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安

吳鴻安
衙前圍村三姓祖司理

性別:
出生年: 1935
受訪時年齡: 77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小巴司機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日治時期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曾曾祖父和曾祖父的背景

吳鴻安未曾見過祖父吳振文,只聽父親說他在約30至40歲時已過身,而吳鴻安在4至5歲時見過曾祖父吳錦棠,相信他當年已超過80歲。吳鴻安記憶中曾拿食物給曾祖父,並跟他談話,他行動不便,沒有見過他離牀。吳鴻安從父親口中得知,曾祖父年青時讀過書,但相信學歷不高,他在九龍黃埔船廠負責派票給簽到的員工(編按:類似今天的打卡制度)。曾祖父有2位妻子,大婆姓鄧,她是衙前圍附近的人;細婆姓張,從廣州嫁到九龍。吳鴻安曾與細婆玩樂和說話,曾祖父稱她為「淡水婆」,因衙前圍是咸水地區,他經常呼喊細婆做事,例如替他拿富戶才用的「出恭紙」(廁紙)。

吳鴻安的曾曾祖父是吳廣業,他在衙前圍5巷15號出生和居住,他有3位兒子,長子是吳鴻安的曾祖父吳錦棠。吳廣業祖3位兒子住圍外的「踎前」(即今新蒲崗大厦),各住一間大屋,這間屋由一道圍牆包圍,當年只有富貴人家有能力建圍牆;吳鴻安幼時曾祖父3兄弟已分家,平時各自開飯。吳廣業住在5巷15號,在屋內床板入睡,此屋基本上是3個兒子的士多房,用來放置農具等雜物,由3人輪流使用。吳鴻安幼時衙前圍一帶已無人種禾,主要種西洋菜和蕃薯。當年不少村民在踎前建有豬屋,一般用蕃薯葉、米糠、餿水等餵豬,吳鴻安家亦曾養豬。




標題 曾曾祖父和曾祖父的背景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3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1
父親的教育、職業和婚姻情況

吳鴻安父親在衙前圍出生,曾在打鐵街的樂善堂學校(今已遷至龍崗道)上學,讀至小學畢業。他在16歲時娶妻,妻子姓陳,來自將軍澳,當時17歲,她是家中長女,從小種禾養豬,照顧幾位弟弟,她從未上學。吳鴻安父母是盲婚啞嫁,母親坐2人抬木轎嫁入衙前圍,從將軍澳走到衙前圍約需2小時,途經牛池灣和井欄樹。後來父親行船,在英國皇后船任職侍應,每隔1至2月回家一次。父親原來是吳氏長房(廣玄祖)的族人,吳鴻安的親祖父家境貧困,在大坑只有一間豬屋,沒有田地收租(編按: 父親後來過繼至廣業祖)。廣業祖一房家境富裕,在吳鴻安曾祖父吳錦棠的年代,有不少田地收租,其中一塊租給羅三記醬園。吳鴻安父母結婚,吳錦棠只賣了一小塊田,收入足以迎娶孫媳。




標題 父親的教育、職業和婚姻情況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2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2
長房親屬的背景。兄弟姐妹的教育和職業概況

吳鴻安父親原來是長房(廣玄祖)的後人,約7、8歲時過繼至四房(日玄祖),新的家族屬四房的分支翰高祖。當年過繼並不普遍,有些家庭子女眾多,父母無力撫養,便送子女過繼,讓他們改善生活。長房和四房有共同的總太公,父親即使過繼,仍跟長房的家人有來往,但不參與長房的分產和祭祖。吳鴻安沒有見過親祖父,親祖母是沙田人,他亦父親聽聞親祖父子女的情況,長子富興未婚及早逝,二子全興日治時期住模範村,他被人告發拖累,日軍誤把他視為游擊隊成員,施以灌水的酷刑,他放出來後不久便去世。吳鴻安與長房叔父帝興相熟,帝興比他年長約10歲,曾帶着年幼的他遊玩和飲茶。和平後帝興曾是軍部的「咕哩No.1」,後來赴英國謀生和定居,初期在餐館做侍應,後來成為老闆,70歲時曾返港賀壽。當年衙前圍村民不流行赴英定居,他的長子瑞權較多回港,每年回村祭祖,偶然跟其弟回村參與打醮。吳鴻安另有一位親叔公,他早年已在英國定居,曾在1950至1960年代回港,其後無法聯絡。

吳鴻安父親早年在打鐵街的樂善堂上學,後來出洋行船,在皇后船上做待應。和平後他做英國海軍的待應,直至50多歲因病退休(編按: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1992年逝世。母親來自將軍澳舊村,家族有田有屋,她是家中長女,有一妹四弟。因新界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母親和她妹妹沒有機會讀書,種禾養豬維生。吳鴻安父母生5子2女,他排行第二,跟大哥和三弟年齡相近,彼此只差2、3年,而跟兩位幼弟(四弟和五弟)相差約18年。三弟讀至小學畢業,後在黃埔船塢做學徒。兩位幼弟曾上夜學,後在政府部門從事機械工作。四弟初年在海軍船塢做學徒,後成為機械工程師。五弟曾在至德公立學校肄業數年,後經長房叔父帝興的介紹,赴英國學廚藝,並在當地定居,今已有自己的食店。吳鴻安的兩位妹妹努力求學,大妹小學畢業,幼妹則中學畢業。她們求學時家境困難,父親患病,母親沒有工作,她們要到工廠車衣幫補家計。




標題 長房親屬的背景。兄弟姐妹的教育和職業概況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3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3
吳廣業祖後人居住的踎前大屋。豐盛無憂的童年生活

1935年吳鴻安在踎前家中出生,踎前是衙前圍的一部份,他出世紙的地址是「衙前圍10號」。踎前的屋比圍內的房屋寬敞舒適,圍外空氣清新,有大地塘曬穀。圍外的屋有豬欄,村民養豬、牛、雞等牲畜,更早期甚至牛欄也有。圍內的屋地方窄小,沒有廁所,只有一個房睡覺,一個鑊煮食。吳廣業祖(吳鴻安曾祖父的父親)家境富裕,踎前有5間屋,5家人各佔1間,即曾祖父佔1間,祖父和祖母佔1間,叔公觀生和他兄長佔1間,叔公榮昌佔1間,吳鴻安父母佔1間。這5間屋由一道牆包圍,圍前有一扇大門,圍內有大地塘曬谷,雞隻隨處走動。叔公觀生在打打鼓嶺道59號有一幢3層物業,他住在打鼓嶺道,踎前的屋由他兄長一家居住。吳展鴻的先輩和吳佛全亦在踎前居住,他們和吳鴻安都屬吳翰高祖一房。

吳鴻安認為在踎前的生活豐足、無憂,家庭較一般人優越。父親在踎前擁有大遍田地,曾向羅三記醬園出租;除了踎前的家族大屋外,他名下另有3、4間屋出租,整體家境較一般村民為佳。他曾在踎前度過中秋、端午、農曆新年等節慶,過年時家家戶戶炒米餅、蒸年糕、煮剪堆。他在踎前居住時年紀尚小,很外外出玩樂,較年長的小童則上山捉金絲貓,或到山坑嬉水。




標題 吳廣業祖後人居住的踎前大屋。豐盛無憂的童年生活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4
日治時期的遷移和生活: 國華布廠、啟仁道和模範村

日軍佔領香港後,夷平了踎前的房屋,收地興建馬路和大坑渠(編按: 啟德明渠),吳鴻安跟父母和兄弟搬到宋王臺附近的國華布廠,居住環境不如今天的劏房,村民搬床或床板到布廠,沒有房間的分配,成人入睡時要拉布帳。後來吳鴻安家又搬入啟仁道的戰前唐樓,樓高三層,柱躉四條,內有廚房及厠所。吳鴻安家與多伙共住一屋,部份廣業祖的族人亦同住,例如吳榮昌家。當時母親替日軍做清潔工,負責鋪草皮、割草餵馬、清理馬屎等,她外出工作時,留下3個兒子在家,7歲的吳鴻安自行煲粥,他拿着熱粥上樓梯時,不慎被粥燙傷雙腳。此時父親沒有工作,一家生活最為困苦。

不足1年啟仁道的唐樓拆卸,他們家被安配搬往九龍塘模範村。日軍徵收踎前的土地時,屋主獲分配模範村的房屋作賠償,包括住圍內的村民。吳鴻安搬到模範村後,母親仍替日軍工作,父親亦偶然替日軍做清潔工,生活環境很惡劣。模範村的屋都是低層屋,內有一房一廳,類似石硤尾大火後興建的臨時房屋。屋內雖沒有水電,要到附近的山坑及井取水,但居住環境尚算不錯。吳鴻安當年約8至9歲,大多留在家中,門前養了幾隻雞,一般以粥水充飢。他在模範村住了2年後,便被賣到西貢做童工。當時父親做小販,賣咸鱼等乾糧,他到西貢販賣時便順道探望吳鴻安。




標題 日治時期的遷移和生活: 國華布廠、啟仁道和模範村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4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5
日治時期被賣往西貢當童工

吳鴻安7歲時日軍佔領香港,村民三餐不繼,為求有糧食保命,9歲時他被賣到西貢做童工。外婆是西貢沙角尾人,嫁往將軍澳村,她打聽得知西貢有人家要聘童工,便向吳鴻安父母介紹,父母便以軍票300元將他賣往西貢。他替一家謝姓原居民做工,他們是外婆的疏堂親戚,同住者有太伯、義父、2位伯娘、阿叔、阿嬸等人,吳鴻安感嘆自己是乞兒仔,像奴隸般做工,例如斬柴、放牛、晚上餵牛、落田等。他們家有禾田,吳鴻安要做各種農活,如蒔田、除草、淋水和打穀。他與伯娘和阿嬸下田,但不見男人工作。他的外公亦沒有怎樣工作,只見過他划舢舨出海打魚,吳鴻安有位舅父曾種田,大舅父則出九龍做工,某天從牛池灣步行返回將軍澳途中,被日軍捉拿並殺害。




標題 日治時期被賣往西貢當童工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3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6
日治時期在西貢的農村生活

日治時期吳鴻安曾被賣往西貢,當了1年多的童工,他為了保命自願前往。他要看牛和照顧老人,早上跟伯娘和阿嬸到西貢碼頭摸蜆和打蠔。他住的鄉村位於海邊,最近的市集是西貢碼頭和牛池灣。當年交通不便,間中才有貨車來往西貢碼頭及牛池灣,他在西貢居留期間沒有回家,而且家境清貧,回去也沒有飯食。村民要步行往牛池灣賣菜,凌晨3、4點便要起床,他們沒有火水燈或電筒等照明工具,要斬竹枝再燃點照明,鄉村人稱這種工具為「笀」(音譯)。竹枝約長3呎、直徑半吋,村民上山斬竹,然後浸水和曬乾,如是反覆做2至3次,竹枝便能點燃,走一段路要用上幾條「笀」才夠。衙前圍很多村民都不認識「笀」,吳鴻安兄長也沒有聽聞,但「笀」在西貢很普及。吳鴻安被賣往西貢不久後,他弟弟也經外公和外婆介紹,被賣往魷魚灣,父母仍留在九龍塘模範村。當時童工買賣不普遍,部份有錢人希望有小童照顧老人,不會刻薄童工,起碼讓他們有餐飽飯。吳鴻安的堂姑姐當年被賣往龍崗的鄉村,他姑姐亦嫁往內地,她丈夫是游擊隊的成員,後被日軍處決。




標題 日治時期在西貢的農村生活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0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7
吳鴻安的童工經歷: 讀書、被賣和贖回

日治時期吳鴻安在西貢當童工,寄住沙角尾甲邊朗,村內只有5至6家。他曾獲安排到鄉村學校上學,校名有「公立」兩字,約半月後因阿嬸阻止而輟學,她認為沒必要供他讀書。他在西貢住了1年多,和平後行船的伯父(編按: 廣業祖一房的堂伯父)從美國回港,知道吳鴻安家的情況後,便把他從西貢贖回,安排他到九龍城打鼓嶺道的家同住,並供他上學讀書,2年後吳鴻安患大病,信佛的伯娘問米,問米的人說不宜繼續收留他,送他回到他父母家,當年他們亦住打鼓嶺道。吳鴻安弟弟戰時亦被賣為童工,和平後由另一位親戚贖回。回家與父母同住後,吳鴻安要照顧年幼的弟妹,妹妹才出世不久,母親在機場做洗熨工作。他曾上過1至2年的夜學,由小童群益會辦學,有中文和數學等科目,教育司署曾派人視學。




標題 吳鴻安的童工經歷: 讀書、被賣和贖回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日治時期
記錄總長 12分3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8
九龍城打鼓嶺道的居住環境

日治時期吳鴻安父母曾在九龍塘模範村居住,2年後搬到打鼓嶺道57號,租住唐樓的一個房間,月租約10元。父母居住的單位約700呎,有3房1廳和4張碌架床,有一個大天井,住了7至8伙人,包租婆是井欄樹的出嫁女,她丈夫在沙埔村另有房產。吳鴻安認為父母其實可搭木屋自住,但可能擔心木屋易生火災,才決定租住唐樓。戰時吳鴻安以300元軍票被賣往西貢做童工,和平後伯父(編按:(編按: 廣業祖一房的堂伯父)從美國回港,以港幣300元將贖回。伯父回港後住在打鼓嶺道59號二樓,他一家三口租住吳觀生的物業(編按: 吳觀生是他的叔父)。同在打鼓嶺道居住的親戚還有吳全祿,他與吳鴻都是衙前圍吳氏第四房族人,但屬於吳仕高祖的分支。1950年代和1960年代吳鴻安住在打鼓嶺道,起初他住在伯父家,後與父母同住。當年住所擠迫,但鄰居關係不錯,天熱時大家在開帆布床睡在街邊。閒時吳鴻安往大笪街聽故事,1960年代便到涼茶舖聽麗的呼聲廣播。他三餐無憂,家人供他讀書至16、17歲。




標題 九龍城打鼓嶺道的居住環境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9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09
戰前九龍城的鄉村市集。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九龍城的街道和店舖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吳鴻安住在打鼓嶺道,附近的賈炳達道、打鐵街、東頭村、西頭村都很平民化,當年街道破爛,週圍很多人養豬,街上隨處豬糞,不合衛生。福佬村道較安靜,算是較高尚的道路。衙前圍道最興旺,街上有很多大牌檔,賣牛雜、燒鵝、白粥、油條等。城南道店舖主要賣衣服、日常品和化妝品,衙前塱道、南角道的主要賣雜貨和蔬菜。打鐵街位於今富豪酒店,近彩虹道和五華書院,街上除了打鐵舖外,還有菓子廠和吹玻璃樽的舖頭。

昔日衙前圍門口有個小市集,今富豪酒店亦是小型街市,戰前吳鴻安母親在踎前養豬,需要大量柴草做燃料,她與衙前圍的其他婦女,如吳展鴻祖母、李富母親、吳志榮母親到鑽石山割草,剩餘的便拿到市集出售。後來她們改到更遠的望夫山,路途更為艱辛。這些市集歷史悠久,在吳鴻安曾祖父的年代已出現,和平後仍有以物易物的情況。和平後母親已沒有養豬和割草,她到機場做洗熨工作。1950年代吳鴻安曾在吳氏宗祠上學3至4年,祠堂用作課室,外面有個足球場,他從打鼓嶺道步行回校,下雨時路便不能走,祠堂外的路滿佈泥濘。




標題 戰前九龍城的鄉村市集。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九龍城的街道和店舖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10
工件生涯和婚姻

吳鴻安約19歲讀畢夜校,經朋友介紹做霓虹光管招牌學徒,他學師的舖頭在九龍城,入行時要繳付200元給師傅兼老闆。這是一個危險行業,間中有工人在維修招牌跌死。他在這行業工作約10年,1964年經友人介紹往馬來西亞工作2年,出發前月薪200元,出國打工則有500元。返港後他仍在行內一段時間,1970年代初轉行做紅色小巴司機,直至68歲退休(編按: 2003年)。吳鴻安36歲結婚,妻子是織襪工人,1969年吳鴻安的朋友安排兩人相睇,起初他擔心沒力持家,但經朋友鼓勵仍赴約,兩人交往約1年結婚,雙方都很心急,擔心無法成家。婚後育有一女兩子。




標題 工件生涯和婚姻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0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11
婚後的遷移經過: 打鼓嶺道、至德公立學校和梨木樹邨。對衙前圍的強烈歸屬感

吳鴻安於1969年底結婚,經同行師傅介紹認識妻子,她在香港出生,婚前住灣仔駱克道,任職工廠女工。婚前吳鴻安與父母住打鼓嶺道57號,婚後搬到打鼓嶺道38號4樓。這是一個700呎的6房單位,吳鴻安夫妻住尾房。當時由吳鴻安父親包租單位,他退休時領了退休金,足以支付500元的大租,以及4000元的建築費。後期他申請公屋,搬入坪石邨的單位,吳鴻安便代父收租。他只在38號住了1年多,因遇上一名壞租客,他受不住租客的滋擾,無法在家休息,為免影響工作而遷出,經同族叔伯的轉介,暫住於至德公立學校的校役宿舍。此時他已申請公屋,搬入學校1年後,便獲分配梨木樹邨的單位,他們一家便搬入荃灣,並將打鼓嶺道的包租單位交還業主。

吳鴻安婚後育有一女兩子,他們生於1970年代初,長女大學畢業後,從事會計行業;兩子求學興趣不大,輟學後從事修車工作。子女都沒有在衙前圍居住,但吳鴻安告訴他們祖先來自衙前圍,子女有空必定回村祭祖,以及參加天后誕等節慶。吳鴻安承認自己對衙前圍很有歸屬感,他與同房的吳少洪親手維葺祠堂。現時他雖住荃灣,亦經常回村與叔伯聊天,這比逼留在家更開心。昔日他在打鼓嶺道居住,這是父母的決定。母親不想回衙前圍租屋,因為人家的祖先在屋內過身,她總是有些避忌。但自己的祖屋便不能迴避了,吳鴻安的曾曾祖父、曾祖父和祖父都在祖屋去世。




標題 婚後的遷移經過: 打鼓嶺道、至德公立學校和梨木樹邨。對衙前圍的強烈歸屬感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5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12
吳翰高祖的祖堂: 人丁、物業和司理。出任司理的原因和經過

吳鴻安沒有聽聞吳翰高祖的生平,但他父親曾替翰高祖執骨遷葬,因先人骨格高大,吳鴻安估計他在香港去世。昔日翰高祖在黃大仙、鑽石山一帶有田地,政府收地時賠了數萬元,族人用2萬元買入彩虹道50號5樓的單位,以每月約500元出租,數年後地產興旺,族人以約18萬元賣出,收入用作每年祭祖,並於農曆年尾派100至200元給每戶子孫。吳翰高祖的人丁包括以下各家:吳廣業家族、吳展鴻家族、吳少洪家族及吳佛全家族,現時翰高祖有4位司理,即吳佛全、吳鴻安、吳昌華及吳展鴻。翰高祖亦有族人分支到南丫島,至今仍回衙前圍祭祖和開會,由吳佛全代表他們做司理。司理不經選舉產生,一般是子繼父業,或由長輩委任清閒的人做事;司理人數沒有規定,昔日有5位司理,因此買入彩虹道的物業時,寫了5張屋契。司理不會定期開會,有事才召集會議。祖堂事務一向由吳鴻安父親和吳佛全打理,吳鴻安約於20多年出任司理,代表廣業祖一房,當年他仍開小巴維生,父親擔心他分身不睱,勸他不要幫任,但他覺得為阿公做事沒所謂,又不是花很多時間,再加上吳佛全的慫恿,最後還是出任了。




標題 吳翰高祖的祖堂: 人丁、物業和司理。出任司理的原因和經過
日期 16/05/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1分4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13
吳廣業祖的祖堂: 人丁、物業和司理。出任司理的原因和經過

吳鴻安1970年出任吳廣業祖司理,上一任是他曾祖父吳錦棠。當時廣業祖有一間祖屋,位於衙前圍5巷,祖堂在西貢理民府以「廣業祖」一名註冊。戰前廣業祖在踎前有田地和房屋,吳錦棠是長子嫡孫,可分雙份產業,他曾賣出一些田地,收入用來迎娶孫媳。後來祖業不幸被日軍徵用,和平後英政府只給很少賠償。戰後廣業祖只餘下衙前圍的一間屋,初時是一間儲物的士多房,1960年代以月租10元租給一名內地移民,每2年加租一次,每次約20元,最後加到400多元。由於租金便宜,租客自行負擔維修開支。吳鴻安是廣業祖的司理,一人包攬收租工作。1970年代已有地產商希望收購,但族人沒有理會,至2008年才將祖屋賣給市區重建局。族人曾開會討論賣屋,但沒有人考慮保留祖屋,吳鴻安估計他們都需要用錢,最後以約600萬元賣出,由廣業祖三房的後人瓜攤分,每房約佔200萬元。




標題 吳廣業祖的祖堂: 人丁、物業和司理。出任司理的原因和經過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4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14
衙前圍三姓祖的祖堂: 人丁、物業和司理。出任司理的原因和經過

吳鴻安2004年起出任三姓祖司理,接替1996年逝世的吳楊見。三姓祖由衙前圍吳姓、李姓、陳姓的祖堂,陳朝賢祖、李成溪祖、吳成達祖分別是三姓的祖先。陳姓人早期已搬到將軍澳定居,吳、李兩姓仍留在衙前圍。吳姓人丁最為興旺,有不少田地收租,人數最少的是李姓。三姓祖的物業包括天后宮及旁邊的眾所,亦可能包括魚塘(編按: 衙前圍的護城河)。吳鴻安曾聽父親說過,在父親20多歲時,由李姓人負責繳交魚塘的地稅,但李姓老人寧省錢買砵仔糕,都不願交地稅,最後被政府收地。吳鴻安約6歲時,眾所是村民晚上玩音樂和學唱歌的地方,戰後房屋倒塌,有一對梅縣來港的夫婦,原址重新搭屋,安置了幾台織布機,經營織布生意。他們一直以簽香油代替交租,2004年吳鴻安曾與三姓祖各代表、鄉長吳九和梁錫麟等人,查問該梅縣老婦有沒有交租,他們請她重新交租,金額由她決定,於是老婦每月交納100元,直至2011年底,其時三姓祖已跟市區重建局涉談收購之事。「眾所」面積是一分地,每年交地稅1.5元。 




標題 衙前圍三姓祖的祖堂: 人丁、物業和司理。出任司理的原因和經過
日期 29/03/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NTW-NHO-SEG-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