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國語片院線

香港戰前已開始放映國語片,但國語片由於發行量低於粵語片,至五十年代中仍未有獨立院線組成。隨着二次大戰、大陸政治動盪,上海影業、影人大量遷港。左右思想陣營開弓,加上東南亞資金背景的邵氏父子有限公司(邵氏)與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電懋)來港爭雄,五、六十年代國語影壇風流人物上演香江演義。

向西片院線「借光」

1948年,上海資本家李祖永南來,創立永華電影公司,推出《國魂》和《清宮秘史》;翌年,長城影業公司成立,推出《蕩婦心》和《血染海棠紅》。四片分別在西片戲院娛樂、樂聲及快樂上映。

五十年代初,國語片的公映安排較分散,不定期放映國語片的戲院包括:麗都、都城、娛樂、京華、快樂、樂宮、大華等。至1956年,仙樂、璇宮等戲院才組成首條國語片線。


中華戲院推廣國語片

1948年8月,位於灣仔的中華戲院開幕,以推廣國語片為己任,惟年多後亦轉映粵語片。中華戲院於1952年6月結業,轉由邵氏經營,易名麗都戲院,於同年11月重開,放映包括邵氏出品的國語片。

嶄新國語片院線

1957年1月30日,仙樂戲院與麗都戲院聯線,組成嶄新的國語片線,放映四家不同機構的國語片:南洋財團的邵氏與電懋、左派背景的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長城)及南方影業公司。院線運作至1961年,轉由仙樂、都城等戲院聯線,主要放映電懋的影片。

邵氏院線高速拓展

1962年11月,黃金戲院開幕,與京華戲院、樂都戲院組成早期的邵氏院線。邵氏院線其後不斷吸納戲院,越加壯大。1967年2月拓展至雙院線,其一包括倫敦、京華等六院,另一則包括娛樂、荷李活等六院,同一檔期放映兩部不同的影片。1968年初,兩線合併為共十院的聯線。1969年12月,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首家戲院翡翠開幕,成為院線龍頭戲院。

國泰院線成形

1963年3月,國賓戲院啟業。該院往後兩年夥拍倫敦戲院、百老匯戲院,放映電懋的影片。1965年,電懋曾短暫發展以樂聲戲院、新聲戲院為首的院線。其後,電懋改組為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國泰機構),電影間歇於「雙麗線」等國語片院線放映。1970年,國泰機構組成包括金陵、金華、域多利、新都等八院的新院線。

嘉禾建立強大院線

1971年1月,嘉禾電影(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公告「港九十大戲院匯流,組成堅強新線」,十院包括皇后、皇都、樂聲、文華、新聲等。當時嘉禾主要製作和發行國語電影。

珠普線到雙南線

1963年及1964年,銀都戲院及珠江戲院先後落成,與普慶、國泰、高陞等戲院聯成「珠普線」,放映左派背景的長城、鳳凰影業公司及內地製作的電影。隨着南華戲院、南洋戲院啟業,「珠普線」與之合組成逾七院聯線的「雙南線」。

圖片


  • 北角璇宮戲院

  • 娛樂戲院 (1)

  • 中華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