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50 項結果,共26066項結果 , 0.043s
縮小搜索條件
找到相关结果约 26066条,用时0.043秒
祖父先後娶過4名妻子續弦。第一位太太生博剛的大姑媽、二姑媽和大伯;第二位太太姓陳,南丫島人,生博剛的三姑媽。第三位太太姓王/黃,井欄樹人,生博剛的父親,是博剛的正式祖母。第四位太太生博剛的兩位叔父和兩位姑姐,叔父比博剛還年幼1歲。博剛大伯在九龍華仁書院畢業,任職警察部的翻譯(俗稱「師爺」)。大伯有兩位太太,首位太太生一子三女;第二位太太住在錦田,生一子二女,當地亦有一條「吳家村」。大伯與首位太太結婚後住旺角西菜洋街。堂兄小學畢業後輟學,後來加入警察部,退休後移民美國。博剛見過大伯第二位太太的兩個女兒,她們曾到衙前圍參觀打醮,跟其他叔伯見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6-22
吳志榮記憶始於日治時期,戰前村民大多出海或務農,但他不知道祖父的生計,印象中父親亦從未有一份正職工作。志榮不知道祖母身世,但村民都知她很早已守寡;叔父則在日治時期已離世。志榮母親是客家人,從沙田黃泥頭村嫁入衙前圍,應是奉父母之命與父親成婚,村內姓蔡、姓鄺的女性亦從沙田各村嫁入。父親應該曾在祠堂上過幾年的卜卜齋,中文程度不錯,吳志榮有感父親唯一對他的幫助,就是教他讀通勝中的《增廣賢文》,其中的教誨令他一生受用。父親雖沒有正職,但他口才了得,負責對外交涉,跟當年華民政務司署的首席助理司憲陳樹青相熟。父親間中亦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4-26
3巷尾的屋當廚房用,以泥磚間成密封的牆。廚房早期燒柴,後改用火水,廚房的門是對掩門,家人在門後洗澡。3巷和5巷的屋有閣仔,3巷屋的閣仔放雜物,父母睡樓下的房間。吳耀輝三兄弟和祖母住5巷的屋,三兄弟睡在閣仔,祖母睡在樓下;姑姐回村居住時,祖母睡閣仔的床,三兄弟打地鋪。三間祖屋沒有廁所,吳耀輝大多到東頭邨徙置區的公廁大小便,屋內有糞缸,每晚有人上門倒夜香。全家在3巷的大屋食飯,飯菜後3巷尾的廚房送過來。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11-02
吳超瀛祖父幼時務農,讀書不多,其後出洋行船,在開往紐約的客輪上做廚工。祖父娶妻兩名,正室生超瀛的父親和二叔;妾待是鄉村婦女,生三叔和四叔。超瀛出生時祖父和正室已逝,妾待已70、80歲,超瀛以「婆婆」稱呼她。 父親生於1910年代,畢生好學不倦,中學時就讀喇沙書院,後入讀本地的師範學院,在師範肄業時認識妻子,兩人日後都成為教師。超瀛的母親祖籍湖南,在她祖父一代已來港定居,母親及3名舅父在香港出生。母親家境不俗,超瀛有兩位舅父任職恒生銀行的經理。吳超瀛父母育有四子三女,他排名第六,有三兄、二姐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3-26
吳超瀛家搬到跑馬地後,主要靠他父親跟衙前圍村維持聯繫,每逢農歷新年、清明、重陽和天后誕,全家都返村過節。超瀛認為在衙前圍最開心的日子是農歷新年,每逢初二或初三他隨父親回村過年,跟三叔、四叔、阿婆、金妹、村長等長輩拜年。當年父親與族人團拜,超瀛與兄弟則自行玩樂,在村前空地放炮仗,買各式各樣的玩具,又找相熟的人家逗利是。村民過年時裝修住屋,有些住戶煎年糕和蘿蔔糕。超瀛與家人清早入村,逗留約一小時後便離開。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3-26
吳瑞武自小在衙前圍長大,直至2000年遷出,他認為清拆勢在必行,對衙前圍未有深刻的懷念。重建計劃拖延了20多年,他對此已感到麻木;兄弟姐妹又早已搬走,沒有令他留戀的理由。吳瑞武現時仍離不開衙前圍,經常回村關注家族事務,他感嘆族人無錢無勢,守不住太公的產業,連至德公立學校隨時被政府收回。吳瑞武贊成保留衙前圍的部份村屋,讓村民重拾生活記憶。他至今仍對村屋的石碓記憶猶新,大多建在樓梯底以節省空間,村民割禾回家後樁米為穀粒脫殼,踏石碓時發出「呯嘭」的聲音。昔日石鼓壟村家家戶戶有石碓,衙前圍只有少數村屋造了石碓。他慨嘆可能因年代久遠,今天村民已對鄉村生活沒有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4-17
自l962年起 (編按:應為1957年) 何煥在街邊擺檔,沒有固定的檔口,至今擺檔已50年。起初他只賣木瓜,後來木瓜貨源短缺,陳元記(編按:譯音)的「大頭仔」建議他賣菜,自此他便改行從事蔬菜批發,做了10多年,養活了一家包括母親、弟弟、妻子及4個子女,還有妻子的外家。他慨嘆舊日連買鹽的錢也沒有,但後來已有能力買屋。後來菜欄搬了 (編按:由西環搬至長沙灣),他又再次賣水果,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生意興旺,需要聘請伙記幫忙,賺到的錢也接濟鄉里。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6-19
吳鴻安認為戰前在踎前的生活豐足和無憂,家庭較一般村民優越。父親在踎前擁有大遍田地,曾向羅三記醬園出租;除了在踎前的家族大屋外,他名下另有3、4間屋出租,整體家境較一般村民為佳。他曾在踎前度過中秋、端午、農曆新年等節慶,過年時家家戶戶炒米餅、蒸年糕、煮煎堆。他在踎前居住時年紀尚小,很外外出玩樂,較年長的小童則上山捉金絲貓,或到山坑嬉水。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5-16
吳鴻安婚後育有一女兩子,子女都沒有在衙前圍居住,但吳鴻安告訴他們祖先來自衙前圍,子女有空必定回村祭祖,以及參加天后誕等節慶。吳鴻安承認自己對衙前圍很有歸屬感,他與同房的吳少洪親手維葺祠堂。現時他雖住荃灣,亦經常回村與叔伯聊天,這比逗留在家更開心。昔日他在打鼓嶺道居住,這是父母的決定。母親不想回衙前圍租屋,因為人家的祖先在屋內過身,她總是有些避忌。但自己的祖屋便不能迴避了,吳鴻安的曾曾祖父、曾祖父和祖父都在祖屋去世。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5-16
何煥27歲時開始做水果小販,他在油麻地果欄入貨,取貨後在街上開檔擺賣。後來他搬到衙前圍擺賣,當時正值國民黨暴動之際,鄉公所要求他每日交約1元的費用,約1975年鄉長首次要求他繳交20元月租,後期逐步加至80元、200元。在第一位向他收租的鄉長去世後,繼任鄉長要求加租至700元,另加300元香油錢。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6-19
首頁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