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

南音在香港

南音是一種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廣府話說唱的曲藝,與粵謳、龍舟、木魚、板眼等一樣,都是廣東地方的重要歌謠。

自二十世紀初,南音逐漸在香港發展和流行,成為廣受歡迎的民間曲藝。1917年1月9日《香港華字日報》刊載了一則以「乞丐道苦」為題的南音曲詞,可見當時南音之流行。文人積極參與創作,其內容亦與當時大眾生活關係密切。

在 1920 年代以前,南音主要由失明人士演唱,男稱瞽師,女名師娘。當時的南音表演場所是茶樓、酒館、私人寓所、風月場所等。南音藝人或沿街賣唱;或獲邀於喜慶宴會或神誕活動中表演。

南音於二十世紀初被粵劇、粵曲吸收。女伶逐漸取代瞽師和師娘在茶樓酒館的角色。至1950、1960年代,商業電台及香港廣播電台(即香港電台前身)仍有瞽師與師娘演唱南音及粵曲。當中影響較大為杜煥瞽師,他於1955至1970年在香港廣播電台的節目中演唱南音,其中說唱一些長篇南音故事可長達數月,這是南音最普及的傳播期;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轉變,南音逐漸被其他大眾娛樂方式或音樂類型取代,日漸式微。

圖片


  • 杜煥演唱南音 (1)

  • 杜煥演唱南音 (2)

  • 杜煥演唱南音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