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大影會拍攝及推廣實驗電影的基礎,七十年代初成立的兩個電影組織:衞影會(1971年底)及火鳥電影會(1973年),將香港實驗電影帶入第二個熱烘烘的浪潮,隨着超八毫米攝影機普及且急速發展,開啟了超八毫米彩色實驗電影的年代。
投入自主創作懷抱
在香港,衞影會承繼大影會的志願,進一步加強推廣實驗電影,於1973年及1974年主辦「全港實驗電影觀摩展」及「實驗電影展七四」,當時大部份參展作品都用超八毫米攝影機拍成。其實在1971年至1973年這個短暫過渡期,曾經有一個名為「實驗八米會」的組織出現並舉辦第一屆「八糎實驗電影觀摩展」,集中放映八毫米影片,可說是連接了十六毫米黑白片和超八毫米彩色片兩個年代。
創作的快樂與滿足
整個製作過程繁多但不複雜,頗容易掌握。拍攝後還需要額外配備剪接及放映等器材,所以拍攝計劃必須周詳,否則就等於燒銀紙。對當時月入一千、幾百元的青年來說,拍攝實驗電影絕對是花錢的玩意,但資料搜查、創作劇本及拍攝製作等過程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又非筆墨所能形容。
衞影會(1976年停辦)、火鳥電影會等組織於1973年至1984年間持續舉辦觀摩放映會。放映會於1978年正式名為「獨立短片展」的比賽,主張「先求量,後求質」,旨在鼓勵青年拿起攝影機參與實驗性質的創作,大大提升八毫米電影在文化娛樂層面的地位,而且發掘並培養出一班潛質優秀的年輕電影工作者。這班年輕電影人後來都進入主流影視製作的圈子,如章國明、唐基明、方令正、張叔平、劉成漢、廖偉雄、關柏煊、邱禮濤,以及製作動畫的盧子英和許誠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