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惠強在鷹揚街14號創辦製模工場「永明工藝社」。他認為製模比噴油有助謀生,噴油人手需求大而利錢少,1960年代至1970年代起模的人較少,客戶都不問價,只急於取得工模投產,起模師傅做到無停手。為了遷就在土瓜灣海皮設廠的舊客建明製模廠,胡惠強決定往土瓜灣創業。永明不用主動找客,胡惠強靠口碑接生意,客戶上門請他製模。有些客戶是工模的加工廠,部份則生產玩具。
標題 | 開起模工場不用主動找客 |
日期 | 27/05/2013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TKW-WWK-HLT-001 |
1969年因生意擴張,廠房地方不足,胡惠強租入鷹揚街3號二樓設廠。事緣他接了一單大生意,AAA塑膠製品廠(位於順寧道)老闆從洋行接到意大利客人的訂單,以軟膠生產掛車頭的動物吊飾,如蛇、鱷魚、昆蟲等,當年香港未出現同類產品。AAA老闆請永明起模,胡惠強成功替他做出模具。
標題 | 接到大生意擴充廠房 |
日期 | 27/05/2013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TKW-WWK-HLT-002 |
九龍大暴動後胡惠強的生意理想,1970年他到台灣和日本遊埠,認為經營塑膠廠有前途,便與友人合股創辦一間地舖工廠,後來勞工署不准地舖設廠,胡惠強無奈只好搬廠往觀塘,租用工廠大廈,廠房一下子由數百呎變成數千呎,營運成本上漲,股東紛紛退股,不敢承擔風險,剩下他獨力支撐,他孤注一擲了10多萬元。新廠捱了10多年後漸感不支,搬往洪水橋,2年後結業,他便回到十三街經營石膏模廠。
標題 | 製模師傅轉營塑膠廠失敗 |
日期 | 27/05/2013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TKW-WWK-HLT-003 |
1971年明和製品廠由燕安街19號地下搬往觀塘,胡惠強認為土瓜灣的工廠大廈租金貴,各方面條件都不及觀塘的廠廈。土瓜灣的優點是容易聘請女工,胡惠強搬廠入觀塘後,要從北角請女工,年輕女工都到牛仔布廠和電子廠打工,明和只請40至50歲的女工,全廠有30至40名工人。明和搬入觀塘後,永明工藝社亦結束,胡惠強出租鷹揚街14號的單位。
標題 | 生產基地的比較: 土瓜灣和觀塘 |
日期 | 27/05/2013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獲胡惠強允許香港記憶計劃使用 |
登錄號碼 | TKW-WWK-HLT-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