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

薄扶林舞火龙的历史
位于香港岛南区的薄扶林村,有超过二百年的历史。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了「依山傍涧,结构颇雅」的村落——「薄凫(音扶)林」。
村民相传,薄扶林舞火龙的习俗,源于十九世纪末在薄扶林一带发生的一场瘟疫。当时村民相信香火能袪灾除病,净化村落,而龙又是祥瑞的象征,便以禾草扎成龙的形态,龙身插满燃点的香枝,巡游全村,为村民祈求平安。瘟疫最终退去,而舞火龙的习俗则被保留下来。虽然大型舞火龙活动曾在1970年代中断,但根据村民忆述,村内部分地方仍然维持小规模的舞火龙。近年村民积极传承和推广,除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日晚上的舞火龙外,亦恢復在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夕举行舞火龙的传统,舞火龙习俗逐渐成为具组织和规模的节庆活动。
薄扶林舞火龙的历史
位于香港岛南区的薄扶林村,有超过二百年的历史。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了「依山傍涧,结构颇雅」的村落——「薄凫(音扶)林」。
村民相传,薄扶林舞火龙的习俗,源于十九世纪末在薄扶林一带发生的一场瘟疫。当时村民相信香火能袪灾除病,净化村落,而龙又是祥瑞的象征,便以禾草扎成龙的形态,龙身插满燃点的香枝,巡游全村,为村民祈求平安。瘟疫最终退去,而舞火龙的习俗则被保留下来。虽然大型舞火龙活动曾在1970年代中断,但根据村民忆述,村内部分地方仍然维持小规模的舞火龙。近年村民积极传承和推广,除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日晚上的舞火龙外,亦恢復在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夕举行舞火龙的传统,舞火龙习俗逐渐成为具组织和规模的节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