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偉

馬瑞偉
衙前圍村委員會執行委員

性別:
出生年: 1946
受訪時年齡: 66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中華電力公司抄錶員
訪談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父母的遷移背景: 從家鄉海豐來港、搬入衙前圍北邊街

馬瑞偉父親從內地偷渡來港,母親隨後在1945年也來港,1946年馬瑞偉在宋王臺的住所出生。父親跟着找地方搬家,由於經濟能力不許可,未能在衙前圍內租屋,在衙前圍鄉長的首肯下,他便在衙前圍旁邊的北邊街搭建木屋。當時衙前圍右面是南邊街,有些房屋是磚屋,但大部份是木屋。馬瑞偉8至10歲時,北邊街約有10多間屋,鄰居很多是跟他們一起從宋王臺搬過來的海豐鄉里。馬瑞偉父母都是海豐人,都會說鄉下話。馬瑞偉在外跟人說廣東話,但和母親則說鄉下話,因為母親生性害羞,不敢說廣東話,且左鄰右里都是同鄉,所以她一般只說鄉下話。(編按: 馬瑞偉夫妻補充,當年父親認識村代表吳發仔,經他同意才可在北邊街搭屋。吳發仔是村內名人,經常在大坑街、北邊街轉角位的小茶居出沒。馬瑞偉家在官地搭屋,不用交租,正式地址是「衙前圍北邊街2號A地下」。) 




標題 父母的遷移背景: 從家鄉海豐來港、搬入衙前圍北邊街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5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1
家庭和教育概況。北邊街的木屋居所。童年娛樂及玩伴

馬瑞偉小時候曾在七層大廈的天台小學上學,後來到啟德福音堂上課1至2年,這些學校費用都全免。其後他與兄長入讀九龍城樂善堂,讀至小學畢業,當年仍是半日制,需要繳交堂費。小學畢業後馬瑞偉考入牛池灣的聖若瑟英文中學,後來成功申請政府資助,繳交16或32元學費。馬瑞偉父親有兩位太太,他的生母是「大媽」,父親在馬瑞偉20多歲時迎娶第二位太太即「細媽」。細媽育有2子2女,比馬瑞偉年輕約8至10歲,同住衙前圍北邊街2號A。他的弟妹發展各異,有些小學畢業後便停學,兩位妹妹則完成中學。他們有些成為職業司機,有些成為打工一族,一家人感情要好,至今仍保持聯絡。北邊街的家約佔400、500平方呎,大致呈正方形,共有一廳三房,親友來暫住時可在廳打地鋪,屋內有廚房及旱廁。當時政府亦在屋與屋之間的空地,用木搭建了一個公共旱廁。

由於房屋主要用木材附以鐵皮搭成,刮風時左搖右擺,十分可怕,亦有水浸問題。馬瑞偉記得每當電台預告颱風高達8級或以上時,父親及親友便在屋頂用繩縛幾塊麻石吊下來,以防屋頂被強風吹走,但無可避免曾被風吹毀了一部份。馬瑞偉回想幼時家境清貧感唏噓,當時他們沒有玩具,娛樂都不用花錢,如踢足球、拍公仔紙、捉金絲貓(豹虎)等,而妻子哥哥(現任衙前圍鄉長吳志榮)是他的兒時玩伴,自小一起長大,住在圍內和北邊街的小孩大多一起玩耍。由於徙置區人流較複雜,踢足球的人中混雜了黑社會成員,但馬瑞偉和玩伴只跟他們踢足球,不會交往,他亦慶幸當時沒有學壞。

 




標題 家庭和教育概況。北邊街的木屋居所。童年娛樂及玩伴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2
衙前圍及北邊街的簡樸生活

北邊街有不少住客在屋內間出位置經營士多,賣零食賺取收入,另外也有住戶在家貼火柴盒、縫手襪,馬瑞偉小時候曾幫母親做過這類工作,而他妻子小時候則曾與姊妹替那些住得較遠、不便到衙前圍外面街喉擔水的人,每日擔水到他們家,每月約賺取10元。昔日用水不容易,偶有出現每4天供水1次的情況,北邊街的海豐人脾氣較大,曾因取水跟衙前圍村民爭執,畢竟衙前圍是主村,北邊街的人始終要忍讓。當年用電亦同樣困難,鮮有住戶在屋內成功申請水電,也沒有電視機,難得村口士多有收音機,馬瑞偉和其他村民晚上愛到那裡收聽「夜半奇談」,對聽完因害怕直奔回家的情景,至今仍瀝瀝在目,回想起來仍覺有趣。

馬瑞偉妻子回想昔日生活雖艱苦,但很快樂,女孩子買幾毛錢的餅已可以玩一整天,其他的娛樂亦很簡單,如跳橡筋繩和拍公仔紙。 (編按: 馬瑞偉夫妻補充,每隔一段時間寮仔部便派人到北邊街登記人口,不少人趁機租住寮屋,希望可獲安置上公屋。寮仔部發信通知清拆時,北邊街居民沒有反抗,他們都希望可早日脫離居仕環境差、經常受火災和颱風威脅的木屋。北邊街的居民主要獲派至東頭邨、雞寮、彩虹邨等公屋。)

 




標題 衙前圍及北邊街的簡樸生活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3
1960年代衙前圍青年村民的娛樂

東頭邨和衙前圍很接近,只需5分鐘的路程,馬瑞偉不論在讀書或工作時,總到衙前圍跟人一起玩樂。1960年代消遣不多,大家多在晚飯後在村中聚首聊天,自江志賢投身工作後,他便請仍在求學的馬瑞偉和幾位好友到旺角麗斯戲院看電影,當時有位村民在該戲院中做帶位,他便代他們購買早場最便宜的戲票,大概3至4毫。馬瑞偉記得小時候的戲院有龍城和國際戲院,昔日生活清貧,小孩想入場看電影時,只能在戲院門口找一位面容慈祥的師奶,央求她帶他們同往。

求學時期馬瑞偉喜歡到末來太太的家中開派對,當年亦流行晚上到聖約翰中學開派對,回想當時在派對中請女孩跳舞等往事,至今仍覺有趣。馬瑞偉當時與衙前圍的朋友是同學,志趣也相投,所以較多跟他們來往,而非北邊街的小童。當時大家都家境清貧,有時到北邊街同鄉所種的桑樹摘桑子,養玩蠶蟲。馬瑞偉日後拍拖時,都沒甚麼消遣,一般是逛街、上戲院,有去較遠的戲院看電影,包括尖沙咀的樂宮戲院、弼街的麗聲戲院及位於今越秀廣場的麗宮戲院。

 




標題 1960年代衙前圍青年村民的娛樂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4
童年的打醮及農曆新年

馬瑞偉小時候打醮持續3天,當年由他岳父即村代表吳有發主持。打醮時村民如經濟能力許可,全身都換上新衣,以示潔淨,打醮節目有食齋、小孩愛看的木偶戲,以及從天后宮請出天后,由4位所謂「好命婆」抬出,在圍門口面向圍內放着。有心人捐新衣給天后,廟內的佈置由善心人捐出。打醮和農曆新年不同的是,新年市面普遍熱鬧,打醮只限於衙前圍喜氣洋洋,過年時村民亦在圍門口燒炮竹、掟仙等。1960至1970年代時年輕人喜歡在今圍門藥材舖前的單桿玩耍,當年亦十分熱鬧。 




標題 童年的打醮及農曆新年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5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5
東頭邨徙置區的生活融洽愉快

馬瑞偉一家在北邊街居住多年後,因政府的清拆政策,搬到了東頭邨徙置區5座(編按:東頭邨5座於1959年落成),一家便在該處住了約30年。馬瑞偉父親曾在機場做搬行李的工作,但在北邊街居住時,他已在家中的大廳售賣糖果、零食,以及提供麻雀娛樂賺錢,後來政府亦在徙置區分配了一個地舖,讓他繼續經營士多,並分配了2間月租10元的單位,馬瑞偉婚後仍與父母同住。當時七層大廈的單位沒有廁所及廚房,住客一般在門外圍着鋅鐵板,以石油氣及火水爐煮食。大廈中間設有公共浴室、廁所及水房,住客要自行在水房抽水到浴室洗澡,熱水則要自備。七層大廈的住客有本地人、客家人等,人流較複雜,但亦有一些好鄰居。馬家的單位在2樓,但一家都在地舖吃飯。由於單位地方不足,日間馬瑞偉母親打理舖頭,晚上在舖內留宿,細媽則在新蒲崗的恆生銀行做清潔工作。自從細媽嫁入馬家後,一直在外工作,大媽負責在家照料起居,一家生活融洽,不分彼此。 




標題 東頭邨徙置區的生活融洽愉快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6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6
在中華電力公司的工作生涯

馬瑞偉中學畢業後,獲介紹到土瓜灣的布廠工作。布廠打工的日子早出晚歸,十分刻苦,半年後(編按:即1969年),他在親友介紹下轉入中華電力公司任職抄錶員,薪金為380元。當時他被派往新界逐家逐戶抄錶,在此崗位做了共10多年,期間也嘗試轉往機場工作但不成功,只好繼續留任中華電力,隨後在朋友介紹下,調職至顧客服務部門,在公司內部不斷晉升,一直工作至2006年退休離職,但獲上司賞識,得以再任職10個月,隨後因人事調動離開,接着雖有其他機會在行內繼續發展,但因資金問題或工種不合而未成事,從此時起便正式退休。 




標題 在中華電力公司的工作生涯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3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7
婚後的搬遷過程: 東頭邨、富山邨和馬鞍山居屋

馬瑞偉子女出生後(編按: 1969 年結婚),一家仍住在東頭邨5座,直至第5座被清拆(編按:東頭邨第5座於1985年被清拆),政府給他們的士多補了錢,並分配了富山邨2個租金500多元的單位(編按:富山邨於1978年落成)。馬瑞偉一家便與細媽一家各住一間,但他母親喜歡跟東頭邨的鄉里在一起,因此在東頭邨17座租店,繼續經營士多生意,並在舖內過夜,直至東頭邨清拆重建時,她便到新莆崗租店再開士多,在舖頭與街坊聊天、打麻雀,十分愉快,至該店舖業主不肯續租時,她亦已80多歲,在家人的勸告下,才最終同意搬往富山邨。富山邨是公屋,單位的實用面積是370呎,可自行間格房間,並設獨立洗手間和廚房。馬瑞偉家在這裡住了20多年,直至孩子長大,一家的經濟環境改善,政府要求他們繳交市值租金,因此他待弟弟結婚,搬離舊居安頓妥當後,才申請居屋。最初他購買了將軍澳唐明苑的樓花,後來輾轉搬到馬鞍山的居屋,居住至今已有11年。 




標題 婚後的搬遷過程: 東頭邨、富山邨和馬鞍山居屋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8
近年協助籌辦打醮和天后誕。以外姓人身份參與村務的感想

馬瑞偉年輕時沒有參與打醮,直至2006年打醮時,他才與兩位童年死黨,即江志賢及當時出任鄉長的吳志榮,一起合作籌辦,他們隨後亦籌辦每年一屆的天后誕。他們做事公開透明,大家負責不同崗位,如江志賢負責管理脹目,馬瑞偉擔任大會司儀等,但他們亦跟其他手足打理各項事務,包括到深圳購買較便宜的紀念品。2006年籌備打醮時,馬瑞偉仍要上班,只好利用午飯時間做籌備的工作,例如購買燈籠。由於資金短缺,他與其他村民捐錢幫補,大家不為名利,一心只為天后做事,他在各項工作,如清潔鄉公所、插旗等亦不遺餘力。另外因鄉長吳志榮是他的大舅,同時又是兒時好友,所以他更義不容辭,他感慨總有人強調吳、陳、李三姓,令他對自己的外姓人身份有所警惕,但他認為陳、李兩姓缺人擔任籌備的工作,他便出來幫忙,一心只為天后工作,問心無愧,所以總能以平常心面對閒言。

現任鄉長吳志榮成立衙前圍村委員會,主要為後輩打好基礎,讓他們日後的工作更順利,現時的班子有較多時間,也能做到人盡其才,各人可發揮所長。雖然外姓人擔當村務,有時也吃力不討好,受盡冷言冷語,但他們總對自己說是為媽娘做事,而媽娘保護衙前圍,其實亦是為村做事,因此可以心安理得,心平氣和地處事。馬瑞偉長年在衙前圍居住,對衙前圍感情深厚,搬離後仍經常回去;妻子弟弟仍在村居住時,他們更每週回去,順道探望其他村民,大家歡聚一番,可惜村民都陸續搬離。

 




標題 近年協助籌辦打醮和天后誕。以外姓人身份參與村務的感想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09
回顧衙前圍的生活。對現時保育方案的看法。馬瑞偉及家人對他近年參與村務的看法

衙前圍生活條件差,但鄉情好、民風佳,村民都很團結,昔日治安較好,村民上街或晚上睡覺不用鎖門;白天村中婆婆總愛坐在圍門前,陌生人都不敢進入,圍內彷彿成了私家地。村民守望相助,煮了糖水由大家一起分享,不像現今的居住環境,家家緊閉門戶,鄰居互不往來。江志賢、鄺國雄亦是馬瑞偉的好友,他們家雖只是租客,但大家在村住了幾十年,有需要時總會站出來幫忙,所以雖然衙前圍即將被清拆,但天后宮仍得以保留,村民靠鄉情及鄉長維繫情誼,相信日後的天后誕仍可繼續舉行,儘管規模可能有不同。他認為現時的保育政策除了保住天后宮,還保留6間村屋原貌和興建公園,以及在天后宮旁重建衙前圍鄉公所,住宅樓宇則在公園上方興建,總算能保留全村的風貌,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他基本上亦支持,但他理想與現實畢竟有距離,最後市區重建局能否落實,到底還是另一件事。

昔日馬瑞偉搬離衙前圍後,每逢農曆新年總帶着當時只有幾歲的子女回村拜年,但自從他們的外公、外婆去世後,他們再也沒有回去,現今天后誕亦不出席,但打醮時馬瑞偉總訂購一圍酒席,供全家人共享,亦可讓子女感受一下圍村的氣氛。他的子女都不奇怪他如此積極為衙前圍做事,因他們知道父親與江志賢等人相熟,他們的舅父吳志榮又是鄉長,子女認為籌辦活動是一件好事,可讓父親多跟朋友溝通,不因退休跟社會脫節。馬瑞偉亦覺得這些工作很有意義,雖然沒有酬勞,但可得到別人的認同;加上他在村中居住多年,對衙前圍感情深厚,而鄉長既是大舅,又是自己的童年好友,他總需要人幫忙籌備村務。他與吳肇基等人亦從小相識,大家現在退休了,可以放下家庭,有空一起辦活動。

 




標題 回顧衙前圍的生活。對現時保育方案的看法。馬瑞偉及家人對他近年參與村務的看法
日期 09/07/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MSW-SEG-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