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博愛人間:香港「人間畫會」時期(1945-1949)

「我們是這人間的一員,我們熱愛人間,我們表現的都屬於這人間的一切。」

── 人間畫會成立宣言,1946

1945年9月,日本戰敗投降,當時內地局勢仍不穩定,許多文化工作者及畫家相繼前來香港發展。當時,黃新波亦到了香港任職《華商報》記者。黃新波與友人為了團結各方的藝術家,在文化界的支持下於1946年創立「人間畫會」及「人間書屋」,一方面可透過聚會互相討論藝術創作,另一方面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下也可彼此照顧。他以「人間」為名的畫會及書屋主要從事展覽籌劃、書籍出版等推廣文化活動,對戰後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黃新波以新聞記者的身份接觸社會各階層,對生活的深入了解成為了他藝術創作的泉源。承接着在桂林時那濃厚的抒情創作風格,黃新波這時期的版畫已增添了深刻的生活感覺。1947年,在上水地區有四名小學生因誤闖邊界而被集體槍殺。黃新波懷着悲憤的心情創作了《控訴》,畫中淌血的孩子們赤裸身體、緊握拳頭,緊抱孩子的老婦人内心沉痛,表情木然,此作品讓人看後激動心靈。

黃新波以經過提煉的單純形象突出主題和以細緻的黑白調子營造畫面,集中反映戰後初期香港低下階層的生活。那時,普通市民生活艱難,工資微薄,而且還時刻面臨因工廠倒閉而失業。1948年,黃新波創作的《賣血後》,題材是刻劃一名以賣血為生的失業者,賣血後天旋地轉,痛苦不堪的樣子。而《香港跑馬地之旁》(1948)就以快活谷跑馬場及山上別墅洋房為背景,描繪在高級住宅區旁輪候着富戶施飯的貧民。他們有老有幼,木訥地拿着盛器守候,表現了饑餓中的貧民苦困。黃新波在香港西區的碼頭附近上班,作品《碼頭》(1948)就是他當時目睹的現實寫照,碼頭上盡是勞動者和拾荒兒。當時社會對勞動者並沒有甚麼保障,工時長薪金少,生活滿是艱苦勞碌。黃新波在這段時期的木刻作品充滿愛和憐憫,是記錄戰後香港人間的寶貴資料。

黃新波曾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西洋畫,故此他一直希望能畫些油畫。就在1946年至1948年間,他在香港創作了20多幅油畫。黃新波十分留意西方現代繪畫的動向,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都感興趣,又時常在香港的外文書店閱覽西方重要藝術家的作品集。當中他尤喜愛美國社會現實主義(Social Realism)畫家本夏(Ben Shahn, 1898-1969)的畫作。本夏以繪畫為受迫害的人伸張正義,探討了現代城市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並用獨特的象徵符號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黃新波對此甚有感通,在其油畫創作上着重描繪富心理化和象徵性的人物,把主觀感情投放於客觀形象上。作品《都市的人》(1946)及《種子》(1947)均用誇張形式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局部放大的雙手帶動着觀者的情緒。作品《廢墟》(1947)寫一對小孩在飽經戰火蹂躪的頹垣上張望,女孩捧着空罐默然期盼。

雖然黃新波的油畫題材都是關愛人間的苦況,但仍遭到他的藝術同盟者認為他傾向形式主義,內容無法表現戰鬥力量和勇氣。1948年春天,人間畫會召開專題討論會,批評他油畫的藝術思想。不過,他仍然繼續創作了十多幅風格依然的油畫。1949年,香港殷社出版《新波畫冊》,輯錄了黃新波33幅作品,其中油畫佔18幅,可惜這批作品飽經歷史洗禮,今已蕩然不存。

圖片


  • 《控訴》

  • 《賣血後》

  • 《香港跑馬地之旁》

  • 《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