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武

吳瑞武
衙前圍村吳成達祖二房長老

性別:
出生年: 1937
受訪時年齡: 75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海員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日治時期的遷移和苦難。童年的求學和農村生活。修理機器和行船的職業生涯

1937年吳瑞武生於石鼓壟村,祖先務農維生,祖父一輩已在石鼓壟村定居,不少村民屬於衙前圍吳氏二房的族人。吳瑞武3歲時父親去世,日本佔領香港後,當局清拆石鼓壟村,全家被趕往譚公道暫住,入住時門窗已被拆掉,在難以長住下,家人搬入衙前圍,向叔公吳渭池租屋,不久買入該屋。日治時期吳瑞武與祖父母、母親和兩位哥哥同住,母親耕種過活。某天早上二哥突然發病,下午離世,謠傳說他被日本人落毒致死,一星期後祖父又去世。和平前夕家中食糧不足,母親帶吳瑞武兄弟上惠州,戰後才返回衙前圍,直至2000年遷出。吳瑞武在農村出生,童年生活樸素。他自小幫母親淋菜、拔草,早上摘菜帶到市場出售。當年小童的娛樂單調,玩的都是自製玩具,男童的玩意有打波子、游泳、放風箏、抓紙、拍公仔紙等,女孩則跳橡筋繩和跳飛機。成人每天辛勤勞動,晚上唱山歌作樂。當時沒有電力,村民點燈照明,家家戶戶8點多入睡,翌日天亮便起床。

和平後吳瑞武做過清潔、執石等工作,後來家境改善,他讀了4年書,在黃大仙的啟德學校(卜卜齋)和九龍城的立志學校分別讀過兩年,後入讀界限街的東方學校。他小時候較頑皮,家境又窮困,他無心向學,14/15歲時輟學,到旺角康樂街的五金舖做機器學徒,3年後滿師轉為長工,日薪只有2元。後來他到香港仔學習漁船機器,老闆出糧很隨意,有時每月給100元,有時沒有發薪水。一年多後他轉往金門建築公司,初在地盤修理機器,公司修理部解散後,從事打樁的支援工作,當時他只有20歲,但月入已有700至800元,已算十分可觀。後來他轉行做船務,負責管理船上機器,起初在外國公司任職銅匠,然後轉職華人公司,頭半年仍任銅匠,先後升職成為幫車、四車和三車,做了12年三車後升二車。他自覺學識不足,但得到公司的信任,他只好將勤補拙。他任職二車8年後又轉行,行船的時間長達30年。某次輪船在美國停泊,有人勸他上岸入籍,但他以中國人為由而堅拒。離開船務工作後,他任職有興公司,從事風機和發電機的相關工作約8年,60多歲時正式退休。




標題 日治時期的遷移和苦難。童年的求學和農村生活。修理機器和行船的職業生涯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9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1
戰亂導致家庭破碎和認祖歸宗困難。戰前石鼓壟和衙前圍的風貌。和平後在衙前圍定居

吳瑞武家族屬於衙前圍吳氏的二房(東玄祖),族譜等文獻因戰亂而散失,二房無法追溯遠祖,1986年編寫吳氏族譜的作者曾懷疑吳瑞武家族的祖宗並非姓吳。他年幼時無力抗辯,但不少兄弟都承認他是同宗。據吳氏族譜的記載,吳瑞武有兩位叔父,但他不認識他們,只知有一位叔叔在日治時期去世。吳瑞武父母有8名子女(6男2女),他排行第七,有兩姐、三兄和一弟。他沒有見過全部兄弟姐妹,只聽母親提及。戰時大姐被飛機炸死;二姐早年被父親送給好友做養女,和平後吳瑞武已跟她沒有聯絡;其他兄弟不是早夭,便是戰時過身,只剩下他與兄長吳九跟母親相依為命。日治時期吳瑞武有10名親人去世,每次憶起往事感難過,至今仍無法釋懷,他感慨國家懦弱,家人捱過十分艱難的日子。和平前夕吳瑞武兄弟隨母親上惠州,走難途中捱餓,幸有恩人送贈食物,可惜恩人當天被炸死,轉眼間已陰陽永訣。

戰前石鼓壟村有兩排房屋,約有30戶村民,村民姓吳和姓車(衙前圍亦有車姓),大部份姓吳,當中又以二房為主。石鼓壟村有一個水井,衙前圍吳氏宗祠亦有水井,但衙前圍井水不夠時,村民亦過來石鼓壟村取水。戰前衙前圍的四角築有炮樓,今鄉公所位置是更亭,晚上有人爬梯當更,村民在六巷的「眾所」開會。後來村民將炮樓和更亭的大炮埋藏地底,以防日軍搜出問罪。戰前衙前圍由魚塘圍繞,入村通道只有正門的石橋,吳瑞武搬入衙前圍時仍見魚塘,後因水源斷絕而乾涸。昔日圍村前面(編按: 即大坑街和北邊街的交界)有棵大榕樹,合數人仍不能環抱,夏天時村民聚在樹底聊天。衙前圍治安良好,直至1970年代仍有打更的風俗,每晚圍門10點關閉,由專人把守和開關。

戰後吳瑞武與家人返回香港,一直在衙前圍定居。輟學後他到康樂街的五金舖學師,老闆是衙前圍的外姓村民,因住屋成本低而遷入,他與20至30名親戚同住,分為兩伙人,住在相連的兩間村屋。吳瑞武母親與老闆相熟,兩家人經常互訪,老闆答應母親的要求,讓吳瑞武到五金舖學師,期間在舖留宿。工作後他大部份時間仍住在衙前圍,直至轉職行船才離家。每水船維期12個月或18個月,出發前公司與員工簽合同,期滿後船員可選擇去留,離船者獲安排坐飛機回港,留下者可獲跟機票等值的現金獎勵。




標題 戰亂導致家庭破碎和認祖歸宗困難。戰前石鼓壟和衙前圍的風貌。和平後在衙前圍定居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23分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2
石鼓壟村的田地和祖屋。父親和叔父的婚嫁。母親在黃大仙種田直至政府收地興建東頭邨

吳瑞武家族在石鼓壟村有不少田地和祖屋,他小時候祖父已不用工作,父親在紅磡青州英坭廠從事打磨的工作。母親是祖籍增城的客家人,住在民生書院後的龍舟井村(正式名稱為「老虎岩」),這條村只有幾間屋。吳瑞武的舅父是父親工友,父母透過舅父介紹而相識。叔父靠唱山歌娶老婆,其妻是新界的鄉村婦女。早期男女青年上山割草時,因相距太遠不能談話,改以對唱山歌交流。每晚在啟德明渠兩岸,站滿未婚的年輕男女,從飯後至睡前的時間隔坑對唱,山歌有本地話和客家話,有人從沙埔村(渠口)唱到大磡村(渠尾),不少姻緣由此締結。吳瑞武等小孩在旁觀看,覺得歌聲動聽,但不懂山歌內容。

戰前吳瑞武家是石鼓壟村的大家族,他的祖輩和父輩都有不少家庭成員。家族在石鼓壟村有幾間幾進的大屋,較衙前圍的村屋大,前進是爐灶,後面是廳,再後面是房和閣仔,另有曬穀地和豬屋。吳瑞武與祖父、母親和兄弟姐妹同住,祖父睡在廳中;他有幾位姑姐,祖母住在大姑姐家,大姑姐跟丈夫在石鼓壟村旁種花,有時母親不能照顧全部子女,吳瑞武跟祖父去大姑姐的家食飯,祖父基本不用工作。母親嫁入石鼓壟村後務農,田地位於村後,靠近黃大仙,是吳瑞武家族的田地,家族另有田地租出,租戶耕種西洋菜,吳瑞武從小幫忙淋水和拔草。日治時期石鼓壟村被當局清拆,全家搬入衙前圍,母親仍在原來的田地種菜,和平前夕才棄田歸鄉。戰後英政府因擴建啟德機場收地,以幾毫呎價計算賠償,石鼓壟村農地日後成為管理飛機升降的閘口(今孔教大成中學)。戰時家族另外有一幅田租給種花戶,母親返港後收回田地自行耕種。

母親在黃大仙種西洋菜、蕹菜和薯蕃,最初母親將農作物帶到打鐵街的市集(沙埔村旁邊)售賣,市集只在早上運作,市集消失後村民到港島賣菜。蕃薯約3個月有收成,秘訣是泥土要夠深和夠軟,薯種才能深植成長。蕃薯苗可作豬隻飼料,種蕃薯苗要下肥料催谷,種蕃薯則不能用肥料,否則影響收成。母親同時養豬和種菜,賣豬時通知客人上門收貨。吳瑞武閒時幫母親耕田,他到五金舖學師後便較少回家,兄長則在青州英泥廠做電器工作。後來政府要興建東頭邨徙置區,徵收吳瑞武家的菜田,母親便沒有做事,由兄弟兩人供養,當時她年約50歲。




標題 石鼓壟村的田地和祖屋。父親和叔父的婚嫁。母親在黃大仙種田直至政府收地興建東頭邨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9分3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3
童年的鄉村景觀和鄉間生活(一)。早期的衙前圍太平清醮

昔日新蒲崗一帶是沙灘,衙前圍由一個魚塘圍繞,以防海盜侵襲,圍邊的屋都沒有後門。吳瑞武認為昔日的風景較佳,魚塘就像包圍全村的一條帶。魚塘水源來自村後的溪澗「金山出」,日治時期當局修建機場,魚塘因水源截斷而乾涸,戰後英政府剷平金山(衙前圍後面的山),開採山泥擴建啟德機場,同時填平了魚塘。吳瑞武童年時石鼓壟村、沙埔、踎前、衙前圍庇鄰而立,村民每天出田耕種時,互相打招呼問好,既是鄉里又是親人,非常熟稔。村民重視親情,見親屬與人吵架,即不問情由,替親人出面。吳瑞武家在衙前圍養豬、養雞,又在附近種菜,糧食自給自足,基本上只需糶米,因此很少往九龍城的市集購物。母親經常帶他到龍舟井村,探望外公等親戚。吳瑞武兄弟的父親早逝,由叔父帶他們上茶樓 (即今太子道七喜酒家的位置)。
 




標題 童年的鄉村景觀和鄉間生活(一)。早期的衙前圍太平清醮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4
童年的鄉村景觀和鄉間生活(二)

衙前圍尚有魚塘時環境優美,附近一片青青綠綠,村前是西菜田地(今新蒲崗)。新蒲崗最初是沙灘,後期才開闢成菜田。吳瑞武小時候跳落大坑(今啟德明渠)游水,水質非常清澈,尤其是大雨過後,坑底鋪了滑泥,小童直接在坑邊跳水,坑中有鱔和鯽魚,鯽魚大多在熱天出沒,吳瑞武整個人躺在大坑,將魚群擠上岸邊以便捕捉,場面十分滑稽。衙前圍只有一個門口,六條巷的村民都相熟,知道彼此的住址。婚前吳瑞武住在妻子一家對面,但兩人無甚來往,他認為自己不夠滑頭。結婚時夫妻在酒樓設筵,吳瑞武只請熟人赴宴。衙前圍村週圍有些果樹,由最住處最靠近的居民打理,村內小童可隨意偷摘樹上的蕃石榴、龍眼和黃皮,一般用叉取走咬在口中,當中以龍眼樹高大,偷生果者只限小朋友。小童不偷雞蛋和疏菜,務農的村民如有剩菜,大多贈送鄰居。衙前圍附近有菓子廠和醬園廠,12、13歲小童喜歡到菓子廠偷話梅,話梅放在架上的窩欄(編按: 竹篾編制的盛器)晾曬,廠房被鐵絲網包圍,小童在空隙中用勾偷話梅,但要小心動手以免弄跌貨物。

戰前「聚樂」俱樂部是衙前圍重要的聚會場所,「聚樂」是一間單層房屋,約位於今天東光道和東龍道的交界,正門面向新蒲崗,前面有一棵大樹。聚樂是村民聊天、打牌和議事的地方。吳瑞武小時候曾在聚樂門外追逐玩樂,又用刀斬樹做燃料。日本人攻佔香港不久後,因要修造一條運泥的道路,以便擴建機場,聚樂被逼清拆。衙前圍有間三姓祖屋名為「眾所」,戰前陳、李、吳三姓的村民在眾所打客家牌和「車大炮」,戰後眾所改作住宅出租。戰後村民將圍門上層的更樓改建成鄉公所,最初村民只能擔梯上更樓,為方便老人進出鄉公所,建了一道固定的樓梯,後來鄉公所的面積擴大至兩間房屋。




標題 童年的鄉村景觀和鄉間生活(二)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5
戰時遷入衙前圍的由來。衙前圍村民融洽不分姓氏

日治時期石鼓壟村被清拆,吳瑞武家暫住土瓜灣。吳渭池是衙前圍吳氏的四房人,輩份是吳瑞武的叔公,他的兒子是游擊隊成員,後被兄弟告發,被當局拘捕和處決。吳渭池夫妻年老無業,生活無靠,打算拆掉一間祖屋,變賣木材和瓦片。石鼓壟雖然是衙前圍的分支,但兩村的族人相熟,消息往來迅速。吳瑞武家人從疏堂兄弟口中,得悉吳渭池之事,打算買屋落腳,由吳瑞武姐夫游說吳渭池賣屋,最終以3000元(編按: 幣值不明)成交。和平後吳渭池不願簽契,經吳瑞武家補錢後才簽。當時吳瑞武兄弟年紀小,沒有參與交涉,亦不知族人的親疏關係。

吳瑞武家與衙前圍村民相熟,無論大人和小孩,俱不計較姓氏。他憶述和平當年的笑話,當時母親帶子女從惠州步行返港,擔了些花生準備出售,約於8月15日前2、3天回到衙前圍,吳氏宗親用軍票買花生,未幾日本投降,軍票失去價值,吳瑞武笑言被親人欺騙,收回來的軍票隨後丟棄。他認為村民不限姓氏,生活上互相照顧。他母親與李富的三嬸相熟,因大家都是客家人。吳瑞武與温祥在村長大,兩人是幾十年老友,近年各散東西才較少聯繫。吳瑞武與吳志榮同屬兩房人,兩家人每天見面。




標題 戰時遷入衙前圍的由來。衙前圍村民融洽不分姓氏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9分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6
結識妻子和成家立室。衙前圍的衛生和排水

吳瑞武搬入衙前圍後,最初與母親和兄長住四巷4號,兄長婚後搬到鄰屋,向姓王/黃的業主租屋。兄嫂生二女三子,女兒與父母同住,兒子與祖母同住,三子都睡在閣仔。吳瑞武在31歲(1968年)結婚,當時妻子約22歲,她祖籍海南島,其母早年已在港定居,妻子10歲時來港,其後搬入衙前圍,婚前在原子粒廠打工。吳瑞武21歲已行船,出洋時每水船維期約1年,每次放船後,他大多留港小休數月,期間在本地的漁船工作,直至厭倦了日復一日的上班,又上船離港遠行,梅花間竹地在本地和外埠做工。他行船後在家逗留時間短,不熟悉搬入衙前圍的村民,即使間中與妻子碰面,亦沒有打算結交。母親直接向妻子推介吳瑞武,兩人相識一年後結婚。他認為母親是農村人,說話口不擇言,起初令妻子很尷尬。吳瑞武婚後搬到3巷租屋,夫妻育有兩女一子,妻子婚後在家煮飯湊仔。初時吳瑞武兄弟與母親共同開飯,由妻子和大嫂煮食,後來各自開飯,過年才聚首食飯。

吳瑞武早年已投身社會,但他沒有想過搬離衙前圍,當時思想單純,只求一個安居之所,他後悔沒有趁新蒲崗樓價低時置業,當年他已有能力買樓。早期衍慶街一層樓只值8000餘元,現已升至600至700萬元。他已習慣衙前圍的生活環境,即使要倒夜香也不介意。他認為維持衛生的關鍵是清理渠道,否則天熱時便散發惡臭。每戶晚上偷用政府的水洗地,用小水喉沖走垃圾,吳瑞武不覺污水的味道難聞。衙前圍的渠道甚少淤塞,只在颱風「温黛」襲港時水浸及腰,村民李富在消防局工作,他帶同僚開消防車入村,以車尾撞爛圍門對出的坑壆,將洪水疏導入啟德明渠。李富、吳九和吳錦陵三人相熟,其中以吳九最年長、李富最年輕,全村均知三人是老友。




標題 結識妻子和成家立室。衙前圍的衛生和排水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6分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7
兄長經營電器舖。兄長出任鄉長的由來和任內大事

吳瑞武兄長吳九從事電器業出身,後來曾短暫行船,離職後在東頭邨開電器舖,主要顧客來自城寨,初期生意理想,後來兄長年紀漸大,逐步由他外甥接手管理,生意慢慢走向下坡,他另外在衙前圍的門口開電器舖(即今仁生堂中西藥房的位置)。這個圍門前的舖位有兩層,業權不清晰,初由李富、吳錦陵等人賣給做木箱的人,因店內經常有癮君子聚集,加上木箱容易起火,村民反對木箱舖營業,李富、吳錦陵等人收回舖位,向木箱舖的東主賠錢,轉賣給吳瑞武兄長開電器舖,條件是樓上的後半部份歸鄉公所之用。隨着兒子長大,吳九結束電器生意,改為經營士多舖,未幾便將舖位頂手給仁生堂。

吳渭池、吳錦陵、吳九和吳志榮先後出任衙前圍鄉長,鄉長由投票選出,期間有人監票,以免作弊;鄉長任期不限,做到去世才換人。吳九鄉長上任前在村中不太活躍,他與吳發和梁錫麟相熟,經常聊天和打麻將,透過他們認識了不少鄉長。吳發(現任鄉長吳志榮父親)是吳氏二房的族人,曾任至德公立學校的校監,早年政府拆村時(編按: 即1950年代中期政府收地,興建東頭邨徙置區),沒有村民理會,只有吳發插手。梁錫麟長期活躍在村,見多識廣。吳瑞武認為做鄉長不涉利益,眾人均不願擔當此職,但村民總要有個對外交涉的代表。吳九賦閒在村,加上對外接觸較多,於是被推舉為鄉長。

吳九任鄉長時收取圍門空地的泊車費,只有小車在空地停泊,泊車者只限衙前圍村民,每月收費200元。他主張空地屬於衙前圍,當時鄉公所沒有收入,泊車費可幫補差餉和水電等開支。政府認為空地屬官地,因村民沒有繳納地稅,警署曾告知鄉公所無權收費,此事至今仍未解決。衙前圍沒有重大糾紛,黑幫活動又輪不到鄉長干涉。鄉公所只要辦事得當,政府部門很少推卻申請舉辦活動。吳瑞武認為吳九任內無甚大事,主要難題是政府未確認吳氏的第四房司理,導致賣出三姓產業「眾所」後,族人仍未能領取300餘萬元的款項。




標題 兄長經營電器舖。兄長出任鄉長的由來和任內大事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2分1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8
石鼓壟村的吳氏二房族人。吳成達祖四房的人丁和產業。衙前圍吳氏的分支村落

戰前吳武瑞在石鼓壟村出生,祖父有幾間祖屋,該村有6伙人屬衙前圍吳氏的二房,其中4伙是吳瑞武的叔伯,彼此關係密切,過時過節互相拜訪。他小時候不了解親疏關係,不知大家有共同的祖先。日治時期石鼓壟村民被當局安置往譚公道,入住沒有門窗的舊唐樓。隨後吳瑞武一家搬入衙前圍,二房的族人各散東西。戰後母親從英政府收得石鼓壟村祖屋的賠償,吳瑞武兄弟年紀尚小,沒有參與交涉。二房成員在祭祖時會面,但現時族人分散居住,關係較昔日疏離,甚少祭祖和見面。

衙前圍吳氏分為四大房(編按: 吳氏族人追認九世的吳成達為總太公,他有四個孫子,分別是各房的太公),以第四房人丁和物業最多,長房、二房和三房沒有物業,當中長房和三房人丁最少。幼時吳瑞武聽聞有二房婦女發脾氣,抱怨謂「四房仔呃晒大佬錢」(編按: 四弟把3位兄長的財產全部吞掉),意即十一世四兄弟中,三位哥哥長期出外謀生,幼弟在家看守祖業,管理物業買賣,父逝時3兄弟返家,已不清楚物業歸屬,悉數由幼子繼承,導致各房財產分配不均。吳瑞武只當作笑話看待,並無考究此說法。二房族人沒有成立祖堂,族人只參與成達祖的事務。

吳成達祖是四房的總太公,各房輪流主持祭祖。昔日拜祭成達祖時,族人可分錢和分豬肉,每名子孫可獲約10元,在場的上壽者(編按: 滿60歲) 可獲額外份額,不出席者亦分得一份。拜山分錢的習慣已消失多年,現時吳成達祖財政匱乏,不能動用賣出三姓祖屋獲得的金額,只向水果檔租出祠堂前空地,靠租金維持每年祭祖的開支。二房的成員只拜成達祖一位太公,不像四房的人有多位太公,昔日有二房小孩跟隨拜四房太公,有四房族人斥責不合資格,另有長輩不介意,謂凡上山者均可分豬肉。

吳成達祖原籍東莞,定居九龍衙前圍後,分支到沙田、西貢、將軍澳和龍鼓灘等鄉村,吳瑞武從長輩口中聞說,昔日各地吳氏親戚有來往,但分支的族人很少回來認祖。吳九行船時與同姓的行家聊天,才發現對方是分支往將軍澳的吳成達祖後人。將軍澳的吳氏屬於二房,將軍澳與衙前圍分屬新界和市區,將軍澳族人擔心如歸宗吳成達祖,可能失去丁權。衙前圍吳氏都視其他鄉村的同姓人為親屬,但沒有考證血緣關係。吳佛全積極聯絡分支在外的族人,每有線索即詳加詢問,希望發現各地的同宗。




標題 石鼓壟村的吳氏二房族人。吳成達祖四房的人丁和產業。衙前圍吳氏的分支村落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2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09
吳氏族人的分房意識。參與村務的二房族人

昔日吳氏族人有些房的意識,同房的族人自然較接近,但族人沒有利益衝突,房的區分意義不大。石鼓壟村的二房族人在日治時期散失,吳瑞武認識的同房已很少參加衙前圍的節慶,除非能夠分燒肉。當年二房有不少富裕的族人,例如沙埔村的「羅三記」(編按: 醬園)便由二房人經營。二房的人丁和財產不及四房,四房的人較富裕,學識較佳。

現時貢獻村務的二房人主要是吳志榮和吳瑞武,吳志榮的弟弟、女兒、女婿亦幫忙籌辦活動,人數足以坐滿一桌。吳瑞武認為自己不算積極,只參加村務會議,了解村務的最新進展。他子女很少參與村務,兒子忙於工作。吳瑞武長期與子女同住,兒子於1990年代末成家,婚後在三巷租屋;幼女則在婚後遷出衙前圍,2000年吳瑞武與家人搬往深井。由於二房的族人只能追溯數代,有其他族人質疑他們是否姓吳,吳瑞武笑言追認二房沒有利益,二房人只有出錢出力,沒有財產可分。近日吳氏族人賣了三姓祖屋,達成款項歸公的共識,避免因分錢失去宗族的凝聚力。吳瑞武認為即使有錢分,每名人丁分得的數目有限,他本人並不計較此事。




標題 吳氏族人的分房意識。參與村務的二房族人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10
出售衙前圍祖屋的經過

日治時期吳瑞武家族搬入衙前圍,向吳渭池買入四巷村屋,業權人是吳瑞武兄弟。兄弟婚後遷出,各自在圍內租屋,母親仍住這間屋。土地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收購時,計劃在衙前圍原址重建大廈,向業主提議「拆一屋補兩層」,每層400呎,村民暫獲安置往沙田,待重建後搬回衙前圍。當時鄉長認為香港政府有另外的藍圖,加上補償額太低,最後沒有答應。

其後市區重建局提出收購,原居民獲提供優惠的收購價錢,但遲遲未有落實。同時長江實業已收購物業多年,不斷與兄長吳九談判,向他承諾如他儘早賣屋,可獲更理想的價錢。吳九有感重建遙遙無期,自己身體轉差,子女又已長大,最後決定賣屋給長江,以220萬元成交。賣屋談判由吳九經手,吳瑞武聽從兄長的意見,只負責在交易時簽字。賣屋時吳瑞武已搬入深井,他在衙前圍居住至母親離世,不用照顧老母後便遷離。對於賣祖屋他沒有不捨,長江採取「買一間拆一間」辦法,全村凌亂不堪,難以保留原貌。




標題 出售衙前圍祖屋的經過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7分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11
對近年衙前圍重建的感受

吳瑞武自小在衙前圍長大,直至2000年遷出,他認為清拆勢在必行,對衙前圍未有深刻的懷念。重建計劃拖延了20多年,他對此已感到麻木;兄弟姐妹又早已搬走,沒有令他留戀的理由。吳瑞武現時仍離不開衙前圍,經常回村關注家族事務,他感嘆族人無錢無勢,守不住太公的產業,連至德公立學校隨時被政府收回。吳瑞武贊成保留衙前圍的部份村屋,讓村民重拾生活記憶。他至今仍對村屋的石碓記憶猶新,大多建在樓梯底以節省空間,村民割禾回家後樁米為穀粒脫殼,踏石碓時發出「呯嘭」的聲音。昔日石鼓壟村家家戶戶有石碓,衙前圍只有少數村屋造了石碓。他慨嘆可能因年代久遠,今天村民已對鄉村生活沒有感覺了,家鄉日益淪落。但他認為將衙前圍列為古蹟並不可行,因村民需要賠償金改善生活,列為古蹟雖可保存衙前圍的聲譽,但對村民的意義不大。 




標題 對近年衙前圍重建的感受
日期 17/04/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7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SM9-SEG-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