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工業
最近瀏覽

簡介

廠商經營企業有多種策略,有些專向技術領域發展,或嘗試自行生產原料,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或改善機器的性能,提高生產效率。有些專向人事管理發展,跟工人、行家、供應商等保持緊密關係。有些則走市場路線,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以品牌推廣為主要的策略。「品牌公司」即以開發品牌為主要方針的企業,公司名字往往與牌子名字重疊。

 

傳統品牌廠商

香港製品以商標宣傳、建立獨特形象,並非新時代的現象。1920年代至戰後初期,香港主要工業有 食品、 中藥、棉紡、織造、電筒、膠鞋等,產品大多直接出口,為加強自家製品的知名度,部份廠商便以商標為製品命名,例如,中央紗廠出品的棉紗以紅雙喜牌、雙貓牌和富貴牌為商標;有廠商戰前推出多個商標,戰後挑選1至2個商標集中發展,例如,震歐線衫廠於1938年創辦,當時出產的線衫、內衣產品以「豬嘜」、「馬騮嘜」及「蜆嘜」等商標命名,1953年起震歐集中開發及推銷「雞仔嘜」及「金蜆牌」內衣。此外,亦有廠商以公司名稱為商標命名,如馮強膠鞋、維他奶、白花油、淘大醬油等。

我們訪問了幾位傳統品牌廠商,發現由第二代接棒後,即採用現代管理的策略,經營者不但保持傳統商標的市場位置,還要擴大宣傳推廣,令產品深入民心等。例如白花油創辦人與電影導演相熟,經常得到他們的協助,在電影中播出白花油的廣告牌。第二代經營者顏福偉在1980年代中加入公司後,針對年青人的口味做推廣宣傳,利用演唱會、運動項目、網上遊戲等活動,塑造白花油年輕活潑的形象。

另一些接棒人將祖傳商標的產品類型擴大,如雞仔嘜初時只有線衫和內衣,後來加入羊毛內衣,再而加開時裝系列;淘大除豉油外增加各種各樣的調味醬料,以適應消費市場的變化。新一代的廠商用現代管理方法,將產品開發與市場調查結合,以設計出符合市場口味的新產品。

 

戰後新興的品牌廠商

1950年代塑膠、五金、鐘表、製衣等行業興起,這些都是勞動密集型工業,廠商的發展方向是以廉價和效率,吸引出口訂單。1960年代中期代工生產模式開始流行,廠商從外國品牌公司接訂單,實行大量生產,只需符合生產要求和安全標準便可,毋須顧及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不注重發展品牌。

踏入1970年代,香港工業面對東南亞的競爭,有廠商選擇將生產線遷移至東南亞、非洲及中國內地等廉價地區,繼續以低成本維持競爭力。另有一些廠商嘗試走較高級的路線,生產品牌製品。不過,走品牌路線的廠商必須有一定實力,包括有充足資金和管理知識,方能成功推廣品牌。例如長江製衣第二代在1973年接班後,便代理推銷美國時裝品牌「威格」,最初一條無牌牛仔褲只賣10多元,縫上威格牌標籤後,售價升至30多元。1977年長江考慮到西裝門市銷情理想,更自創帶濃厚法國風格的「馬獅龍」品牌,迎給本地社會的崇洋口味。

 

直接與間接的銷售途徑

香港是本地品牌廠商的重要市場,廠商需要有效的零售途徑,向本地消費者促銷。部份廠商直接經營零售,開設門市店舖,例如1960年代淘大設有「三大支店」,位於九龍城、軒尼詩道和彌敦道,售賣淘大的出產豉油、糖薑和罐頭。部份廠商則透過經銷商分銷產品,例如白花油以大昌華嘉為本地的獨家經銷商,由該公司向各銷售點分發產品,計有藥房、超市、便利店等,簡化銷售程序。

此外,亦有較傳統的廠商派推銷員(有時是資深員工、有時是東主的下一代)向零售商促銷,例如中南鐘表早在1950年代已聘請推銷員,採用行街推銷辦法,請手表店以賒帳方式買斷來貨,貨品即使滯銷,零售店亦不能退貨,但可與中南商討減價。中南第二代經營者莊學海求學時,曾在公司做暑期工,跟推銷員提着重達30磅的皮喼,到全港零售店推銷,從旁學習溝通技巧。當時推銷員要以抽煙、講馬經、飲茶等社交活動與零售店建立關係,甚至請店東和員工旅遊。

 

推廣品牌的手法

為開拓本地市場,廠商花很多功夫在推廣宣傳方面,從戰後至1970年代初,工展會是廠商的重要推廣平台,耗費巨資籌備每屆工展。例如淘大的攤位富有特色,曾獲大會攤位設計獎,公司更在外招聘人選參與工展小姐。淘大廣告部是籌備攤位的主要部門,職員大多數從廣告專業出身,負責設計工展攤位,另僱用專門的廣告公司擬定宣傳策略。

此外,廠商亦透過報章、電台、電視廣告,或在大廈外牆、電車、巴士車身塗上廣告宣傳產品,近年流行的手法是贊助電視節目或慈善活動等。不要以為用代言人是新招數,白花油創辦人在1960年代已邀請紅星宣傳,如當年17歲的鄧麗君便被邀請從台灣來香港推銷白花油,並曾在工展會當選白花油的慈善皇后。中南鐘表曾在電車、雜誌、戲院、電台、電視等賣廣告,更邀請過林子祥拍電視廣告,當時廣告對白深入民心:「遲唔會遲,早唔會早,戴表戴樂都,時間啱啱好」。

品牌公司以零售為主要的發展策略,直接面向最終消費者,可說是別樹一幟的廠商,甚至有條件自成一個行業。雖然品牌產品是一條新出路,但宣傳推廣花費不菲,回報亦無保證,本地廠商大多不願冒險,寧可選擇穩守代工生產這條老路。有老牌廠商認為傳統商標代表產品有口啤、信譽可靠,新一代管理人刻意將老品牌與懷舊品味掛勾,一方面留住舊客源,另一方面吸引追求高質素的新客群,難怪成功的品牌大多是久經歷練的老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