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到中國內地的海上交通在第一之鴉片戰爭(1839-42)前並不頻繁,直到1870年代,西方商人社群才看到香港發展為商港的潛力,建議在香港水域興建燈塔。其實早在1867年,英國海軍測量師里德中校(Commander Reed)已找出三個興建燈塔的地點,包括在香港最東面的橫瀾島、在香港東面的南丫島及香港以南26海里外的蚊尾洲(Gap Rock)。

廣州在19世紀容量外商在有條件下進行貿易。圖為1891至1905年間廣東附近的原始燈塔。
1888年,中英雙方經過詳細討論和商議後達成協議,同意在蚊尾洲和橫瀾島兩個最佳選址興建燈塔,為香港港口亮燈導航。協議亦訂明兩座小島均屬於中國領土,不可用作其他用途。
蚊尾洲燈塔的訊號燈組件在瑞典製造,訊號燈離水平142呎。燈塔在1892年正式運作,可惜燈塔在三年後毀於一場風暴。

蚊尾洲燈塔

這張1873年繪製的地圖標示了香港水域中適合興建燈塔的地點。

廣州在19世紀容量外商在有條件下進行貿易。圖為1891至1905年間廣東附近的原始燈塔。
1888年,中英雙方經過詳細討論和商議後達成協議,同意在蚊尾洲和橫瀾島兩個最佳選址興建燈塔,為香港港口亮燈導航。協議亦訂明兩座小島均屬於中國領土,不可用作其他用途。
蚊尾洲燈塔的訊號燈組件在瑞典製造,訊號燈離水平142呎。燈塔在1892年正式運作,可惜燈塔在三年後毀於一場風暴。

蚊尾洲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