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海外發展: 接IBM生意和成立工程部

1970年代中期,依利電腦配件有限公司發展海外市場。當年全球最大線路板生產商國際商業機器在台灣設國際採購部,從遠東地區搜購電子零配件,減低總公司生產成本。1975/76年,依利主動聯絡IBM的IPO,送上數十件線路板貨辦,並交代貨價和貨期,IPO初步認可依利產品後,派部門經理來港巡視依利土瓜灣廠房,該位經理向蘇章盛讚揚依利產品:「I couldn't believe in such kind of building you can build up that kind of quality」,IBM自此成為依利密切伙伴。蘇章盛向IBM售貨時,可直接問對方的預算價格,IBM出價遠超依利的生產成本,雙方交易不用議價。隨後依利線路板開拓美國市場成功,客戶包括惠普和西門子。依利的線路板業務並非採取代工生產模式,這模式不適用於零配件生產,依利自行包辦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蘇章盛強調線路板的技術發展跟隨半導體。美國電子公司開發新產品後,供應線路板的依利同時要提升技術,自動追上市場水平。依利設有工程部,由蘇章盛親自領導實驗工作,在1970年代末開發電訊產品。
蘇章盛對技術興趣強烈,在客戶公司洽談訂單時,主動要求參觀客戶廠房,例如見識過洛歇的紅外線坦克,大開眼界,為依利發展帶來創新意念。蘇章盛認為,美國公司對技術轉移抱開放態度,除了機密軍用科技或研發中產品外,樂意與依利交流技術趨勢;後來美日電子技術競爭激烈,美國為防日本人偷取技術,禁止日本訪問者在廠房拍照。蘇章盛讚揚美國企業重視誠信,批准華人出任香港分公司的總經理,他對美資公司模式深表認同。依利創立時,是東南亞第一間印刷線路板廠;5至6年後有員工離職創業,開始面對本地競爭者。依利因早年發展迅速,數年內已成為業內老大哥,與客戶談判,在貨價和產品有選擇權,未受其他競爭者威脅。線路板生產是度身訂造,產值較低的PCB多由依利競爭者接單。1970年代,依利的市場分散,美國、歐州和東南亞各佔三分一,平衡風險。

受訪者
公司 依利安達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3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DAVIDSO-SEG-007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