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一個玉石商販的興起: 由雜貨車仔檔做起 |
日期 | 08/03/2011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YMT-YSF-HLT-001 |
1970年代初游姑娘丈夫的洋服生意式微,夫妻全力經營玉器貿易。1972年兩人自立門戶,在廣東道的人人茶樓門外營業,鋪報紙和白布設地攤。初時游姑娘向家姑買貨,她賣出產品後,向家姑繳回貨款,夫妻賺取入貨價與零售價的差額,當年玉器業旺盛,夫妻的生意理想,有不少年青人入行。1972年廣東道有數百檔玉器地攤,從瑞香園延伸至西貢街的公園門口,但只集中在靠人人茶樓(今四海玉器中心)一邊的行人路。由於騎樓底缺乏空間,游姑娘要冒險在馬路邊擺攤。騎樓底擺攤不算違法,但在馬路邊開業經常要「走鬼」,警察巡邏時要立即收藏貨品。游姑娘經常被抓,她有流動小販牌照,貨品不必充公,但要繳交罰款。
游姑娘次子出生後,她背着嬰孩開檔,走鬼時要推車迴避,感到十分徬徨。她於是決定將地攤遷移到人人茶樓門口的報紙檔,每月向報販交300元,租用旁邊一個約2呎乘4呎的小空間擺檔,不用再面對走鬼的問題。後來夫妻兩人在渡船角租工場,聘請數名工人,買原料石和割石機製作玉器,產品包括珠仔、玉鐲及花件等。1980年代中地攤搬往加士居道天橋底今日的玉器市場,長子從小六起已協助父母做生意,曾跟隨游姑娘到加坡及馬來西亞經商,現已繼承母親的衣鉢,自立營業。
標題 | 玉石街上的走鬼檔演變至自設工場及出埠買賣 |
日期 | 08/03/2011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YMT-YSF-HLT-002 |
標題 | 廣東道玉石街的街道生意 |
日期 | 08/03/2013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YMT-YSF-HLT-003 |
游姑娘的玉器檔兼營本地和外國市場,各市場偏好不同色澤和體積的產品。賣往星加坡的款式稱「坡裝」,當地人喜歡芙蓉種的小件特色玉器。賣往美國的款式稱「洋裝」,洋人喜歡紅色、紫色、綠豆青的大件玉器,洋裝產品在本地交易,港商在游姑娘的廣東道地攤入貨,然後赴美轉售。賣往台灣的款式稱「台灣裝」,以花青、釉青的玉器為主。商販視乎原料石材品質,決定加工產品的款式。
早於1960年代末,游姑娘的家姑已赴星加坡做玉石買賣,建立穩定的客源,1974年游姑娘開始赴星營商。當年星加坡玉器市場興起,因星加坡商人尚未懂得來港入貨,港商在當地賣玉器的利潤可高達5成。香港玉器可免稅入口星加坡。她請當地客戶前赴酒店交易,買家在她離境前付款,她將貨金電匯回港後才離開星加坡。由於當地客戶流行賒賬,加上每次赴星加坡費時,損失了不少本地生意,游姑娘後來沒有繼續星加坡的生意。現時游姑娘大多留港出售洋裝,專注做熟客的生意。
標題 | 玉石街的外地買家口味因地而異 |
日期 | 08/03/2011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YMT-YSF-HLT-004 |
標題 | 廣東道地攤搬入甘肅街玉器市場 |
日期 | 08/03/2011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儲存機構/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YMT-YSF-HLT-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