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慶先

田慶先
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

性別:
出生年: 1949
受訪時年齡: 61
教育程度: 大學
主要職業: 工業家
訪談主題: 工業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家庭從印尼移居全港。香港和美國的讀書經歷。化工廠的暑期實習

從印尼移居香港。田慶先在1949年生於印尼雅加達。父親田家炳重視華文教育,安排子女入讀華文學校。田家兄弟姐妹眾多,田慶先幼年長居大宅,鮮與外界接觸。田家平日以客家話溝通,父母不鼓勵子女講印尼語。1959年舉家移民香港,田家初住尖沙咀平安大廈,田慶先就近入讀樂道小學。樂道小學是教會學校,田家子女皆入讀該校。田家經常接待來港親戚,家居擁擠,為改善居住環境,前後經歷4次搬家,最後在1965年搬到九龍塘森麻實道16號大宅定居,於1980年代擴大面積至6,000呎。

港美兩地的學習經歷。田慶先入讀樂道小學後,開始學習粵語,升中後始學英文。父親田家炳認為田慶先性格內向,在他讀初中時安排他到司徒拔道嶺南中學寄宿。嶺南是中文中學,不重視英語教學。田慶先在嶺南讀完中三後,到九龍塘大同中學讀中四。大同亦為中文中學。田慶先中五畢業後,由父母安排,入讀浸會學院預科班,補習英文。後來在英語老師鼓勵下,父親於1969年同意三子女提早留學,田慶先弟妹分往瑞士和加拿大讀中學,田慶先則入讀加拿大渥太華的Technical College,翌年升讀美國侯斯頓大學。侯斯頓是化工城,侯斯頓大學以化工專業聞名,當年德州學費水平偏低,每學分14元美金。田家經營化工生意,田慶先耳濡目染,在大學選修化工。留學時父母沒有明示要他接班,田慶先亦未有明確繼承家業的念頭。田慶先讀中文中學,英語基礎薄弱;童年在家補習,較注重國文訓練。田慶先赴美讀大學後,最大困難是適應英語環境。他在1974年大學畢業後回港。

家族化工廠的暑期實習。田慶先讀中四、中五時,放暑假曾到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田氏)屯門廠房實習。田慶先初獲發至調配部,學習調配PVC原料供生產之用;後調到技術部門,跟師傅學習PVC理論,編寫調配單(藥方)。在多名子弟妹年紀尚幼時,田慶先在化工廠有較多實習機會。本地操作工人負責寫PVC塑料調配單,田氏另以短期合約聘用英日工程師,負責傳授技術、檢測質量和發展配方。樹膠和塑膠的薄片生產原理相近,同樣以滾筒機滾壓而成。田氏轉營PVC薄膜業務時,得到原料供應商提供技術人員和基礎配方,其後則從台灣、日本聘用操作技術員,待香港領班和生產主任熟習流程後晋升擔任管理和培訓工作。




標題 家庭從印尼移居全港。香港和美國的讀書經歷。化工廠的暑期實習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5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1
入職時家族企業正處瓶頸的位置: 世界經濟不景、股東重組

學成返港加入田氏。田慶先大學畢業後,原打算繼續升學,後感父親年紀漸大,產生繼承家業的使命感,遂於1974年返港。當年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田氏)發展迅速,在青山和屏山各有廠房,在乍畏街、尖沙咀和鴨寮街設辦公室和門市,父親急需人手協助管理田氏。田慶先加入田氏時,正值世界經濟不景,田氏訂單不足,銀根緊絀。田氏企業以田慶先學歷最高,當年任職主管的慣例由低做起逐步升級,一般學歷較低,加上田氏廠房偏僻,難以吸引本地大學生入職。田氏家族企業色彩明顯,股東之間大多有親屬關係,田慶先謙虛地與長輩共事。田慶先甫入職已任管理層,類似助理經理,游走於不同部門,從旁向各部門主管學習。當年田氏有三大產品:PVC膠布、PVC膠粒、透明硬膠片。膠粒用於生產注塑產品,膠片用於生產包裝用品。

1976年的股東重組和廠房分佈。1976年,田氏股東重組,部分股東退休,部分專注於膠粒和硬片業務,田家炳父子則全權主理薄膜和人造皮生產。昔日青山廠房(田氏塑膠)和屏山廠房(田氏化工)分產塑膠布和人造皮;1976年後,生產線集中在屏山,青山廠房改建為廠廈出租。田氏旗下物業的情況:田氏第一大廈在乍畏街,第二大廈在觀塘,第三大廈在荔枝角道,第五大廈在葵涌,第九大廈在青山(全座現已分層售出)。第五和第九大廈是自建物業,第一大廈是購置物業,用作田氏辦公室。




標題 入職時家族企業正處瓶頸的位置: 世界經濟不景、股東重組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2
田氏在技術和品質的提升

田氏PVC薄膜和人造皮革品質的改良。父親田家炳在香港設廠時,向日本購買舊機器,再自行組裝應用。田慶先主理廠務,有感機器殘舊和過時影響產品質素,在加入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田氏)初期,即大力整頓設備,推進生產現代化,改善生產流程和品質。PVC塑料自1950年代至今,仍廣泛應用,未有革命性改變,亦沒有替代品。田氏不斷改良PVC薄膜性能,例如開發螢光顏料、改進膠布穩定或輾平性質、減低材料腐蝕程度等,便利廠家改良PVC應用產品,同時減低廢料比率。改進PVC塑料,要從配方入手,並改良安定劑、油劑、顏料等化工材料。田氏出產的人造皮品質亦不斷提高,改善柔軟質感、仿真效果、耐用程度、氣候適應力等,同時順應時裝潮流,設計新花紋的布料,例如用於巴士和港鐵廣告的布料。

化工知識的實際應用。田慶先留學美國,鮮有在當地化工廠實習機會,留學生多在餐館和校內兼職。大學化工課程講授行業基本知識,如化學原理、基本設施應用等,較少涉及化料加工。專業知識在實務上的應用並不直接,但有助理解生產流程和化學物料。

田氏化工的技術部門。田氏沒有研究部,但設有技術部,負責市場開發、產品設計和生產技術改良。技術部初聘用有化學背景的熟練技工,主要為客戶配方、測試新原材料;後期行業發展迅速,技術部淡出日常工作,改為抽調專人負責發展項目,並聘用台灣和外國畢業的化工專才,以及本地化工和化學系畢業生,尤以化工系較多。




標題 田氏在技術和品質的提升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3
田氏兩代工業家的分工和比較

田家炳於1974年以後專注廠廈發展,廠務逐漸交由田慶先打理。田氏早在1965年購入觀塘和葵涌地段,發展工業大廈,以鞏固財力。第二代專業知識紮實,有助田氏順應時代變遷,改善產品質素。田慶先加入田氏初期專注於技術工作,對管理和財務方面涉獵較少。田氏第二代面對較多新形勢,例如勞工缺乏、內地發展機會、家族企業轉型等。田慶先逐漸考慮田氏全盤大計,留意市場發展、產品設計等。

第一代和第二代比較:田家炳是創辦人,富有企業家的冒險精神,敢於不斷開發新業務,例如轉營PVC塑料、向銀行借貸建廠廈等;田慶先自覺是守業者,要提升生產技術,加強管理,面對新競爭者。田慶先加入田氏時,田氏仍屬創業階段,當年屏山廠房只有6萬呎,生產線逐條擴充。1970年代以來,田慶先不斷參加德國、日本的業界展覽會,吸收外國先進技術,接班後不斷引入新設備,減少依賴個人經驗,推動田氏生產自動化和系統。




標題 田氏兩代工業家的分工和比較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4
第二代接手後田氏的競爭策略: 保留重人情的傳統、改善品質、了解市場佈局

田氏與台灣同業起步時間相若,王永慶約在1956/57年創辦南亞。南亞初年生產品質較低的PVC,但台灣PVC工業獲政府支持,發展迅速,產品便宜,在香港的代理生意興旺,對田氏構成重大威脅。田氏優勢在與客戶、供應商、機械廠家關係密切。田氏貼近客戶需要,田氏父子親自接觸下游廠家,培養深厚情誼,又在原材料缺乏時不乘機起價,於周轉上給予客戶方便。田氏與某德國原料商長年合作,即使德國公司多次轉手,對田氏的良好評價不變;日本供應商亦熱心款待田氏,樂意提供最新行情。雖然田氏產品較競爭者略貴,客戶支持如舊,令競爭對手信服。

做生意重視人情是田氏的優良傳統,第二代接手後保留此傳統。但第二代沒有忽略品質和客戶關係,同時要了解市場佈局,做好市場定位。早期田氏薄膜產品多元化,生產適用於玩具、紅包、吹氣等低檔薄膜;田氏在競爭加劇後,於1990年代轉型做文具、黏膠片、廣告產品的高檔薄膜,提升生產的技術含量。田氏鑑於產品多元化反而影響專業水準,在人造皮革投產時,以中高檔手袋為主力,事前做大量市場調查,深入了解潮流和客戶需要,於1990年代將手袋皮革發展為核心產品。田慶先經常接觸日本、歐洲行家,希望田氏產品追上國際水平。田慶先感嘆深入理解行業需時甚長:「1980年代先至清醒少少。」




標題 第二代接手後田氏的競爭策略: 保留重人情的傳統、改善品質、了解市場佈局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6分3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5
田氏生產線北移的背景和進程(一)。田氏家族淡出製造業

生產線北移。1980年代出現勞工短缺問題,當年香港工業發展仍蓬勃,與內地改革開放同步。化工業並非勞動密集,因化工廠勞動較大,且廠房炎熱,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田氏)全廠只聘用200人,未有即時受勞工短缺問題影響。惟工人屬技術工,訓練需時,工人流失對公司影響不小。由於香港的土地成本高漲,田氏客戶改到內地開廠,田氏考慮到就近為客戶供應塑料,又面對台灣的競爭,結果在1990年決定北移。田氏起初擔心內地經營環境,對北移態度審慎,打算往國外設廠,曾到馬來西亞考察。田氏在內地選址周詳,多次考察珠三角各市,最終拍板在交通便利的虎門建廠,於1992年正式投產。

田氏將屏山廠房機器陸續搬入虎門,直至1994年完成搬遷。虎門廠房另購新機器,廠房達45萬呎。薄膜和人造皮市場不同,田氏走專業路線,將兩大生產線分流,虎門廠房集中做人造皮,另於1999年在廣州設廠,專產薄膜。田氏認為虎門營業環境沒有規範,政府管理個人化,結果選在制度較規範的廣州另設廠房,面積達100萬呎。屏山廠房最多聘用200多人,東莞連同廣州廠房高峰期聘用600多人。田氏在廣州開廠後,內地生產量較屏山廠房時期增長約5倍。

家族企業的轉讓。田慶先認為經營企業需要創業精神,第一代和第二代工業家亦如是。第一代工業家擅於把握時機,富有冒險精神;惟第一代人學歷較低、專業知識不足,未能順應潮流。第一代由零開始,所需要的創業精神與第二代有異。田慶先認為,他對父親的冒險精神承傳不足,未能為家族企業帶來突破。1990年代內地設廠初期,田慶先認為當時創業空間較大,田氏競爭對手不多,田氏技術亦有優勢,經營環境理想。市場日漸成熟後,發展形勢已變。田氏在內地面對缺乏規範的競爭,田慶先初只能審慎守業,未幾漸覺力有不逮,掙扎幾年後,終將田氏易手,於2006年把廣州薄膜廠轉讓給一間德國公司,在2009年將人造皮廠轉讓給佛山民營企業,田氏退出生產事業。




標題 田氏生產線北移的背景和進程(一)。田氏家族淡出製造業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6
田氏生產線北移的背景和進程(二)。田氏各類客戶、行業組織的參與、個人事業和回顧

田氏生產線北移的背景和進程(二)。台灣同業生存意識強烈,很早在內地設廠。田氏若不跟隨北移,將失去橋頭堡,在競爭上處於劣勢。勞動密集的加工廠先在內地設廠,工業原料廠稍後跟隨。內地開放初期制度不善,不少下游廠家轉移到東南亞和非洲開廠;內地制度逐漸形成規範後,這些下游廠家才返回內地生產。現在,競爭者過多,加上政府收緊法例管制,細廠如不及時轉型則難以生存,例如要轉型兼做內銷。細廠發展內銷後,田氏要亦步亦趨,涉足不熟悉的內銷領域,與內地企業合作。

田氏的客戶。東南亞PVC塑料業發展完善,田氏產品只少量出口當地加工廠,田氏集中經營香港市場。田氏產品不少是度身訂造,根據客戶需要設計配方。田氏客戶分為多個層次,包括洋行、設計師、加工廠等,田氏有時直接聯絡外國客戶,例如約見紐約設計師,了解設計師的需要後出產塑料,交下游加工廠生產。田氏經常與原料商和客戶保持緊密接觸。

塑膠業商會的參與。田慶先早期活躍於塑膠廠商會。田慶先認為,香港的商會專業不足,以社交和政治功能較強,行家較少專業切磋,例如工業總會和塑膠廠商會。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專業較強,經常舉行聚會研究專題。田氏是行內鮮見的塑料廠,是名副其實的塑膠業廠商,其他廠商的產品非單純使用塑膠,例如玩具有電子成分。在塑膠業內,塑膠粒生產技術不高,將粉狀原料配色和成粒後,即可用注塑方法生產製品。塑膠粒常見者包括PE、PP、PS、PC、PET等,可作多方面用途,例如PET用於生產可樂樽。

個人事業回顧。田慶先回顧35年的事業,認為最大成功是承傳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田氏)特色,沒有刻意營造,維持田氏的品牌,並與競爭對手保持良好關係。田氏是行內少林寺,培養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或任職經理和技師,或在內地開設塑料廠,或做塑料貿易。不少東南亞企業參考田氏的經營模式。




標題 田氏生產線北移的背景和進程(二)。田氏各類客戶、行業組織的參與、個人事業和回顧
日期 16/11/2010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4分1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THS-SE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