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Post-war Industrie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Clocks and WatchesIndustry Focus
特藏戰後工業製造行業鐘錶業行業焦點
行業焦點

香港鐘錶業之涵義

時鐘是14世紀歐洲發明的計時儀器,隨後體積逐漸縮小,演變為袋錶、掛錶和手錶等,至20世紀初,手錶成為最流行的鐘錶產品。歐美國家的鐘錶業歷史長達數百年,19世紀起瑞士成為鐘錶王國,出產著名品牌的機械手錶,出口至全球市場。

鐘錶業包括機芯生產、配件生產和成錶裝配。機芯是手錶的靈魂,由齒輪及發條等多件精密機件構成,生產技術要求最高,國際通例以機芯的產地定義一隻手錶的產地。手錶配件指錶帶、錶殼、錶面、錶的等,成錶裝配是將機芯和配件裝為成錶。

戰後發展地區的鐘錶工業向亞洲轉移,歐美錶廠往遠東採購或生產鐘錶配件,香港乘時掘起,經過30年發展由配件和成錶進出口港轉為鐘錶產地。由於機芯生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本地機芯生產發展有限,只有少數外資機芯裝嵌廠。香港鐘錶業主流是以配件生產和成錶裝配。

以前手錶是奢侈品,非一般階層能負擔,手錶壞了會交零售店修理。香港鐘錶業以進出口、批發零售、維修為起步製造始於1930年代末,製造錶帶和錶殼的家庭式工場初現,產品供鐘錶維修店之用,流水行業式的配件工廠在戰後才誕生。

 

香港鐘錶製造業的演進:由配件生產至成錶組裝

手錶配件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投資較低,屬於勞力密集工業,戰後初年大量內地移民來港,帶來充裕的廉價勞動力,鐘錶師傅趁機創業,開設錶帶和錶殼小型工場。在眾多手錶零件中,錶帶、和錶殼的產量最大,產值最高,是香港鐘錶製造業的先驅。

錶帶是最早的香港鐘錶製品,分為皮布帶和金屬帶兩大類。至1970年代,出口貨值最高。早期的錶帶廠多在山寨式廠房運作,以家庭式經營,僱用大量女工。錶帶業較早吸引外資,1950年代末Canadian Tools Ltd.在長沙灣設廠,生產名為「鋼閘帶」的專利錶錶。

本地錶殼生產始自1930年代,不少錶殼廠創辦人是機械或五金師傅出身。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錶殼廠大多設在舊區唐樓或地舖,同樣是家庭式經營、設備簡陋,用港產機床研磨錶殼,倚靠師傅的技術控制質量,操作機床的工人大多循學師入行。

從戰後至1970年代,配件製造業分工明確,錶殼和錶帶廠只出產單一產品,通過出口產品。配件廠的產品隨手錶潮流演變,1970年代末電子錶和石英錶相繼面世,本地配件廠訂單應接不瑕,出現外包和分包的生產模式。1980年代配件廠走向跨工序模式,業務擴充至其他配件的生產或成錶組裝。

1969年是香港鐘錶業發展史的分水嶺,當年成錶出口貨值首次超越配件貨值。手錶組裝技術簡單,投資成本不高,香港原有不俗發展條件,成錶組裝之所以後發先至,關鍵是機芯供應問題。1953年德國大量運銷機芯來港,瑞士隨後解除出口禁令,1966年蘇聯亦開始向香港供應手錶機器。早期供港產品以機械機芯為主,可組裝成廉價機械錶,行內俗稱「粗馬錶」。

香港的成錶業和鐘錶配件業是共生關係。1950年代中期,本地配件工業已有一定基礎,錶帶和錶殼供應充足,配合進口歐洲廉價機芯,促使成錶組裝工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本地的成錶組裝工業返過來推動配件生產。1960年代末瑞士機芯大量供港,成錶組裝取代配件生產變成香港鐘錶業主流,從1968年至1974年,港製成錶出口量增長約五倍,出口貨值增長約八倍。1970末至1980年代中,電子錶和石英錶面世,機芯價格遠低廉,本地錶廠大量入口電子和石英機芯,本地電子廠亦供應電子機芯,香港成錶的產能和產量大為開拓, 1992年港製手錶佔全球供應量七成,是香港四大出口產品之一。

 

成錶製造業的演進:由機械錶、電子錶至石英錶

按機芯零件和運行動力,手錶可分為機械錶、電子跳字錶和行針石英錶三類。1970年代以前,機械錶是錶類的主流,分為粗馬錶和幼馬錶兩大類,前者的機芯只有一粒寶石,貨價較低;後者寶石數目可達十七粒,屬於貴價錶種。1950年代以前,香港成錶廠進口粗馬機芯、選用本地製的配件,組裝成中低價的粗馬錶,出口至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市場。

1970年代初,電子跳字錶為成錶工業帶來重大革命,二極發光管和液晶體顯示電子錶在美國先後研發成功,當年美國剛登陸月球,太空科技開始應用於工業生產,電子錶推出時以高價發售,成為風靡手錶市場的奢侈品。1970年代中電子機芯技術普及,美國和日本錶廠大量出產,電子錶的成本和售價急跌。1974年至1975年間香港成錶廠開始組裝電子錶,1979年電子錶取代機械錶,成為出口貨值最高的錶類,奠定香港在世界鐘錶市場的地位。1975年至1980年,本地註冊錶廠從237家增至1187家,大量廠家投入電子錶廠生產,本地電子廠亦供應電子機芯。由於電子錶生產過盛,引發割價式競爭,加上傳統錶業強國的進口限制,電子錶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滑落,大量廠家因無利可圖而結業。

電子錶熱潮退卻後,行針石英錶成為主流。石英錶早於1960年代末研製成功,以石英震盪原理計時,以電池為動力,準確程度每年偏差不逾兩秒。石英機芯零件較少,工序簡單,1980年代初歐美機芯廠轉營石英機芯,1984年石英錶成為港製手錶的主流。1983年瑞士斯沃祺集團推出塑膠手錶「Swatch」,引起全球消費熱潮,手錶從計時器轉型為潮流產品,市場需求大增,香港成錶工業進入黃金時代。

 

鐘錶產品供應鏈的演變

香港鐘錶配件廠供應本地和外國市場。本地客戶是裝錶工場和成錶廠,外國客戶包括進口商和外國錶廠,早期配件廠財力和知識水平有限,無法直接出口產品,通常透過洋行(出口商)接外國訂單,有時進口商派人定期來港採購,例如美國的W.M.R. Watch Case Corp.Pilamontrex Inc.,兩間都不是錶廠,但他們是1950-1960年代本地錶殼廠主要的訂單客戶。到1970年代,不少配件廠發展漸具規模,掌握資訊拓展市場,派員赴歐美直接聯絡客戶,尋求穩定的訂單來源,更可免卻洋行居中圖利,廠商發展更上一層樓。

成錶廠亦供應本地和外國市場。1960年代本地成錶組裝工業亦促進本地成錶零售業的發展,大型錶廠更購入外國名錶的獨家代理權,聘用稱為的「行街」推銷員。向鐘錶零售店推售,又透過廣告和工展會向消費者宣傳。1950年代至1960年代手錶是來港旅客的購物消費選擇,為整體鐘錶業帶來蓬勃生機。

香港的手錶轉口貿易歷史較悠久,1960年代以前是轉口貿易,主要進口瑞士手錶,向南洋和英聯邦國家出口。1960年代中本地成錶組裝興起,美國是最大市場;1980年代初香港成錶製造業走向高潮,市場遍及世界各地。1980年代後通訊和運輸條件成熟,加上國際鐘錶展覽會的普及,本地成錶廠直接出口的能力提升,洋行的中介角色沒落。不少配件廠和成錶廠深化與外國錶廠的合作,到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成錶廠以代工生產和特許經營等方式生產及銷售外國名牌手錶。

  

生產北移和企業轉型

1985年後鐘錶業北移蔚然成風,1980年代末是錶廠北移的高峰。早期港商主要以來料加工模式開廠,內地廠房負責生產或裝配,製成品運返香港包裝出口。

生產北移促進了香港錶廠的產能,得以接納產量龐大的代工生產訂單,提升了公司的營業額和利潤,不少錶廠在北移後踏入生意高潮。1990年代初香港鐘錶廠結束本地生產線,辦公室只保留會計、船務、接單等功能,隨着內地廠房發展日趨健全,相關部門亦陸續北撤。

1990年代內地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居民消費力提高,港產手錶被視為身份象徵。隨着內地開放市場,部份港商致力推動內銷,將內地廠房轉營為三資企業,在國內城市開設零售點。品牌是零售業務的關鍵,此時不少香港錶廠自創品牌,或收購外國品牌的專利權,提升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

1990年代是本地鐘錶企業的轉型期,不少錶廠經歷20、30年的鞏固和發展,加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二代逐步接班,擁有較健全的財政基礎和知識水平,規模較大的錶廠部署上市集資,以及業務多元化。

 

鐘錶業商會

香港鐘表業總會和香港表廠商會是兩大鐘錶業商會。香港鐘表業總會在1945年成立,前身是「鐘表研藝社」和「港九鐘表業商會」,成員大多從事貿易、批發、零售和修理,後期逐漸吸納配件廠為會員。1949年起總會出版會刊《鐘與表》。香港表廠商會在1968年成立,前身是「Hong Kong Roskopf Assemblers Association Ltd.」,成員主要是配件廠和成錶廠;「Roskopf」意即「粗馬錶」,早期該會致力促進精馬錶的生產和貿易。表廠商會曾出版會刊《香港時表》。

 

參考資料:

1.)    莊學海訪問,2010927日。

2.)    梁偉浩訪問,2010821日、828日及918日。

3.) 何紹華,「展望一九五九年香港鐘表業」,《鐘與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57

4.)馮冠齋,「邁進中的香港鐘表工業」,《鐘與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35-36

5.) 紹,「從發展旅遊事業談到鐘錶門市」,《鐘與表》(10期,1959),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69

6.)謝天申,「十六年來香港鐘錶業海內外市場的檢討」,《鐘與表》(11期,1960),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6365

7.) 華,「日本鐘表進軍香港」,《鐘與表》(13期,1962),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63

8.) 兆華,「香港的鐘表附件工業」,《鐘與表》(13期,1962),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73

9.) 「石英手表()」,《鐘與表》(20期,1969-70),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434547

10.) 梁派泉,「香港的表壳業」,《鐘與表》(28-29期,1977-79),香港: 香港鐘表業總會,頁35。

11.) 梁派泉,「香港表殼業發展簡略」,《香港時表》(第二期,197X年),香港: 香港表廠商會,頁53

12.) 嚴慶森,「表業概況」,《香港時表》(第二期,197X),香港: 香港表廠商會,頁18-19

13.)  ‘Making Time’,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7), p.148.

14.) ‘Watch-cas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rch 1959), p.70-71.

15.) ‘Time-piece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ne 1960), p.183-184.

16.) ‘Watch-bands, Hong Kong trade bulletin, Hong Kong: Dep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July 1962), p.298-299.

17.) 王冠之、王錫年著,《香港鐘表工業發展史》,香港 : 香港錶廠商會有限公司, 1993年。

 

鐘錶業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