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0 項結果,共2603項結果 , 0.025s
縮小搜索條件
資料類別:聲音 

找到相关结果约 2603条,用时0.025秒
是曲初見於明萬曆年間刊行之《松絃館琴譜》(1614),以後傳習不衰。曲雖短,然幽靜安閒,當味其良夜操琴喜悅自在之心境,則其趣自見。《天聞閣琴譜》(1876)嘗解其曲意為「當天高氣爽月朗星輝,可以彈琴、味道、飲酒、賦詩。」可謂得之。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何穎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樂松」琴(絲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是曲〈洞庭秋思〉由蘇思棣打譜。本譜初見於《西麓堂琴統》(1549)。《悟雪山房琴譜》(1836)載方潮聽《洞庭秋思》詩云:「曾放扁舟泝楚天,清猿淚竹思淒然;廿年夢裏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絃。」此曲錄音版本據《大還閣琴譜》(1673),由蘇思棣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逍遙」琴(絲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是曲初刊於《龍吟觀琴譜》(1799),或云由山東民歌改編而成,自刊《梅庵琴譜》(1931)後,流傳甚廣。是次演奏錄音乃據《梅庵琴譜》(1931),由袁賜弟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宣和式琴(絲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據裴介卿傳譜,由鍾兆燊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神奇秘譜》:「是曲者,亦云郭楚望所作。志在駕扁舟於五湖,棄功名如遺芥,載風月而播弄雲水,渺世事之若浮漚,道弘今古,心合太虛,其趣也若是。」此曲錄音版本乃據《神奇秘譜》(1425),由劉楚華打譜及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混沌」琴(絲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此為「香江琴緣」講座系列第一講〈古琴製作及漆工藝〉的錄音版本,講者包括蘇思棣和何振華。琴的主要原材是木和漆——天然的漆樹汁液。木料的選擇和斲製的配合,是影響琴器好壞的重要因素,漆層不僅有助音色,更可保護古琴千年以上。講者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木、漆技藝,與數百年前古籍所載的無異,願與大家分享其中奧妙。
  • 香江琴緣
  • 2013-12-15
〈良宵引〉一曲初見於虞山派嚴澂的《松絃館琴譜》(1614),其曲小而氣度安閑,其中實音、虛音相間,比早期琴曲更着重以左手的「吟、猱、綽、注」表達內容,是明清時期「聲少韻多」琴曲的例子。此琴曲錄音摘自《管平湖古琴曲集》,由管平湖彈奏。
  • 香江琴緣
  • 1995年
此為「香江琴緣」講座系列第二講〈古琴絃的製作及物理性質〉的錄音版本,講者包括黃樹志、謝俊仁和黃振豐。古今彈琴人對琴絃皆「一絲不茍」,因好琴必須配好絃,彈奏才可以得心應手。講者研究琴絃多年,會向大家解釋傳統絲絃的製造方法,以及探討琴絃的物理性質對音色的影響。
  • 香江琴緣
  • 2013-12-21
首見於謝琳《太古遺音》(1511),以後有數種版本流傳,頗有差別,均據晉陶潛《歸去來辭》譜成,亦頗能表現原文之意趣。是次錄音版本乃據《真傳正宗琴譜》(1589),由唐雲海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高音喇叭」琴(鋼絃)。
  • 香江琴緣
  • 2013年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