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針織業的北移和沒落、兩次內地設廠的失敗(一)

195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紡織業一路上揚,1997年後開始沒落。政府加強勞工福利,例如限制女工的工時,規定女工不准在廠留夜,區坤祥的工廠24小時運作,全部聘用男工。他又認為政府對小廠家支援不足,中小型企業貸款額過低,還款期短,無濟於事。現時9成的本地製衣廠已北移內地,當地有充足勞工,成衣產量大量。染廠近年亦受制於排污環保條例,經營更見艱苦,大部份隨製衣廠北移。
留守本地的染廠大多規模小,技術水平倒退至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山寨形式,漂染產品不合乎規格,加上價錢不低,經營甚為困難。區坤祥將大部份布料運往內地漂染,偶爾才在港作少量漂染。北移的製衣廠如要運港產布料上內地漂染,進出口限制和手續複雜,製衣廠要領取「關簿」(海關手冊的俗稱),上列布種和數量。領關簿的手續麻煩,怕麻煩的製衣廠乾脆請當地的針織廠和染廠合作,削減本港針織廠的生意。1997年本地針織業衰落,1999年區坤祥的工廠開始虧蝕,他估計現時本地運作的針織廠不足20間,較全盛時期減少95%。現時區坤祥的針織廠只接本地訂單。
隨着本地的製衣廠和染廠北移,1990年代區坤祥先後兩次往內地開廠,均以失敗告終。1990年在行家介紹下,他與中山的企業單位合辦針織廠,但由始至終不是個人包辦,經營並不理想,曾出現帳目問題,兩年後感不划算而放棄。中山設廠失敗數年後,區坤祥再接再勵,以獨資形式在佛山張槎開廠,當地有大量小型針織廠聚集,他將香港廠房的半數機器北移,中港兩地同時投產。約4、5年後因感不能與內地的針織同行競爭,最後放棄經營佛山廠,他估計在內地發展的針織廠家只有30%成功。
內地針織廠林立,區坤祥的製衣廠客戶北移後,未必與他繼續合作。北移的港資針織廠不信任內地師傅,大多派赴香港師傅駐廠,工資超過1萬元,而內地師傅只需1千餘元。此外,港人在內地設廠面臨不少限制,要請專人處理消防、報表等手續,令生產成本不能降低,競爭力不及內地個體戶工廠。雖然香港針織老行家較有經驗,明白客戶要求,織布品質較內地的同業為佳,但大部份製衣廠只著重價錢,因內地廠價錢很低,扣除次貨的問題,依然有利可圖,製衣廠都選擇向內地布廠落單。區坤祥認為香港針織業現時唯一優勢是輸港棉紗可退稅,因此本地胚布較內地便宜,惟本地缺少染廠及製衣廠配合。他認為若政策和經營環境不變,本地針織業前景不樂觀。

受訪者
公司 日新織業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1分2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ACC-SEG-014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