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佛全

吳佛全
衙前圍村吳翰高祖司理

性別:
出生年: 1935
受訪時年齡: 77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農民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父母在泉水充沛的大磡村太公地經營芽菜廠
吳佛全家在九龍城各鄉頻繁遷移,尋找適合務農的土地和水源。吳佛全4歲時弟弟已出生,父母在踎前種田養豬無法維持生活,父親於是到大磡村經營芽菜廠(今荷李活廣場對開的龍翔道),該幅地屬於太公吳翰高祖。水質乾淨是芽菜生長的關鍵,大磡村有一股清甜龍水,即地下湧出的泉水,十分適合培植芽菜。吳佛全小時侯龍水觸手可及,日後龍翔道和地鐵站落成,他已找不到龍水了。發芽菜要兼顧買豆、浸豆和淋水等工作,吳佛全認為父親很本事。芽菜廠由兩間屋組成,佔地約600至700呎,父親請了兩名伙記,發好的芽菜運往沙埔道的九龍城市集售賣。



標題 父母在泉水充沛的大磡村太公地經營芽菜廠
日期 13/02/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1
日治時期的流離失所和家散人亡
吳佛全家在日治時期遭逢巨變。日軍為配合擴建啟德機場的工程,遷拆附近不少鄉村,衙前圍的踎前亦在清拆之列,當局在九龍塘興建模範村(今廣播道至喇沙利道之間的地段),安置受影響的村民。吳佛全家入住模範村半年後,父親應徵南頭做泥工,替日本人修建機場,未料一去不返,音訊全無,母親要獨力照顧吳佛全和他弟弟。吳佛全與阿姑庇鄰而居,阿姑感母親無力持家,帶弟弟離開香港「放生」,轉交深圳龍崗的親友照顧,未幾失去聯絡。直至1968年吳佛全母子往龍崗尋親,因母親會講客家話,與當地村民溝通無間,獲帶路入村認回兒子。吳佛全感慨日治時期環境艱難,現時的生活實在得來不易。
 



標題 日治時期的流離失所和家散人亡
日期 14/02/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2分2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2
父子兩代通過市集買賣和媒人介紹娶妻

吳佛全父子兩代務農,通過市集買賣和媒人介紹娶妻。父親在衙前圍踎前養豬,母親是莆崗村的林姓族人,她來自大田大地的家族,亦從小養豬和種菜,吳、林兩家人的婚姻透過鄉情維繫,不考慮是否門當戶對。吳佛全則由守寡的母親安排結婚,妻子是沙田觀音山村人,家中以種禾、種蕃薯維生,背景跟吳佛全家接近,因此容易談得合攏。妻子定期擔柴草、蕃薯到九龍城市集售賣,吳佛全母親透過買柴草認識未來媳婦,認為她懂得耕田和養豬,適合嫁入吳佛全家,最終夫妻由觀音山村一對媒人公婆「拉媒」(聯絡婚事)。

 




標題 父子兩代通過市集買賣和媒人介紹娶妻
日期 20/02/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4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3
母子感應時節、應付害蟲的農民智慧
吳佛全母子長年在黃大仙種菜,從中領悟了不少農業知識。吳佛全認為母親很本事,她雖沒有讀過書,但能靠「感應」務農,知曉「芒種芒頭甩,夏至水推秧」的道理,即大雨季節不能種稻。母子按時令種植不同疏菜,例如農曆三、四月適合種蕹菜,農曆五月應該種菜心。吳佛全家曾種白菜和芥蘭,白菜每3斤只能賣1毫,但不怕蟲蛀;芥蘭經常受黑頭蟲侵襲,黑頭蟲從泥土走上來,一晚便把農作物吃光,佛全家要用美國製的殺蟲水對付。



標題 母子感應時節、應付害蟲的農民智慧
日期 06/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2分3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4
自幼跟南丫島的同房宗親建立鄉情
吳佛全從小跟南丫島的同房族人關係密切。吳翰高祖一房在南丫島大坪村有一條分支,族人受傳統文化影響,通過打醮和拜山認祖歸宗,維持跟衙前圍的關係。吳佛全與南丫島的族人同屬一房,他小時很頑皮和沙膽,1949至1951年在樂善堂學校讀書期間,放暑假他便獨自到南丫島玩樂,在大坪村留宿一晚,住過吳水根和吳有喜的大屋。有喜熱情招待他,不嫌他家貧窮,帶他到榕樹灣游水,又駛船出海捉魚給他吃,兩家的鄉情維繫至今。南丫島的族人有屋有船,在族中算是有錢人。



標題 自幼跟南丫島的同房宗親建立鄉情
日期 28/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5
黃大仙新舊居民建立深厚街坊情
吳佛全家長期在竹園村大園區居住,跟黃大仙的街坊相處融洽。吳佛全在1950年結婚,婚宴在家門外舉行,當年他和母親自行搭木屋居住。婚宴當天新移民街坊到吳佛全家幫忙煮食,準備豬皮、咸菜、魚蛋、豬肉、冬菇等一流的菜式,酒席每8人一圍,上下午各食一餐,賀禮一般是2元,10元已算一級賀禮。外公本身認識不少黃大仙街坊,吳佛全家又與鄰居感情深厚,街坊知道有喜事都不請自來,他感慨這種鄰里情現已消失。



標題 黃大仙新舊居民建立深厚街坊情
日期 20/02/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分5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6
吳佛全母子跟觀音山各村建立的柴草鄉情
吳佛全家跟觀音山上的鄉民熟絡,有利他們籌辦拜太公山。1957年前吳翰高一房每年兩次祭祖,這個安排由吳佛全母親提出。翰高祖山墳位於觀音山上的茅笪村,茅笪村鄉民每天擔着柴草、竹掃等貨物下山,運到市集出售,當時吳佛全母子在竹園養豬,雖然他們儲存在草屋的柴草已足夠,仍願意以優惠價收購他們的柴草和竹掃把,使他們不必將剩貨擔回山上。通過柴草買賣,母子與芧笪村鄉民熟絡,吳佛全認為如無這種關係,在觀音山籌備拜山不易成功。



標題 吳佛全母子跟觀音山各村建立的柴草鄉情
日期 28/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分2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7
九龍、沙田和西貢的鄉下人聚首三山國王誕
吳佛全通過參與神誕,跟各地鄉下人聯絡感情。吳佛全很小已參加牛池灣的三山國王誕,每逢誕期大人通知他,他很高興赴會和吃東西,參與神誕的村民來自九龍、沙田和西貢等鄉村,九龍城是凝聚鄉民的中心,各村鄉民透過市集認識。鄉與鄉以誕期做聯絡,每逢過節自動參與,不用派請柬邀請,鄉民出錢出力籌辦,自行燒柴煮食。神誕活動以搶炮為主,「炮」類似一塊神主牌,大批年青人哄搶,大家都不顧危險,希望求得好意頭,某村若有人成功搶炮,即代表該村平安大吉。



標題 九龍、沙田和西貢的鄉下人聚首三山國王誕
日期 06/06/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分5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8
因市區發展無奈接受生活方式的轉變
因黃大仙的逐步開發,吳佛全家無奈放棄務農的生活。昔日他們在黃大仙種菜,1957年政府收地發展黃大仙,全家搬往馬仔坑(今天馬苑和翠竹花園),搬屋後只能養豬。1969年政府又在馬仔坑收地,要求他們家遷往秀茂坪安置,因路遠偏僻,吳佛全不接受安排。寮仔部派人清拆豬屋,他仍堅拒不走,並在街坊支持下抗爭,後更有防暴隊到場。最終雙方各讓一步,吳佛全同意搬上慈雲山的徙置區,政府在入伙上提供種種便利,並補給他們家李鄭屋邨半間舖位。搬上慈雲山後吳佛全家沒有種菜,未料街坊知悉後,暗地向他們送上菜心。吳佛全母親懂跌打,免費給弄傷手腳的農民按摩,跟街坊建立了感情。



標題 因市區發展無奈接受生活方式的轉變
日期 06/06/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分5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09
衙前圍踎前古屋的吳翰高祖房
1935年吳佛全生於衙前圍踎前古屋(即今彩虹道啟德明渠),是衙前圍吳氏的25世傳人,屬於19世吳翰高祖的後人。踎前古屋共有10餘間,由吳翰高祖興建,居民是翰高祖房的後人。翰高祖一房分成三支房,長房在日治時期失傳;二房又分為兩支,一支在南丫島落戶,另一支是吳佛全家;三房人丁最旺,有10餘家傳世。傳至吳佛全一代時,踎前的房產已全部分家。



標題 衙前圍踎前古屋的吳翰高祖房
日期 13/02/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10
拜山分錢維繫吳翰高祖的團結
拜山分錢是維繫族人團結的方法,此習俗吳翰高族人保留至今。1957年前吳翰高一房每年祭祖兩次,即清明春祭和重陽秋祭,在衙前圍吳氏各房中,只有翰高祖有此安排。一年兩祭是吳佛全母親的主張,翰高祖有嘗產收租,母親認為藉着拜太公分錢,令族人有福同享。她希望翰高祖永久存在,維繫宗親情誼。



標題 拜山分錢維繫吳翰高祖的團結
日期 28/05/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分3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F-HLT-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