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祥

温祥
前衙前圍村委員會委員

性別:
出生年: 1931
受訪時年齡: 81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維修技工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戰前離開蒲台島往衙前圍讀書。早年衙前圍村及週邊的景觀

溫祥於1931年在蒲台島出生,母親原居於衙前圍附近,姨母嫁了給衙前圍的吳姓人。溫祥小時候蒲台島人口很少,沒有學校,而溫祥家境不錯,所以外婆便吩咐他到東頭村的祠堂(編按: 吳氏宗祠) 讀書。上學兩年後日軍攻打香港,外婆未能照顧他,他只好跟隨父親回蒲台島。和平時父親已去世,母親再帶他回衙前圍居住,一生在此住了60多年,期間只離開了10年左右。

衙前圍昔日是水城,被一個魚塘包圍。門口有座石橋,老輩人說更早期沒有石橋,只有一道吊橋。鄉公所昔日是一座炮樓,面積只有今天的一半,要從樓下爬梯進入,裏面空空洞洞,漆黑一片,只有一個窗口。當年村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座炮樓。戰前村民的聚腳點是「聚樂」,在今東頭邨小巴站位置(編按: 東光道和東隆道的交界),聚樂是石建的單層建築物,面積很大,有圍牆包圍。戰前女性地位低,只有男性才可進入。戰前大坑(編按:即啟德明渠)對出是海邊,機場及油站的位置原來是碼頭、避風塘及警察局,戰前的街市位於沙埔村。溫祥的上一輩一般種禾,田地遍佈黃大仙、啟德機場一帶,家家戶戶有摏米用的碓,除了耕種之外,當年不少男人出埠維生。




標題 戰前離開蒲台島往衙前圍讀書。早年衙前圍村及週邊的景觀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1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溫祥的教育及工作慨況

溫祥約5歲時見過祖父,他是蒲台島原居民,估計他曾在卜卜齋讀書,平生主要靠打紫菜維生。由於家族中曾有兩人打紫菜時意外離世,包括祖父在內,家人希望温祥能多讀書,另謀出路。溫祥的祖母是九龍東頭村人,嫁入蒲台島後在島上經營小茶樓,由於父親和祖母不和,所以溫祥很小的時候,祖母便帶着他搬出九龍。父親讀書不多,最多只讀過卜卜齋,15歲時開始吸食鴉片,他替蒲台島漁民提供蒸酒,以及採紫菜維生。母親原居九龍城附近,未曾上學。父母育有3子2女,溫祥排行第二。由於大哥早夭,父母買了一位義子,即所謂「花躉」;弟弟則在接近和平時餓死。

溫祥的父親約在和平前夕去世,和平後温祥隨即離開蒲台島(編按: 日治時期温祥返回蒲台島居住),到衙前圍找姨媽及舅父,在一巷的屋同住,3、4年後他到空軍機場從事機械工作,合共20多年。溫祥因戰禍失學,和平後年齡稍長,不敢跟年紀較小的人一起上課,自此沒有上學。他長期與西人共事,用英文溝通沒有問題,在空軍機場工作時曾有下屬60多人,後來他因工傷轉往其他部門工作。溫祥感歎他這一代人既沒有機會讀書,有機會時又年紀太大,又沒有家庭支持,年紀輕輕便要投身社會。




標題 祖父母和父母的背景。溫祥的教育及工作慨況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2
母親的家庭背景。戰前鄉村的婚嫁習俗

溫祥的祖母原居衙前圍附近,找媳婦時找到他的母親。當年衙前圍一帶的村民找媳婦可遠至黃泥頭,甚至博羅亦很普遍。溫祥的外公原是九龍荔枝園的村民,後跟隨嫁往蒲台島的女兒搬往該島,在島上開鴉片煙舖,最後在睡夢中過世,跟温祥的父親一樣。母親共有2妹1弟,但弟妹不是由外婆親生,這在當時很普遍。當年亦流行指腹為婚,也有女童很小便被領回家做童養媳,俗稱「新抱仔」。溫祥的姨母嫁入衙前圍,她在日治時期去世。戰前姨丈行船,日軍攻港前夕,他在一艘開往英國的運兵船上工作,輪船抵達英國時日軍襲港,他便在英國上岸,直至和平後才回港。溫祥的舅父曾上學讀書,他在戰前行船,戰時在英國上岸,和平後才返港。由於他略懂英語,回港後到了機場工作,後因肺病去世。




標題 母親的家庭背景。戰前鄉村的婚嫁習俗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12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3
童年時期的遷移經歷: 蒲台島、荔枝園和衙前圍。衙前圍村屋的居住環境

戰前溫祥跟外婆、細姨在荔枝園同住約2年(編按:即後來的東頭邨23座和今天的東匯邨),弟妹未到上學之齡,仍然留在蒲台島,香港淪陷後時溫祥跟母親、細姨返回蒲台島。他回想日治時期生活艱苦,不少人糧食短缺,要以稀粥充飢,和平後竟因吃飯太急,致腸胃不適應而飽死。温祥的舅父戰前行船,淪陷時在倫敦上岸,直至和平後才回港,舅母返回西貢界咸的娘家。和平後溫祥的姐姐嫁往大陸,妹妹則由細姨照顧。日治時期外婆在荔枝園的屋被拆,當局發了賠償金,因温祥的姨媽當年嫁入衙前圍,住在二巷,外婆買了一巷的一間屋(鄉公所後面),和平後温祥跟舅父、舅母在此屋同住,他在閣仔住了2、3年。舅父女兒住在温祥舅母的外家,方便就近上學。(編按: 温祥補充,日治期間舅母和他的外婆不和,舅母返回了界咸的娘家,後來外婆去世,溫祥的母親得悉舅父即將回港,她便通知舅母返回衙前圍。舅父返回衙前圍後,經村民的介紹到機場工作。)

溫祥投身工作數年後,搬往圍內的另一間屋(編按: 衙前圍的第一排屋,靠近東頭邨耀東樓對出的東光道轉角位),業主是肥豬菜藥廠的老闆,他家境富裕,和平後重建房屋,屋內設有自來水,這在當年並不普遍。衙前圍的屋大概在1960年代才開始供電,自來水較後期才有,更不用說電話了。當年村民一般到吳氏宗祠旁的井擔水(今東頭村22座旁),但自從1950年代有人掉入井內,井中長滿了青苔,井水便不能飲用。圍內的屋沒有厠所,村民在廚房洗澡,晚上有人入村倒夜香,收集作肥料之用。溫祥憶述1980年代末某次颱風襲港,啟德明渠的渠口被垃圾籮堵塞(編按: 東光道和東隆道的交界),他當時是衙前圍村委員會的理事,他便前往查看,通渠時險被洪水沖走。




標題 童年時期的遷移經歷: 蒲台島、荔枝園和衙前圍。衙前圍村屋的居住環境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4
童年的生活和娛樂。衙前圍與侯王廟的典故

戰前的九龍城大多是農地,只有中華帽廠及中華書廠(編按: 即中華書局印刷分廠) 兩間工廠,居民生活不易,溫祥母親估計亦因此嫁入蒲台島,因海島總有海洋提供食物。溫祥小時候喜歡上山捉金虎仔 (編按: 豹虎),以及玩擊木遊戲「打啃」、轉鐵線圈、打波子等。溫祥感歎昔日小童的生活雖艱苦,但他們都很堅強,不像現今的小孩動輒尋死。衙前圍戰前慶祝天后誕時,村民自行煮齋,煮菜的大多是男人,女人擔水和洗菜。當年天后誕不像今天的隆重,村民最重視的是侯王廟。早期侯王廟亦屬於衙前圍,據說衙前圍村民來自九龍城寨,後來人口膨漲,吳、陳、李、車姓的人遷出,搬往衙前圍定居。




標題 童年的生活和娛樂。衙前圍與侯王廟的典故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5
農曆八月十五的噗生牛仔。七月七日的七姐誕。鄉村的傳統藥方和療法

溫祥在衙前圍最好的朋友是吳水泉,兩人年齡相近,從小一起長大。吳水泉住在二巷,跟温祥的家很接近。1940年代他到大埔仔讀書,其母親的娘家在大埔仔。後來他到金鐘的Dockyard船廠學師,船廠結業後便改行當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吳水泉的大哥都成功「噗生牛仔」,即被神仙附身。當晚他聽到鑼聲,便不由自主地震動,母親吩咐他用冷水洗澡,亦無濟於事。他脫掉衣服,燒香點身,不覺痛楚;將10多張椅子疊高,表演「獅子上樓台」。他沒有學過功夫,平日與常人無異,但每年八月十五都被附身,衙前圍只有他才能做到。

温祥妻子補充,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七姐誕,未婚少女聚集拜七姐,她們伏在仙人枱念咒,枱便自動旋轉,有被神仙附身的人,聲稱自己上了天堂,唱出動聽的歌,唱出在天堂所見的景物,10名少女中只有約2人可做到。七姐誕的雨水稱為「神仙水」,民間用來浸涼粉,醫治大熱症。温祥小時候不流行看醫生,昔日鄉村人生活困難,請不起醫生治病,以鄉間流傳的傳統療法治病,例如以白鴿屎治風寒,以黃麖皮焗身治瘧疾(發冷症)等。




標題 農曆八月十五的噗生牛仔。七月七日的七姐誕。鄉村的傳統藥方和療法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6
早年衙前圍村民以種田和養豬維生

早期衙前圍是一條三姓的村落,村民以兩棲生活謀生,後來分支往將軍澳和沙埔等村落。日治時期有不少村民賣屋,換取8至10斤米維生,較有錢的則搬往九龍城一帶,衙前圍逐漸成為雜姓的村落。昔日政府派人入衙前圍收糧餉,有時村民為了少納糧,指出有半間屋是用來養豬,收糧人員也盡人情,只收半分地的糧,因此面積相同的兩間屋,有時被稱為「一分地」,有時稱為「半分地」。圍邊的屋只有半分地面積,當中有被闢作廚房或豬欄,因接近魚塘便於去水,不少污水流了入魚塘,由於村民沒有用洗潔精等化學劑,所以不會把魚毒死。昔日沒有化學肥料,豬糞十分珍貴,村民儲存糞便,作耕種的肥料之用。戰後政府收地,農田逐漸消失,但仍有村民養豬維生,如天后宮旁邊的住戶。當年有婦女從九龍及港島的酒樓擔餿水回村,在啟德明渠的大橋賣給養豬的人;在灣仔及九龍海旁的渠口,亦有人收集流出的糞便賣作肥料。




標題 早年衙前圍村民以種田和養豬維生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7
戰後外地人搬入衙前圍開舖和居住

戰前衙前圍的圍門前有一個小販認可區,主要售賣菜、肉、魚等,出現了約1年時間。戰前有人在沙埔村的空地搭棚演戲(即後來的東頭邨23座,今天的東匯邨),每年演出數次,入場看戲要收費。衙前圍昔日被魚塘包圍,魚塘約在1950年代填平,原址出現了一些商舖。不少鶴佬人、潮州人在南邊街租舖,大多經營士多。村內有2、3間雕象牙的工場,經營者有上海人和福建人,另外還有一些小型塑膠廠。1950年代衙前圍周邊搭滿木屋,其中有一間是乾厠,村民後期才使用徙置區的水廁。

日治時期不少原居民生活艱苦,要賤賣房屋換取幾斤米維生,1950年代衙前圍已沒有多少原居民,房屋大多租給外來人,當中不少人在機場工作,搬入衙前圍方便就近上班。部份外來居民是內地來港的難民,例如有6、7伙上海人在村住了很久。當年衙前圍治安很好,每晚有人打更直至天明,到1980年代尚有這種制度。某天晚上剛好無人打更,發生了一則趣事:當晚吳鴻安的伯父在門外睡覺,他入睡時眼睛仍睜開,有小偷在犯案時看見了他,嚇得躲在他牀下發抖,弄醒了吳鴻安伯父,小偷亦被打了一頓。(編按: 温祥提及不少搬入衙前圍的上海人到機場上班,後來工業發展,便到附近的工廠上班,他們懂說本地話,但礙於語言不同,較少跟本地人溝通。)




標題 戰後外地人搬入衙前圍開舖和居住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2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8
日治時期的糧食短缺。母親在打醮期間出殯。和平後的工作經歷

溫祥聽說日治時期糧食短缺,不少人到政府糧倉搶掠,被掉下來的貨物砸死。當年蕉樹芯、竹米都成為食物,甚至有人吃人之事。日軍為修建機場和大坑(編按: 啟德明渠),移平了侯王廟後面的山,用馬和騾運輸石頭,有人從馬屎和騾屎中掏麥進食 (馬和騾以麥為食糧,但有些未及消化)。民生書院旁的馬路是劏人之地,和平時堆了200至300個骷髏頭。

日治時期溫祥返回蒲台島,父親因沒有鴉片可抽,和平前夕離世,和平後祖父母亦已離世,和平後翌日母親帶溫祥和他的兄弟姊妹回到衙前圍,未幾母親亦在家病逝,遺體在廳中安放。出殯當天剛巧是打醮的日子,村民不准母親出殯,於是溫祥姐姐請了「息影會」坐館尤文光出面,在他幫助下遺體終獲准在旁邊的爛屋出殯,當年沒有甚麼儀式,事後政府派人洗太平地。「息影會」位於九龍城龍崗道,尤文光跟吳渭池、曾生都是東江縱隊的成員,俗稱「三劍俠」。尤文光出殯時場面盛大,送殯行列由太子道延伸至清水灣道,全港九警署下半旗致哀。(編按: 温祥補充,和平後的打醮有木頭公仔戲上演, 有喃嘛佬在場主持法事,村民還請了專人煮齋菜,在村的門口設宴。另外,温祥的姨丈是「息影會」副手,該會成員主要是海員和警察。)

父母去世後溫祥投身社會,從事過伙頭、送米等多個行業。後來經鄉里的介紹,到灣仔洋船上街的傢俬舖學師,3年後他覺得對行業沒有興趣,剛好舅父從英國回港,加入機場工作,便介紹温祥到機場做機器學徒,負責維修飛機外的所有機器,他在機場工作了23年。温祥在1950年代結婚,婚後上司體諒他要養家,介紹他晚上到軍部的電影院兼職,做閒差賺取外快,當年每晚10點多才回家。後來他在修理飛機時弄傷眼角膜,經轉職驗車幫辦的前上司安排,轉往政府部門做驗車員,一直任職至退休。




標題 日治時期的糧食短缺。母親在打醮期間出殯。和平後的工作經歷
日期 23/05/2012
主題 社區,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9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09
籌辦1985年的天后宮重修及1986年的打醮

溫祥向來熱心村務,在重建天后宮、洗太平地、安裝消防喉、安裝街燈、清渠等事務中,他都盡心盡力,因此得到村民的信任,在村中人緣甚好。因此溫祥雖然是外姓人,但在1985年天后宮重建時,仍被推選為副財政,並成為籌備重修事務和當年天后誕的主力。重修天后宮時村民踴躍捐錢,最後籌了約100萬元,完工時筵開100多圍齋宴。1986年衙前圍舉行打醮,温祥剛好患上膀胱炎,本來不打算出任籌辦的主力,但當時父老說如他不做,他們只會草草了事,溫祥認為天后宮剛重修,希望打醮隆重舉辦,最終出任了理事兼財政,留院期間亦特地出院參加會議。後來溫祥鄰居發生嚴重火災,但沒有波及他的住所,村民認為他因熱心為天后誕和打醮出力,得到媽娘(天后)的保佑。                     

 




標題 籌辦1985年的天后宮重修及1986年的打醮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6分1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0
籌辦衙前圍村務:1986年打醮。天后誕和康樂活動。籌辦村務的經驗: 不留剩款和不讓政府插手

衙前圍每10年舉行打醮,温祥最深刻的是1986年的一屆,他是主要籌辦人。一年前村民已開始籌辦,開了多次會議。當年請人進行法事前,需要3位喃嘸佬報價。父老替喃嘛佬預備儀式流程的稿件。他們請温祥不用擔心財政,他們自會處理,最後該屆打醮完畢後,尚有餘款約2萬元。1986年打醮熱鬧非常,開了舞獅和舞麒麟的先河。温祥認為舉辦成功是由於有好班底,籌辦人從沙頭角聘回舞獅隊伍,搭棚演戲的人又跟溫祥相熟,在圍門空地搭了一個大棚,算是半送半買,毫不計較收費。

溫祥亦籌辦過數屆天后誕,他召集村民在村前空地扯旗,以及佈置風雨亭(編按: 又名「避雨亭」),在圍門筵開30多圍的到會齋宴。衙前圍村民歷來在風雨亭舉辦紅白二事,辦喪時村民在風雨亭拉布帳,擺放棺木讓人弔唁,這種做法維持至1980年代。辦紅事時亦在此擺設筵席,而輓聯、電燈等用具都藏在鄉公所樓下的房間 。總之每逢村中有任何大事,村民都同心協力。村委員會亦為村民籌備各類康樂活動,每年舉行數次,如為老人舉辦齋宴,為年輕人安排到離島或新界宿營。

總結籌辦村務的經驗,溫祥強調不論辦任何活動,最好不要留下餘款,以免日後多事,因此活動的收費都很便宜,例如天后誕的齋宴每位只收60元;他安排村民到蒲台島吃海鮮,每位只收40元。此外,他從不贊成請政府部門協助村務,避免圍村受政府的控制。天后宮重修時(編按: 1985年),有人提議加入華人廟宇委員會,但温祥不贊成,這樣便不用呈交核數報告,財務上的處理更方便和更具彈性。政府在風雨亭設置長椅時,他主張不能用石屎建櫈腳,否則長櫈便被市政局控制。某年祠堂瓦頂被樹枝蓋着,村民主張求助房屋署或地政署,他感慨此做法不智,沒有考慮後果,此舉遲早令祠堂歸政府管轄。又有人提議請政府派入村清潔,他指出村民沒有交差餉,不能提出此要求。




標題 籌辦衙前圍村務:1986年打醮。天后誕和康樂活動。籌辦村務的經驗: 不留剩款和不讓政府插手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1
臨近退休以後盡力籌辦村務。代表衙前圍跟新華社和土發公司開會

溫祥全職工作時,沒有擔任衙前圍村委員會的職務,亦很少參與籌辦打醮等事務,直至將近退休時,他才開始協助辦村務,例如替鄉公所的地板鋪磚、修葺天后宮後面的花園,在修花園時更因運泥和種花而弄傷腰骨。村民曾推舉他出任鄉長,温祥雖然推辭,仍舊落力辦理村務。

土地發展公司進行衙前圍的收購時,温祥是商戶及居民代表,他堅持當局要先安置後遷拆,因村民在香港土生土長,在村內住了幾十年,沒有理由得不到安置。開了數次會議後,對方仍不答應,最後談判不了了之。梁錫麟(編按: 衙前圍村代表)曾請他跟新華社的人員開會,温祥起初認為身份不合,因他不是衙前圍的鄉長或會長,新華社指出要跟辦實事的人談話,希望了解衙前圍的近況,他便應邀到九龍塘開會(編按: 即九龍塘約道6號新華社香港分社,今天的中聯辦九龍工作部)。温祥在會上諮詢對方意見,了解私人收購和政府收購圍村的差異。




標題 臨近退休以後盡力籌辦村務。代表衙前圍跟新華社和土發公司開會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2
1980年代的村務: 重修天后宮。泊車收費問題和興建公廁

衙前圍重建天后宮時(編按:1985年),村委員會的老臣子建議請華人廟宇委員會幫忙,溫祥並不同意,認為此舉只令天后宮受控制,最終大家接納了他的建議。後來政府派人查核村的財政,温祥強調他們沒有向附近的大廈勸捐。七層大廈(編按: 東頭邨徙置區)清拆時,他極力游說政府興建公共厠所,指出衙前圍人口超過1000人,又說建廁所不但是村民的需要,附近停車場、巴士站、學校的人亦受惠,最後他成功爭取,政府派專人打理公厠。 (編按: 温祥提及1980年代他出任鄉公所的理事兼財政,當時天后宮屋頂漏水,他和幾位年輕人爬上屋頂檢查,怎料瓦片掉落,為免發生意外,只好硬着頭皮提出重修。他感慨正值的人不易辦好村務,往往要忍氣吞聲;如非全心為村做事,實在難以堅持。)
 




標題 1980年代的村務: 重修天后宮。泊車收費問題和興建公廁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3
衙前圍村委員會的法定地位及牌照問題

衙前圍早年已被政府劃入「新九龍」的範圍,法律上不被承認為「鄉村」,村民沒有丁權。鄉公所(編按: 即衙前圍村委員會) 曾向理民府登記,温祥出任理事的期間,村委員會仍有繳付牌費。他離職後其他人未有再繳牌費,亦沒有向政府更新委員會的資料。溫祥出任鄉公所理事的期間,嘗試向理民府申請每年數千元的津貼,但理民府指他們需改名為「互委會」,才合乎申請資格,温祥認為此舉萬萬不可,所以最後不了了之。參與鄉公所事務的不限於三姓人,外姓村民同樣可參與村務,他們既可擔任鄉公所的職位,又可參與鄉公所的會議及選舉。




標題 衙前圍村委員會的法定地位及牌照問題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4
衙前圍鄉公所的演變。長生會替老村民施棺殮葬

天后宮旁有兩間屋名「眾管」,據說是清朝官員收租的地方,後來成為村民的聚腳地,其後又用作住屋出租。温祥估計「眾管」可能是「聚樂」(編按: 原名「趣樂聯壽團」)的前身。「聚樂」位於衙前圍村旁邊,是一座很大的單層建築,供村民娛樂和開會,不過沒有女性到場。「聚樂」可算衙前圍鄉公所的前身,和平後「聚樂」的地段賣了給生產山楂餅的「和發興」,村民將舊日的炮樓改建為鄉公所。炮樓只有一個小窗,要從地面爬繩進入,後來拆了村民上蓋,加建上層成鄉公所,落成時面積只有今天的一半,當年由吳渭池出任鄉長。吳渭池與李富父親組織了一個「長生會」,由衙前圍的老村民每年供款,去世後便獲長生會施棺殮葬。温祥出任村委員會的理事時,老村民已經四散,收取會費困難,他與梁錫麟主張停止收費,有村民去世便派錢恩恤,會費用完後這組織便停辦。




標題 衙前圍鄉公所的演變。長生會替老村民施棺殮葬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5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5
衙前圍的鄉長和村代表 

衙前圍首位鄉長是吳渭池,去世後由吳肇基父親繼任(編按: 吳錦陵)。吳志榮父親吳發仔是正式村代表,任期跨越了幾任鄉長。昔日他是抗日游擊隊的成員,在內地有人事關係。衙前圍村民如聲稱認識他,便不能當警察。吳發仔擅於交際,熱心為村民做事,跟多位官員相熟,例如理民府的黎敦義,處理過填平魚塘、修築村前馬路、吳氏宗祠搬遷、至德公立學校開辦等大事。衙前圍雖被納入「新九龍」,法律上不是鄉村,但村委員會亦有選舉制度,凡在村居住的人可選舉鄉長,上鄉公所舉手投票;圍邊店舖的經營者大多是潮州人或鶴佬人,理論上他們亦可投票,但實際很少參與。




標題 衙前圍的鄉長和村代表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5分2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6
國華銀行和土發公司收購衙前圍的慨況。跟業主失聯絡20多年無法交租

温祥憶述約1982年國華銀行提出收購衙前圍,當年收購條件不俗,不知何故最終未能成事,可能很多業主早已移居外國,未能聯絡而無法交易。國華收購失敗後,接着土地發展公司(簡稱「土發」)提出收購,溫祥以住戶及商戶代表的身份,往鷹君中心跟土發談判,當時他是退休公務員,早已獲分配公屋,不能享受任何安置,但為了村民及商戶的利益,他堅持要先安置後遷拆,村內的業主亦大多贊成,但土發拒絕安排住客上公屋,只能提供旗下的住宅,温祥認為這些不是政府樓宇,如土發公司倒閉,住客便無處容身,他公強調公屋安置是談判的首要條件,最終雙方無法達成共識,談判沒有結果。部份無法賣屋給土發的業主,改向長江實業賣屋。長江以另一間公司名義進行收購,但以長實名義開出支票。

温祥的住屋是衙前圍第一排第二間(編按: 即東光道轉角位,靠近東頭邨耀東樓),正門面向圍門前的空地,後門面向一巷,他在此屋住了40多年。早年門前有圍牆,圍牆內種了龍眼樹及碌柚樹,同時是晾曬衣物的地方。後期政府將圍門前的空地填高(編按: 1960年代初),挨着第一排屋的僭建舖位要拆卸,包括温祥家的圍牆,有人佔了温祥的便宜,說自己在圍牆營業,最後獲賠償黃大仙的舖位。温祥住屋的業主姓張,他是肥豬菜藥廠的老闆,温祥跟他談妥租屋,但租約上承租人寫温祥妻子之名。由於老闆身在廣州,無法來港簽約,只好託人將租約帶返廣州簽實,再委託其弟替他收租。後來其弟變賣物業,新業主又再轉售,某次温祥到銀行交租時,發現業主的戶口停用,無法交租。他向地政署查詢,對方請他仍舊預備租金,開一個戶口存入租金,若日後業主追究時,便能夠拿出未能繳租的證據,自此他有20多年沒有交租。衙前圍被收購後,業主突然出現,溫祥在田土廳證實其身份無誤。考慮到自己年紀不小,房屋殘舊破落,便交回物業遷出,因温祥曾自費修葺,業主亦不敢追討租金。




標題 國華銀行和土發公司收購衙前圍的慨況。跟業主失聯絡20多年無法交租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7
退休後在家中開士多成為村民聚腳點。衙前圍商戶與村民的關係

温祥退休後在衙前圍住所樓下經營士多,佔用了屋前的一些空間。後來他住的屋被收購,雖然在樓下開舖,他的賠償與一般民居無異,地產商只就僭建的地方,額外多發一點賠償。子女不希望他勞碌,勸他收了賠償便結業,他只好放棄生意。他與村民相處融洽,土地發展公司進行收購時,他獲選為商戶代表跟土發談判。村民經常在他的士多聚集,早上開舖前已有人在門口守候,村民聊天至深夜12點才離開。他搬入公屋初期,各家緊閉門戶,令他十分不習慣。遷出初期他經常回村,找朋友聊天和飲茶,但沒有參與村務,只參加喜慶之事。他的子女在村中出生和長大,但投身工作後便遷出,很少回來參與活動,只出席打醮時舉行的晚宴。

衙前圍的四邊有很多商舖,不少商戶是潮州人,他們或入村租屋開舖,或佔用空地搭舖位,包括士多仔、收賣店、雕象牙工場等。公廁附近的舖位全部自行搭建,商戶租了圍邊的屋居住,在排水渠外搭舖開業。温祥出任鄉公所理事時,因排水渠被僭建的舖位掩蓋,引致水浸問題,他低聲下氣向商戶說明問題,甚至請他們的熟人說情。由和平後至近年,商戶大多與村民熟絡,村民每有紅白二事,商戶大多參與。温祥等村民是廣府人,他估計潮州商戶因種族問題,跟村民有些隔膜。




標題 退休後在家中開士多成為村民聚腳點。衙前圍商戶與村民的關係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8
終生情繫故鄉衙前圍盡心辦好村務

温祥認為在村民的日常交往中,一般不計較原居民和外姓人的身份,但有利益衝突時,仍會因身份而產生問題。他出任1986年打醮籌委會的財政時,某位很早遷出的村民得悉他任財政,很詫異詢問其他村民,為何有一位外姓人出任此職,有村民向他解釋温祥在村務上的貢獻,他便沒有再深究。雖然要面對一些不好聽的說話,温祥仍落力為村辦事,因為他自懂性以來便在村生活,戰前已在衙前圍吳氏宗祠上學,除了日治時期返回蒲台島外,一生都沒有離開衙前圍。他對衙前圍感情深厚,雖然太公山墳在蒲台島,但對來說衙前圍才算他的鄉下。今天已沒有人說他不是衙前圍的人,江志賢等後輩亦很尊敬他。他強調村中無論甚麼姓氏,總有好人和壞人,所以他跟村民的感情好壞與姓氏無關。




標題 終生情繫故鄉衙前圍盡心辦好村務
日期 15/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4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WC-SEG-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