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劉家輝完成《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洪熙官》後,第三部電影是《少林三十六房》,他是第一個演員以光頭形象做主角。《陸》片中陳觀泰算是帶起劉家輝,為還人情債,劉家良開拍《洪》片讓陳觀泰獨擔主角大旗,劉家輝則演童千斤小角色。《少林三十六房》公映即引起哄動,電影於翡翠、明珠、海運、荷里活、文華等大戲院上映,劉家輝受觀眾熱烈追捧。劉家輝分析劉家良電影以功夫動作構思故事,志在表現功夫,有別於其他電影大多以歷史為創作背景。劉家輝自《少林三十六房》後正式簽約邵氏,一直追隨劉家良,拍過劉家良的《醉馬騮》、《中華丈夫》及客串《螳螂》等。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劉家輝另一套喜歡的電影是《中華丈夫》。劉家輝生於1950年代,經常聽到關於日本人的負面說法。但拍攝《中華丈夫》後,劉家輝改變了對日本人的觀感。《中華丈夫》由劉家良及蔡瀾創作,讓劉家輝有機會演出不同角色。劉家輝在戲中要與日本武師交手,其中倉田保昭以劍道與劉家輝交手。倉田是張徹早期為《水滸傳》請來的日本武術師傅。劉家輝欣賞倉田敬業樂業的態度,不計較戲中日本武術敗於中國武術之下,視電影為工作,不拘泥面子,富武道精神。劉家良電影採用真刀真槍,劉家輝初時擔心會被打傷,經劉家良鼓勵、肯定自己的功夫實力,對決時倉田使出日本劍道,出手不留力、既快且狠,加上劍道在日本功夫中地位崇高,所以劉家輝至今印象難忘。排戲時倉田以武術師傅身份,對招式設計時有意見,但劉家良可即時示範展現真實功夫的道理,倉田等日本師傅均感信服。
劉家輝認為劉家良懂得從洪拳創出多種功夫,令電影中的功夫有千變萬化的內容。劉家輝認為程小東與劉家良各有不同。程小東算是武術設計師,考慮電影畫面的美態,卻是天馬行空,與武術師傅﹝Martial Art Master﹞大相逕庭。劉家良以洪拳根底,參考其他門派,為電影創出新招,例如《瘋猴》中打猴拳,《螳螂》中打螳螂拳,《少林三十六房》打的不是洪拳,但有洪拳的影子。
日期 | 2009-11-11 |
記錄總長 | 23分54秒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邵氏電影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CC-LCH-SEG-005 |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和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Modern Kung Fu)。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劉家輝完成《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洪熙官》後,第三部電影是《少林三十六房》,他是第一個演員以光頭形象做主角。《陸》片中陳觀泰算是帶起劉家輝,為還人情債,劉家良開拍《洪》片讓陳觀泰獨擔主角大旗,劉家輝則演童千斤小角色。《少林三十六房》公映即引起哄動,電影於翡翠、明珠、海運、荷里活、文華等大戲院上映,劉家輝受觀眾熱烈追捧。劉家輝分析劉家良電影以功夫動作構思故事,志在表現功夫,有別於其他電影大多以歷史為創作背景。劉家輝自《少林三十六房》後正式簽約邵氏,一直追隨劉家良,拍過劉家良的《醉馬騮》、《中華丈夫》及客串《螳螂》等。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劉家輝另一套喜歡的電影是《中華丈夫》。劉家輝生於1950年代,經常聽到關於日本人的負面說法。但拍攝《中華丈夫》後,劉家輝改變了對日本人的觀感。《中華丈夫》由劉家良及蔡瀾創作,讓劉家輝有機會演出不同角色。劉家輝在戲中要與日本武師交手,其中倉田保昭以劍道與劉家輝交手。倉田是張徹早期為《水滸傳》請來的日本武術師傅。劉家輝欣賞倉田敬業樂業的態度,不計較戲中日本武術敗於中國武術之下,視電影為工作,不拘泥面子,富武道精神。劉家良電影採用真刀真槍,劉家輝初時擔心會被打傷,經劉家良鼓勵、肯定自己的功夫實力,對決時倉田使出日本劍道,出手不留力、既快且狠,加上劍道在日本功夫中地位崇高,所以劉家輝至今印象難忘。排戲時倉田以武術師傅身份,對招式設計時有意見,但劉家良可即時示範展現真實功夫的道理,倉田等日本師傅均感信服。
劉家輝認為劉家良懂得從洪拳創出多種功夫,令電影中的功夫有千變萬化的內容。劉家輝認為程小東與劉家良各有不同。程小東算是武術設計師,考慮電影畫面的美態,卻是天馬行空,與武術師傅﹝Martial Art Master﹞大相逕庭。劉家良以洪拳根底,參考其他門派,為電影創出新招,例如《瘋猴》中打猴拳,《螳螂》中打螳螂拳,《少林三十六房》打的不是洪拳,但有洪拳的影子。
日期 | 2009-11-11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邵氏電影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CC-LCH-SEG-005 |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和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Modern Kung Fu)。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劉家輝完成《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洪熙官》後,第三部電影是《少林三十六房》,他是第一個演員以光頭形象做主角。《陸》片中陳觀泰算是帶起劉家輝,為還人情債,劉家良開拍《洪》片讓陳觀泰獨擔主角大旗,劉家輝則演童千斤小角色。《少林三十六房》公映即引起哄動,電影於翡翠、明珠、海運、荷里活、文華等大戲院上映,劉家輝受觀眾熱烈追捧。劉家輝分析劉家良電影以功夫動作構思故事,志在表現功夫,有別於其他電影大多以歷史為創作背景。劉家輝自《少林三十六房》後正式簽約邵氏,一直追隨劉家良,拍過劉家良的《醉馬騮》、《中華丈夫》及客串《螳螂》等。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劉家輝另一套喜歡的電影是《中華丈夫》。劉家輝生於1950年代,經常聽到關於日本人的負面說法。但拍攝《中華丈夫》後,劉家輝改變了對日本人的觀感。《中華丈夫》由劉家良及蔡瀾創作,讓劉家輝有機會演出不同角色。劉家輝在戲中要與日本武師交手,其中倉田保昭以劍道與劉家輝交手。倉田是張徹早期為《水滸傳》請來的日本武術師傅。劉家輝欣賞倉田敬業樂業的態度,不計較戲中日本武術敗於中國武術之下,視電影為工作,不拘泥面子,富武道精神。劉家良電影採用真刀真槍,劉家輝初時擔心會被打傷,經劉家良鼓勵、肯定自己的功夫實力,對決時倉田使出日本劍道,出手不留力、既快且狠,加上劍道在日本功夫中地位崇高,所以劉家輝至今印象難忘。排戲時倉田以武術師傅身份,對招式設計時有意見,但劉家良可即時示範展現真實功夫的道理,倉田等日本師傅均感信服。
劉家輝認為劉家良懂得從洪拳創出多種功夫,令電影中的功夫有千變萬化的內容。劉家輝認為程小東與劉家良各有不同。程小東算是武術設計師,考慮電影畫面的美態,卻是天馬行空,與武術師傅﹝Martial Art Master﹞大相逕庭。劉家良以洪拳根底,參考其他門派,為電影創出新招,例如《瘋猴》中打猴拳,《螳螂》中打螳螂拳,《少林三十六房》打的不是洪拳,但有洪拳的影子。
日期 | 2009-11-11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邵氏電影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CC-LCH-SEG-005 |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和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Modern Kung Fu)。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劉家輝另一套喜歡的電影是《中華丈夫》。劉家輝生於1950年代,經常聽到關於日本人的負面說法。但拍攝《中華丈夫》後,劉家輝改變了對日本人的觀感。《中華丈夫》由劉家良及蔡瀾創作,讓劉家輝有機會演出不同角色。劉家輝在戲中要與日本武師交手,其中倉田保昭以劍道與劉家輝交手。倉田是張徹早期為《水滸傳》請來的日本武術師傅。劉家輝欣賞倉田敬業樂業的態度,不計較戲中日本武術敗於中國武術之下,視電影為工作,不拘泥面子,富武道精神。劉家良電影採用真刀真槍,劉家輝初時擔心會被打傷,經劉家良鼓勵、肯定自己的功夫實力,對決時倉田使出日本劍道,出手不留力、既快且狠,加上劍道在日本功夫中地位崇高,所以劉家輝至今印象難忘。排戲時倉田以武術師傅身份,對招式設計時有意見,但劉家良可即時示範展現真實功夫的道理,倉田等日本師傅均感信服。
劉家輝認為劉家良懂得從洪拳創出多種功夫,令電影中的功夫有千變萬化的內容。劉家輝認為程小東與劉家良各有不同。程小東算是武術設計師,考慮電影畫面的美態,卻是天馬行空,與武術師傅﹝Martial Art Master﹞大相逕庭。劉家良以洪拳根底,參考其他門派,為電影創出新招,例如《瘋猴》中打猴拳,《螳螂》中打螳螂拳,《少林三十六房》打的不是洪拳,但有洪拳的影子。
訪談日期 | 日期 | 2009-11-11 |
記錄總長 | 23分54秒 | |
資料類別 | 聲音 | |
訪談語言 | 廣東話 | |
特藏 | 邵氏電影 |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
登錄號碼 | CC-LCH-SEG-005 |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和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Modern Kung Fu)。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劉家輝完成《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洪熙官》後,第三部電影是《少林三十六房》,他是第一個演員以光頭形象做主角。《陸》片中陳觀泰算是帶起劉家輝,為還人情債,劉家良開拍《洪》片讓陳觀泰獨擔主角大旗,劉家輝則演童千斤小角色。《少林三十六房》公映即引起哄動,電影於翡翠、明珠、海運、荷里活、文華等大戲院上映,劉家輝受觀眾熱烈追捧。劉家輝分析劉家良電影以功夫動作構思故事,志在表現功夫,有別於其他電影大多以歷史為創作背景。劉家輝自《少林三十六房》後正式簽約邵氏,一直追隨劉家良,拍過劉家良的《醉馬騮》、《中華丈夫》及客串《螳螂》等。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劉家輝另一套喜歡的電影是《中華丈夫》。劉家輝生於1950年代,經常聽到關於日本人的負面說法。但拍攝《中華丈夫》後,劉家輝改變了對日本人的觀感。《中華丈夫》由劉家良及蔡瀾創作,讓劉家輝有機會演出不同角色。劉家輝在戲中要與日本武師交手,其中倉田保昭以劍道與劉家輝交手。倉田是張徹早期為《水滸傳》請來的日本武術師傅。劉家輝欣賞倉田敬業樂業的態度,不計較戲中日本武術敗於中國武術之下,視電影為工作,不拘泥面子,富武道精神。劉家良電影採用真刀真槍,劉家輝初時擔心會被打傷,經劉家良鼓勵、肯定自己的功夫實力,對決時倉田使出日本劍道,出手不留力、既快且狠,加上劍道在日本功夫中地位崇高,所以劉家輝至今印象難忘。排戲時倉田以武術師傅身份,對招式設計時有意見,但劉家良可即時示範展現真實功夫的道理,倉田等日本師傅均感信服。
劉家輝認為劉家良懂得從洪拳創出多種功夫,令電影中的功夫有千變萬化的內容。劉家輝認為程小東與劉家良各有不同。程小東算是武術設計師,考慮電影畫面的美態,卻是天馬行空,與武術師傅﹝Martial Art Master﹞大相逕庭。劉家良以洪拳根底,參考其他門派,為電影創出新招,例如《瘋猴》中打猴拳,《螳螂》中打螳螂拳,《少林三十六房》打的不是洪拳,但有洪拳的影子。
日期 | 2009-11-11 |
記錄總長 | 23分54秒 |
資料類別 | 聲音 |
特藏 | 邵氏電影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CC-LCH-SEG-005 |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和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Modern Kung Fu)。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
劉家良及劉家輝的大熱電影《少林三十六房》及二人其後的合作
劉家輝完成《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洪熙官》後,第三部電影是《少林三十六房》,他是第一個演員以光頭形象做主角。《陸》片中陳觀泰算是帶起劉家輝,為還人情債,劉家良開拍《洪》片讓陳觀泰獨擔主角大旗,劉家輝則演童千斤小角色。《少林三十六房》公映即引起哄動,電影於翡翠、明珠、海運、荷里活、文華等大戲院上映,劉家輝受觀眾熱烈追捧。劉家輝分析劉家良電影以功夫動作構思故事,志在表現功夫,有別於其他電影大多以歷史為創作背景。劉家輝自《少林三十六房》後正式簽約邵氏,一直追隨劉家良,拍過劉家良的《醉馬騮》、《中華丈夫》及客串《螳螂》等。邵氏片場有12個影棚,大導演如李瀚祥可優先「霸廠」,搭棚做佈景,細導演因資金及權力不及,通常於大導演完成拍攝後「執廠」,將佈景稍作改動後用於自己的電影裡。動作片以廣東電影為主導,如《萬人斬》、《血滴子》等,動作片可分為武俠片和功夫片,武俠片天馬行空、較誇張,以俠義和飄逸為主,如何夢華的《萬人斬》、楚原的《楚留香》,孫仲拍武俠片,亦與唐佳合作功夫片;功夫片靠演員的功夫實力,香港電影中講求真實功夫的,只劉家良一人。劉家輝拍《少林三十六房》沒有用過威吔。
劉家輝不清楚劉家良電影的開支預算,只記得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80組人同時開工。每日演員9時化粧,通告是10時開工,但劉家良通常先吃過早餐大約11時正式開工。等待期間主角、演員、龍虎武師均練習功夫。當年拍攝《少林三十六房》時,劉家輝獲15,000元酬勞,邵氏另賞5,000元花紅,及後聽聞《少林三十六房》大賣,邵氏賺4,000萬元。劉家輝拍《少》片時,邵氏為他起英文名Gordon Liu,沿用至今,後來到印度拍片,不料人人都知道他是Gordon Liu。
劉家輝最喜歡的邵氏電影,首選《五郎八卦棍》。他喜歡電影中楊家將及七子去六子回的悲慘故事。《五》片講述劉家輝飾演的楊五郎,要拯救由傅聲飾演的六弟,拍攝中途傅聲卒逝,故事改為五郎救八妹(惠英紅飾)。劉家輝是劉家良班底,傅聲是張徹班底,兩人各有地位,兩大班底於同一齣電影中合演主角,當年是電影圈盛事,相信邵氏老闆為搶票房促成此美事。可惜傅聲中途離世,除要改劇本外,工作人員的情緒都受到重大打擊。
劉家輝另一套喜歡的電影是《中華丈夫》。劉家輝生於1950年代,經常聽到關於日本人的負面說法。但拍攝《中華丈夫》後,劉家輝改變了對日本人的觀感。《中華丈夫》由劉家良及蔡瀾創作,讓劉家輝有機會演出不同角色。劉家輝在戲中要與日本武師交手,其中倉田保昭以劍道與劉家輝交手。倉田是張徹早期為《水滸傳》請來的日本武術師傅。劉家輝欣賞倉田敬業樂業的態度,不計較戲中日本武術敗於中國武術之下,視電影為工作,不拘泥面子,富武道精神。劉家良電影採用真刀真槍,劉家輝初時擔心會被打傷,經劉家良鼓勵、肯定自己的功夫實力,對決時倉田使出日本劍道,出手不留力、既快且狠,加上劍道在日本功夫中地位崇高,所以劉家輝至今印象難忘。排戲時倉田以武術師傅身份,對招式設計時有意見,但劉家良可即時示範展現真實功夫的道理,倉田等日本師傅均感信服。
劉家輝認為劉家良懂得從洪拳創出多種功夫,令電影中的功夫有千變萬化的內容。劉家輝認為程小東與劉家良各有不同。程小東算是武術設計師,考慮電影畫面的美態,卻是天馬行空,與武術師傅﹝Martial Art Master﹞大相逕庭。劉家良以洪拳根底,參考其他門派,為電影創出新招,例如《瘋猴》中打猴拳,《螳螂》中打螳螂拳,《少林三十六房》打的不是洪拳,但有洪拳的影子。
日期 | 2009-11-11 |
演員 | 劉家輝 |
語言 | 廣東話 |
記錄總長 | 23分54秒 |
資料來源 |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
儲存地點 | 香港記憶計劃 |
授權說明 |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
登錄號碼 | CC-LCH-SEG-005 |
生於富家性情頑劣及其校園生活
劉家輝本名「冼錦熙」,祖籍廣東高明縣,1951年香港出生和成長,接受中西文化教育。父親是生意人,做酸枝工藝、古董的出口生意。早年父親帶同一家大小從內地逃難來香港,8個孩子只剩下4個,劉家輝是幼子。因家庭富裕,他形容年少時自己好像二世祖一樣,霸道、頑皮。哥哥繼承父親生意,劉家輝則對父業毫無興趣、絕不沾手。少時劉家輝曾經有10個家傭照顧,但被他經常打罵,傭人都先後離開了。大姊認為他品行太頑劣,將他送到筲箕灣慈幼學校寄宿,劉家輝二年級開始學校寄宿生活。當時同學們以「英雄被困筲箕灣,他朝何日上中環」,來形容筲箕灣是遙遠偏僻的地方。
劉家輝回顧少時在家過的是少爺生活,習慣被人服侍,以「監獄風雲」形容寄宿的處境,毎日望窗嘆氣,何時可以離開這地方,亦想到父母是否討厭自己,為何把自己送到學校寄宿,,三年級至五年級的時期對家庭充滿怨憤。慈幼是天主教英文學校,劉家輝明白大姊特意讓自己入讀慈幼,是希望他學懂英文易於找到工作。劉家輝回憶慈幼寄宿生愛踢足球、打籃球、踩雪屐等,卻不注重學業;有時到教堂找神父訴心事、拿聖相,就這樣度過童年生活。學校遠離市區,對外間的大事、潮流文化等毫不知情,反而對聖經上的十誡十分熟悉。
神父著重以宗教思想教導學生,劉家輝受宗教思想熏陶,曾參與輔祭,協助神父準備做彌撒,替他穿衣、派聖體,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職務。當時彌撒以拉丁語進行,需要跟神父學習拉丁語;做彌撒當日,他早上六時起床,梳洗後七時到達教堂準備輔祭。1960年代,教宗保祿六世曾蒞臨香港,在政府大球場舉行君王瞻禮,特意挑選100個輔祭參與,劉家輝以獲選為其中一位輔祭而感自豪。由電影引發對中國武術的興趣並拜師劉家良為師
劉家輝每逢學校假期便回家生活,哥哥會帶他看電影。從黃飛鴻電影發覺自己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尤其武術宗師所流露的中國文化色彩。1950年代,香港已流行不同國家的拳術,包括空手道、柔道、西洋拳,但劉家輝一心秉承中國文化,獨愛中國功夫。劉記得當時「武術」一詞並未流行,武館被稱為「國術館」或「國術健身學院」,劉家良主持的武館名為「劉湛國術健身學院」。1949年中國政權易手,很多內地宗師鍳於國情變化,跑到星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同時不少國術大師來港設館授徒。
劉家輝的父親不願意讓劉家輝習武,認為習武者多是「爛仔」(流氓),希望他努力讀書,繼承父業,不然學好英文,可以做個警察。但劉家輝認為學好功夫,才是真正的中國人。雖然他在英文學校讀書,對西洋音樂充滿興趣,但他同時熱愛中國文化,尤其動的文化。劉家輝以黃飛鴻為榜樣,決定學習洪拳,拜劉家良為師。當時劉湛國術健身學院在上環,與父親的公司只一街之隔。因父親堅持拒絕讓劉家輝習武,中學時劉家輝已不在學校寄宿,晚飯後拿著課本佯裝往補習讀書,然後偷偷到武館練武,每日由8時練習至11時,維持多年。
劉家輝在眾師兄弟中年紀最小,行為品性較斯文,又幫忙館內雜務,得劉家良母親的疼愛。劉家輝自覺尊師重道,深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話一,弟子不敢話二,到今天仍然如此。師父不單教導功夫,還以身教向弟子展示做人道理,即使責罵,背後定必有一番道理,弟子要自覺省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劉家輝即使逃學,都堅持到武館參與慶祝活動。某年青衣島舉行天后誕活動,當時劉家輝已16、17歲,代表武館參加搶炮,半途中有兩隊武獅隊發生打鬧,劉家輝的武獅夾在中間,成新聞大事,父親從報章上發現劉家輝武獅的照片,始知他是武館中人。劉家輝以習武沒影響學業,甚至對身體和品行都有益,且劉家良絕不縱容弟子以武術生事,成功說服父親讓他繼續習武。
劉家輝在武館習武時,劉家良師父劉湛經已離世,當時劉家良已投身電影,少有在武館教授功夫,劉家輝一年中在拜山、天后、師公冥壽等時候才見劉家良3-4次。劉家良一心保留劉湛名聲,設「劉湛國術健身同學會」,讓師兄弟妹在武館有一個聚集的地方,好像家一樣。
劉家輝選擇洪拳,因為關德興也習洪拳,而且他專揀一門最辛苦的武術練習。他認為洪拳是最辛苦的一門功夫。打一整套洪拳需要15分鐘,拳拳用力,走動的範圍廣,要跳躍跑動;詠春較不費力、走動範圍較小,同一個武館,學詠春的比學洪拳的可容納更多人,且較易招收弟子。劉家輝回想當年不怕辛苦習洪拳,是因為希望可學成功夫,認為洪拳是中國文化,學得成才算是一個中國人。劉家輝自覺與師父劉家良的的洪拳風格不同,不希望自己只是翻版,差異主要在電影中,劉家輝刻意將功夫美化,配合電影的特色;劉家良的洪拳,含教材意義,讓觀眾學習攻防的道理。他認為今日電影太商業化,只有美化,沒有功夫,他同意經濟要進步,但必須保留舊事物,因為舊事物是根,有根才可以有創新。加入影圈拍《殺出重圍》並始用藝名「劉家輝」
中學畢業後,劉家輝在太子大廈一日本公司打工,因不懂打字,只負責送信等跑腿工作,月薪280元。一年後經朋友介紹,到連卡佛會計部工作,穿西裝結領帶上班,負責操作發信用咭的機器、送出信用咭及每月追數,月薪500元。晚上回武館習武、指點師弟練習等,女朋友都經常上武館。
劉家輝原本沒想過加入電影圈。閒時他喜歡看電影,尤其功夫動作片,喜歡看姜大衛、狄龍、陳中泰、孟青的電影,特別愛看李小龍的電影,但從未想過自己做電影明星。劉家輝指早年的打鬥片只屬動作片,活躍的有王羽、姜大衛的《猛虎下山》;吳思遠的《蕩寇灘》屬於民初動作片,帶起一批動作演員包括金振達及譚道良等。李小龍電影才帶動真正的現代功夫片(Modern Kung Fu)。李小龍死後電影業即陷入低潮。1973年,劉家良擔任電影《殺出重圍》的動作指導,邀劉家輝擔任該片男主角,劉家輝接納師父的邀請,到澳門拍戲兩個月,雖然有李琳琳、石天、秦沛等電影明星擔綱演出,但電影不賣座。劉家良母親愛錫劉家輝,為他取此藝名,由第一套電影《殺出重圍》沿用至今,外界初時誤以為劉家輝是劉家良親弟,父親對劉家輝棄用本姓持開明態度。劉家輝隨後轉任龍虎武師,日薪70元,收入不算高,但自己沒有經濟壓力,雖然聽到身邊的冷言冷語,但認為自己只懂武術,沒有電影知識,應該由低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