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塢與香港
最近瀏覽

關於特藏

在「揚帆出海」的帆船年代,海洋貿易完全受周期季候風影響。然而隨着蒸汽機性能提高,輪船耗煤量減省,鐵殼螺旋槳輪船於1860年代成為遠洋航運的主力。同時中國通商口岸增加,以及1869年蘇彝士運河通航,香港至英國的航程由110多天減至30多天,歐亞兩地的貿易快速擴展,為遠洋輪船整修的需求亦與日俱增。

遠洋輪船停泊的港口,必須接近商業貿易中心,有適合落錨的硬質海床和可以避風的深水良港。19世紀中葉廣東沿岸具備上述條件的,就只有香港。加上地理位置優越,香港得以一躍成為航運業的樞紐。而以香港為根據地的英資公司,目睹航運事業獲利豐厚,紛紛染指輪船運輸及相關業務,包括開辦船塢維修往來船舶,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和太古船塢及機器有限公司分別於1863年及1902年成立。香港船塢業務在中國一枝獨秀,更成為英商在遠東地區最重要的航運投資之一。至20世紀中葉,兩間船塢為應付鄰近地區的激烈競爭,於1972年合併為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並搬遷到青衣的新廠房繼續營運。

香港歷史博物館獲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捐贈數千幀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玻璃底片,這些資料如實記錄二次大戰前後黃埔船塢、太古船塢及聯合船塢修造船隻的發展。該館於2011年舉辦「船塢與香港──香港修造船業圖片展」,展出上述館藏,重現昔日船塢的風采。

本特藏展示該展覽的內容和資料,讀者可從中認識修造船業──這個香港最早出現的新式重工業之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