋風玻璃,沒有違反禁運原意。]


標題 源興行的工作經歷(二)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5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0
永新塑膠廠的開辦
林亮加入源興行有限公司後,建議老闆楊先生開辦塑膠廠。當年內地人來港收購膠片,再割成三角尺出售,林亮受到啟發,建議老闆開廠生產相架,取其簡單易製。相架生產工序:一、用風車鋸切割膠片;二、用布轆打磨切成的膠片;三、用哥羅方黏貼膠片和相架座;四、在相架座後面加插紙皮。整個生產流程無需使用機器。源興行銷售膠片只能獲 7%至10%微利,自營工場加工造相架則可提高利潤。林亮替老闆策劃開廠,廠名永新塑膠廠,租用軒尼詩道93號舊樓街舖,林亮同時入住舖內閣樓。


標題 永新塑膠廠的開辦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1
利民塑膠廠的演變
林亮1946年在新星雜誌社工作時期,兼營經紀生意,年底轉職源興行有限公司,並獻策老闆楊先生開辦永新塑膠廠。永新開辦後,林亮雄心萬丈,計劃自己創業,為免與老闆競爭,亦知道廣州缺乏塑膠廠,決定在廣州開辦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廠。利民開廠資本要15,000元,當年林亮在源興行月薪只得200元,創業資金便主要來自做經紀時賺來的積蓄,林亮另邀請四人合資開設利民。除林亮外,利民另四名股東包括:永新機房陳姓員工的兄長,機械工出身;華義書院陳姓舊同學;廣源東街洋雜貨店姓梁職員;源興行老闆楊先生。前三位股東負責打理日常廠務,分別擔任經理、司庫、生產兼工程之職,林亮則留港繼續事業,與三位股東以書信保持廠務上的溝通。1949年後,利民給改組為公私合營企業,全廠員工留職,而林亮無再打理工廠,亦沒有收取紅利。


標題 利民塑膠廠的演變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8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2
力行塑膠廠的演變
1952年,林亮與陳先生、范先生合作,在大角咀開辦力行塑膠廠。陳先生原經營橡膠,早與范先生認識,後來陳先生對塑膠業有興趣,韓戰時曾做轉運塑膠製品到澳門的生意,經此與范先生結識。陳先生在皇后大道中創辦祥記行,另有達華樹膠廠,生產橡膠產品。陳先生與林亮開辦力行後,生意理想,陳先生三個兒子因此亦加入塑膠業。力行開辦後,舊東家楊先生力勸林亮重返源興行有限公司和永新塑膠廠任事,答應給林亮25%實股,林亮接納方案,將力行職務交與合伙人打理,隨後力行發展一帆風順,以生產塑膠花獲利。1960年代,陳先生移民,力行轉交員工接手。1972年,陳先生回流,開辦永勤玩具廠。林亮在塑膠業界人脈廣濶,曾與六七間本地塑膠廠有生意淵源,其中一間與美國人合伙開辦。


標題 力行塑膠廠的演變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8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3
創辦福和塑膠廠
1952年,林亮接受舊東家楊先生邀請,回永新塑膠廠任事。有朋友不認同林亮離開力行塑膠廠,並指永新經營不善,林亮決意再自立建廠,1955年在西營盤西安里8號開辦福和製品公司,生產洋娃娃。


標題 創辦福和塑膠廠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4
創辦美麗有限公司
林亮1957年創辦美麗有限公司,開業背景如下:妻子在內地出生,原來家境富裕,後因戰亂家破人亡,林亮考慮到妻子擅長縫紉技術,而且福和製品公司生產洋娃娃,需要洋娃娃服裝,林亮於是創辦美麗,讓妻子有所寄託。當時林亮一家住德輔道西370號6樓,與福和廠址(西營盤西安里8號)相距不遠。林亮先以550元購入1部萬能勝家衣車,分期1年付款,置於家中客廳,由妻子全力為福和縫製洋娃娃服裝,後增置4至6部舊衣車,以每日2元工資僱用女工做車衣工作,美麗高峰時有2,000部衣車。1962/63年,永新塑膠廠和福和製品公司合併為永和實業有限公司,美麗隨之遷往鰂魚涌永和廠址營運,作為永和的附屬公司。1950年代,林亮兼顧數間公司的業務,包括永新、力行、福和、美麗、利民、源興行等。


標題 創辦美麗有限公司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5
永和的成立和早期廠房發展
1963年至1965年期間,永和實業有限公司承接大量訂單,林亮將公仔衫的車縫工序外發。林亮夫婦每晚親自將衣料運往深水埗、新蒲崗等徙置區,交該區判頭分發至區內家庭,由婦女縫製公仔衫,林亮數天後到各區收貨和付工錢。當年外發範圍遠至鴨脷洲、上水、粉嶺等。永和玩具產品則較少以外發形式生產。1969年,林亮在台灣開辦阜和玩具廠,將永和的部分代工訂單分配至台灣阜和廠處理。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美國客戶擔心美國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進口中國製貨品要交重稅,建議林亮在東南亞設廠,林亮遂與泰國公司合資在泰國設廠,名為Forward Freeland,專門為該美國客戶做代工生產。


標題 永和的成立和早期廠房發展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6
永和早期的生產外發
1963年至1965年期間,永和實業有限公司承接大量訂單,林亮將公仔衫的車衣工序外發。林亮夫婦每晚親自將衣料運往深水埗、新蒲崗等徙置區,交該區判頭分發至區內家庭,由婦女縫製公仔衫,林亮數天後到各區收貨和付工錢。當年外發範圍遠至鴨脷洲、上水、粉嶺等,但永和玩具產品則較少以外發形式生產。1969年,林亮在台灣開辦阜和玩具廠,將永和部分訂單分與台灣處理。1989年,林亮鑑於美國對華最惠國待遇形勢不明朗,在泰國投資設廠。


標題 永和早期的生產外發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4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7
永和開展代工生產業務
永和實業有限公司最早的代工生產客戶是英國玩具廠Palitoy,永和替該公司生產Action Man(此玩具在美國稱為「G I Joe」)。後來,Pality給美國玩具公司孩之寶收購,永和轉為孩之寶做代工生產。孩之寶訂單規模龐大,分發香港不同工廠處理不同部分,永和主要供應配件和服裝,全件裝配由大廠完成。代工的營運模式是客戶需支付起模費用,這是最大的成本。近年永和代工的產品包括Star War、Spider Man和變形金剛,變形金剛的起模費便高達每年數千萬元。林亮以實例說明代工生產的運作方式:孩之寶根據電影《變形金剛》的人物設計玩具,將設計圖交永和造手樣,孩之寶對手樣修正和拍板定案後,永和便起模和生產。若永和交貨表現理想,孩之寶會每年續簽訂單。外國公司要求高,除了直接客戶,銷售商如Wal-Mark亦會到廠驗貨,因此做代工的供應商要注意廠房環境,甚至要兼顧人權問題,例如不能僱用童工。林亮會參照國際玩具業操守委員會規格,加強原料、產品和包裝的檢驗,確保產品安全。永和早期曾將大的代工訂單外發,交本地細廠生產配件,客戶會親自到外判廠視察和驗貨。近年外國公司要求代工生產流程必須「一條龍」完成,後來永和停止使用外發模式。永和聘用大學生出任品檢部工程師。自1980年代起,世界名牌玩具多由香港公司代工生產,永和的代工客戶包括孩之寶、Hallmark、Sanrio、Sekiguchi、Play Mobile、廸士尼、麥當奴、Lego等。林亮認為玩具物料、觀念和市場不斷改變,廠家要針對不同年齡組別消費群及時推出產品。永和交由第二代接手經營後,從流行的動漫故事獲得新產品的意念,同時開發非玩具產品,例如:文具、禮品、體育和家庭用品。有新產品意念後,考慮把新產品推出市場前,亦要調查知識產權和市場。林亮認為永和現時發展中國內銷市場困難不少。


標題 永和開展代工生產業務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0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8
戰後初年永新和福和的玩具產品
永新塑膠廠最早的玩具產品是連環鴨,改良自日本同類產品。日貨用賽璐珞為原料,吸塑製成。賽璐珞易於按扁,屬於易燃化學膠。1948年,永新塑膠廠對日貨加以改良,採用聚苯乙烯為原料,並以吹塑方法生產。賽璐珞玩具直至二三十年前仍流行。福和製品公司早期推出玩具收銀機,產品底部印有「Empire Made」,用入口英國塑膠原料製成,產品出口英國,享有英聯邦特惠稅。


標題 戰後初年永新和福和的玩具產品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5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19
永和玩具產品的演變
林亮認為廠家開發新產品的動力大小,視乎與客戶的關係和對產品多元化的接納程度,客戶若長期落單,廠家則較願意投資新產品。永和實業有限公司的玩具緊隨潮流演變,林亮初期專營塑膠日用品,及後轉營做公仔衫和鋁合金車仔,1972年開始生產電子玩具。永和的玩具生產線多元化,林亮認為新產品的開發依賴人才。永和約於2000年增設研究部,聘請理工大學畢業生從事產品開發和物料檢測。外國客戶重視產品安全,連大型零售商如沃爾瑪不是永和的直接客戶,但同樣會親臨工廠驗貨。玩具操守委員會是業內國際組織,將行為不檢的公司列入黑名單。各國對物料成份如油漆含鉛量等的安全標準不同,永和要針對配合,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員工掌握各入口國的安全準則。


標題 永和玩具產品的演變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8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0
工展會的參與和見聞
林亮經營的工廠曾參加工展會,包括永新塑膠廠、力行塑膠廠、福和製品公司、美麗有限公司,合共參加過六七屆,歷經港督葛量洪、柏立基和戴麟趾時代。永新生產相架、招牌、燈罩等產品,銷本地市場,在軒尼詩道93號設有門市部。永新是林亮第一間參展工廠,在工展會直接向市民和商戶宣傳,工展攤位反應理想。美麗和福和的產品以外銷為主,在工展會設攤位,可增加工廠名氣,讓本地洋行認識,同時做零售,取得理想的銷售額。福和曾派女工參加工展小姐選舉,有一年獲獎。福和曾在《華僑日報》刊登廣告,林亮強調工展會不只是做本地零售,亦為參展廠商宣傳,提供平台讓出口商接洽廠家。林亮講解工展會相關照片:港督柏立基參觀永和攤位、永新1950年代產品、永新攤位合照人物、福和攤位合照人物。林亮每年參展要花兩三萬元設計和建造攤位,部分公司產品只在會場發售,收入足以抵銷參展開支。工展會攤位尺寸有規定,廠商各出奇謀,以突出的攤位設計吸引參觀者。林亮的工廠在攤位展示各款公仔衫和水晶球,例如類似Barbie的洋娃娃。當年廠家多抄襲外國產品。塑膠廠在工展會設置攤位不普遍,較突出者有售賣家庭用品的紅A,玩具商較少參展。資本雄厚的大廠佈置攤位出色,例如紅A,還有搪瓷、電筒、糖薑等行業的大廠。林亮的工廠攤位由裝修公司搭建,一般情況是廠商報名參展後,裝修公司會上門推銷,雙方再擬定攤位設計。


標題 工展會的參與和見聞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5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1
台灣設廠的經驗
1949年後,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廠改組為公私合營企業,林亮隨後在香港開辦力行塑膠廠、福和製品公司、美麗有限公司,創辦雄心未泯。當年台灣工資低廉,吸引港商赴台開廠。港商集中在高雄出口加工區,因成本低。林亮得到朋友介紹,在台北三峽鎮買地開設阜和玩具廠。阜和營運10年,工人達二三百名,相比美泰兒在台灣開設的幾千人大廠,規模屬於中等。林亮的香港廠房工人最高峰時達三四百人,連同外發加工的人手達一千人。


標題 台灣設廠的經驗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4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2
重返內地設廠的背景
中華總商會與內地素有往來,當年主席為高卓雄。1976年,中總組織工業考察團,林亮為中總會員,有意回國發展工業,隨同考察團赴京津滬等地參觀,途中遇上唐山大地震。林亮未即時在內地設廠發展,考慮到以下因素:林亮深感內地落後,工廠經營不善;妻子對內地的政治環境沒有信心,反對林亮回國開廠;林亮認為內地設廠最重要所託得人,他在1976年至1979年回國考察期間,知道當年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廠合伙人多已離世,剩下的華義書院陳姓同窗亦無意東山再起。


標題 重返內地設廠的背景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0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3
改革開放初年內地設廠之過程
1979年4月,林亮在東莞設廠,以此為內地投資的試金石。事緣林亮與某東莞商人做生意,獲對方邀請到當地開廠。東莞環境落後,廠房原為破落舊屋,塑膠機不足10台。林亮每週回廠訓練職工,指導生產流程和技術,聘用本地人當工人,由香港人管理。內地人厭惡資本主義,林亮多番向地方幹部說明設廠用意:「I help you to help me」,立意教導工人要努力賺錢。林亮洽談設廠時認識東莞鎮長,鎮長兒子到林亮的工廠實習,時至今日已有能力自設塑膠加工廠。東莞兩年試辦成功,林亮在1982年決心回南海設廠,當初未在南海設廠,主要擔心若生意失敗會在鄉親前丟臉,這反映華人素有衣錦還鄉的傳統觀念。林亮有感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要發展起來,必須引進新技術。1982年,林亮在南海鹽步東秀管理區成立東秀玩具廠,聘用工人52名,由當地幹部招聘。林亮選用三人當管理層,廠長原是獸醫,後升任東秀管理區黨總支委,當年工資36元,另外兩人是苦力工頭和農民。林亮另請華義書院舊同窗陳先生代他管理工廠,專責財務和對外應酬。東秀廠長今已事業有成,並於2007年退休。林亮認為內地人的缺點是不夠精明,講究裙帶關係,故他未敢授予全部管理權,要在港遙控管理。


標題 改革開放初年內地設廠之過程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9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4
香港生產線的結束
永和實業有限公司高峰期在國內曾聘用逾2萬名工人,現時生產工序自動化,逐步減少工人數目,只聘用1萬名工人。1980年代以後,永和在香港的生產線逐漸北移,初期香港管理人員每週北上兩天,現時全職駐守內地。內地及香港工人數目此消彼長,香港廠房規模不斷收縮,年長工人退休,其餘則自動離職,過程順利。香港生產線約於1989年全部結束,當年內地已聘用約1萬名工人,內地設廠後永和生意額擴大近10倍。


標題 香港生產線的結束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4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5
永和第二代的接班
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已由第二代自動接班。1950年代,林亮全家前廠後居,前面是福和製品公司廠房,兒子幼年經常進出工廠。林亮讓兒子自由選科,兒子留學美國時,獲林亮安排到客戶的工廠做暑期工。林亮以身作則教導下一代,例如帶同兒子見客,讓兒子從旁觀察學習,加以指點;又教誨兒子摒除太子爺習氣,虛心學習,要跟同事打成一片。林亮待客至誠,留心客戶飲食喜好,讓客戶感覺投契和親切。林亮處事公私分明,廠內任職的親屬不獲優待。林亮在內地設廠後,妻子北上指導工人車縫的規格,詳述公仔衫各部件的要求。


標題 永和第二代的接班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6分2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6
員工管理的經驗(一)
林亮早年創辦多間工廠,平日依靠他信賴的員工打理。永新塑膠廠的員工經常寫信向林亮告密,透露廠內不合理事情,林亮巡廠時留意被告密者,如屬實即交由直屬管理層跟進。美麗有限公司曾有女工寫信向林亮告密,指裁床師傅私下替人裁衣,賺數元外快。早年林亮巡廠親力親為,講究廠房佈置和工人儀容,以應接客人參觀。林亮坦言,巡廠時間有限,觀察只流於表面。林亮盡心教導職員,在內地巡廠,看見工人笑容滿臉相迎,覺得員工喜見老闆親臨廠房視察。


標題 員工管理的經驗(一)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2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7
員工管理的經驗(二)
林亮通過廣濶的人脈網絡建立事業,例如戰前依靠相熟同窗在廣州開廠。林亮平日用心培養人脈,認為需用人時自然水到渠成。林亮鼓勵能力較好的下屬創業,面對能力較差的員工則視為忠實之輩,遇到員工有不妥當處會盡量容忍,利用個別談話,說之以理,不能容忍則開除。林亮善於與員工維繫感情,例如最近與50多年前的利民塑膠膠木製品廠的員工聚舊。林亮厚待下屬,鼓勵下屬節儉儲蓄買樓,甚至替下屬付首期。部分員工創業後,亦與林亮保持聯繫。


標題 員工管理的經驗(二)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5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8
克服原料漲價的難關
林亮經營塑膠業多年,最大困難是塑膠原料漲價。由於訂貨價與原料價不掛鈎,原料漲價,廠家不獲客戶補價。不少廠家面對過高的成本,被迫取消訂單,甚至倒閉。林亮因信譽良好,獲銀行貸款,或獲客戶免息預支貨款,以籌措資金購入原料渡過難關。林亮認為廠家能否獲得借貸作資金周轉取決於平日信用,廠家手執客戶信用狀,可向銀行半數借款(編按: 即信用狀上所列貨款的半數)。塑膠業廠家成敗取決於三大元素:原料、工資、包裝物料(如玩具配件),三者各佔成本三分一,其餘是管理費和利潤。三者以原料供應最難預測,林亮因此經歷過3次大風浪。林亮重申忠實、勤力和信用是成功秘訣。


標題 克服原料漲價的難關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5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29
第一代塑膠廠家的成功之道
林亮認為成功要訣是謙虛、勤懇、守信。昔日塑膠廠家經驗不足,如向客戶虛心求教,會有助提高生產技術,甚至獲提供起模資金;如向客戶隨便誇下海口,最終未能交貨,反而影響日後生意。曾有輕浮廠家不務正軌,帶客戶上夜店耍樂,客戶反而對該廠家失去信心。例如旭日集團創辦人謙虛作業,靠客戶支持起家。林亮認為拚搏即永不言休,願意吃虧,甚至犠牲娛樂時間,務求完成生產訂單。早年潮州廠家全日駐廠,派兒子或伙記出外派辦,求取訂單,有的甚至白天外出接單,晚上留廠生產。林亮以一姓梁廠家的發跡經過為實例:姓梁廠家從增城來港,隨身帶二両金,在沙田鄉村租住床位,同屋朋友教以塑膠生產方法。姓梁廠家以二両金為資本起模,再交朋友啤製籌碼,儲足資本後買啤機,轉到東頭邨開業,白天到市區麻將舖推銷膠製籌碼,以寄賣方式銷售,晚間則返工場做生產工作。籌碼生意擴張後,轉行做玩具,後獲天祥洋行的檀香扇訂單,轉營扇業,規模擴充至擁有10部機器,業界稱為「扇王」。總結姓梁廠家的成功經驗,林亮認為勤力、謙虛、忠實是關鍵。


標題 第一代塑膠廠家的成功之道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0
塑膠業萌芽時期的原料商和廠家
林亮在源興行有限公司任職時,源興行擴大塑膠原料業務,代理英、美、德、意等國出口的塑膠原料,再售予本地塑膠廠。林亮曾替源興行搜集美國塑料公司的資料,例如:孟山都、陶氏化學、 羅門哈斯、杜邦等。源興行曾代理英國Distiller Plastic Groups、卜內門化工、Saro(High Impact Polystyrene Sheet)、British Celanese(Cellulose Acetate)等公司的塑膠原料。同時源興行代理公仔頭髮(原料為Styrene,又名「Styrene Hair」)、生產牙擦的尼龍等。1960年,林亮獲Distiller Plastic Groups邀請赴英受訓。孟山都、陶氏化學等大型塑料公司早已在港設代理商。

1947年起,香港已有小型塑膠廠,在源興行購入原料,生產匙羮、碗仔、梳仔、公仔、假首飾等產品,出口至南洋等地。源興行曾向威靈頓街麻將廠出售亞加力膠片,膠片可用來製造麻將牌、招牌、燈罩、枱燈座、遮柄等產品。永新塑膠廠亦曾接單生產置於櫃台上的招牌座。戰後初年香港塑膠大廠由財力雄厚的上海廠家成立,包括開達、中元、遠東、寶法德等。寶源和遠東初期生產牙擦。早期本地塑料供應商則有華懋、和富、田氏、華新行等。華懋代理美國塑膠原料(US Chemical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666),和富和田氏主要生產PVC塑料。塑膠大王錢涵洲早年在上海設廠,1946/47年移民來港,在土瓜灣譚公道開辦中元塑膠廠,來港後初期生產碟、衣架等日用品。


標題 塑膠業萌芽時期的原料商和廠家
日期 29/09/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1
披荊斬棘的第一代塑膠廠家
除了資金雄厚的上海廠家,1950年代香港玩具廠商大多出身寒微,創業時資金、技術和經驗不足,只能胼手胝足經營。林亮盡力替行家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幫助不少行家渡過難關。早年塑膠廠家普遍借貸,通常先向親友借款,仍未足夠則再借高利貸,以此營業興家,培育後人留學並返港建立事業。

林亮提及四名行家的發跡事例,以引證香港早期的工業家都有拚搏精神,且經常有資金周轉不靈的問題,憑廠家間互相幫助渡過難關:一、林亮在源興行有限公司工作時,姓童廠家的工廠在偉晴街投產,廠內設有數部七五機,姓童廠家曾向源興行購買100磅原料,但未能按期支付300元費用,林亮透支一個月薪金填數;二、和富集團主席李宗德父親早年從寧波來港,在利園山腳搭建簡陋鐵蓬,用工業原料桶煮松香膠,將產品賣給麻將館;三、工業總會前主席孫啟烈父親孫建超戰後從寧波來港,在山東街租半邊舖,替人維修機器,當年無力安裝電話;四、汝州街某廠家安裝4台七五機,這些七五機只能啤出重0.75安士以下產品,廠家是天津人,出身於大中針廠,有一次無力支付500元廠租,林亮透支兩個月薪金,幫助廠家渡過難關。


標題 披荊斬棘的第一代塑膠廠家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2
第一代塑膠廠家籌措資金辦法(一)
1950年代林亮當未能向銀行貸款前,要向高利貸借錢。其後林亮以生意表現取信銀行,借貸不用抵押,例如有銀行曾向美國客戶查詢林亮的誠信,該客戶了解林亮的誠信後,完全信任他經營的美麗有限公司。林亮經常與銀行和客戶打交道,關係良好且持久。過去林亮約同客戶和銀行一同用膳,銀行亦調查林亮的客戶。

早期潮州廠家和廣東廠家資金微薄,廠房簡陋,只有上海廠家財力雄厚。廠家接單時要買原料和製作工模,所費不菲,但出口商不流行預付訂金,鑑於當年產品利潤極高,廠家借高利貸解決亦在所不惜,月息高達四分。1950年代至1960年代部份銀行接納廠家以客戶訂單作抵押借款,廠家如有信用狀必能獲批貸款,信用較佳者可獲批半數借款額。廠家如勤力和謙虛,部份出口商或洋行亦願意提早付款。


標題 第一代塑膠廠家籌措資金辦法(一)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6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3
第一代塑膠廠家籌措資金辦法(二)
早期塑膠業廠商除向銀行借貸外,同時要向高利貸求助。當時流行諺語:「剃刀門楣,出刮刮,入刮刮」,意指高利貸刻薄。政府未管制私人放貸,向政府告密者則不能再借。當年慣例是借貸者若不能還款,不能訴諸法律,放貸者亦不用威脅手段。當年放貸獲利豐厚,借貸者一般不獲發全額,如借10,000元,實際收6,000元,到期還款要一萬元,俗謂「九出十三歸」。廣東信託等小型華資銀行,有向華人廠家放貸的服務。

當年林亮亦為不少細廠放貸,曾私自透支兩月工資,向源興行某客戶貨款500元。林亮以當年借貸給某商人5000元為例,說明高利貸有助廠家創業。林亮重申早年廠家創業時資金困難,借錢多為生意需要。1970年代玩具業興盛,廠家財力提高,不必再靠高利貸周轉。林亮只在有抵押時才向銀行借貸,多選擇滙豐銀行,雙方交情深遠,林亮一般獲批三成借款額,最高可達五成。廠家向小銀行借款,大多不必抵押,講究私人交情,造成銀行職員從中收受回佣,此情況尤以台灣為甚。


標題 第一代塑膠廠家籌措資金辦法(二)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4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4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洋行居中操縱塑膠業
1950年代,林亮除在源興行有限公司做原料生意外,兼營數間塑膠廠,頻密見客替各廠接單。林亮在塑膠業享負盛名,有把握開拓生意。當年外國玩具多未有註冊商標,本地廠商抄樣生產,如同日本過去模仿德國產品。本地玩具廠商多不諳英語,主要依靠洋行(出口商)接外國客戶的訂單。每當洋行接獲客戶來港消息,即通知廠商按時帶備貨辦上門自我介紹,以便客戶挑選生產商。林亮操流利英語,往往能捷足先登。林亮的客戶以英美入口商為主,後者專替K-mart 、沃爾瑪等大型百貨公司訂貨進口。早年洋行職員慣收廠家回佣,若無回佣,會將廠家的貨辦交別廠依樣生產,行內俗稱「飛單」。

林亮談及一次給洋行飛單的經驗:林亮的工廠某產品暢銷,但因洋行壓價致無法交易。林亮麾下營業員因一時貪念,向另一間工廠推介產品,對方接納並付諸投產,再由洋行向外國客戶推銷。交易揭發後,林亮表示不欲與洋行繼續合作,並向洋行提出善後條款:一、取消原來訂單;二、重新替林亮公司落單;三、毀滅貨辦。洋行如不接納,林亮則訴諸法律,最後洋行無奈接納。林亮永不錄用該違規營業員。當年雖無註冊商標的法規,林亮仍有足夠理據控告。林亮把洋行的不當告知行家。林亮認為早期本地廠商知識水平低,容易為洋行操縱,遭飛單者難以追究。曾有猶太客戶罵哭某廠家,斥廠家價錢不合理,林亮發動同行,不再光顧介紹該猶太客戶的洋行。林亮不容忍侵權事件,曾有兩件註冊產品遭抄襲,林亮告發行家,開玩具業先河。林亮對客戶公正處事,深得尊重。林亮至今已訓練30多名伙記創業。


標題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洋行居中操縱塑膠業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5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大小塑膠廠分庭抗禮,各自成立商會流通消息
昔日塑膠和玩具廠家團結,彼此經常聚會和交換消息。最早成立的商會是香港塑膠商會(下稱香港會),由較成功的大廠組成,每月組織雀局聚餐聯誼,細廠則未獲邀請入會。細廠自組港九塑膠製造廠聯合會(下稱港九會)和潮僑塑膠商會(下稱潮僑會)。港九會成員多為草根出身,大家易於合攏。大廠與細廠接單方法不同。第一,細廠老闆聯袂往洋行見客,由客戶帶來多種產品款式,香港廠老闆協調不同產品款式訂單的分配,氣氛融洽,當年生意應接不暇,行家競爭較小;大廠直接請客戶到公司會面,再請客戶晚膳維繫感情。第二,細廠老闆每日帶同貨辦見客,眾行家在見客完畢後茶聚,大廠則派營業員見客接單,較少與細廠老闆應酬,大細廠便逐漸形成不同圈子。外國客戶大訂單一般交大廠生產,客戶如有意扶植某細廠,破格送上大單,便造就細廠興盛起來。細廠生產成本較低,貨價較便宜,吸引客戶。林亮身兼香港會和港九會榮譽會長,同時與潮僑會友好,故深諳不同的營業手法。港九會廠家經常在中環建國酒家飯聚,帶頭公司有大南、振光、新生、振業。1996年,林亮亦加入新成立的玩具廠商會。


標題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大小塑膠廠分庭抗禮,各自成立商會流通消息
日期 12/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2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6
工業總會對塑膠業的支援
1958/59年香港工業總會成立周錫年基金,總額為50萬元,邀請100名工業家參與,每人贊助5,000元,基金用以培訓塑膠業人才,保送年輕從業員到國外實習,吸收機器和原料知識。1960年,源興行有限公司的英國供應商Distiller Plastics Group曾邀請林亮赴英實習。工業總會以周錫年基金起步,先後成立品質控制中心和科學管理協會,林亮認為這是政府逐步重視工業的里程碑。


標題 工業總會對塑膠業的支援
日期 19/10/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3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T-SEG-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