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Hong Kong CemeteryIntroduction
特藏紅毛墳場簡介
簡介

 
《倫敦新聞畫報》早期一幅描繪墳場和馬場的插圖(1866年5月)

香港墳場於1845年啟用。當時,跑馬地遠離市鎮,蚊蟲為患,被認為不適合建房居住。香港第一批墳墓比香港墳場更早出現。位於灣仔的香港最早期墳場在1889年關閉,該處的墳墓於同年被遷往跑馬地。最先發現的碑石屬於Benjamin Fox少尉的墳墓。在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這名少尉在英軍進攻廣東城牆時受傷,並於1841年5月25日不治。香港墳場是百多年前所有新教徒和獨立教會教徒的安息地。香港墳場環境清幽,其歷史發人深省;更重要的是,此墳場還能為研究香港傳統的學生和對歷史、社會學、系譜學及建築學感興趣的人士提供重要資料。


成立數據庫的目的

實地搜集資料殊不容易,除了要忍受酷熱的天氣和蚊叮之外,廣闊崎嶇的墳地更分佈有七千多個墳墓,要從中找到要搜集資料的對象頗費周章。建立這個數據庫後,學生將首次可以輕易查閱這些重要的歷史資料,在相關領域工作的人士也可以對照碑文和附註的額外資料,以便就香港的社會、文化和建築傳統進行多方面的研究。


數據庫提供的資料類別
  1. 提供寶貴資料,反映嬰兒夭折率的變化、不同社會階層人士在不同時期的死亡年齡,以及當時社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

  2. 香港墳場紀錄顯示了哪些階層人士安葬於或並無安葬於該墳場,這是有重要意義的。例如,墳場安葬名單上並無香港總督及其家人、商人或高級公務員,這反映他們生病時或退休後,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負擔返回祖國的旅費。同樣,早期一些較貧窮的白人(例如海員、警員或較低級英軍人員)並無安葬於香港墳場,這顯示他們無能力負擔設立墓石的費用,只能安葬於貧民墳場,並僅用有編號的石頭作為標記。這些情況顯示,在首三十年(1845年至1875年)設立的墓墳所埋葬的主要是中產階級各層人士。

  3. 數據庫還顯示,對於香港能夠發展成為今天欣欣向榮和聲譽日隆的國際都市,香港當時的一些少數群體功不可沒。這些少數群體包括安葬在香港墳場的228名德國人、107名美國人、246蘇格蘭人和460名日本人。此外,香港曾經是不少難民的家,包括因為十月革命而逃難到來的白俄羅斯人。現時,在香港墳場仍可以找108名俄羅斯人的墓石和墓碑。

  4. 有紀錄的墓碑最早可以追溯至香港開埠之初,最新的墳墓則距今不遠。墳墓當中埋葬着部分令香港踏上繁榮名聲之途的富人和名人,例如吉席保羅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何啟爵士及何東爵士。安葬於香港墳場的210名華人之中,有部分被稱為香港的開埠元老,也是孫中山先生家族的知名近親。例如,「香江六老」之中有兩位安息於此,分別是關元昌和溫清溪。除這兩位革命人物之外,曾在太平天國戰事及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廣州反清起義中作戰的洪春魁(1836年至1904年)以及香港重要的早期革命領袖、1901年在香港被慈禧太后派員暗殺身亡的楊衢雲亦安息於此。

  5. 數據庫將香港墳場內每個墳墓的照片存檔,所以也是不同時代建築潮流的寶貴資料來源。例如,從照片中可以看到1866年的墳墓採用線條隨意的簡約墓石,並在石上豎立十字架,但二十世紀初的墳墓卻以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為藍本,設計成庭園一般,讓人們在樹叢花間漫步。香港墳場也有十九世紀的哥德式墓碑。環顧全港各地,這種風格的墳墓唯有在香港墳場可見。碑文採用的字款、刻鑄在墓碑和墓石的符號、物料和不同形狀的墓石,全都反映出香港墳場一百五十年來建築風格的蛻變。
 


1880年代的香港墳場。照片由高添強提供


約於1910年印製的明信片展示出香港墳場一派庭園設計

總括來說,對於有興趣了解香港傳統的市民、學生和研究人員來說,這個數據庫為他們提供了有價值而省時的工具,讓他們能在不同方面加強研究和學習成果。

 

紅毛墳場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