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Imprint of the Heart: Artistic Journey of Huang XinboArtistic Journey of Huang XinboA First Probe into Humanity: The Embryonic Years (1933-1937)
特藏深刻人間:黃新波的藝術歷程黃新波的藝術歷程初嘗人間:萌芽期(1933-1937)
初嘗人間:萌芽期(1933-1937)

「這些作品,當然只不過一點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卻非先有這萌芽不可。這是極值得記念的。」

── 魯迅,《無名木刻集》序,1934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新興木刻運動與黃新波的木刻藝術同處於萌芽階段。魯迅(1881-1936)於1931年在上海發起新興木刻運動,主張以木刻版畫同情人民大眾的苦難,呼喚國民覺醒。這位富有現代意識的文學家、思想家兼藝術家,不忘民族傳統,對中國版畫發展有深刻的了解和承擔,藉引入西方版畫元素為中國版畫創立新的局面,因此,他把許多歐洲版畫作品介紹到中國。他亦倡議木刻由傳統的版畫形式,即從畫稿、刻版以至拓印三者分工,改為由一人完成的「創作版畫」,令創作及印製技巧能互相配合,提昇版畫藝術的內容及表現風格。

1930年,年少的黃新波考入台山縣立中學唸初中,他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熱衷於閱讀文藝和社會科學書刊。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後,他寫了大量詩歌和雜文投稿報刊,並參與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但亦因此被校方開除。1933年,往充滿文化氣息的上海升讀高中,並進入新亞學藝傳習所繪畫木刻系,自此奠定了他一生的藝術方向。

1934年,黃新波考進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素描、油畫及自修木刻。期間深受魯迅的思想影響,明白木刻在革命中產生的巨大力量。同年黃新波與同學劉峴合作出版《未名木刻選集》,當中他以「一工」為署名的作品《推》更被魯迅選輯入《木刻紀程》中,為中國新興木刻第一部選集的作品。魯迅還推薦他為葉紫的小說《豐收》作了十三幅插圖、為田軍小說《八月的鄉村》作封面,黃新波的藝術才華漸露鋒芒。

經魯迅的啟蒙和指導,黃新波認識了許多西方畫的風格和方法,包括「表現主義」、「象徵主義」及「新俄木刻」等。是年,他加入了「MK木刻研究社」,常與友人深入貧民之間,接觸勞動階層,以他們的形象和生活為木刻素材。黃新波早期的作品帶有許多西方畫家特別是蘇俄藝術家的影子。作品後來融和了墨西哥革命畫家利維拉(Diego Rivera,1886-1957)和奧羅茲科(José Clemente Orozco,1883-1949)等風格,造型變得粗獷樸厚並帶誇張變形,且富象徵性。他還喜歡美國版畫家肯特(Rockwell Kent,1882-1971)的作品,着眼於黑白對比的運用,突顯表現詩意與情調。

1935年,黃新波赴日本,接觸到日本許多經典的木刻作品,又用在日本購得的排刀試做木口木刻(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細,使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雕出細緻的綫條,可充份表現他那充滿詩意的創作。當中的作品包括《打擊侵略者》(1935)及《聶耳》(1935)等,充滿蘇聯式的版畫味道。1936年在上海參與「全國第二回木刻流動展覽會」,期間魯迅到場參觀,並與黃新波及其他木刻青年討論木刻藝術。10月19日,魯迅病逝,黃新波痛失良師,傷心不已,創作了《魯迅先生遺容》(1936)及《魯迅先生葬儀》(1936)以表哀思。正如黃新波在《路碑》自序中寫:「一見到中外的木刻,我就想到魯迅先生。導師逝去,我們的責任也更重大起來。」魯迅的逝世,進一步肯定黃新波的心志,就是以刻刀刻劃人間,喚起百姓革命的精神。



  • 《平凡的故事》連續畫

  • 《電網外》之一及葉紫小說集《豐收》插圖之五

  • 《打擊侵略者》

  • 《聶耳》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