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塢與香港
最近瀏覽

戰後的船塢發展

日軍侵佔香港期間,船塢及廠房受到嚴重破壞;至1946年,香港的造船業只回復至戰前三至四成。隨着聯合國對中國禁運,以及上海工業家南來香港,香港經濟逐漸由轉口貿易轉型至出口加工業,產品外銷帶動了香港航運業和造船業復蘇。海軍船塢於1959年底關閉後,其中區船塢被填平,用來開闢夏慤道,以紓緩中區與東區之間的交通;尖沙咀廣東道的海軍船塢給港府改為九龍政府船塢,用作維修政府船艇之用;黃埔和太古船塢則繼續在維港兩岸作業。

至1970年代,隨着貨櫃碼頭在葵涌落成啟用,以及中國內地改革開放,香港的航運業進入黃金時期,為香港的修造船業帶來機遇。然而,香港工資成本的上升及其他地區造船廠的競爭,促使香港的船塢傾向船隻改裝及修檢業務。加上香港市區的土地資源不足,以及房地產興旺,誘使黃埔船塢及太古船塢利用原有紅磡和鰂魚涌船塢的土地,發展成商住區──黃埔花園及太古城,並將船塢業務移往青衣島,於1972年合併成為香港聯合船塢。

圖片


  • 遭盟軍轟炸後的太古船塢

  • 戰後中區碼頭

  • 鳥瞰黃埔船塢 (1)

  • 英軍重新接管海軍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