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環珮
是曲據明朝琴譜《西麓堂琴統》(1549),由謝俊仁打譜(2013)。上一代琴人管平湖曾彈奏此曲的《風宣玄品》(1539)版本,張子謙則彈奏朱權(號臞仙)的《神奇秘譜》(1425)版本。是次演出版本來自《西麓堂琴統》,處理與前人稍有不同,由謝俊仁彈奏,所用之古琴為蔡昌壽、張順怡合斲的「松風寒」琴(絲絃)。此曲於《神奇秘譜》的題解如下:
「臞仙曰:是曲之趣也,若夜寒月白,雲淡星稀,琅風玲玲,玉露湛湛。凜若神遊於太羅,仙遊於玄館。鏘然鳴珂,鏗然戛玉,不見其人,但聞瓊琚珊珊而已。使人聞之,可以起思仙之志,有換骨超凡之想。苛非神仙中人,豈能識之?」
日期 | 2014年 |
人物 | 謝俊仁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40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天風環珮
是曲據明朝琴譜《西麓堂琴統》(1549),由謝俊仁打譜(2013)。上一代琴人管平湖曾彈奏此曲的《風宣玄品》(1539)版本,張子謙則彈奏朱權(號臞仙)的《神奇秘譜》(1425)版本。是次演出版本來自《西麓堂琴統》,處理與前人稍有不同,由謝俊仁彈奏,所用之古琴為蔡昌壽、張順怡合斲的「松風寒」琴(絲絃)。此曲於《神奇秘譜》的題解如下:
「臞仙曰:是曲之趣也,若夜寒月白,雲淡星稀,琅風玲玲,玉露湛湛。凜若神遊於太羅,仙遊於玄館。鏘然鳴珂,鏗然戛玉,不見其人,但聞瓊琚珊珊而已。使人聞之,可以起思仙之志,有換骨超凡之想。苛非神仙中人,豈能識之?」
日期 | 2014年 |
資料類別 | 聲音 |
人物 | 謝俊仁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40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天風環珮
是曲據明朝琴譜《西麓堂琴統》(1549),由謝俊仁打譜(2013)。上一代琴人管平湖曾彈奏此曲的《風宣玄品》(1539)版本,張子謙則彈奏朱權(號臞仙)的《神奇秘譜》(1425)版本。是次演出版本來自《西麓堂琴統》,處理與前人稍有不同,由謝俊仁彈奏,所用之古琴為蔡昌壽、張順怡合斲的「松風寒」琴(絲絃)。此曲於《神奇秘譜》的題解如下:
「臞仙曰:是曲之趣也,若夜寒月白,雲淡星稀,琅風玲玲,玉露湛湛。凜若神遊於太羅,仙遊於玄館。鏘然鳴珂,鏗然戛玉,不見其人,但聞瓊琚珊珊而已。使人聞之,可以起思仙之志,有換骨超凡之想。苛非神仙中人,豈能識之?」
日期 | 2014年 |
人物 | 謝俊仁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40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天風環珮
上一代琴人管平湖曾彈奏此曲的《風宣玄品》(1539)版本,張子謙則彈奏朱權(號臞仙)的《神奇秘譜》(1425)版本。是次演出版本來自《西麓堂琴統》,處理與前人稍有不同,由謝俊仁彈奏,所用之古琴為蔡昌壽、張順怡合斲的「松風寒」琴(絲絃)。此曲於《神奇秘譜》的題解如下:
「臞仙曰:是曲之趣也,若夜寒月白,雲淡星稀,琅風玲玲,玉露湛湛。凜若神遊於太羅,仙遊於玄館。鏘然鳴珂,鏗然戛玉,不見其人,但聞瓊琚珊珊而已。使人聞之,可以起思仙之志,有換骨超凡之想。苛非神仙中人,豈能識之?」
訪談日期 | 日期 | 2014年 |
人物 | 謝俊仁 | |
資料類別 | 聲音 | |
特藏 | 香江琴緣 |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40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天風環珮
是曲據明朝琴譜《西麓堂琴統》(1549),由謝俊仁打譜(2013)。上一代琴人管平湖曾彈奏此曲的《風宣玄品》(1539)版本,張子謙則彈奏朱權(號臞仙)的《神奇秘譜》(1425)版本。是次演出版本來自《西麓堂琴統》,處理與前人稍有不同,由謝俊仁彈奏,所用之古琴為蔡昌壽、張順怡合斲的「松風寒」琴(絲絃)。此曲於《神奇秘譜》的題解如下:
「臞仙曰:是曲之趣也,若夜寒月白,雲淡星稀,琅風玲玲,玉露湛湛。凜若神遊於太羅,仙遊於玄館。鏘然鳴珂,鏗然戛玉,不見其人,但聞瓊琚珊珊而已。使人聞之,可以起思仙之志,有換骨超凡之想。苛非神仙中人,豈能識之?」
受訪者 | 謝俊仁 |
日期 | 2014年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香江琴緣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40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
天風環珮
是曲據明朝琴譜《西麓堂琴統》(1549),由謝俊仁打譜(2013)。上一代琴人管平湖曾彈奏此曲的《風宣玄品》(1539)版本,張子謙則彈奏朱權(號臞仙)的《神奇秘譜》(1425)版本。是次演出版本來自《西麓堂琴統》,處理與前人稍有不同,由謝俊仁彈奏,所用之古琴為蔡昌壽、張順怡合斲的「松風寒」琴(絲絃)。此曲於《神奇秘譜》的題解如下:
「臞仙曰:是曲之趣也,若夜寒月白,雲淡星稀,琅風玲玲,玉露湛湛。凜若神遊於太羅,仙遊於玄館。鏘然鳴珂,鏗然戛玉,不見其人,但聞瓊琚珊珊而已。使人聞之,可以起思仙之志,有換骨超凡之想。苛非神仙中人,豈能識之?」
日期 | 2014年 |
資料類別 | 聲音 |
人物 | 謝俊仁 |
資料來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儲存地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
授權說明 | 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允許香港記憶使用 |
登錄號碼 | lcs-hkqs-0240 |
梧葉舞秋風
〈梧葉舞秋風〉是清初作品,初刊於《琴學心聲》(1664)。作者莊臻風,字蝶庵,一生創作琴曲十四首,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後世流傳最廣。樂曲通過寫秋風蕭索、梧葉凋零之景,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懷。全曲旋律細緻曲折,疏密呼應,寫秋風蕭颯,靜聽桐葉搖落之意。樂曲雖短,但餘味無窮。此琴曲錄音版本,據慶瑞琴譜,由容克智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鏗爾」琴(鋼絃)。陽關三疊
是曲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由唐代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發展而成,其後版本甚多,長短不一。是次版本出自蔡德允《愔愔室琴譜》(2000),由吳英卉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松濤」琴(人造纖維絃)。全曲先緩後緊,激動處轉作散板,最後以輕緩之泛音作結,彷彿送別時之心情變化。平沙落雁(節錄)
是曲作者傳說不一,樂譜則初見於明末琴譜,是近三百年最廣泛流傳的琴曲,後衍變成多種彈法,不同譜本累積有二百多種。《天聞閣琴譜》(1876)解題說:「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此曲錄音版本乃據《蕉庵琴譜》(1868),由蕭日桐彈奏,所用古琴為其斲製的仲尼式琴(絲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