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允培

黃允培
雙光電器行東主

性別:
出生年: 1942
受訪時年齡: 69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電器店東主
訪談主題: 社區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雙光電器舖創辦人的出身背景和入行經過
黃允培原籍廣東三水,祖父已來港定居。祖父12、13歲時家鄉水災,農作失收,鄉民謀生困難,祖父來港投靠姐姐一家。起初祖父在鴉片煙館做後生,其後轉至洋船公司當海員,在船上用鐵鏟運煤燒火。行船時祖父跟船上的電器維修師傅學師,累積了不少電器貿易知識,萌生開電器舖的念頭。1922年祖父在上海街367號開「雙光電器公司」,開舖初期他繼續行船,店舖交由兄弟打理,後改為全職經營,平日攜職員外出做工程。雙光售賣電掣、光管、燈泡、電線等電器,兼提供工程類服務,例如安裝和維修電燈。初期雙光的貨源來自英美,尤以美國為甚,美國鷹牌電掣馳名業界,雙光透過洋行入貨,產品從國外運往香港歷時數月,早期並無港產電器。燈泡在戰前已屬必需品,光管仍屬貴價貨。1950年代一粒光管「士撻」售價15元。戰後香港電器從業者積極學習英美技術,逐步發展出光管殼、吊扇、捲火牛、捲摩打等小型工業,蜆殼牌等港產吊扇更行銷全球。



標題 雙光電器舖創辦人的出身背景和入行經過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1
家庭背景和就學歷程

黃允培父親約於1920年代初在港出生,在拔萃書院完成中學,18歲時奉父親之命回鄉娶妻,妻子年僅16歲,兩年後夫妻在港團聚。1942年1月1日黃允培在上海街367號舖內出生,當時適逢淪陷亂世,戰後才補領出世紙。日治時期他隨家人返鄉,約於1946/1947年回港定居和讀書。黃允培提及學校「走鬼」的情形,戰後全港學校少、學生多,學校流行超額收生,教育署巡校時,老師帶同學生迴避,稱為「走鬼」。

黃允培在東方街的道南學校讀小一,該校有樓高三、四層的獨立校舍,採用新式課本,設英文、唱歌、體育等科。小二時入讀廣華街超然學校,校長以嚴厲辦學聞名,該校學生升學情況理想,不少家長趨之若騖,紛將子弟送入超然。在超然完成小四後,黃允培轉往加士居道循道小學,循道是新建的教會學校,黃允培經教會牧師介紹入學。在循道小六畢業後參加升中試,成績未如理想,未能獲派中一官津學位。由於黃家電器舖替區內教會做工程,從而結交不少教會人士,黃允培獲介紹入讀聖公會背景的拔萃書院,拔萃以英語教學,他就讀的循道小學是中文學校,因此未能適應新校,要在拔萃小學部重讀小五、小六。1960年黃允培在拔萃中五畢業,畢業後原打算赴美國留學,後因家人反對未能成事。1年後他再籌備赴澳州升學,因入學前體檢發現肺癆病而放棄學位,留港打針治癒肺病。經兩度留學不果,於是黃允培決意專心打理家族的電器生意,由1961年起至今。初期他跟職員學習行內英文術語,靠閱讀舊單據掌握電器業的名詞,有助日後繼承父祖輩的電器行生意。




標題 家庭背景和就學歷程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教育
記錄總長 20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2
男拔萃書院的校園生活
黃允培就讀男拔萃書院時期,午飯時較多光顧太子道和麥花臣球場一帶的餐廳,例如「紅雞」、「ABC」和「男爵」,太子道的餐廳消費較高。拔萃本身供應午膳,家人希望黃允培留校用餐,但他希望可趁午飯時間逛街,訛稱學校飯堂伙食不佳。平日黃允培搭1號和9號巴士上學,有一段時期騎單車上學,途經彌敦道和亞皆老街;當年彌敦道車流較少,不少拔萃學生選擇騎車。放學後黃允培留校打球,拔萃學生不流行到處流連。他不同意拔萃是貴族學校,認為同學之間並無階級觀念,貧富同學打成一片。他平日相約同學郊遊和燒烤,到各自的家中互訪。校內有錢學生亦不敢炫富,免被排擠和歧視。黃充培憶述家境富裕同學由家長開車接送,下雨時家長亦願意接送其他學生,使其在路上免被淋濕。



標題 男拔萃書院的校園生活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教育
記錄總長 7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3
1950年代廣華街、碧街、窩打老道一帶的景觀
黃允培在油麻地超然學校讀小四時,每天由傭人接送上學和放學,從上海街家中往返學校,途經碧街、彌敦道、窩打老道和廣華街。黃允培每天7、8點出發上學,當時上海街大牌檔已營業,供應白粥、油條、咖啡、三文治、白糖糕、鬆糕等中西式早點。砵蘭街和上海街之間的碧街一段是殯儀業集中地,住有不少做打齋的人和道士,並有數間棺材舖在此開業。棺材舖用草蓆袋寄存骨殖,有時在街上曬人骨,各條頭、手、腳、胸骨散於路上,場面甚為駭人。窩打老道近碧街處亦有數間棺材舖,當時紅磡仍未發展成全港殯儀區。窩打老道和加士居道之間的彌敦道一段是住宅區,部份地舖是洋貨店和醫務所。昔日窩打老道和東方街交界是電話公司(現址是寶寧大廈),建築樓高兩層,屋前空地放置大綑的電話地綫,外有高牆圍繞,小孩覺得內裏相當神秘。仁安大廈現址當年是機器洗衣局,此乃設有門樓的單層建築,平日大門敞開,可看見工人在內清洗床單等衣物。九龍華仁書院對面是私家花園,有人種花和賣花,後來併入廣華醫院範圍;當年廣華醫院已有文物館,類似寺廟格局,黃允培經常在花園和文物館參觀和遊玩。今天廣華街大部份已併入廣華醫院範圍。



標題 1950年代廣華街、碧街、窩打老道一帶的景觀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5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4
上海街的童年玩伴。舊式唐樓的建築特點。水塘山是小童遊玩熱點。

假日時黃允培經常在附近街道遊玩,認識不少鄰居和街坊。黃家經營的雙光電器公司位於上海街367號,隔鄰的361號、363號、365號分別是「中央」、「麗髮」和「潘記」,中央、麗髮是理髮店,「潘記」是打棉胎店。不少街童在中央、麗髮、潘記一帶的騎樓底耍樂,該位置縮入街內,遠離馬路,成人放心讓孩子嬉戲,有跳飛機、荷蘭水蓋、拍公仔紙等玩意。雙光佔用的三層樓宇於1922年租入,戰後初年以3萬元買入。地下用作舖面和貯貨,二樓是東主住家,三樓是伙記宿舍、廚房和貨倉,倉內專貯燈泡等輕巧貨物。戰後初期雙光僱用10多名伙記,約10人住於宿舍。昔日店東亦要為伙記提供伙食,每晚開兩圍枱食飯,由電器舖聘用專職廚師,東主家另在二樓用餐。

上海街一帶舊樓天台是尖型金字頂,刷以灰黑色的紅毛泥灰。黃允培祖父每年請白蟻公司檢查,確保樓宇不受侵蝕。各棟舊樓天台相通,但天台範圍窄小,成人不准小孩玩樂,免生危險。舊樓的樓底較高,天花板由多條木杉構成,光管垂吊半空,與天花板不相連。黃允培幼年時不能到天台玩樂,至15、16歲時方准爬上金字頂放風箏。

離家不遠的水塘山是黃允培的童年遊玩熱點,小學時他已由家中長輩陪同,從窩打老道的信義樓旁長樓梯上山,沿途的配水站裝置了摩打和水泵。水塘山的山頂是一塊平地,種有矮樹和花草,不少孩童在空地踢球、放風箏和打架。水塘山沒有預設的康樂設施,是街坊常到的休憩地點。黃允培生於小康之家,家人看管嚴厲,小學時不准外出用膳,由傭人送飯到校,他甚為羡慕同學能離校用餐,在學校週圍閒逛。有時經多番苦求下,家人才批准他與同學到寧波街一帶大牌檔覓食。




標題 上海街的童年玩伴。舊式唐樓的建築特點。水塘山是小童遊玩熱點。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5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5
油麻地的大街與內街對比強烈。油麻地八街的大牌檔。

黃允培在油麻地循道學校讀書時,每天上學途經窩打老道、彌敦道、加士居道等大街。循道旁是裁判司署,舊時稱為「巡理府」,小童視為神秘的審犯之所。黃允培認為彌敦道與油麻地八街一帶對比強烈,彌敦道以住家樓為主,另有一些洋服舖和診所,環境相對清幽恬靜;八街則分佈眾多短、窄、雜、亂的橫街,商業活動繁盛。平日家人謂廟街有不少爛仔,告誡黃允培勿在該處流連。上學時黃允培走大馬路為主,甚少走入橫街;他認為上海街店舖破落,騎樓密集造成街道暗黑,走路經過時感覺不舒服。

黃允培小時候對油麻地八街充滿好奇,希望一睹廬山面目,但又害怕被壞人拐走。當年北起甘肅街、南至佐敦道一帶分佈不少大牌檔,而在舖位經營的茶餐廳並不常見。黃允培憶述昔日大牌檔擺放不逾10張的枱櫈,不像今天的霸佔整幅街道。有時他與循道同學外出用膳,一般是幾位男同學出行,主要光顧寧波街週邊的大牌檔,食品計有雲吞麵、燒味飯、乾炒牛河、三文治等。飯後眾人利用剩餘時間,到附近街道閒逛,由於時間有限,最遠只走至佐敦道。早期炮台街有不少賣魚餌(例如生蝦、沙蟲)的店舖,現時已所餘無幾。




標題 油麻地的大街與內街對比強烈。油麻地八街的大牌檔。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6
戰後初期油麻地的街市
黃允培幼時常跟家傭到榕樹頭的油麻地街市買菜,各固定攤檔出售賣蔬菜、水產、水果、豬牛羊肉等食材。他常要求傭人購買雞苗、鴨苗和金錢龜,回家當作寵物飼養。當年黃家曾在街市買田雞做菜,食用時剝去皮層,黃允培將田雞皮套在煙罐上,製成皮鼓自娛。當年附近其他街市有旺角街市、廣東道街市、新填地街街市,但黃家大多到較鄰近的油麻地街市買菜。廣東道街市約於1960年代開發,1970年代最旺盛,現時已步向式微。旺角街市位置較遠,黃家平日較少光顧。



標題 戰後初期油麻地的街市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7
戰後初期油麻地的戲院
黃允培家人認為廟街龍蛇混雜,妓寨和流氓隨處可見,不讓小孩到廟街遊玩,他10多歲時才有較多機會見識。黃允培小時候已跟家人上戲院,觀賞紅線女、白雪仙等粵劇演出,中學時期他常到油尖旺戲院看西片,他提及的老牌戲院包括「廣智」、「第一新」、「光明」、「漢宫」、「油麻地」、「普慶」、「金華」和「平安」等。第一新和光明兩院相連,位於今眾坊街梁顯利社區中心。廣智位於甘肅街,小時候黃允培經常捧場。油麻地戲院由邵氏公司經營,黃家電器舖曾替戲院做工程,該戲院早期經營理想,後因遷拆問題而沒落,在場地和片種皆走下坡。普慶以演出粵劇聞名,改建後以播西片為主力,觀眾大多是中等以上人家,足以負擔高價的座次。金華、漢宮、平安三院裝潢較佳,設有空調,座位舒適。



標題 戰後初期油麻地的戲院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8
1960年代雙光電器舖樓的重建
雙光電器舖所在的上海街367號於1960年代批地期滿,黃允培祖父與政府商討續期,政府計劃取締火災頻發的舊式木樓,黃家依照政府條件重建上蓋,以分期數十年繳交續地期費用,地期續至1997年。由於367號地段窄小,只有600平方米,黃家與鄰廈業主合作,將三層舊樓改建成六層,打樁費用約1萬餘元,每層建築費8000元,新樓配備樓梯、水廁和浴室,並改善通風環境,全棟建築費不逾8萬元,費用由兩家業主平分。其後鄰廈業主出售大部份樓層,只留一層自住。黃家保留全層新樓自用,部份撥作電器舖,其餘留作黃允培家及黃家親戚自住。黃家經鄰戶介紹聘請則師,由則師按建築條例設計新樓,黃允培亦參與構思,屢次修正樓梯的設計。早年上海街大廈業權分散,通常每座樓宇(一個門號)只有一位業主,重建時由業主自行設計樓宇建築,並與鄰座業主溝通,因此新樓各有特色,不像現時由發展商劃一重建標準。雙光樓舖重建時黃允培亦曾參考附近的樓宇,他對騎樓和陽台的佈置尤有心得。當年黃允培祖父為宣傳公司,在新樓每層石屎外牆黏上「雙光電器公司」的大字,藉此向外宣示公司的實力。



標題 1960年代雙光電器舖樓的重建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09
雙光電器舖的工程生意(一): 戲院、商店和銀行
1950年代油麻地百老滙戲院開幕時,雙光電器舖替其安裝座位底下的腳底燈,當時動用俗稱「電炮」的新式工具鑿坑,尚在小學階段的黃允培對形狀像電鑽的「電炮」甚為好奇。邵氏公司旗下戲院亦是雙光的常客,每年電器舖到戲院檢查後備電源和消防燈,確保防火配套無誤後,替戲院向消防署入紙通報。1950年代工展會時,電器舖亦接商號生意,替會場內攤位拉電線和裝電燈,當年已有港產的光管腳。地鐵剛通車時,雙光與恒生銀行合作,為站內的小型恒生銀行做工程;早期銀行曾在站內安排人員提供銀行服務,後因成本過高而放棄,只留下自助銀行。1983年祖父去世,1986年黃允培正式接手家族電器舖。雖然他早於1960年代在舖內幫忙,但並未全心投入業務,平日他喜歡外出接工程,藉此在港九各處遊車河。



標題 雙光電器舖的工程生意(一): 戲院、商店和銀行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0
上海街的傳統老店:染布坊、棉胎舖和洋雜店
1960年代舊樓重建前,上海街有不少特色店舖,例如染布坊、棉胎舖、洋雜店、理髮店、涼茶舖等。染布坊自設爐具燒水開染料,漂染時在胚布或成衣上舖木板,木板上放T字型石頭,染工在石頭上搖晃,確保顏料滲入布料或衣物內,黃允培認為此動作有趣。戰後初期居民生活不富裕,習慣將褪色舊衣翻染。早年各家各戶皆用棉胎,棉胎舖在木板上攤開大塊棉花,職員手執竹竿打棉花,棉花均勻分佈後捆綁出售,棉胎有2斤、3斤和4斤等種類。打棉胎時揚起漫天棉絮,影響呼吸系統問題。 有時客人將舊棉胎送來店舖,請職員將結集的棉花打鬆,棉胎才可恢復暖和。洋雜舖出售各種外國入口雜貨,例如恤衫、西褲、毛巾、牙擦、牙膏、化妝品等;與中上環的同類店舖比較,上海街的洋雜舖檔次較低,但貨種則大同小異,後期亦售賣本地貨和內地貨。1960年代舊樓重建後,上海街不少老式店舖被淘汰,出現了金舖和裙掛店等新行業。



標題 上海街的傳統老店:染布坊、棉胎舖和洋雜店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1
舊區重建後失去人情味。上海街店舖東主的聯誼

黃允培年紀漸長後,擴闊在油麻地的活動範圍,北達旺角亞皆老街和太子道,向南沿彌敦道往尖沙咀方向發展,平日主要往南面的街道消遣,較少向深水埗方向開拓。回顧油麻地數十年的變化,黃允培感慨樓宇不斷清拆和重建,陸續有新商家在區內開業,但人情味遠不如前,他對新店東主瞭解有限,彼此溝通不足,有一層難以逾越的隔膜。

黃允培回憶,昔日祖父喜與鄰店往來,與上海街、碧街、砵蘭街的店主組織曾500元月會,每月在上海街得如酒家聚餐,參與的店舖計有棺材舖、酒家和涼茶舖等。某次充當會頭的「鋼上花」涼茶舖店東挾會銀私逃,其後人為了賠償會員的損失,定期前赴各舖,免費送湯水和甜品,例如湯丸、紅豆沙、野葛菜生魚湯等,黃允培讚嘆當年商家講究信用。雙光電器公司與左右兩側和對面的店舖相熟,一側計有361號、363號和365號等舖 (編按: 即前述的「中央」、「麗髮」和「潘記」),另一側是寶和堂藥材舖、新生染房和兩間售賣洋貨的百貨公司等,對面是得如酒家、位元堂和某衣紙店,在上海街芸芸店舖中,雙光開業的歷史較為悠久。




標題 舊區重建後失去人情味。上海街店舖東主的聯誼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2
窩打老道的大明渠和雨季水患
1960年代前窩打老道中心有一條大明渠,從培正學校一段向西延伸出海。大明渠分隔馬路兩面行車線,渠深約8至10呎、闊約10餘呎,另有3呎高欄河,主要收集九龍塘和窩打老道山的雨水。平日明渠流水清澈,水中有魚,是小孩的嬉戲場地。下大雨時明渠不足容納雨水,黃泥色的渠水滲上路面,當年不少店舖在門口安裝水閘,趁渠水未湧到之前及時拉闡,否則貨物損失慘重,雙光電器舖亦曾被雨水波及。窩打老道和彌敦道交界是重災區。後來大明渠變臭變髒,約於1950年代末封蓋。1970年代中後期地鐵工程開始後,油麻地基本不再受水患影響。



標題 窩打老道的大明渠和雨季水患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3
寫信檔和「豆皮祝」雲吞麵檔
上海街367號雙光電器斜對面是現在「窩八」,「窩八」由雲南街數棟舊樓改建而成,該處昔日有一個郵政局,旁邊有不少寫信攤檔,替客人報稅、寫英文信、求籤等;附近有一家叫「九龍醬園」的醬料店,出售酒類和豉油等貨品。「窩八」面向窩打老道對面有一座樓宇,有一寬敞的木樓梯通入樓宇內,每晚「豆皮祝」雲吞麵檔在樓梯營業,食客坐在樓梯進口。豆皮粥同時提供外賣,送貨時熱湯和雲吞麵分別由不同器具盛載,送抵顧客處時再混和湯麵。後來豆皮粥的後人在新填地街和碧街交界開設「正斗」麵舖,現時該舖已結業。黃允培家人當年曾在豆皮粥檔口叫外賣。



標題 寫信檔和「豆皮祝」雲吞麵檔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4
油麻地大牌檔的類型及其演變
上海街和碧街一帶有不少大牌檔,其食物或煮食方法與油麻地八街的大同小異。黃允培回憶早期大牌檔主要提供預製的食物,例如牛腩、牛雜、魚蛋等,炒小菜並不常見,到後期才有炒豬雜、豬牛肉等菜式,海鮮小菜出現的時間更晚。咖啡檔和粥檔早於早上6、7點開業,收業時間亦較早。麵檔較遲開檔,至中午時各式食檔均已營業。早期大牌檔一般不提供宵夜,最晚於10點打烊。區內大部份大牌檔約於1980年代中結束,部份搬入政府指定的熟食中心,部份搬進店舖內繼續經營。黃允培家人較少光顧大牌檔,只間中買油條,他認為大牌檔衛生環境較差,有時老鼠橫行,檔主較少清洗地面。他懷念大牌檔食品的風味,尤以絲襪奶茶為代表,只希望大牌檔能改善衛生,不欲牌檔被取締。黃允培感慨牌檔搬入舖面經營後,當年屬低檔食品的牛腩變成貴價貨。他童年時「牛腩飯」俗稱「狼狗飯」,意謂牛腩只是餵飼狼狗的食材。



標題 油麻地大牌檔的類型及其演變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0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5
避風塘和果欄印象

昔日黃允培家人以安全為由,不鼓勵他走近海邊,因此他對油麻地避風塘印象不深。黃家電器舖與避風塘艇戶素有生意往來,不少艇民來舖買電芯、電筒等雜物,有時電器舖替艇家做工程,例如到大貨艇安裝電燈。

黃允培謂油麻地果欄除經銷蔬果外,早期有部份攤檔供應雞鴨和水產,其後相繼搬走,只剩下蔬果商戶開業。他對果欄印象不佳,起初因為果欄經常傳出惡臭,雞鴨糞便和腐爛蔬果臭氣熏天,遠處可聞,尤以夏天雨季出太陽時為甚。其次,他聽聞果欄由黑社會控制,「爛仔」 (流氓)在裡面從事販毒和聚賭等不法勾當,不過他認為普通果商純粹經營生意,只有看更、運輸等從業員勾搭黑社會。黃允培強調果欄黑幫不擾民,油麻地街坊遇有事故,更會出手相助;平日果欄工人對街坊友善,街坊碰面時仍與之寒喧。黃允培女兒憶述數年前,某天晚上乘的士回家,下車時與司機為車資爆發爭吵,某果欄男工挺身為她解圍。




標題 避風塘和果欄印象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6
雙光電器舖的工程生意(二): 避風塘和戲院。佐敦道碼頭和汽車渡輪。

昔日黃家電器舖與避風塘艇戶素有生意往來,不少艇戶來舖買電綫、電燈、電掣等材料;大部份艇內電燈最初在船廠安裝,商光電器舖則替艇戶維修或改裝電燈。黃允培感嘆避風塘繁盛時,曾養活不少本地居民;避風塘沒落後,岸上零售商的生意大多受影響。

15、16歲時他經常到佐敦道碼頭釣魚,有時甚至釣到石斑,自從文軒樓、文苑樓一帶住宅落成後,便再沒有到碼頭釣魚。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前,開赴港島的油麻地車輛要先駛至佐敦道碼頭,再在碼頭登上汽車渡輪過海,碼頭前有一大片空地,停泊大量輪候登船的車輛。當年黃允培開車替家舖送貨,他憶述在碼頭一般要等到第三艘渡輪方能登船,夏天烈日當空等船時尤其辛苦。

當年平安戲院改建平安大廈時,由雙光電器舖承接電器工程,當年店舖電話仍是5個號碼。早期廣智戲院放映英語西片時提供解畫,在控制台插菲林投射解畫文字,讓不懂英語的觀眾明瞭劇情,當年電影仍未有中文字幕。梁顯利社區中心是光明和第一新戲院的原址。

1960年代油麻地舊樓重建時,政府未能聯繫部份業主,只好在批地滿期時清拆舊樓,再在官地上種樹,興建公園。黃允培認為此乃德政,政府犠牲賣地收入,令區內居民受惠於綠化的環境。




標題 雙光電器舖的工程生意(二): 避風塘和戲院。佐敦道碼頭和汽車渡輪。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7
上海街、山東街和新填地街的店舖和攤檔
上海街南北兩段景觀不同,佐敦道至登打士街一段較為繁盛,旺角段的上海街則相對平靜。黃允培回憶戰後初年的春節前數天晚上,油麻地一段的上海街行人路上佈滿地攤,出售衣服、布鞋、家庭用品等乾雜貨,直至午夜12點才收業,光顧者主要是平民百姓。當時一般店舖遲至晚上9點、10點才關門,雙光電器舖亦延長營業至12點,以便居民在過年前更換神枱上的燈泡,在新年求得好意頭。至於6點關門的大多是貨品較貴重的店舖,提早關門,安全至上。山東街盡頭海邊一處曾是旺角碼頭,乘客搭乘油麻地渡輪前往中環。近碼頭一段的山東街人流較多,各種店舖分列街道兩旁,售賣成衣、故衣、藥材等。戰後初年故衣是重要行業,當年居民物質缺乏,未能添購新衣,改為選購唐裝、外套、恤衫、大襟衫等男女裝故衣。新填地街是五金舖集中地,亦有不少打鐵山寨廠。近寧波街的上海街一段有較多布舖,樓上不少住家買衣車作業。砵蘭街和廣東道一帶有不少功夫舖,內有師傅開館授徒。



標題 上海街、山東街和新填地街的店舖和攤檔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8
油麻地的難忘大事: 右派暴動、制水和六七暴動

1957年右派暴動時當局實施戒嚴,當時15歲的黃允培在窩打老道目擊持槍站崗的英兵,又見過英軍以英語警戒行人,對此大家都覺恐懼和緊張,生怕軍人開槍。戒嚴期間,街上無人,他亦不敢上街。

1963年香港制水時,電器舖所受影響較小,事緣黃家改建上海街367號舖樓時,專鑿水井為樓宇的水廁提供沖廁淡水,制水時家人用大桶到井取水,儲起來留作沖洗之用,不過井水不宜煮食。雙光的全棟舖樓由家族擁有,供水時上下樓層易於協調,食水供應問題不大,黃允培甚至在水井養魚,現時該井已淤塞停用。

1967年暴動時,正值黃允培長子彌月,長子生於5月1日,6月初黃允培在離家最近的東南酒家宴請親戚,當時晚上實施戒嚴,不少親戚宴後未能返家,要留在黃允培家過夜。某日,黃允培曾在家中二樓觀望橫街,見拆彈專家將藏在某水果檔下的炸彈引爆,當年街上四處是土製炸彈;他在上海街目睹示威時,盡量遠離現象躲避。




標題 油麻地的難忘大事: 右派暴動、制水和六七暴動
日期 29/03/2011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1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YMT-WWP-SEG-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