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Imprint of the Heart: Artistic Journey of Huang XinboArtistic Journey of Huang XinboThe Patriotic Heart: The Sino-Japanese War Years (1937-1945)
特藏深刻人間:黃新波的藝術歷程黃新波的藝術歷程熱血人間:抗戰時期(1937-1945)
熱血人間:抗戰時期(1937-1945)

「木刻的從事者應該以最大的決心,最大的熱誠,團結起來用鮮艷的熱血塗在刀上,刻出被壓迫的民族的出路;使在木板上我們所慣見的飢餓,被迫害,被壓榨的臉顏,變成快樂的,健康的樣子。」

── 黃新波,《沉痛的哀思》,1936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侵略中國,抗日戰爭爆發,藝術成為團結群眾、宣傳抗戰救國的武器。1938年,黃新波任廣州《救亡日報》特約通訊員,同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在戰區政治部中負責宣傳和出版,以文字和繪畫團結人民,共同抗日救亡。他積極發揮所長,參與設計刊物封面和創作漫畫與宣傳畫。幾年間,隨着政治部的安排,他從廣東到廣西,一方面從事美術教育的工作,一方面在桂林領導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出版多部木刻刊物及籌劃展覽等,以藝術來喚起民族情緒,同抗外敵。

多年戰爭的離亂、人民流離的生活激發了黃新波的創作熱情。由於政治宣傳的需要,他的創作不限於版畫,他亦同時創作別的畫種如宣傳畫、漫畫等。而這時期完成的木刻多達200多幅,作品的藝術構思及技巧大為進步,逐漸擺脫歐洲及蘇聯版畫的影響,開始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黃新波被喻為「拿刻刀的詩人」,他嘗試把文學的意境灌注在畫面上,讓讀者思索畫中的形象並作出聯想和判斷。他所刻劃人物的形態,像是低語細訴或是激情呼號,使人沉思發生這些慘痛或不合理的事情的原因,亦同時給予受難者安慰。作品《他並沒有死去》(1941)就是紀念「皖南事變」中犧牲的同胞;畫面中強而有力的槍械伴着屍首羣中露出的腳掌,既表達悲憤之情,亦發揮着安魂曲的作用,撫慰死者。

「皖南事變」後,黃新波輾轉到了香港,參加中華全國漫畫家協會香港分會活動。1942年,香港淪陷,他携同妻子與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取道澳門及台山,流亡至桂林。其後黃新波與郁風、楊秋人等舉辦大型畫展「香港的受難」,以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流亡生活為主題,結果引起很大的迴響。作品《負薪》(1942)描寫的是他流亡期間為了節省買柴火的金錢,經常撿拾枯枝回家的情景。但黃新波形容作品並不只是描寫自己艱苦的生活,而是暗喻能點起火光帶給人間溫暖。在抗戰進入最艱苦的階段,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中,黃新波創作了木刻組畫《心曲》(1943)。黃新波沒有於作品中直接描繪當時戰爭的悲慘情況,相反,作品的畫面卻是和平寧靜而富詩意。黃新波希望以藝術來消除人間隔膜及融和友愛,運用詩的意境、充滿哲理的寓意描繪人民在抗戰時期的高尚情操,憧憬美好的未來與希望的願景。體現了他對木刻藝術所堅持的信念:「刻出被壓迫的民族的出路」。

1944年,廣西成為日軍的戰略目標之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再次流散,黃新波最終參加了英國東南亞盟軍心理作戰部。1945年抗戰勝利,黃新波回到香港,並擔任《華商報》記者,發表大量木刻和新聞報導,同時開始了油畫創作,嘗試以另一種藝術媒介繼續描畫人間。



  • 《沉默的戰鬥》連續畫之二十

  • 《淪陷區故事》連續畫之三

  • 《淪陷區故事》連續畫之八

  • 《他並沒有死去》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