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耀佳

黎耀佳
退休布行驗貨員

性別:
出生年: 1939
受訪時年齡: 71
教育程度: 中學
主要職業: 驗貨員
訪談主題: 社區, 教育,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黎耀佳的生平摘要: 家庭、教育、職業和居住
1939年黎耀佳生於香港,家住灣仔皇后大道東(胡忠大廈現址),成長於普通人家。祖父和父親從事泥水業,替人打造麵包爐灶。和平後接受家庭教育,由父親傳授《三字經》,1947/1948年入讀灣仔勵群學校,讀至小三離校,隨父親做泥水工作。1957年搬往九龍居住。1959年入職美資公司「永備」,1963年到荃灣的工廠做工,1972年任職工廠倒閉,隨後替受聘為琴記布行老闆的司機,半年後獲老闆安排下轉行布業,至2006年退休。



標題 黎耀佳的生平摘要: 家庭、教育、職業和居住
日期 08/02/2010
記錄總長 3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1
生於泥水業家庭。日治時期的艱難生活
黎耀佳家族祖籍番禺,父親在港出生,畢業於皇仁書院。母親原籍南海,內地出生,沒有接受教育。父母生十名子女,黎耀佳是長子,現有3名弟弟和4名妹妹在世。淪陷初年父親從事泥水業,專接麵包舖和茶樓生意,打製烘麵包的磚爐和茶樓的水罉灶,並提供裝修服務。父親做泥水屬家庭式經營,沒有開設公司;接獲生意時方到修頓球場聘泥水男工和搓泥女工。1950年代初黎耀佳隨父親工作時,任職日薪3元的普通搓泥工,泥水師傅日薪7元。

淪陷時期黎家糧食短缺,只能以「餐飯餐粥」維持,白天煮粥,晚上食飯。淪陷後期父親在金鐘英軍船塢和太古船塢工作,某晚放工時遇上盟軍轟炸灣仔,恰巧他的工作牌掉在地上,因俯身執拾而避過一劫,只傷及腳和眼,身旁行人大多被炸死。太古船塢被炸嚴重。空襲時黎家住屋後之乾亨台被炸。和平後父親離開船塢,做回泥水本行。




標題 生於泥水業家庭。日治時期的艱難生活
日期 08/02/2010
主題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0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2
皇后大道東舊樓的居住環境。童年的階級意識

和平後黎耀佳一家仍住皇后大道東,直至1955年拆樓,搬到九龍。父親是某單位包租公,內有4房間、2床位和騎樓,黎家自住騎樓,出租房間和半個露台,當年租金約數十元。黎耀佳形容自家居所為「一家八口一張床」,全家睡在一張碌架床;大廳歸黎家專用,租客在房內吃飯。單位只有廚房,沒有廁所,居民在廚房角落拉布沖涼和大便。大廈半夜有人上門倒夜香,俗稱「倒塔」,夜香塔由多伙人合用,各戶另自備痰罐。黎家樓下是「福壽棺材舖」,1952年韓戰時有大量屍體堆放,場面駭人。

黎耀佳小時頑皮,在修頓球場與小孩打架,並以打波子、燒炮仗、玩公仔紙、玩陀螺、造燈籠、玩風車、踢球、打鞦韆、放風箏等為樂。黎耀佳認為當年自己屬「低下階層」,但他強調「低而不下」,物質不及現今豐富,父親答應一家禮拜日飲茶時,他興奮到不能入睡。他小時候沒有「低下階層」的意識,只覺有人較自己富有,又有人較窮。富者僱用工人,窮人沒機會讀書。他投身工作時環境逐漸改善,1950年代在永備打工時月薪120元,當時麵包和奶茶分別售1毫和2毫,入息足以應付開銷。




標題 皇后大道東舊樓的居住環境。童年的階級意識
日期 08/02/2010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3
勵群學校的求學生活(一): 校舍、校長、校服、同學和科目

黎耀佳7、8歲開始讀書,正式入學前已在家學習,當年仍有冬至開學風俗,稱為「開冬學」,長輩向學子贈送利是和芹菜。父親教黎耀佳讀《三字經》和《千字文》,歷時約1年半,當時他年紀尚小,只會死記課文。父親又指導他書法,用毛筆寫字貼和九宮格簿。他憶述在夜校讀英文時,以鋼筆點墨水寫習字本,練成一手漂亮字體,感慨時下小孩竟不知習字本為何物。

1947/1948年他入讀灣仔堅尼地街勵群小學,學校樓高三層,位處某舊樓的二樓、三樓和天台,以前該樓宇用作醫局。每層有一個課室,可容納30、40名學生,每級只有一班,每班各有一個課室。勵群校長姓鄧,為人慈祥,甚少惡待學生。他教書不多,只任教高年級。每週在天台開早會,由校長上台演講人生道理,全校學生出席。勵群不設校服,黎耀佳穿裇衫、西褲上課,夏冬兩季各有一套,冬天穿冷衫和大褸保暖。同學性情單純,不以服飾比較階層,不追求名牌,穿馮強牌膠鞋已算威風。黎耀佳上學和踢波時穿馮強鞋,他所用書包是一個價值2、3元的杏色籐喼。

勵群讀書時所有課本購自書局,由學校派發書單。每本簿學校只售一毫,學生可一次過買足一年所用。算術簿底印有九因歌和英文字母。入讀勵群後不再學《三字經》和《千字文》,科目有國文、常識、算術等,不設英文科。國文科上堂讀課文,另由老師命題,學生以毛筆作文。英文和數學科分別用鋼筆和鉛筆。課外活動主要是旅行,由老師欽點部份學生參加,到過柴灣、兵頭花園、沙田和長洲等地。




標題 勵群學校的求學生活(一): 校舍、校長、校服、同學和科目
日期 08/02/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9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4
勵群學校的求學生活(二): 入學、同學、老師和科目

黎耀佳入讀勵群學校是父親的決定,住家附近學校尚有「建林」、「敦梅」等,他在勵群讀小三,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勵群私立學校,學費約8至10元。學校創辦人是鄧校長,他曾在週一早會上講「國父遺囑」。勵群學生來自中等階層,男多女少,男女生各自群聚,比賽表現以男生較佳,女生以操行優勝。黎耀佳不覺當年同學有貧富之別,他認為現時學生較多比較階級。老師平日講粵語,黎耀佳不熟識他們背景,亦沒有查詢。當年老師不過於重視考試成績,考試前一天仍帶學生去旅行,放鬆心情。每節課45分鐘,上課時老師以黑板講授,沒有特別教材或教學法,一般老師讀一句,同學跟讀一句。

勵群是全日制,早上9至12點,下午1至4點上課,中午回家食飯。學校與住家只隔兩街口,有時黎耀佳被父親接回家午飯。勵群設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體育課時在天台做體操;音樂課時由女老師吹口琴,同學唱歌;美術課時用蠟筆畫圖。黎耀佳音樂和美術成績很差,他最有興趣是英文科,但這是讀夜校時才培養出來。勵群教學內容顯淺,黎耀佳在同學間識字較多,他自信中文水平較今日的大學生優秀。他慣以臨急抱佛腳温習,通常考獲80、90分,考試排名不曾跌出前十,一般考第1至3名。




標題 勵群學校的求學生活(二): 入學、同學、老師和科目
日期 08/02/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5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5
勵群學校的求學生活(三): 學生紀律和同學關係

黎耀佳7、8歲時入讀小一,同學年齡相約,在正常學齡入學。男生一般操行較差,多數只獲「丙等」。某次有男生上課時偷偷聊天,老師擲以粉筆和粉刷,該學生被擊中,頭髮全部即時變白。罰企、罰抄、留堂、打手板是老師常用的施罰方式,不少同學亦因欠交功課而罰企。當年老師用籐條打手板,不分男女。黎耀佳試過因談話被罰企,又曾被罰寫毛筆字「我以後不敢……」。嚴重犯事者則罰留堂,維期通常半小時。黎耀佳做過風紀和副班長,職位多由老師欽點,被選的同學要做滿一個學期。班長替老師做事,風紀維持秩序。同學在小息時談天,曾偷走上街買食物。班內有作文、演講和算術等比賽,作品貼於壁報板。

平日放學後學生各自回家做功課,彼此交往不多。黎耀佳自小不喜歡探訪人家,4點放學後他間中與同學、鄰居到波地打球,通常6點回家吃飯和做功課。麗群讀書時他沒有戴手表,自己估計時間回家,至讀夜校時才戴父親贈送的粗碼表。長大後同學各散東西,勵群沒有校友會、老師家訪和家長日等。黎耀佳認為弟妹教育機會較好,他們全部讀至小學畢業。幼弟讀至中五後在銀行工作,黎耀佳勉勵他學修理電視,結果弟弟聽其勸告辭工,轉往大昌行學師,現時任職大東電報局。




標題 勵群學校的求學生活(三): 學生紀律和同學關係
日期 08/02/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5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6
旅港番禺會所免費夜校的求學生活: 課時、科目、同學和老師

離開勵群學校後,黎耀佳白天隨父親做泥水工作,晚間入讀旅港番禺會所免費夜校 (又稱「橋江中文夜校」)。番禺夜校位於駱克道,校舍佔二、三、四樓三層;由於父親是番禺會所會員,故黎耀佳得以入讀該校,夜校不設入學試。番禺夜校設6班,每班20、30人,每週一至週五晚7點至9點上課。黎耀佳重讀三年級,同學男生居多,年齡相若,一般家境清貧。夜校生年紀較大,讀至小六時約17、18歲,已屆拍拖之齡。

夜校有國文、英文、常識、美術和音樂等科,兩小時共上3節課,中間有10分鐘小息。夜校課程較艱深,例如算術要學珠算,惟當年計數機已普及,工作時已用不上算盤。英文科課本用Oxford New Method,學生要寫習字本;平日以教串字為主,學生不懂句子。夜校上課情形跟一般日校差不多,英文老師依書教讀,手執籐條,仍向學生扔粉筆。黎耀佳在白天返工,但在番禺夜校沒有打瞌睡。讀至六年級時因要搬家到九龍,黎耀佳在小學畢業前留淚離校。番禺夜校每年在菲林明道東方戲院舉行結業禮,戲院負責人高可寧是番禺人,願意借出場地,禮成後師生到英京酒家用膳。及後黎耀佳到美資公司永備工作,該公司津貼職員半數學費和書簿費,他於是到英文夜校進修。




標題 旅港番禺會所免費夜校的求學生活: 課時、科目、同學和老師
日期 08/02/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1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7
英文夜校的求學經歷: 聖德肋撒堂和玫瑰堂

1957年黎耀佳入職永備公司,由於公司津貼半數進修學費,加上需要為公司西人翻譯,於是入讀佐敦道玫瑰堂英文夜校,但他沒有爭取晉升的打算。上英文課時學生要輪流朗讀字典,黎耀佳曾因接不上被罰企。黎耀佳家中不信基督教,代代祖傳拜祖先。

在玫瑰堂夜校讀過幾個月後,他按同學介紹,轉往太子道西聖德肋撒堂夜校,正值五七暴動(1957年)。該校有英文、聖經、歷史等科目,英文教科書用Oxford New Method。夜校設有多班,在教堂內上課,課室有桌椅和黑板。夜校老師是華人,老師照本宣教,學生跟老師一句一句的唸書,兼學習查字典。英語會話課仍以書本教學,夜校不教作文和寫信,黎耀佳要自學英文書信。求學時他沒有看過英文小說,自認教育水平較低。勵群和番禺兩校有尺牘科,教學生向父母寫信,但實用價值不大。當年他沒有參加會考,讀夜校只為學識。黎耀佳在聖德肋撒堂入讀中二,至中四離校,轉往荃灣工廠工作,轉職時已在永備工作了6、7年。




標題 英文夜校的求學經歷: 聖德肋撒堂和玫瑰堂
日期 08/02/2010
主題 教育
記錄總長 12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8
搬家油麻地和深水埗。青少年時期的社交和娛樂

黎耀佳認為夜校同學關係疏離,互不結交;因為白天上班過勞,放學後徑自回家,沒有課外活動。黎耀佳覺得半工讀生活枯燥,白天上班,晚上返學,放學急步返回深水埗家。

搬至九龍油麻地後,黎家從包租人降格為租房身份,幾伙人共用廁所和廚房。他不覺租房後環境變差,仍舊是「一家八口一張床」。及後再遷往深水埗,先居於海壇街,對面是深水埗碼頭,然後又住過福華街 (或福榮街) 和北河街(黃金商場現址),再搬入蘇屋村長住。他不覺得搬入深水埗後環境變差,亦不覺區內龍蛇混雜。他以開車態度為例,認為港島人較九龍人有修養,港島人禮讓開車,故港島交通意外較少;九龍人衣著及習性較差,這可能是兩地生活水準的距離。黎耀佳認為蘇屋村鄰舍關係疏離,各家自掃開前雪,母親日常沒事,只呆坐露台,不與鄰人結交。後來黎耀佳搬入沙田後,母親勸喻他勿與村內師奶打牌,否則養成習慣,即無法脫身。

1950年代和1960年代年青人流行派對和跳舞,黎耀佳讀書時期主要娛樂是聽歐美流行曲,尤熟悉"The donkey in the window"、"Put your head on my shoulder"等英文歌曲,當年他很少看西片。黎耀佳年青時擅與異性相處,容易結交女性朋友。他在永備任職外勤收銀員時,曾在無線電器行結識未來的妻子。當年妻子是電器行職員,她態度開放,主動相約黎耀佳看電影。黎耀佳在永備做工時開始拍拖,假期與女友拍拖看戲。永備工作時娛樂較少,每月只有兩天假期。當年他主要跟同事交往,放假時相約到淺水灣和西環鐘聲泳棚等地游泳,他曾因不諳泳術險遇溺。"




標題 搬家油麻地和深水埗。青少年時期的社交和娛樂
日期 08/02/2010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09
任職琴記布行與本地染廠打交道。布行在紡織工業的協調角色(一)

1972年起黎耀佳任職琴記布行,琴記在行內屬中型布行,主要客戶是本地製衣廠,1970年代客戶集中在葵涌和荃灣,當年較少與內地製衣業往來。琴記向製衣廠供應各種布料,例如牛仔布、燈心絨、尼龍、印花布、恤衫布、TC布 (即Terylene Cotton滌棉布)、扯布和帆布等。琴記將成品布售與製衣廠前,一般先自行購入胚布,交由染廠漂染,再經縮水、開毛等後期工序;有時布行染紗不染布,先買棉紗交染廠染紗,紗染好後再交布廠織布。由於工作關係,黎耀佳經常與本地大小染廠打交道,大廠包括中國染廠、華南染廠、太平染廠、香島染廠,細廠則分佈在荃灣、牛池灣、元朗等地。大型染廠採用連續壓染辦法,工序包括燒毛、退漿、染色、拉封、縮水、捲布等,廠房設置一條龍式機器,例如染機和縮水機等。小型染廠採用缸染辦法,每捆布不能染起過800碼,缸染時較常出現色差問題;大廠雖可避免色差,但染出來的布尾則較深色。

布行視乎各類布料的特點,採取不同漂染和織布方案。布行向製衣廠供應牛仔布前,一般是染紗不染布,先從內地入口棉紗,牛仔布一般是10枝粗紗 (即每平方吋10枝紗),再交葵涌染廠染成印靛色,染紗時只需染經紗,不用染緯紗,布染好後交布廠織布,成布再交縮水廠處理,經燒毛、退漿、拉封和縮水工序後,最後送交製衣廠。燈心絨的處理工序先後是織布、開毛、拆毛、燒毛、染色、拆毛、打蠟、捲布和送客。布行供應燈心絨時,或自行買胚布送染,或自行買紗交他人織布和漂染,但自行織布要涉及較棘手的開毛工序,布廠不負責開毛,要交由專責工廠負責。布行根據客人要求和價錢選擇染廠,細廠價錢較大廠低約一半或三分之一。恤衫布和TC布主要交大廠染,細廠則負責燈心絨、扯布和帆布等。厚布如用缸染可避免「唔透心」問題,因浸缸時間較長,效果較用大染機為佳,因此厚布多交由細廠漂染,但缸染另有變色之弊。"




標題 任職琴記布行與本地染廠打交道。布行在紡織工業的協調角色(一)
日期 04/03/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0
布行QC的職責和工作流程

黎耀佳在琴記布行任職QC (品質檢驗/品質控制),平日一腳踢地來回布廠、開毛廠、縮水廠和染廠。QC在布廠時要考察織布進度,檢查有沒有織錯花紋,又要點算布料經緯紗數目和尺寸。就以扯布為例,「四片扯」經緯紗比例是「10858」,即每平方吋經紗和緯紗比例是108 : 58。布行按價錢選擇布廠,大布廠質素較佳,而細廠加工費較廉宜。然後布行將成布交開毛廠,檢查坑數和爛布多寡。最後交染廠漂染,QC與染廠東主打色辦對色,行內允許百分之五的色差,即每染1000碼布最多可報廢50碼。QC驗貨比例是百分之十,如每染一萬碼布,便抽樣查看1000碼 (每80、90碼為一匹)。黎耀佳與一些染廠東廠主有私底交情,有助提早起貨。各類布料處理難度各異,做燈心絨程序較複雜,QC要來回布廠、開毛廠和染廠。最簡單的是牛仔布,布行只需染經紗,經紗染好後送織廠,布好織後送縮水廠,檢查縮小比例,通常縮小百分之八,牛仔布出問題情況不多。

漂染和織布時有貨不對辦情況,布廠較少出事,通常染廠較常出問題,常見的是不對色和縮水率不好。QC一般在全部起貨才查驗,如不對色,要退色再染,重染後仍要經過拉封和縮水工序。染色過深較難處理,過淺則可再上色。早年縮水用標縮辦法,通常縮水率是百分之八;現時主要用掛乾和捹乾;掛乾誤差約百之分三上下,捹乾約百之分一上下。QC所遇最麻煩情況是布料兩邊不對色,通常是缸染的結果,因較易露風氧化,最後每邊布要飛邊減寸,還要賠償客戶;染色較深的布一般得客戶接納,不與布行還價。"




標題 布行QC的職責和工作流程
日期 04/03/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1
染廠的儀器和工場環境。QC的驗布工作

因要高溫燒水,又要避免露風,故染廠車間炎熱,一般只要男工入內,工作時只穿內褲。大廠採用高溫缸,可免露風之弊,因此TC布交由大廠負責;細廠不設高溫缸,不能染TC布,負責染燈心絨、扯布和帆布等。寶藍色的漂染較易有邊色的問題,為免通風,通常用廠房正中間位置的染缸染布。布行跟客戶訂合同時,大多聲明用「洗水色」,即每洗即甩色的布料,客戶另可選擇不甩色。色織布很少甩色,牛仔布經常甩色,因此牛仔褲不能混和其他衣服清洗。

QC驗布色時用白紙擦布,甩色的輕重與布價不一定有關,可能因洗水不乾淨,或染紗時冼水不清。由棉花至成衣的過程難免出錯,黎耀佳認為在布行長期工作有助訓練頭腦。琴記布行有時從外國入口染好的成品布,布行以世界通行的色辦代號向外國布廠落單,布染好後寄來香港,例如薄布通常從台灣和韓國訂購;「香島」、「中國」等染廠雖提供成品布,但不夠國外便宜。1997至2004年黎耀佳在泛佳實業有限公司工作,主要處理色織布,GAP、JCPenny等美國成衣公司大量落單,對色差要求甚為嚴格。泛佳曾在上海頂包一條龍式紡織廠,當時他每年長駐上海半年,檢查織布和染布的品質,前者要察看花紋有否出錯,後者要檢驗有否甩色。




標題 染廠的儀器和工場環境。QC的驗布工作
日期 04/03/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9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2
布行QC要費煞思量滿足客戶

出任琴記布行QC前,黎耀佳曾在塑膠廠打工,對顏料有一定認識。後來塑膠廠倒閉,他輾轉被聘為琴記布行老闆的司機,半年後被老闆帶入行,從事驗布工作。起初他先學數紗,不恥不問於小染廠老闆,上任一週後已勝任挑貨,塑膠廠的工作經驗亦有幫助。黎耀佳強調經營布業傷腦筋,現時經常頭腦。因織布機種類的限制,滿足客戶要求不易,例如四梭機不能織出五色布,只有毛梳機能夠,現時大部份布廠採用毛梳機。

近年客戶提高對布料的要求,如要防臭、防火、酸鹼度合適等;客戶要求的各種測試,QC都要與之配合,尤其是美國大公司,必須找大廠處理布料,布行才能滿足其要求。此外,染布前要計算顏料成份,例如紅色由眾多顏料混和,藍色是綠黃兩色的混和,紫色則在高溫時變色,布行常因此與客戶爭執。從1970年代至今,本地染廠技術進步不少,有染廠採用電腦對色,色不對時電腦自動解決。




標題 布行QC要費煞思量滿足客戶
日期 04/03/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1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3
紡織業工作生涯回顧: 琴記布行、泛佳實業、新義公司

製衣廠分為上裝 (衫) 和下裝 (褲),另有專做套裝、厚裝和薄裝的工廠。琴記布行主要業務是外套,同時向其他製衣廠供應布料。1973年黎耀佳入行時布業十分興旺,市場需求大,布行只需交貨便可生存。後來配額問題出現,紡織業受到衝擊。近年行業受制於環保和廠租因素,因排污成本高昂,染廠經營慘淡,1997年前已開始結業,現時全港染廠只有1970年代初十分一,元朗尚有幾間。黎耀佳昔日在琴記的QC工作,已全由內地同行接管。

1997年黎耀佳轉往泛佳工作,公司自設織廠和染廠。當時美國客戶向香港製衣廠落單,再由廠方聯絡布行。1990年代不少製衣廠已轉移外國生產,黎耀佳曾去過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和孟加拉等國驗貨,出差時不須講太多行內術語,主要集中在顏色,因此他的英文足應付溝通。因公司在上海設廠,他在泛佳打工時半數時間駐上海,每年7月至2月生意最旺,過年後便沒生意,行內俗謂「五窮六絕七翻甦」。每年7月泛佳曾製衣廠起辦。7、8月美國大客戶向製衣廠說明要求,9月由製衣廠起大辦。製衣廠又向布行採購布辦,布行先在貨倉尋找類似布辦,否則要與布廠和染廠合作推出。一塊布辦約200、300碼,布辦漂染價錢較胚布為高,因染200碼和800碼時,染缸所需顏料份量相同。染廠有各種布料的JS代碼,通行全球紡織業,但布行與染廠只用色辦對色,不必用JS代碼。有些染廠設小型染缸,專染幾碼為單位的布辦。

2004年黎耀佳轉往「新義」工作,工作程序與過去相近,職位仍稱「QC」。平日他要向本地製衣公司接單,交老闆北上找布廠報價,因稅務問題,起貨後成品布先送入香港境內,後再運回深圳,交客戶的深圳廠房投產,最後成衣在香港出口。新義在深圳設有布廠和染廠,香港總公司負責接單、收數,或聯絡染廠跟進。除在香港接單外,黎耀佳平日亦處理客戶投訴,工作性質可謂「一腳踢」。"




標題 紡織業工作生涯回顧: 琴記布行、泛佳實業、新義公司
日期 04/03/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5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4
數十年職業生涯回顧
黎耀佳回顧數十年工作生涯,他認為在荃灣人造皮廠工作時較辛苦,任職生產部「assistant-in-charge」(類似副主任)時要看管工人,每天工作長達15小時,由下午3點至明早6點,他在上中、夜班時經常打瞌睡。轉職布行時事業較順利,他對生活要求不高,只希望生活平穩,每月支薪。任職QC時曾有客戶問他有否打算創業,但他本性不愛冒險,加上已有家庭負擔。當年製衣廠訂貨一般要求兩2、3萬碼布料,開布行創業本錢高達20多萬元,行內流行起貨後40、50天付款;布行如染壞布後果堪虞,對方隨時拒絕收貨和付款。布行客戶難找,職員創業只能搶奪舊東的客戶,黎耀佳感嘆做生意沒朋友。創業開布行通常沒有好收場,合伙人間易生爭執。



標題 數十年職業生涯回顧
日期 04/03/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0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5
工作意義和階級觀念

黎耀佳滿意數十年的工作,至今衣食無憂,不算好又不算差。他自謂在社會屬「中下階層」,在各公司處於中等階級,地位皆次於老闆。他入職永備時階級較低,在公司先做信差,半年後升為收銀,兩三年後轉往荃灣人造皮廠工作,先任半年工人,再做生產部「assistant-in-charge」(類似副主任),在各公司地位屬中等。1972年加入琴記布行,全公司共有20、30人,分船務、銷售、會計、品檢和貨倉等部門,各部門平起平座。他數十年來在職場順利,所做工作切合個人學歷,從未遇過失業。他的格言是「有歷史冇Quali」,靠人緣、才能、學習能力打滾。

黎耀佳認為打工無發達,一定要冒險才能出頭。他只求三餐溫飽,按上司要求完成任務;不欲做有錢人,以免失去行動的自由。他年青時沒仔細考慮前途,只求「今個月有糧出」。琴記布行的工資有月薪和佣金,他喜歡固定月薪,追求穩定收入,以便應付每月家庭開支。有人評他為人過於保守。他的工作滿足感來自解決難題和上司認同,但在布行工作時曾因壓力胃痛。

黎耀佳在布行朝9晚6的工作,工作與家庭沒有衝突。妻子中學畢業,平日朝9晚6工作。他覺得自己學歷雖較低,但較妻子聰明,兩人職業的社會地位相近。夫妻於1965年結婚不考慮家境,黎耀佳岳父任職無線機推銷員,他當時在人造皮廠工作,工資700、800元。婚後妻子繼續打工,在無線電行做收銀員,他不覺這有礙個人面子。黎耀佳夫妻管教兒女不分工,平日交岳母照顧子女。他的3名子女自覺讀書,成績不過不失,不用過於看管。子女全部中五畢業,長女在紡織業發展,幼女主修商科,長子則在布行工作。他覺得子女同屬中等階層,任由他們自由發展。黎耀佳認為人生沒有太大波折,事業、家庭和健康各方面俱平穩。"




標題 工作意義和階級觀念
日期 04/03/2010
記錄總長 24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6
灣仔舊樓的居住環境和鄰里關係。上學途經的街道和建築物

黎耀佳家住灣仔大道東舊樓,黎家是二樓單位的業主。單位面積寬敞,連黎家在內共有7伙住戶。黎家將單位間成4個房出租,房內沒有窗戶和風扇。走廊另置兩張單層大床,由兩對夫妻租住,兩床之間有板相隔。黎家五口住在半邊騎樓,包括黎耀佳、父母、三弟、五妹,騎樓放置一張碌架床和一張帆布床,黎耀佳睡在帆布床。單位有水無電,各住戶不設電話和電燈,只點火水燈照明,晚間黎耀佳亦點火水燈做功課,他搬到九龍後才用電燈。火水燈用樽盛載,以棉繩調較高度。住戶在大廚房燒柴煮飯,單位不設廁所和浴室,各人在廚房角落拉布帳沖涼和大便。

黎家單位頭房租給一位阿婆,兩房和三房租客是單身泥工,尾房搬遷頻繁,轉過多名租戶。黎家單位多數租給夫妻,出租街招上寫「非眷莫問」,因怕單身漢是壞人,或拖欠租金。租客交流不多,全部各有工作,當年工作機會多,鮮有失業。戰後初年生活水平較低,泥水工日薪3元。當年食品物價不高,一碟飯只費幾毫;早茶時一碟叉燒包(兩個)只花費3毫 ,到英京酒家飲茶只花5毫。

黎耀佳小學時入讀住所附近的勵群學校,平日經堅尼地街或石水渠街上學,路經律敦治醫院、衛生局、濟公廟、廸龍里、麥加力歌街、灣仔郵局。麥加力歌街前稱「鐵閘新街」。石水渠街的聖雅各福群會大樓前身是醫局。廸龍里即現址的胡忠大廈。住所樓下是「福壽長生店」,由現時香港殯儀館老闆蕭明開辦。他曾目睹工人在附近小巷晾曬骷髏頭,1952年韓戰時長生店堆放白布包的屍體,但當時不感害怕。




標題 灣仔舊樓的居住環境和鄰里關係。上學途經的街道和建築物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8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7
童年在灣仔的生活。1950年代灣仔的學校、茶樓和戲院

黎耀佳幼時在後巷棺材舖踢毽子、打波子、玩荷蘭水蓋、煙仔盒和擲毫打公仔紙 (有賭博成份)。平日父親給他斗零或1毫買零食,一般到屈臣氏買橙汁和沙士。黎耀佳常到修頓球場踢球,球場前稱「波地」,日治時母親曾賣故衣,盟軍轟炸鳳凰台時,家人聞空襲警報,躲於床下和桌下。

灣仔中心地帶是春園街、太原街和灣仔道一帶,尤以大佛口至鵝頸橋興旺,有「英京」、「龍鳯」、「雙喜」、「大成」等酒家,父親曾替「雙喜」打造茶灶。太原街商舖售賣各式貨物。修頓球場每晚有人賣帽、藥物、小吃(例如東風螺)。灣仔區內名校包括有「橋江」、「端正」、「建林」、「同濟」、「中國兒童書院」。「橋江」另設「番禺會所免費夜校」,日校和夜校稱呼不同。胡忠大廈現址昔日是「香港大舞台」,大有商場現址是東方戲院,旁為國民戲院、環球戲院,稍遠的是「樂聲」和「豪華」戲院。黎耀佳認為童年看戲屬奢侈,住所旁邊便是戲院,他要到九歲才進戲院。1940年代至1950年代戲院按座次收費,例如前座兩毫、後座5毫。童年黎家多飲茶少看戲,住所對面是「冠海」和「國安」茶樓。"




標題 童年在灣仔的生活。1950年代灣仔的學校、茶樓和戲院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8
油麻地碧街居住環境。家人習慣拜神和拜祖先

1957年黎耀佳父親轉職看更,全家搬住九龍,在油麻地碧街租房。碧街住所屬樓底較低的新式大廈,單位住上3、4伙人。碧街單位沒有露台,環境擠迫,全家在房內食飯和睡覺。當時他在深水埗工作,平日從住所走到彌敦道坐車。住碧街時黎耀佳忙於返工和上夜學,較少參與社區活動,只到「龍鳯」飲茶。後因居所太小,再搬至深水埗北河街。

黎家習慣敬奉祖先,祖宗神主牌代代相傳。在灣仔大道東居住時,黎家設有一座神樓 (即神龕),供奉黎家祖先、關聖帝、齊天大聖,7伙住客輪流拜神,互相禮讓。神樓設於高處,拜祭者要擔櫈上香。其他租客供奉地主和灶君,在各自房間放置祖先照片。黎耀佳搬入碧街時不帶走神樓,只搬走祖父母神主位和齊天大聖,由於沒有位置供奉,只藏在箱中,至搬入蘇屋村時再重新供奉。




標題 油麻地碧街居住環境。家人習慣拜神和拜祖先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19
深水埗的社區生活。聽收音機是1950年代的主要娛樂

黎耀佳搬入深水埗後,先在北河街租房居住。該單位有3房6伙,黎家租住中房,門外有個床位。北河街住所有水電,住戶共用廁所,互相禮讓。住所鄰近碼頭,樓下有故衣商販,旁為街市。平日黎耀佳走路上班,閒時在附近飲茶。其後黎家搬入福華街 (現址寶血醫院附近),單位共有4伙人。搬到深水埗後黎耀佳較少接觸社區,他住福華街時曾加入民安隊,週日到北九龍裁判署空地受訓,晚上到福榮街官立小學上課,民安隊有消防、搶救等科,官小校舍平日有老人跳社區舞。北河街和南昌街鄰近街市,屬深水埗最興旺地帶。以前民安隊分區,長沙灣 (包括明愛醫院和蘇屋村) 和深水埗同屬一區,深水埗區有20、30名成員。

1950年代主要娛樂是聽原子粒收音機。灣仔春園街有間「大有眾」涼茶舖,播放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的廣播劇,例如「七俠五義」、「濟公」,不少路人蹲在路邊聽故事。昔日大道東住所頭房阿婆以每月10元安裝麗的呼聲,收聽「李我講古」等節目,其他著名播音員有方榮、鄧寄塵和鍾偉明等。平日每晚7點開播,黎耀佳喜歡上街聽故事。但搬到九龍後已無暇聽廣播。父母無甚娛樂,母親閒時大多睡覺,生活枯燥。




標題 深水埗的社區生活。聽收音機是1950年代的主要娛樂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0
參加民安隊和輔警
早期在港出生者要服各種兵役,包括民安隊、輔警、後備消防、醫療輔助隊和義勇軍 (即香港陸軍)等。當年青年人活躍參加民安隊,黎耀佳亦隨父親加入民安隊,1964年曾獲步操冠軍。最深刻行動是1960年代荔枝角的竹棚火警,案發現象即長沙灣廣場現址,當時黎耀佳自動趕赴現場,加入搶救行動,在現場維持秩序,幫消防員開水喉。當年並無明文規定行動守則,隊員天災人禍時自發出動。民安隊受訓內容包括入屋救人。1969年他辭任民安隊職務,與弟弟一同當輔警。他加入輔警有虛榮心,感覺穿制服予人觀感不同。父親早前認識九龍城差局高層,該高層曾勸黎耀佳當差,惟父親不允。1967暴動後有人勸他做正規警員,但做工廠的工資優厚,故他拒絕轉行。警察工資只有200、300元。2007年他加入紅十字會耆英團。



標題 參加民安隊和輔警
日期 25/03/2010
記錄總長 9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1
蘇屋村的居住環境和鄰里關係

1960年黎耀佳搬入蘇屋村,單位由父親出面申請。政府調查員上門審批申請資格時,父親炫耀兒子任職紀律部隊,黎耀佳認為得以上樓,可能是由父親開通關係。當時他、父親和弟弟均有固定職業,其中一位弟弟做巴士司機。蘇屋村單位排期2、3年,至有人搬出才獲上樓。及後黎家要排期10多年才獲分配博康村單位。黎家選擇蘇屋村的原因是鄰近上班地點。

黎耀佳對上樓感興奮,有自己的廁所和廚房,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他認為蘇屋村環境不錯,每單位間格不同;他不喜歡所住的長方形中房,不易間房。入住蘇屋後黎耀佳鮮與鄰舍交流,平日忙於返工,生活單調。母親曾到鄰家打麻將,被父親批評。鄰里只簡單打招呼,情況與住舊樓時差不多。朋友曾說分配蘇屋村單位優於中六合彩,但黎耀佳自覺不外如是。




標題 蘇屋村的居住環境和鄰里關係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6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2
博康村的居住環境
黎耀佳入住博康村,上樓過程順利,獲配較易間房的正方形單位,光線充足。當年申請公屋時不能選單位,只能選擇地區。他從1983年至今仍住博康村,租金從400多元漲到2000多元。入住時子女已10多歲,兩位女兒仍住跑馬地岳母家,方便就近上學。



標題 博康村的居住環境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3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3
婚後搬入跑馬地的生活
1966年婚後黎耀佳搬到跑馬地,跟妻子、岳父、岳母租住單位。該單位設於有電梯的新式大廈。黎耀佳認為跑馬地物價較高,且交通不便,只有電車和班次疏落的巴士。後期跑馬地才有隧道巴士開往九龍。當年他在荃灣上班,住公司宿舍,每週六回家,翌日返回宿舍。他認為跑馬地適合有錢人居住,因有錢人有私家車。黎耀佳很少參與社區活動。他後來轉往琴記布行打工,公司原在中環永吉街,後搬至油麻地的工廠大廈。



標題 婚後搬入跑馬地的生活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4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4
因忙於謀生與社區關係脫節
年青時因為忙於工作,黎耀佳與社區關係脫節。雖在跑馬地長住,但他對街名全無印象。搬入沙田博康村時,3名子女仍與他們的外祖父母同住,以便在跑馬地返學。對黎耀佳而言,住所只限於睡覺用途。他直至年紀較大才改善與社區的關係。他強調自己不願做「公園阿伯」,現時活躍於老人中心,平日與同齡者相聚講談歷史。



標題 因忙於謀生與社區關係脫節
日期 25/03/2010
主題 社區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5
人生回顧及信念: 堅信只有失業沒有退休、緬懷收入豐厚的風光歲月、對今天年輕人的批評

黎耀佳在12歲投身社會,數十年來未曾失業,直至2006年方暫別職場,他強調自己只是「失業」,不承認退休。他曾在社會福利署被拒申領失業救濟金。他沒有退休打算,強調不喜歡當「公園阿伯」,希望學習父親,一直工作至去世。父親當時患肺癌,從發現病症到離世只有70天。他感嘆貧富無常,妻子常勸勉不要憶當年。昔日在在琴記洋行工作時佣金豐厚,黎耀佳曾花費數千元,光顧灣仔太湖酒家,邀請家人及親友大排筵席,每席消費2000多元仍面不改容。他曾出於好勝心態,花4000元公司獎金,模仿老闆購買金表,不能讓人比下去,前東主曾批評他患購物狂之病。黎耀佳過去沒有太多儲蓄,從不投資股票,免被人玩弄,他不能負擔買樓,強調自己「一無所有」;現時仍要「食自己」,向金舖倒賣首飾,維持生計。

他批評現時青年不知禮貌,不懂稱呼別人,又好高鶩遠,不願打拚。他指出時下年青應徵者態度不佳,衣衫不整,甚至穿拖鞋見工。他強調應酬要「先敬羅衣後敬人」,自己穿衣從不失禮於人。當年老闆雖沒明文規定,但他意識到不能得失客人,要給人留下良好印象。以前老闆注重職員儀表,體諒員工需要。他從不小看別人,強調交際應酬不能從書本學習,要讀「社會大學」。他指現時物質豐富,遠勝從前,加上出生率低,年青人自小嬌生慣養,不能捱苦,難以進入紡織等行業,紙紮、剪髮、搭棚、泥工等行業也即將絕跡。"




標題 人生回顧及信念: 堅信只有失業沒有退休、緬懷收入豐厚的風光歲月、對今天年輕人的批評
日期 25/03/2010
記錄總長 26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LYK-SEG-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