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出身於福華街的山寨針織廠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1 |
標題 | 福華街山寨針織廠的營運。住家製衣廠和正規製衣廠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2 |
小學時區坤祥在九龍塘蘭開夏道的宣道小學讀書,每日步行20多分鐘回校。當年他成績不佳,只有數學科合格。弟妹成績較好,自動自覺在閣仔做功課。區坤祥在父親的針織廠長大,自小對紡織機器有興趣,父親帶領徒弟修理機器時,他在旁幫忙及學習。中學時他已被安排到其他針織廠修理機器。童年他的消閒活動不多,平日在廠工作,間中才逛街和看戲。1950年代生活水平低,區坤祥在嘈吵的工廠門口睡覺,對噪音早已見怪不怪,有不少鄰居都睡在門口。他與不少鄰戶小孩結成好友,放學後一起踢膠波、拍公仔紙、彈波子、跳飛機等。父親的針織廠工時長,每星期7天工作,每天超過10小時,中途沒有休息。廠內沒有聘請女工,母親負責翻紗和看管機器,同時兼顧家務。由於母親長期駐廠幫工,父親下午3、4點有時帶同區坤祥,到茶餐廳與行家茶聚。早期山寨廠老闆和師傅喜歡在茶餐廳聚首,交流行業資訊,人多時可佔用2、3張餐枱。棉紗與織布行家的聚腳點不同,有各自光顧的茶餐廳。
1950年代福華街以3、4層的舊式唐樓為主,大廈不設電梯,各層混雜商住用途,沒有規劃。唐樓地下多作住宅用途,這與今天情況正相反。區坤祥認為前廠後居模式可節省生產成本。父親的針織廠與士多舖、米舖、製衣廠、染廠為鄰,樓上、樓下亦有不少山寨式製衣廠。唐樓大多是勞動階層,一個單位普遍由多伙人共住。福華街馬路邊有三輪車和單車停泊,但貨車和私家車不多。當年本地工業尚未起飛,深水埗工廠不多,政府的排污規劃不多。污水經污水渠直接排放。當年區坤祥未見污水流在福華街上,染廠用水量較少,一般只用小型染缸。
標題 | 深水埗的童年生活。福華街的居住環境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3 |
標題 | 戰後初年香港的針織廠和針織機器廠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4 |
1950年代針織廠最多設置機器50至60台。1950年代起本地針織業起飛,機器功能和產量不斷提升。區坤祥父親的山寨廠只有舊式機器,每24小時只能出產100多磅布料,現時一般針織機每24小時能產布1000磅以上。舊式機器沒有自動停機功能,要用人手關機,一般由一名工人看管一台機器,舊機的缺點是產量低、運行慢、人力需求大。昔日父親在山寨廠看管機器,需要人手更換紗線;母親操作翻紗機,將一綑綑的線紗由小線球打成大線球,以備父親安上織機織布。
山寨針織廠資本低,只能投資買機器,無力購買原料,經營模式是承接製衣廠的加工訂單,製衣廠向針織廠落單時,同時要提供棉紗。1950年代香港已有棉紗供應,位於青山道的香港紗廠是本地著名的紗廠。紗廠是高投資行業,廠房佔地廣。由於採購量低,小型製衣廠不會從本地紗廠直接買紗,一般經「花紗公司」入貨。花紗公司是紗廠的代理商,可將棉紗拆散成小批量出售。製衣廠採購棉紗後,交予小型布廠加工。父親的山寨廠出產針織布,可用作縫製運動衫、圓領T恤等有彈力的成衣。按織布技術而言,布料主要分成針織布和梭織布兩大類。梭織不用織針,梭織布沒有彈性,包括斜布、恤衫布、燈芯絨、牛仔布等。針織和梭織屬於兩種技術不同的手藝,所用的機器結構不同,由兩類師傅操作。
標題 | 1950年代的香港針織業。紡織業不同部門的聯繫: 紗廠、花紗公司、布廠和製衣廠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5 |
早年深水埗是香港的製衣業中心,集中了不少織廠、染廠和製衣廠,方便廠與廠之間流通原料和貨品。針織廠向區內製衣廠供應布料,送貨量如少至2、3匹,大多用單車送貨;若多至10匹,廠家會召三輪車服務,運送範圍可遠至大角咀。黃金商場昔日有不少染廠,其中大部份後來搬至大角咀,後來再遷到青山道和近美孚段的永康街。當年染廠在地下設廠,以加工形式經營,等候製衣廠落單。由於染廠有熱水供應,區坤祥讀小五、小六時,冬天經常到福華街鄰居染廠洗澡。
針織廠和製衣廠較多集中在青山道,後來成衣生意增加,製衣廠規模擴展,逐步分散至荃灣、葵涌設廠。針織廠規模擴張後,廠房遷出住宅,搬入正規的工廠投產。昔日福華街的大廈廠住混合,後來政府加強推行防火條例,工廠需要登記及領牌。區家鄰座大廈地下都是住宅,日後才改為門市或商舖。區坤祥父親曾在西洋菜街 (近黃竹街的深水埗段)和福華街設針織廠,同樣是前廠後居模式,全家合作經營。區坤祥長大後自立門戶,父親的工廠由弟弟繼承,因始終保留舊模式經營,難以面對競爭,終在1980年代結業。
標題 | 早期棉系工業工廠分佈地域的演變: 從深水埗到大角咀和荃灣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6 |
區坤祥父親的山寨針織廠在福華街的地舖創辦,後來大廈業主收回舖位,針織廠遷往大角咀通州街的工廠大廈。大廈是四層式舊式工廠樓,每層面積約2000呎,父親的廠房位於二樓,地下是出售鐵材的商舖,三樓和四樓分別是製衣廠和織布廠。廠房搬入大角咀後,區坤祥一家仍住在廠內,在二樓小房放置碌架床,有時睡在貨物紙皮箱或尼龍床上,煮食和洗澡都在工廠。
父親的工廠一直在大角咀經營,至1980年代結業。大角咀的舊式工廠大廈沒有電梯,樓梯狹窄,每箱棉紗超過100磅,苦力要一個一個拆散紗頭搬上樓,甚為費時。當年有不少苦力在街角等生意,沒有工頭管理,有些苦力願意整箱紗搬上樓,以件頭計算工資。通州街有不少四層高舊式廠廈,2000年代大多已拆卸。1950年代至1960年代各行業的小型工廠在大廈開設,例如五金廠、鈕廠、製衣廠、織嘜頭廠、膠袋廠等。
區坤祥到製衣廠送布時,注意到大部份製衣廠規模小,只有10多名工人,一般是廠住兩用形式,廠房內擺放裁床、鈒骨衣車等機器。連同家人在內,父親的廠房有4至5名工人,另請一兩名支日薪的夜班工人。大角咀的小型織布廠商慣常在茶餐廳交換行業情報,由於父親客人主要是福華街的製衣廠,他經常返回福華街茶餐廳走動。區坤祥母親長年駐守廠房,工作辛勤,缺少娛樂,只間中與四樓的織布廠行家麻雀耍樂。三樓是梭織製衣廠,與區家沒有太多來往。四樓布廠用威佬機織布,與區父使用的機器不同,在布種和客路方面沒有衝突。
標題 | 大角咀針織廠的廠房和工人。父親在茶餐廳與布廠行家交換消息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7 |
區坤祥父親的山寨廠搬往大角咀時,區坤祥已升讀中學,半工半讀求學,當年他的針織機維修技術已有相當水準,可替父親及其朋友的工廠維修機器。維修機器的收入理想,區坤祥只替兩間工廠維修,已及一名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資,每次修機時間約1至2小時。區坤祥在普通中學讀至中三,其後轉到九龍工業學校,修讀夜校紡織系課程,科目有英文、數學、機器畫圖(軸心、啤鈴),但沒有紡織原理科目,他估計要修畢首三年後才傳授。他白天替人維修機器,晚刻上課時已感睏倦,漸感難以兼顧,加上已有賺錢能力,因此三年後便放棄學業,全職工作,因未完成學業,沒有畢業證書。區坤祥選擇投身熟悉的織布業,他認為香港織布業有前景,衣服是市民必需品,布業應可歷久不衰。1960年代香港布業興旺,父親的針織廠技術雖滯後,但生意一直有增長,有些布廠的規模迅速擴張,速度是父親的10倍。
區坤祥有感父親工廠守舊,技術停留在福華街時代,輟學後不久自立門戶,與一名從事原料推銷的朋友合伙創業。父子兩代在經營和技術方面有不少差異。第一,父親知識水平不高,不重視新式機械,認為生意足夠便可,不投資擴展規模,只被動等生意上門。區坤祥眼見行家發展迅速,廠房添置先進機器,改良布料品質,以吸引更多落單。第二,父親學徒出身,靠師承技術,對生產原理不求甚解,只安於「師傅教落」的老規矩,不懂改善生產流程以提高效率。反之,區坤祥受過專科教育,懂得針織理論,製布有準則根據,並自設布料及生產的文書記錄,可翻查舊記錄,控制布品的規格,且重視布料品質,要退回次等貨的情形不多,客戶會覺得比光顧舊式廠可減低成本及減少麻煩。
標題 | 在夜校紡織系學習專業知識。自立門戶與朋友合伙創業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8 |
區坤祥父親的山寨廠從福華街搬往大角咀後,曾增添新式織布機,提升產量,但父親年事已高,沒有投資新機器的思維,技術慢慢被同行超越,即使日後交區坤祥弟弟接手,因落後幅度太大,難以扭轉形勢。區坤祥沒有繼承父親的工廠,自行與朋友在大角咀創辦另一家小型針織廠,命名為「大興織造公司」,鄰近父親的工廠。大興採用最新式的針織機,同時用棉紗和化學纖維為原料。
1960年代末化學纖維面世,成為紡織工業的新原料。化纖布料主要有尼龍和滌綸 (Polyester or Terylene,另一中譯名是「的確涼」),優點是織布時毛塵較少、機器易清理,化纖布的織造原理和機器與棉紗相同,亦同樣可出產T恤和運動衫等成衣。區坤祥的創業伙伴曾在化學纖維進口公司做推銷員,了解到化纖針織有市場潛力,區坤祥則專責技術方面。兩人的創業資金不足10萬元,機器每部約3萬元,要分兩批購入,開業後賺到錢才增添機器。大興只有織布,由製衣廠落單時供應原料;部份客戶是區坤祥父親的熟客,伙伴亦認識很多製衣廠,加上當年布料需求大,新廠不愁生意訂單,大興後來有能力接大型製衣廠的訂單。
標題 | 在大角咀創辦大興織造廠。引進化學纖維布料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09 |
1969年區坤祥與合伙人創辦「大興織造公司」,廠房設在大角咀工廠大廈的十樓,佔地約1千呎。1973/1974年大興遷往長沙灣義德工廠大廈五樓,面積擴充至2、3千呎。搬廠及裝修費已耗用大量資金,區坤祥初時未能添置新機器,搬廠後妻子亦來廠幫忙。搬廠2、3年後區坤祥與伙伴拆夥,變成獨資經營。幾年後,他再度擴充廠房,租用隔壁的3千多呎單位,全廠擴張至5千多呎。他在擴廠時添置新機器,一方面在財務公司貸款,分期購買每部幾十萬元的新機,並接收世伯工廠結業時棄用的機器,令全廠機器增至20多台。廠房擴張至5千呎時,日班聘4至5名工人,夜班聘用3人。4名男工看管機器,另有2名女工在午間翻紗,以備夜班男工織布之用。
1980年代至1997年是大興的全盛時期,針織廠的成品布有6成用作生產銷往歐美的成衣,其餘4成供本銷成衣之用。出產外銷成衣一般是大型的製衣廠,大廠成本計算準確,布料用量穩定,大興只需接2、3間大型製衣廠的訂單,營業額已有保證。196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製衣工人只求温飽,不太計較工資,香港製衣廠生產成本低,出產成衣便宜,吸引歐美買家來港訂貨。有不少本銷成衣是時裝,大多由山寨製衣廠出產,山寨廠願出較高價購入新布種。深水埗時裝製衣廠不購入胚布,要求已染色的成品布。區坤祥的工廠除織胚布外,另找亦請染廠加工。大興持續經營至2000年,全盛時訂單較多,有時5千呎廠房不敷用,因產品有貨期限制,有時他聘請行家幫忙分擔部份訂單。相反,行家訂單應接不瑕之時,區坤祥又幫忙承接部份訂單。
標題 | 1970年代大興針織廠的擴張。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全盛時期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0 |
標題 | 大小型針織廠的營運模式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1 |
大興織造公司在製衣廠覓單,但不採購棉紗,原料 (棉紗)由製衣廠買入交大興織成布料。大興出產針織布的流程: 外國客戶帶新式成衣貨辦來港,向本地的製衣廠問價,製衣廠帶同貨辦來針織廠問價,了解所需布料的成本。針織廠辨別成衣貨辦,判斷生產該款布料所需的棉紗和技術,然後向製衣廠介紹相應的原料商或花紗行,製衣廠買入棉料供針織廠織布。針織廠是製衣廠與花紗行的中介,花紗行要主動與針織廠混熟,以擴充生意來源。昔日區坤祥父親人緣佳,與不少花紗行的推銷員相熟,推銷員經常上區家工廠閒聊。
大興的原料分為棉紗、化學纖維、混紡三種,各種原料的生產技術略有差異。棉紗來自本地、國內和外國。國內棉紗只有一個品牌,統稱為「南鳳牌」,因售價低廉而入貨量高。港產棉紗品質優於內地,而外國棉紗大多為特別品種,售價較高,來自日本、美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尤以美日棉紗品質較佳。有時新品種的原料未能在港採購,區坤祥只能找最接近的物料投產。1990年代他曾自行設計布種,賣給長沙灣時裝批發,後因競爭力不足,無以為繼。
標題 | 1970年代本地針織廠的原料供應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2 |
1980年代南昌街和汝洲街是山寨製衣廠的集中地,不少廠商在住宅大廈樓上設廠,車衣工場分佈於大廈全層。典型的山寨廠由夫妻在住宅創辦,僱用數名工人,擺放幾部衣車和鈒骨衣車。出產的時裝同時在單位內批發出售,商場的零售店知悉樓上門市的地址,自行上樓挑選買貨。1980年代至1990年代批發時裝廠是大興織造公司的大客戶,佔去針織廠三分之一的生意額。
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樓上的山寨製衣廠將廠房北移,1980年代香港成衣業非常興旺,訂單需求不斷增加,已北移的山寨製衣廠在樓下地舖設門市,主要集中在長沙灣道及荔枝角青山道,展示時裝貨辦,並在舖後設寫字樓,即時與客人落訂單。山寨廠門市搬到地舖後,客戶已不限於本地買家,非洲和東南亞的客戶亦來港揀貨落單。地舖門市是方便的交易平台,方便買家找尋製衣廠商,可即時揀貨和落單;地舖是廠家的信譽保證,方便客戶在落訂後與製衣廠保持聯絡。地舖租金昂貴,大舖動輒要10多萬元月租,地舖只做出口批發,不設成衣零售。
1990年代初是香港針織業的蓬勃時期,區坤祥曾參考外國雜誌,了解流行的布種,然後研發彈力布料,並自行到染廠少量漂染,然後向時裝製衣廠推銷。新布種集中在本地推銷,新布料製成的時裝可即時在地舖擺賣,多在深水埗長沙灣道的時裝批發公司,以便迅速了解市場反應;如在外國推銷,則沒有這種便捷。
標題 | 大興織造廠的客戶。深水埗的樓上山寨製衣廠。生產北移後山寨廠在地舖開設門市 |
日期 | 23/07/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3 |
195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紡織業一路上揚,1997年後開始沒落。政府加強勞工福利,例如限制女工的工時,規定女工不准在廠留夜,區坤祥的工廠24小時運作,全部聘用男工。他又認為政府對小廠家支援不足,中小型企業貸款額過低,還款期短,無濟於事。現時9成的本地製衣廠已北移內地,當地有充足勞工,成衣產量大量。染廠近年亦受制於排污環保條例,經營更見艱苦,大部份隨製衣廠北移。
留守本地的染廠大多規模小,技術水平倒退至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山寨形式,漂染產品不合乎規格,加上價錢不低,經營甚為困難。區坤祥將大部份布料運往內地漂染,偶爾才在港作少量漂染。北移的製衣廠如要運港產布料上內地漂染,進出口限制和手續複雜,製衣廠要領取「關簿」(海關手冊的俗稱),上列布種和數量。領關簿的手續麻煩,怕麻煩的製衣廠乾脆請當地的針織廠和染廠合作,削減本港針織廠的生意。1997年本地針織業衰落,1999年區坤祥的工廠開始虧蝕,他估計現時本地運作的針織廠不足20間,較全盛時期減少95%。現時區坤祥的針織廠只接本地訂單。
隨着本地的製衣廠和染廠北移,1990年代區坤祥先後兩次往內地開廠,均以失敗告終。1990年在行家介紹下,他與中山的企業單位合辦針織廠,但由始至終不是個人包辦,經營並不理想,曾出現帳目問題,兩年後感不划算而放棄。中山設廠失敗數年後,區坤祥再接再勵,以獨資形式在佛山張槎開廠,當地有大量小型針織廠聚集,他將香港廠房的半數機器北移,中港兩地同時投產。約4、5年後因感不能與內地的針織同行競爭,最後放棄經營佛山廠,他估計在內地發展的針織廠家只有30%成功。
內地針織廠林立,區坤祥的製衣廠客戶北移後,未必與他繼續合作。北移的港資針織廠不信任內地師傅,大多派赴香港師傅駐廠,工資超過1萬元,而內地師傅只需1千餘元。此外,港人在內地設廠面臨不少限制,要請專人處理消防、報表等手續,令生產成本不能降低,競爭力不及內地個體戶工廠。雖然香港針織老行家較有經驗,明白客戶要求,織布品質較內地的同業為佳,但大部份製衣廠只著重價錢,因內地廠價錢很低,扣除次貨的問題,依然有利可圖,製衣廠都選擇向內地布廠落單。區坤祥認為香港針織業現時唯一優勢是輸港棉紗可退稅,因此本地胚布較內地便宜,惟本地缺少染廠及製衣廠配合。他認為若政策和經營環境不變,本地針織業前景不樂觀。
標題 | 香港針織業的北移和沒落。兩次內地設廠的失敗(一) |
日期 | 23/07/2012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4 |
1989年北京民運後,內地改革開放更明朗化,本地的製衣廠和染廠加速北移。昔日深水埗的小型製衣廠在住宅樓上生產及售貨,小廠的生產線現已遷往內地,只在香港保留批發門市,現時留港的製衣廠少於10間。1990年代政府推出污水處理措施,對本地染廠形成不少限制,促使漂染行業北移。本地製衣廠和染廠的消失,賴以維生的織造廠更趨困難,1997年後更加式微。區坤祥的針織廠在北移風潮下,失去高達90%客源。現時本港的針織廠亦只有10多家。
大興織造公司客戶日趨流失後,減少工人數量,不再購買新機器,1990年代被迫隨大勢北上設廠。他先經行家的引介,赴中山與當地單位合資開廠,因與合作者意見不合,一年後他有感生意不划算而放棄。後來他又獨資在佛山設廠,租用1萬呎的廠房投產,從香港搬運部份機器上內地投產。大興的生產線北移後,仍在本港保留生產,區坤祥仍然要打理香港的廠務,因無法兩頭兼顧,最終結束佛山的針織廠。他感慨港商不易適應內地環境,在內地投資要親力親為,不能委託他人。結束內地生意後,香港廠房亦不斷收縮,不斷變賣機器,全廠工人只餘下3名,但也難於維持。
現時區坤祥的針織廠只有少量生產,專接本港交貨的生意,一般是低產量、起貨急的布辦訂單,例如底布、裡布等。由於內地的針織廠要大量生產,不接這類小批訂單,本地廠尚有碩果僅存的生存空間。近年區坤祥已停止研發新布種,他的工廠缺乏先進機器,難以織造新布種。韓國、台灣大量出產新貨,出口香港,對本地廠商構成壓力。香港缺乏原料種類,無法與韓國、台灣競爭。此外,新布辦即使成功開發,有關設計亦有可能被抄襲往內地投產。區坤祥曾推出過數種新布料,都無法吸引大訂單。現時他只等待客戶交布辦,只接有能力應付的訂單,除了維持少量生產業務,區坤祥亦向北移的製衣廠提供中介,替他們聯絡內地的織布行家投產。
標題 | 紡織業息微後針織廠家的應對策略。兩次內地設廠的失敗(二)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5 |
昔日區坤祥父親經常到茶餐廳與同行聚會,交流行內消息。至區坤祥經營針織廠時,行家已較少在茶餐廳聯誼。1970年代以後本地的針織廠規模擴大,分散到不同地區,行家相聚機會不多,改用電話聯繫。區坤祥曾短暫到荃灣參加行家的茶聚,後因路遠而放棄。當年各廠經營環境相若,加上客源不絕,行家織布價錢相差不遠,例如磅布料只相差2、3毫,客戶一般不會轉換廠家,因此行家合作多於競爭,在落貨期緊張時互相幫忙起貨。
區坤祥小時候已到針織廠維修機器,早已結識不少行家。區坤祥沒有參加商會,他不了解廠商會等組織,認識較深的是織造工會。織造工會名為「工會」,理論上成員以工人為主,但傳統上由廠家或老闆主持,至今如是。區坤祥父親是工會的成員,但他自立門戶後,沒有成為會員,只間中出席工會的活動。工會以聯誼性質為主,為工人和老闆安排聯誼活動,並非商業性質。區坤祥認為針織業勞資融洽,大家經常一起聊天、打麻將、游泳等。
標題 | 針織業行家的聯繫。針織業的行業組織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6 |
標題 | 政府對針織業扶持不足: 以中小型企業貸款為例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7 |
區坤祥在21、22歲結婚,婚後才與人合伙創辦「大興織造公司」。大興從大角咀搬到長沙灣永康街時,妻子開始到工廠的寫字樓幫忙,平日工作至下午4、5點離開,針織廠生意興旺時,區坤祥才聘請正式職員。工廠的寫字樓規模小,只負責月結單、簽收、帳目等事務,布料的收發落簿由男工負責,出產後立即登記數量、號碼、送貨單等,減低布料被盜的風險,男工分擔了不少寫字樓的工作量。區坤祥不要求子女繼承生意,第二代的成長環境較佳,他希望子女專注學業,不必來廠幫忙。他盡力供養子女的學業,子女在加拿大留學,區家在1995/1996年亦移民加拿大。區坤祥仍留港經營針織廠,請某童年玩伴看管工場,長子畢業後曾嘗試入行,他到過佛山幫忙區坤祥的經營針織廠,後因興趣不合而放棄。其他子女也不會繼承父業。
現時本地針織業生存困難,港產布料運返內地的手續麻煩,只能供應本地市場。區坤祥現已進入半退休狀態,他的針織廠縮小至1千多呎,以貿易公司形式運作,接到客戶訂單後,發給國內工廠產布及染布。區熟悉內地開廠的行家,可減低織染布料的加工費,從而減低生產成本,賺取微薄的中介人利潤。他預計本地針織業難以復興,打算退休後結束工廠。回顧多年針織業的生涯,他認為最光榮的時間是生意無憂,最感開心和滿足。本地針織業衰落後,他曾兩次赴內地開廠,最終雖不成功,但嘗試過亦感心滿意足。
標題 | 個人事業回顧和未來展望 |
日期 | 20/08/2009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LKF-ACC-SEG-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