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40 項結果,共26066項結果 , 0.073s
縮小搜索條件 |
|
郭桂琼有3個女兒和2個兒子。長女和二女的中學派位不理想,分別被派往坪州和元朗,沒有入讀日校中學,白天到製衣廠上班,晚上讀夜中學,學校都由女兒自選。長女12、13歲已入紅棉製衣廠上班,每天8點多回廠拿貨物,9點才正式開工,工廠規定9點開總電掣。當年未有童工限制,長女收入與成人無異,因鈒骨的崗位不多,郭桂琼主張女兒做車位,專攻拉褲頭、車拉鏈等收入較高的工序。指導工蔡姑娘知道郭桂琼與廠長許先生相熟,悉心教授她長女手藝,郭桂琼感謝蔡姑娘,蔡姑娘後來離職開廠,郭桂琼替她炒更。長女6點下班後返夜學,完成預科和大學後,任職幼稚園教師,隨後與丈夫在內地開製衣廠。二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4-02
1964年至1967年期間郭桂琼負起家庭生活重擔,入盤利製衣廠初期她日薪是1元多,後來升至每期工資110至120元,每半個月為一期。因生活成本較低,例如租金只是數十元,她勉強可應付日常開支。她將每月第一期糧分兩份,一份作伙食,一份作交租;第二期糧又分兩份,一份是伙食、一份是兒子學費。1967年她離開盤利,當時第四女出生,又正值六七暴動,生活艱難。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4-02
紅棉製衣廠由前盤利製衣廠的廠長許先生創辦,在新碼頭街的一座工廠大廈的九樓開業,鄰近九龍城碼頭和偉恆昌新邨,廠房只有盤利的一半,設有人手操作的舊式升降機,同座的二樓和三樓有些塑膠廠。紅棉的部門有裁床、查衫、車間、打鈕門、包裝、熨部等,車間有4至5個鈒骨位和8至10個車位。包裝部以男工為主,要做入箱等體力勞動,有一名工頭管轄。熨部亦如同一般製衣廠,全由男工包辦。郭桂琼在盤利鈒骨部工作時認識的10姐妹中,有2至3人後來到紅棉工作,其中1位姐妹的丈夫是水電師傅,許先生開廠時曾替他裝修,這位姐妹介紹郭桂琼入紅棉,後來她要替丈夫看舖而離開。紅棉生產時興的牛仔褲,在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4-02
郭桂琼離開紅棉製衣廠後,到美詩製衣廠做鈒骨包工。美詩位於九龍城道機場隧道入口處,位於東南工業大廈旁的一座廠廈,十分接近牛房。美詩在大廈頂樓(十二樓)和天台設廠,天台既是貨倉,亦是裁床、熨衫、起辦的地方。美詩生產女裝恤衫,廠內有3部鈒骨車,郭桂琼入職時指導工請他做包工,她跟廠方議價鈒每條骨收1毫。當時女兒放學後亦曾幫忙鈒肩貼,以每打1毫賺零用錢。美詩是一間細廠,約只有400呎,設8至10個車位,有1個打鈕門兼釘鈕工人,工廠自行接單,很少外發工序。郭桂琼在土瓜灣工作1年多後,美詩搬往荔枝角的香港工業中心八樓,原班人手都轉往荔枝角,廠房略微擴展至500至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4-02
廖桂英的母親和很多親戚都在興華電池廠工作,而她和丈夫亦在廠內認識。丈夫在興華擔任師傅前,曾在藥房工作,剛好廖桂英的母親亦在藥房工作,因此兩人便有相識的機會。兩人當時一起去旅行,閒時又到油麻地的廣智戲院看工餘場。當時興華的廠房仍在旺角,他們經常在下班後,一起由旺角走路到油麻地看戲。另外,他們有時更從旺角步行到荔園遊玩。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09
陸流英在鷹揚街居住數十年,她認為鄰舍關係不錯。她為人坦白和善於助人,很易與鄰居混熟。丈夫曾出任鷹揚街14-16號、鵬程街13-15號的互助委員會主席約20年,直至2003年才辭任(兩座樓的居民共用一條樓梯上落)。當時陸流英健康欠佳,便勸丈夫辭職。互委會由對面的鄰居接手,管理更為完善。「互委會」不算是正式名稱,跟今天的業主立案法團亦不同。丈夫為人熱心,義務替安裝大廈的樓梯燈和鐵閘,因此被鄰居推選為主席。陸流英沒有正式職銜,居民都稱她「胡太」,她主要替丈夫收錢和管數,例如逐戶收取樓梯燈的電費,再將電費單貼在二樓樓梯,以示帳目清晰。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08
戰前吳成達祖只有一位司理,由他全權決定批地出租之事,並保管嘗產記錄和收租簿。吳氏租了不少田地給工廠,例如醬園、牛皮廠,批租期一般是10年;工廠很少拖欠租金,收租過程順利。司理包辦所有租務,負責簽字批租和決定租金,每年要向祖堂交一筆款項,收租後的餘款歸本人,司理可算是一個肥缺。每年正月初七長輩齊集祠堂,討論當年的嘗產管理,開會時經常打架,大家爭着做司理。當年吳氏不少的地段廉租批出,司理不太計較租金,只求大量批租。
- 口述歷史檔案庫
和平後吳全恭做小生意,在黃大仙和鑽石山的菜地建屋仔出售。當時大陸人走難來香港,住屋需求增加。全恭因家族的農地被徵收,他找相熟的田主租地,不少是沙埔和衙前圍等鄰近村落的鄉民,他又透過其他人介紹租地。全恭與田主打租約,租期不限,直至政府要收地。農地年租數十元,逐年收租,可分期繳納,他建屋前另向受影響的農民賠青苗費。他租了10多塊農地,平均每塊1千多呎,可建兩間屋仔,每間約400呎,長闊各20呎,兩房一廳。屋仔是單層瓦頂屋,麻石牆身。他找相熟的泥水、鬥木等散工建屋,各類師傅負責不同工序,建屋成本約1千多元,每間屋可賣3、4千元。全恭的生意不錯,買家是較有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8-16
日治時期吳瑞武家族搬入衙前圍,向吳渭池買入四巷村屋,業權人是吳瑞武兄弟。兄弟婚後遷出,各自在圍內租屋,母親仍住這間屋。土地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收購時,計劃在衙前圍原址重建大廈,向業主提議「拆一屋補兩層」,每層400呎,村民暫獲安置往沙田,待重建後搬回衙前圍。當時鄉長認為香港政府有另外的藍圖,加上補償額太低,最後沒有答應。
其後市區重建局提出收購,原居民獲提供優惠的收購價錢,但遲遲未有落實。同時長江實業已收購物業多年,不斷與兄長吳九談判,向他承諾如他儘早賣屋,可獲更理想的價錢。吳九有感重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4-17
吳博剛在1951年出生,懂事時已在九龍城居住。據說戰前剛博家在衙前圍有兩間屋,與吳展鴻家的房屋庇鄰,兩間屋在日治時期賣出;家族另有不少田地出租,但因長輩坐吃山崩,田產漸漸失去了。博剛祖父在皇仁書院讀書,畢業後沒有工作,靠收地租、耕田和養豬過活。祖父算是兩手悠悠的「二世祖」,祖母負擔全部家事和農活。祖父先後娶妻4名,每次再娶都是前妻過世後續弦。第一位太太生博剛的大姑媽、二姑媽和大伯;第二位太太姓陳,南丫島人,生博剛的三姑媽。第三位太太姓王/黃,井欄樹人,生博剛的父親,是博剛的正式祖母。第四位太太生博剛的兩位叔父和兩位姑姐,博剛比他大叔父年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