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Terms of use Sitemap Contact Us
關於香港記憶 使用說明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Search
搜尋
CollectionsPost-war Industrie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PaintIndustry Focus
特藏戰後工業製造行業漆油業行業焦點
行業焦點

漆油的種類和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漆油。室外所見如大廈外牆、汽車外殼、街邊的路牌、燈柱、欄杆、喉管等,室內所見如牆壁、傢具、電器、燈罩等,日常用品如相機、手機、MP3機等的外殼,甚至塑膠或五金製造的玩具、模型等,表面都有一層漆油,用噴、焗或髹的方法加上,以增添色彩,或為保護物料以防生銹腐蝕。

漆油可分為油性和水性。油性漆油需要配上天拿水和松節水等有機溶劑稀釋後才能使用,容易揮發。常見的油性漆油包括噴漆和光漆(或俗稱「凡立水」),前者噴在汽車外殼上,後者多塗髹於木製傢具表面。水性漆油以乳膠漆最為普及,只需加水調勻便可使用,不含易燃化學溶劑,方便快乾,而且漆膜耐水和耐擦。

古代的漆油以天然漆水和顏料混和而成,現代的漆油使用化學物質製成。1950年代,香港漆廠已使用超過數百種原料製漆,設有大型機械,聘用化學專業人員。現代漆油工業經界定為化學工業的一員,在化學工業中產量和產品種類最多。

 

漆油業的特點和主要企業

漆油業屬於資本及機械密集的工業。興辦漆廠需要投入不少資金,以買地建廠、購置機械、設立實驗室設備等,因此香港的漆廠歷來只有十間八間。香港漆油業只輸入原料,然後在本地工廠把原料調配成製品,並沒有原料生產這類大型重工業,情況跟塑膠業相似。從工廠數目、就業人數、出口產值而言,香港漆油業的整體規模較小,跟紡織業、五金業、塑膠業等主要行業比較,可謂望塵莫及。不過,香港漆油業與各類工業密切相關,算是一門重要工業。

香港早在1930年代已有生產漆油的工廠。最早有中華製漆(一九三二)有限公司和國民製漆公司(後稱為駱駝漆化工有限公司),前者生產菊花牌漆油,後者生產駱駝牌漆油。國光製漆公司和香島製漆廠在1937年及1939年先後創立。香港淪陷期間,中華製漆、國民製漆和國光製漆仍然運作。

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國民、國光和香島迅即恢復生產。1946年,第五間漆廠建國漆廠成立。國光製漆與上海來港的永光漆廠合併,新的國光製漆由英資太古集團管理。戰後至1950年代,香港漆廠有限公司、致利化工廠、大華製漆有限公司和萬國漆廠等相繼創辦。當時香港的漆廠,除了國光製漆隸屬英資,其餘全是華資工廠。

 

漆油業的廠房、工序和工人

戰前的漆油業產量不高,工廠規模細小,設備有限,以人手操作。企業由小工廠開始發展起來,例如:中華製漆和國民製漆起初在深水埗一些臨時廠房開設,很快便買地興建獨立廠房,中華製漆在鴉蘭街,國民製漆在北角,兩廠都建有數層廠房;香島製漆於1950年代初,在銅鑼灣買地建廠房。1950年代末,政府開闢觀塘新市鎮,填海後劃出工業用地,有6間漆廠遷到觀塘工業區,包括中華製漆、建國漆廠、致利漆廠、香港漆廠、南華漆廠和國民製漆。各廠在自置廠地上興建廠房,因空間比以前充足,而擁有寬闊的廠房通道,並建置儲存化學溶劑的安全設備。

漆油業容易發生爆炸或火警。漆油生產使用化學溶劑,工廠需要儲存大量化學物品,而常用的油性漆油溶劑硝化棉,在熬煉加熱時,因室內氣溫上升會自然着火,易燃特性導致漆廠易生火警。戰後,香港政府開始重視製漆安全,將大部分漆廠搬到觀塘以便管理,而廠房結構和設備須符合建築條例及危險品條例的安全標準。

漆油生產工序從檢測原料品質、量度適量原料開始,繼而將原料放入高速打散機攪拌、研幼、再攪拌、混合、配色,經產品檢測後入罐包裝。整個生產過程看似簡單,但在攪拌、磨碎、研幼、配色等工序上都要以機器操作,才可大量生產並保證品質穩定。本地漆廠所需的機器大多從外國進口,本地機器廠只能供應少量器材。工序中的熬煉加熱部分以電力及柴油供應熱力。漆廠比其他輕工業僱用較少員工,1967年一項工業調查發現,從事漆油業的僱員有828人,男工約佔七成,負責生產工序,女工只負責包裝和貼漆罐招紙。

 

工業家的化工背景

漆油的製造過程由幾個簡單工序組成,但所使用的有機溶劑是綜合化學品,成分千變萬化。生產者必須具備充足的化學知識,並懂得物理及化學的操作原理,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做精細調整,配合良好的原料和產品檢測技術,才可保證產品符合質素要求。

早期香港漆廠的創辦人具有化學專業背景,為漆廠帶來生產技術和知識。例如:中華製漆的創辦人林堃,肆業於紐約布魯克林大學化學系,並曾在紐約的漆廠工作;國民製漆的創辦人黃仰賢曾在美國的製漆廠實習;香島製漆的創辦人伍澤民於美國華盛頓省立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於美國漆油廠研發部工作;國光製漆的創辦人梁孟齊在美國加州獲得化學碩士學位。

漆廠的第二代亦曾接受化學或工程訓練。例如中華製漆第二代林定波肄業於美國專上學院的化學系,畢業後曾於美國高科技化學公司工作。1950年代末,香港的漆廠已設立實驗室,聘用具專業學歷的化學師主理,除檢測原料和產品外,還研發新產品以配合市場需要。196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漆廠開始與外國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定,為香港漆油業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改良漆油產品的質素。

 

漆油製品邁向多元

戰前的油大多只適合塗髹於木材和金屬表面,戰後研發的漆油種類和用途廣泛,最突出的研發成果有船舶漆、乳膠漆和塑膠漆。船舶漆完全供應本地造船業。乳膠漆是戰後的新產品,以水稀釋便可使用,不需要易燃溶劑,適合用於學校和醫院,後來用途更擴及建築外牆,經持續研發而更易用更耐用。塑膠漆亦在戰後研發,可用於塑膠用品及玩具上。

196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漆油業擴大本銷市場,漆油進而應用於搪瓷用具、暖水壺、電筒、風扇、風燈、金屬製品等。當香港玩具業急速起飛,本地漆廠便研發專用於玩具的漆油,而且能因應歐美等國嚴限玩具漆油的含鉛量,滿足外國要求。另有漆廠研製「焗漆」,供應本地著名相機廠。1970年代,香港工業及地產業騰飛,本地漆廠研發更多新產品以配合多樣的要求,本地漆油業益發興旺。

 

市場從外銷到本銷

戰前香港漆油主要外銷。當時香港漆油業進口原料主要來自英國,可享用英聯邦特惠稅,出口市場涵蓋英屬地區,如東南亞、澳洲、非洲部分地區等。香港出產的漆油適應潮濕溫暖的亞熱帶天氣,在1950年代差不多完全獨佔東南亞地區市場。可惜自1960年代起,東南亞國家相繼發展工業,各國政府為保護國內工業,以關稅及配額限制國外工業品進口,影響香港漆油的外銷市場。至1960年代後期,外銷只佔本地漆油總值四成。

1960年代後,本銷市場所佔比例繼續增加。香港漆廠的設備和產品質素不斷提升,本地市場由偏愛歐美進口貨,轉用本地漆油。1960年代,香港六成漆廠產品供應本地市場。1970年代,本地漆油因用途廣泛,價格較入口貨便宜,送貨方便快捷,而深受本地市場歡迎。香港的漆廠為開拓本地市場,戰前已用不同形式吸引顧客,包括刊登廣告及參加國貨展覽會(戰後改稱「工展會」),以廣招徠。漆油公司如國民製漆等,更參加英國的工展會,向海外宣傳產品。戰前國民製漆與關蕙農創辦的亞洲石印局合作,推出廣告月份牌,將美術運用於商業廣告;戰後國民製漆繼續用月份牌宣傳。戰後香港的漆廠更加着力鞏固本地市場,廣告手法層出不窮,大型漆廠繼續落力在工展會展銷,用明星拍攝電視廣告,推出易上口的口號及廣告歌等。

 

行業萎縮與生產北移

香港的漆油業從1979年起逐漸萎縮。部分漆廠轉賣結業,部分小型漆廠給大廠收購,例如:建國漆廠為中華製漆收購,致利化工廠為國民製漆收購,國光製漆為英國ICI收購。漆油業萎縮主要因為香港工業式微,地產業興旺,本地漆油需求縮減,漆廠營利下降,以致漆廠選擇賣地圖利,有些將廠房結束,有些則把生產線北移。

香港工業北移,內地設廠的客戶向香港的漆廠落單,但選擇在內地塗髹漆油,香港的漆廠在1980年代便隨大勢北移。目前香港只剩下中華製漆及國民製漆兩間漆廠,兩廠的生產線已全部北移內地。內地廠房跟原來香港的廠房相比,面積更大,而在廠房建築、通道空間和安全設備等方面則更先進更安全,以符合內地的安檢要求。有漆廠同時轉向內銷,針對內地蓬勃的工業和建築業,於各省市設立辦事處,推銷工業和建築用漆油,產量與銷量較北移前大幅增長。漆廠把生產線北移後,在香港只剩下辦事處。


漆油業

推介特藏

推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