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鴻

吳展鴻
衙前圍村吳成達祖秘書長

性別:
出生年: 1960
受訪時年齡: 52
教育程度: 高中
主要職業: 成衣商人
訪談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相片/資料集
出洋行船發跡的曾祖父和祖父。衙前圍幾間祖屋的由來(一)

吳展鴻祖先住在踎前的三進大屋(三個天井),據吳兆章、吳鴻安、吳佛全等父老講述,展鴻曾祖父吳潤福是東印度公司海員,喜好吸食水煙,年老時十分威嚴,後輩如不跟他打招呼,即有水煙筒敲頭。曾祖父退休後買了不少房屋和田地,圍內共買了五間屋,地段編號是4033、4038A和4038RP,約於1900年代買入。4033地段包括3間屋,共以300至400元買入。4038A(北邊街)在日治時期倒塌,因村民拆木樑用作燃料,和平後展鴻家在此屋養雞。4038RP實際包含兩塊不相連之屋地,分別位於北邊街和一巷,中間隔着4037地段。4038RP(一巷)是曾祖父在1900年代買入的,該屋長期用作廚房。4038RP(北邊街)原來是灶喜婆的物業,1910年代她向曾祖父借200至300元賭錢,以物業做按揭,立紙規定3年內歸還本利,否則沒收房屋。灶喜婆最終未有按時還款,展鴻曾祖父接收業權,但灶喜婆仍住原屋,展鴻父親與灶喜婆的兒子相熟,展鴻家一直沒有收租,直至近年重建局收購時才收租。

展鴻曾祖父有位哥哥,但他早逝無後。曾祖父平生酒癮大,日治時期無酒飲,據聞他最後發酒癮去世。曾祖母韋氏是大圍人,她早年落田耕種,喜歡在圍門前打紙牌(客家牌),甚至年老眼盲時賭癮不減,要求別人跟她打牌。曾祖父兩兄弟和曾祖母逝世後,骨灰放在吳氏宗祠供奉。展鴻對上的三代人皆行船,包括曾祖父、阿祖父和叔父。祖父吳灶發早年行花旗船(美國輪船),二戰爆發後輪船駛上原屬地,他在美國上岸,由於他來自香港,加上當年英美關係良好,祖父可登記成為美國公民,和平後留美定居,繼續在船公司工作。1968年祖父患病,打算病癒後退休,返港定居。當年展鴻的叔父亦在美國工作,由他陪伴和照顧祖父。1969年底美國因大風雪引發大停電,祖父不幸凍死,骨灰運回香港,安放在吳氏宗祠。




標題 出洋行船發跡的曾祖父和祖父。衙前圍幾間祖屋的由來(一)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1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1
家族在大磡、元嶺一帶曾坐擁大片田地

吳展鴻家族昔日擁有不少田地,集中在大磡、元嶺、斧山道一帶,現時所知最早的註契田主是吳錦才(廿三世,約於嘉慶至道光年間在世),田地世代相傳,由錦才傳給展鴻的曾祖父、祖父等後人。沙田坳至大磡的土地肥沃,昔日曾祖母早上到大磡耕田,然後斬柴割草回家,衙前圍不少村屋用作養牛和養豬。展鴻家族租出不少田地,租客主要是菓子廠、醬園廠和酒廠(例如出產燒酒的和發興)等。1996年吳展鴻父親去世,律師樓告知展鴻,謂有15幅地段的註契人寫了父親的名字,田土廳查不到資料,要到政府機密檔案才發現,當時所有地段已被政府徵收。吳榕根(展鴻的堂叔叔)與父親共擁一塊田地,由黃大仙廟沿龍翔道伸延至無線電視台,兩人幼時曾在田地玩樂,兩家所佔的田地由一條水坑分隔,水坑的水來自獅子山。政府開發龍翔道時收回地段,賠償金額由政府計算。吳榕根日後向展鴻查詢該地段去向,展鴻才得悉此事,父親從未向他提及。父親生前當差,不能反抗政府收地,況且在四大探長的年代,地段尚不值錢,父親不阻撓當局收地。吳展鴻感嘆家族每幅地都超過1萬呎,若非政府強行收地,家族可在田地建樓,隨時成為當今首富。 




標題 家族在大磡、元嶺一帶曾坐擁大片田地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8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2
曾祖父母和祖父母分開煮食。小瀝源村的祖母娘家

吳展鴻曾祖父透過行船發跡,買了不少田地收租。戰前曾祖父母住圍外的大屋,祖父母住在圍內,曾祖父吩咐祖母耕田養豬,自給自足。當時不流行全家開飯,曾祖父母和祖父母兩家分開煮食。曾祖母和祖母長年不和,加上曾祖母在展鴻6、7歲時離世,展鴻不認識曾祖母在大圍的娘家。祖父小時候讀過書,懂得寫文言書信,10多歲已離家行船,其後跟祖母結婚,1923年吳展鴻父親出生。祖母來自沙田小瀝源村,當時有不少小瀝源的婦女嫁入衙前圍,同時衙前圍亦有不少嫁往小瀝源的出嫁女(例如三巷吳子芳的姐姐),每逢紅白二事,衙前圍婦女流行結伴返回沙田。夏天時祖母在5點半天亮時出發,經沙田坳步行回娘家,太陽未出時已抵達。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每逢過年和中秋節,展鴻在小瀝源留宿數日,過年最少住上3日。過年時祖母帶展鴻全家返娘家,同時帶着一擔擔的物資送給親友。父親有一部私家車,出發時先開車運物資到尖沙咀火車站,祖母因暈車不能隨行,全家在火車站買票,搭至沙田站落車,再步行1個多小時回小瀝源。沙田墟亦有火船往小瀝源,但搭客要涉水走一段小路,祖母怕小孩被蠔石刮腳,選擇走陸路回娘家,她在沿途的村落有不少親戚,邊走邊停向親戚送禮,經常入村閒聊小歇。當年沙田尚未開發,祖母回娘家很風光,像一名隨時可以罵人的大家姐。展鴻覺得返小瀝源十分開心,他住在祖母的大屋,跟同齡的小朋友聊天,在樹林、果樹和溪澗玩樂,中秋節更可享用荔枝和龍眼等水果。小瀝源靠近河口,農閒時展鴻的表哥和表叔划艇撈魚,又捉了不少蟹和蜆。祖母喜歡食蜆,娘家蒸蟹烚蜆,招待展鴻全家。在小瀝源唯一不便是沒有廁所,展鴻等小朋友就地解決。父親每年只在春節返一次小瀝源,因他是警察,返娘家很威風。展鴻感慨昔日圍村鄰里關係緊密,祖母每次回娘家,逐家逐戶造訪,絡繹不絕。即使祖母去世後,展鴻仍經常返小瀝源,跟當地親戚的關係維繫至今。




標題 曾祖父母和祖父母分開煮食。小瀝源村的祖母娘家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3
外公外婆戰前在九龍城開雜貨舖。母親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婚禮。自小幫忙打理福佬村道的玩具舖(一)

吳展鴻外公是元朗人,早期是位高級鬥木師傅,曾參與舊滙豐總行大廈的工程。吳展鴻外婆是大澳人,小時候他曾返外婆的鄉下,每次可享受不少海鮮。戰前外公和外婆在福佬村道經營雜貨舖「恒興」(珍珍珠寶金行現址),出售柴米糧油。外公外婆有7個子女,展鴻的母親是大家姐,有3位弟弟和3位妹妹(展鴻的大舅父和二舅父較他年長10多年)。母親在九龍城出生和長大,雖然是個有錢女,但要幫忙送貨,打理舖頭生意。她在民生書院讀書,讀至小四或小五時因香港淪陷輟學。日治時期「恒興」閉門營業,以防搶掠,有人落訂才送貨,舖頭仍有伙記幫忙。日軍搶走了不少酸枝木,外公替日本人製作武士刀的劍殼,因有特別身份,獲當局配給糧油,外公將物資撥給「恒興」,家人得以在戰亂中倖存。展鴻父母於1953年成親,母親坐花轎入衙前圍村。父母在圍門擺酒3日3夜,燒煙花慶祝,免費招待村民,早晚兩餐任食,老村民對此仍記憶猶新。父親另在新新酒家設宴數天,招呼四大探長年代的官員。展鴻家族有錢,曾租新新酒店的房間數天,安排沙田的親戚入住。

1962/1963年「恒興」改為賣玩具。吳展鴻8歲起已在舖頭玩樂,各種玩具任由他玩。母親擔心他接觸壞人,放學後不准他回家,要他到舖頭做功課,由舅父指導學業,做完功課後幫忙賣貨,吃過晚飯後約6至7點回家。當時英軍在九龍塘駐守,「恒興」的客人有3分1是鬼佬。他跟舅父和伙記學習做生意,「恒興」是舊式店舖,樓底高達20呎,展鴻要爬上爬落取貨,十分危險。展鴻聽話勤快,又是外公的大男孫,深得外公、外婆、舅父等人的歡心,不愁衣食和零用錢。隨着外公和外婆年紀漸大,大舅父和二舅父赴加拿大留學,阿姨又要打工,展鴻花更長時間看舖,不用上學時要開檔、收檔、搬運和買賣,外公幾乎不用做事,每天早上帶展鴻飲茶。展鴻與細舅父、一名伙記看舖,細舅父跟他感情要好,給他不少零用錢,當年肯德基登陸香港,展鴻喜歡到衙前塱道的分店買炸雞髀。外公和外婆住福佬村道23號的唐樓,即國際戲院對面(今成龍居),暑假時展鴻住在外婆家,日夜都在福佬村道。當年九龍城十分興旺,可謂「萬商雲集」,有不少快餐店和戲院,例如黃金戲院、龍城戲院和國際戲院。「恒興」晚上10點收舖,展鴻收工後經常看9點半場或午夜場。




標題 外公外婆戰前在九龍城開雜貨舖。母親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婚禮。自小幫忙打理福佬村道的玩具舖(一)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0分1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4
父親早年的出生背景。百花齊放的當差生涯

吳展鴻父親10多歲時就讀皇仁書院,香港淪陷後輟學,因生活困難,不足18歲便跟衙前圍的兄弟上廣州賣故衣,直至和平後回港,考入英軍「水雷炮兵」(編按: 即「香港華人訓練分隊」的俗稱,當華籍英兵1至2年後,轉往警校學習,1947年正式當差,最初幾年做軍裝警員,其後改任雜差。父親與呂樂同期出道,正值百花齊放、四大探長之年代,警察流行收片,入息豐裕,因此父親不願升職,不介意一直當雜差。當年父親喜歡跳舞,經常光顧砵蘭街的藍天夜總會。據當時坐在圍門的村民憶述,父親出街跳舞衣著隨便,只穿睡衣、恤衫和拖鞋,帶着一把槍出門,可謂笑死街坊。父親從不講述當差的經歷,不讓展鴻參與這類事情,日後展鴻透過父親的近身,才慢慢了解他的事跡;他們只向展鴻講述,母親所知的詳情不及他。那位近身住在吳展鴻家隔壁,經常到展鴻家食飯,他向展鴻講了不少父親的往事。

父親在廉政公署成立後的翌年(編按: 1975年)退休,當時葛栢、韓德、呂樂等高層先後退隱,大部份雜差亦在此時離職。退休時父親在油麻地經營樓上夜總會,但兩年後生意不境而結束,幫忙展鴻的姐姐打理生意,同時湊孫為樂。展鴻姐姐於1974/1975年結婚,夫妻在尖沙咀開舖,經營印務和工藝品生意,父親間中開車送貨,悠閒地過退休生活。1983年後姐夫和姐姐擴充生意,在尖沙咀和金鍾開了3至4間分店,售賣玉石、圖章、字畫等古董,集中做富豪和遊客生意,當時生意興旺,展鴻兄弟亦協助姐姐經營 ,兩人各自看管一舖。展鴻在1985至1993年期間幫忙打理。




標題 父親早年的出生背景。百花齊放的當差生涯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5
衙前圍幾間祖屋的由來(二)。四代人共住一屋的空間分配。祖屋的居住環境(一): 瓦頂、排污、廚房和沖涼間

吳展鴻家族的祖屋位於衙前圍2巷,面積是3分地(編按: 等如圍內3間標準村屋),1900年代由家境富裕的曾祖父買入。另外,曾祖父向隔鄰的屋主放貸,對方以房屋作抵押,因未能按時還款,曾祖父本利齊收,接管鄰屋的業權。2巷祖屋原有兩個大門,政府委派印度籍測量員入村丈量時,吳展鴻的祖先封了其中一門,故日後3分地只需納糧(即繳交地稅)1元。每分地一般納糧1元,按理說3分地應納糧3元,1元可買1擔穀(100斤米),據聞祖先疏通「嚤囉差」,減省不少納糧的開支。吳展鴻的家人未有聽英政府之指示,直至1941年當局下達最後通諜才註契。(編按: 祖屋原來是一間大泥屋,後來開闢成為兩間,一間是2分地的大屋,一間是1分地的細屋,兩屋沒有打通,各有獨立門口和閣仔。)

戰前的衙前圍是一個糧倉,圍內不少村屋是牛房和豬房,紅毛賊將入村搶劫時,村民拉起圍門的吊橋,保障人畜安全。早期大戶人家住在踎前(圍門前方)的三進大屋,媳婦、妹仔和妾待等下人住圍內的屋,看守牲畜、糧食和農具。吳展鴻曾祖父母住踎前,祖父母結婚後搬入圍內,兩家分開煮食,吳展鴻和父親都在二巷的祖屋出生。踎前房屋後來被日軍清拆,曾祖母搬入圍內。吳展鴻童年與曾祖母、祖母、父母、姐姐和弟弟同住,祖母最初住1分地細屋,其餘家人住2分地大屋。這間大屋分為內外兩間,父母住外間的下層,睡床與神枱相鄰。曾祖母住內間閣樓的下層,兩位姐姐睡閣樓的鐵床,展鴻和弟弟睡內間下層的碌架床。

2巷祖屋由多行瓦片鋪屋頂,未用水泥支撐,通風疏窿,下雨隨時滲水,打風更不能食飯,灰塵都從瓦頂落下來;展鴻母親曾用薄木板隔塵,但又引致白蟻的蛀食。衙前圍村民不喜歡養貓,因貓在屋頂打架,容易打碎瓦片,每每要請師傅重鋪。展鴻感慨外人不知村民生活痛苦,保留古蹟不切實際。建屋時牆身已設排水口,污水在屋外的坑渠流過,經常引發惡臭。坑口後來用小鐵枝半封,以防老鼠入屋。由於祖父出洋行船,祖母長期在細屋獨住,1960年代以前屋內有灶,屋頂開了煙囪,祖母為展鴻的父親和叔父燒柴煮食。細屋閣仔以杉板搭成,因地面潮濕,同時為避免小孩接觸,故此糧食和貴重物品放在閣仔上,取放物資時才架起樓梯。屋角近門處有一個沖涼間,由兩條石間出來,石排高約25厘米,家人坐在麻石上沖涼,從旁邊的灶盛熱水。家中小孩自幼看着祖母沖涼,大家毫不介意。




標題 衙前圍幾間祖屋的由來(二)。四代人共住一屋的空間分配。祖屋的居住環境(一): 瓦頂、排污、廚房和沖涼間
日期 31/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6
祖屋的居住環境(二): 廚房和雞屋的間格。衙前圍的石櫈和圍門

吳展鴻家族在衙前圍有6間屋(編按: 每間屋標準面積是1分地),二巷的3間祖屋在1900年代買入,旁邊的3間在稍後時間買入或取得業權,其中1間昔日是牛房,村民白天在圍外放牛,夜晚趕牛回屋,以防紅毛賊搶劫。展鴻小時候二巷祖屋的灶頭已拆除,牛房已改裝為新廚房,內有大灶和煙囪,並搭了一個閣仔放柴;晴天時村民在門外空地曬柴,晚上燒柴煮飯。閣仔放了不少農具和雜物,例如水缸和瓦缸。冬天時家人躲在廚房取暖,一邊燴蕃薯一邊聊天,火水爐和石油氣出現後大灶才停用。吳展鴻家族在圍邊有間200呎的小屋,日治時期因屋樑被拆而塌樓,祖父買下的酸枝桌椅幾乎全被搶去,展鴻小時母親在開春後帶50、60隻雞回來飼養,但只能養大30多隻,不少被貓擔走。村民不流行養雞,但較富裕的家族屬例外。吳展鴻出生前巷尾有一個市政事務署的膠桶,供村民倒痰罐之用,每晚12點有人上門倒糞。早期橋口(編按: 近東頭邨的多層停車場)有一個竹棚搭成的茅廁,糞便是耕田種菜的肥料。




標題 祖屋的居住環境(二): 廚房和雞屋的間格。衙前圍的石櫈和圍門
日期 31/05/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2分4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7
童年在衙前圍的娛樂。絡繹不絕的孟嘗府第。自小幫忙打理福佬村道的玩具舖(二)

1960年吳展鴻在香港出生,幾歲時讀太子道的潔瑩幼稚園,8歲時外婆安排他到喇沙書院讀小學。外婆讀過書,她認識喇沙的神父和校長,展鴻的3個舅父都在喇沙讀書。他小時候很頑皮,那時沒有電腦和電視,他喜歡週圍逛,在圍村捉迷藏,逛新蒲崗的東方國貨和裕華國貨。七層大廈有單車出租,每小時5毫或1元,展鴻放學後與村中兄弟租車遊蕩,走遍九龍塘、老虎岩、九龍城和土瓜灣。有時他走落大坑(編按: 啟德明渠)探險,坑水很髒,五顏六色,混雜了山澗水和染布坊的污水,但仍見有黃鱔在游動。雨後整條坑堆滿沙,每隔1至2月有人清理。吳展鴻的玩伴有排骨賢、阿明、華頭、阿權和吳水泉的兒子,他們年紀比他略小,現時已不在村居住。展鴻家是衙前圍的富家,不少人跟着當差的父親出入。展鴻家是「孟嘗府第」,母親每次煮飯份量大,有魚有雞,給住在福佬村道的外婆送飯。開飯時很多鄰居入屋搭食,1張枱可坐10多人,母親只象徵式收少許錢,鄰居不給亦無妨;有時展鴻見鄰家有好餸,入屋夾一些菜便離開,家家戶戶不介意,這是圍村的風氣。

展鴻的外公和外婆在福佬村道經營玩具舖,姨婆亦借用部份舖位賣花。1970年代展鴻升讀小三後,母親吩咐他放學後去舖頭,由外婆和舅父指導功課,做完功課便在舖頭玩,學習打理店舖,教客人使用玩具。在喇沙升讀中學後,仍舊每天在舖頭幫忙,兩位舅父已離港留學,他要更投入看舖,每晚10點必定替外公拉閘關店。展鴻在福佬村道長大,經常跟外公、姨婆等人飲茶,光顧「洞天冰室」、「龍城」、「香香」等餐廳。每次看到長輩飲茶,展鴻便自動黏食。1980年外公外婆因年老結束玩具店,展鴻已打理舖頭約10年。中三時他轉校就讀,完成中五會考,隨後投身工作,任職市政事務署。




標題 童年在衙前圍的娛樂。絡繹不絕的孟嘗府第。自小幫忙打理福佬村道的玩具舖(二)
日期 14/09/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57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8
工作生涯: 市政事務署、金融公司和古董店

1979年吳展鴻中五畢業,鄰居「肥佬舅父」介紹到市政事務署工作。「舅父」兩夫妻沒有子女,把展鴻當作兒子,他在洗衣街的分署任職多年,認識不少幫辦,得悉有幫辦調往西貢分署,便推介展鴻申請職位。展鴻通過面試和考試,包括簡單英文對答,2日後便到西貢上班做文書。他每星期替幫辦到西貢的沙灘驗水,送水辦到洗衣街檢驗,驗水就像旅行,可趁機游泳和捉魚。1年後南區總部開設,展鴻調到德成街的署長室做文書,招呼上級開會,安排茶水和文具等。

1981年他離開政府,到姐姐在尖沙咀的古董店幫忙,但經常被姐夫責備上班遲到,沒多久便不做了。當時有衙前圍街坊在九龍城和新蒲崗開金融公司,展鴻應邀到新蒲崗的舖頭做經理,1年多後他離職,在旺角開了兩間金融公司,替客戶提供炒夜市黃金的資訊。客人贏錢展鴻可分佣1至2成,但輸錢亦要倒貼,當時他十分風光,每晚可賺2至3萬元,有客戶請他吃龍蝦刺身的宵夜。1985年展鴻的公司因大跌市結業,其後他返回姐姐的古董店工作至1993年。1980年代末古董店生意理想,客戶全是名人和富豪,例如鄭裕彤、何鴻燊、米高積遜、菲臘親王等,不少客人來自台灣、日本和美國。展鴻賣古董賺很多佣金,一件產品動輒上百萬,他每月收入約6至7萬元。




標題 工作生涯: 市政事務署、金融公司和古董店
日期 14/09/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7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09
搭通人際網絡不用找工作。北上廣州從事金融和服裝生意

吳展鴻從來不用找工作,畢業後鄰居「肥佬舅父」介紹他到市政事務署。他對當差感興趣,在政府工作期間,上司是外籍政務官,寫信推薦他考輔警,1980年獲取錄受訓,1985年離職交還制服,期間駐守九龍城。他從事金融亦因為鄰居的介紹,六巷有位外姓租客「阿彬」,他在落山道「百滙」(編按: 應指「百滙金業有限公司」)做管房,展鴻經朋友介紹認識「阿彬」,通過他入了「百匯」。後來他到了姐姐的古董店工作,直至1994年離職。其後他重操金融的故業,他的徒弟在金融公司做經理,展鴻經徒弟介紹入職。

1994年老闆吩咐展鴻上大陸開公司,1月起他便長駐廣州,從事外滙、黃金和期指等生意,他已是業內的資深人士。公司在內地發展迅速,各省市開了不少分公司。當時不少北京的國企老闆投資金融虧本,中央領導下令撤查,未幾下發紅頭文件,取締金融公司,展鴻任職的公司被迫結業,他轉行從事服裝零售。展鴻在廣州有些人脈,當地的香港人在咖啡店出沒。他認識了一位任職核數師的香港人,對方有一間時裝店,後來以幾萬元賣給他。展鴻的零售生意理想,他從香港拿貨上廣州,轉眼沽清,經常因客人太多要關店,隨後他在廣州開了6、7間分店,請了不少伙記。1997年後生意走下坡,客戶以自由行方式來港,直接買貨回廣州,加上租金上漲,經營環境越來越困難,時裝店一間接一間倒閉,最後他在2005年結束廣州的生意,回港專注衙前圍的重建項目。




標題 搭通人際網絡不用找工作。北上廣州從事金融和服裝生意
日期 14/09/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1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0
自小傾聽圍村長輩講政府收地的故事。1960年代祠堂重建和近年收地的風波

吳展鴻自小在衙前圍長大(編按: 1960年生),8歲開始已喜歡聆聽老人談話,他從祖母、父親、吳九、吳錦陵、吳鴻安、吳楊見等父老了解不少往事,每次留心傾聽並記在心頭,通過代代口傳,吳展鴻理解不少村事。他與吳錦陵關係較密切,從他口中知悉早年港英政府徵地的過程。收地前政府先發憲報知會業主,請於一個月內領取按市價計算的賠償,否則金額撥入庫房充公,若在事後領取須聘請律師,上庭時法官使質問:「為何不來取錢,是否想搞對抗?」吳展鴻家族是衙前圍的大業主,1960年代前在衙前圍週邊擁有多幅田地,其中5646地段面積萬餘呎,半幅租給菓子廠,另半租給醬園廠,1950年代政府因興建七層大廈而徵收該地段。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內地難民潮,政府利用「官地收回條例」,強行徵收衙前圍原居民的土地,興建七層大廈(其後演變為新型公屋和居屋)。

吳氏宗祠原位於5604地段,佔地約9千呎(21分地),祠堂同時用作辦學,約1960年政府徵收地段,吳渭池(海員工會主席)和吳華友(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反對拆祠堂,兩人向廣東省省長陳郁申訴,經中英兩國輾轉交涉後,英政府同意換地和重建宗祠,新地段大部份用作辦學(至德公立學校),惠及週邊的適齡學童,學校由吳氏族人與教育司署合辦,後者負責辦學經費。當年換地的契約是英文,其中有條款規定學校地段只准辦學,吳氏先輩不諳英文,不虞有詐而簽契。2008年政府殺校,要求收回校地,但隻字不提賠償,吳展鴻認為此乃強搶民地。他憤言英國佬雖講究強權,但仍顧及道義;反而回歸後的政府無道義,變相中國人欺負中國人。近年有東頭邨居民向區議員反映,謂衙前圍重建成住宅大廈後,將形成遮擋風水的屏風樓,吳展鴻反駁此說,他謂衙前圍立村300年,昔日方圓兩公里是吳、陳、李三姓的田地,因先輩無私奉獻土地,七層大廈等公型房屋才得以落成,村民尚未投訴公屋遮擋圍村的風水,屋邨居民的投訴是分不清「莊」、「閒」之表現。




標題 自小傾聽圍村長輩講政府收地的故事。1960年代祠堂重建和近年收地的風波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1
以繼承祖屋業權為起步參與衙前圍的村務

吳展鴻從1980年起關心村務,當年他已20歲,家族是衙前圍的大業主,幾間祖屋註契人是父親和叔父。祖屋由展鴻祖父買入,兩人註契只為轉名,繼承其父親業權,並非出於賣屋。當年叔父身在美國,祖屋由父親打理,展鴻因關心家產,密切注意衙前圍的發展。1980年代初國華銀行已入村收購,每間屋開價60萬元,等如兩個美孚新邨單位。1984年長江亦入村收購,開價約66萬元。在吳錦陵和李富做鄉長時期,展鴻年紀尚小,沒有參與村務。他與行船的村民吳九很熟,展鴻叔父與吳九是同行,吳九對他講了不少叔父的事。1980年代末展鴻在尖沙咀賣古董和工藝品,期間曾受吳九兄弟的影響,很嚮往周遊列國的行船工作。1988年吳九出任鄉長後,多番邀請展鴻父親開會,父親只顧飲酒跳舞,吳九改為邀請展鴻,出席政府部門的會議。

1989年吳展鴻父親中風,健康大不如前,未能打理祖屋。展鴻請父親辦理業權轉名,但父親抱傳統思想,拒絕生前轉名,告訴展鴻只需按祖父過世時的辦法處理,即拿死亡證到理民府辦轉名。父親在1990年去世,當年遺產繼承已變得複雜,展鴻花了3年時間才辦妥,可說上了寶貴一課。按照英國普通法,遺產繼承按遺囑執行,未立遺囑即用男女平等分配的原則,死者母親佔5成,子女平分其餘5成。衙前圍是市區圍村,其地段是舊批租約屋地,按市區鄉村條例,父親遺產採用大清律例的宗族繼承法處理,只由男丁繼承,吳展鴻兄弟順利在理民府完成承法手續。2005年叔父在美國去世,香港已回歸中國,宗族繼承法失效,改用男女平等的方法,叔父的業權仍在處理中,手續更為繁瑣,要向法庭提交大量文件。




標題 以繼承祖屋業權為起步參與衙前圍的村務
日期 14/09/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1分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2
長江實業和土地發展公司收購衙前圍的歷程

最早有意發展衙前圍的財團是國華銀行,1977/1978年國華出價20多萬元收購一間屋,但當時村民思想封建,不為所動。1984年長江正式提出收購(以「長江集團」的名義),每分地出價66萬元,引發賣屋風潮。1分地即435平方呎,以註契的面積為准。隨後長江逐步提高收購價,分別是68萬、88萬、120萬、180萬和240萬元。240萬元是最高價錢,前鄉長吳九是最後向長江賣屋的村民,最終以220萬元成交,長江需預留20萬元給租客搬遷。展鴻不打算賣屋,因長江開價太低,而且態度高傲;他曾致電長江收購部查詢,但職員不願議價,謂工作忙碌,有意賣屋者即攜屋契辦手續。2003年吳展鴻向收購部提出對等面積「樓換樓」,以衙前圍的村屋換凱悅豪庭、嘉湖山莊或黃埔花園的單位,但收購部即時否決此議。展鴻每隔1至2個月致電洽談,此後無甚進展,2005年長江告訴他公司已停止收購圍村,自此展鴻未與長江再接觸。他從內部消息知悉,收購部每週三舉行例會,由李嘉誠親自主持,他每次問及衙前圍的收購進展,對21年來未能成事耿耿於懷,希望有生之年可完成項目。

1996年土發公司成立,石禮謙出任主席,開展衙前圍的收購。規劃及地政局副局長余志穩知會村民,請展鴻等人與土發談判。最初土發出價190萬元,長江預計回歸後樓價飛升,當時已出220萬元。展鴻認為土發有名無實,出價低長江20至30萬元,村民根本不考慮。展鴻又因自身業權問題未能賣屋,其祖屋業權人是父親和叔父,叔父在美國定居,要由他簽字才得出售。當時展鴻家族租出部份祖業,因有人居住,祖屋未被白蟻蛀食,居住環境尚可接受,沒有遷出的必要,因此在土發時代未有賣屋。未幾土發因旺角朗豪坊項目破產,衙前圍的收購項目不了了之,後來土發改組為市區重建局,再次啟動衙前圍的重建項目。




標題 長江實業和土地發展公司收購衙前圍的歷程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6分30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3
衙前圍重建項目的凍結和重開

2000年4月黃大仙區議會將衙前圍村列為古蹟,通過保留全村的議案。當年吳展鴻是按照大清律例承繼祖業的遺產繼承人,但區議會事前並未諮詢他。業主同意物業列為古蹟後,業權將被凍結,由政府負責物業的維修費用。2004年立法會通過議案,市區重建局將接手前土發公司遺留的25個項目,衙前圍重建是第一個項目(編碼「K1」),但鑑於黃大仙區議會早前之議案,重建局未能展開項目。

2005年4月財政年度甫開始,政府拍賣今沙埔道豪門大廈和譽港灣的地皮,地面呎價成交理想,此乃政府數十年來首次在九龍城區拍地。吳展鴻於是以原居民身份查詢重建局,了解衙前圍收購的價錢和進度,但重建局告知暫不發展K1項目,除非當年區議會的議案被推翻。隨後兩年吳展鴻及其弟奔走各方游說,致信特首、立法區議員和區議會議員,力陳衙前圍居住環境惡劣,村民有迫切改善生活環境之必要。他多次帶領官員和議員巡村,實地了解村民生活。後來他成功邀請村民的簽字(全村只有1戶不同意),要求當局同意重建衙前圍,最終推翻黃大仙區議會之議案,2008年立法會通過展開重建。




標題 衙前圍重建項目的凍結和重開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1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4
市區重建局接納吳展鴻提出的三項重建前提

2008年衙前圍重建項目重開後,吳展鴻兄弟與重建局的高級職員談判,包括行政總監林中麟、蔡仁生、李敬志和温兆華(負責批地和古蹟文物事項)。他們開列三項重建的前提: 1.) 天后宮不拆不遷,此乃衙前圍的精神。2.) 保留鄉公所,如要清拆現時的鄉公所,必須覓地重建,由村民和當局商討地點。3.) 重建不是拆村或賣村,重建後必須興建一個有「衙前圍村」四字的牌匾。重建局接納展鴻開列的條件,將天后宮旁的眾所改建為樓高三層、每層面積700呎的新鄉公所,並承諾負責天后宮維修和添置設備的費用,包括應吳展鴻兄弟之要求,設置一個價值100萬元的無煙化寶爐,免令新業主投訴燒香。

吳展鴻分析說他自己在衙前圍土生土長,有力令全村支持重建;加上衙前圍已成為市區毒瘤,每年有塌屋死人之事,當局需向社會群眾交代,因此即使是虧本的項目亦在所不惜。吳展鴻坦言衙前圍項目棘手,此乃重建局首次處理市區鄉村的個案,要解決1900年代集體官批土地的業權,涉及舊契甚至無契的業權,一般律師難以接手。展鴻早於1985/1986年(當時年僅25、26歲)已與有關部門商討重建,直至2009年才落實發展,他感慨談判曠日持久,自言令全村受惠,住客均獲豐厚的搬遷賠償,但最初部份村民不贊成重建,不支持他與當局交涉。(編按: 當年部份村民希望採取搬村辦法,在至德公立學校後面重建新屋,衙前圍則列作古蹟)




標題 市區重建局接納吳展鴻提出的三項重建前提
日期 10/06/2012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8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5
1980年代因工作關係遷出圍村。衙前圍原居民的籍貫和語言。為衙前圍的顯赫歷史而自豪

吳展鴻在1983年遷出衙前圍村,住在尖沙咀亞士厘道姐姐家中,幫忙經營古董店。隨後他曾在彌敦道和廣東道居住,方便就近上班,1990年代他在內地謀生和定居。遷出後他仍經常回村,打理祖屋。展鴻的姐姐開了3間古董店,他母親和弟弟在舖頭幫忙。母親住在姐姐家中,替她照顧四名孩子,弟弟亦遷出衙前圍。展鴻一家遷出後,二巷的祖屋租給一位老婦入住。展鴻的弟弟年比他小5年,就讀於喇沙小學和新法中學,畢業後做生意。展鴻兄弟家境好,認為讀書無用,學歷不高亦不妨礙賺錢。

吳展鴻自小能聽能講圍頭話,新界圍村、深圳、東莞的原居民亦講圍頭話,展鴻在內地工作時,認識了不少當地的原居民,大家以圍頭話溝通,很容易產生共鳴。他秉承父親的精神,以寶安為籍貫,跟深圳本地人接觸時只自稱「南頭人」,不講香港或九龍,增加彼此的親切感。衙前圍清朝時歸入深圳南頭,英治時期村民的籍貫全稱是「深圳南頭九龍衙前圍村」。展鴻認為「原居民」只是通俗的稱呼,英治時期前衙前圍人自稱本土原居民。展鴻曾去信政府,稱祖先已在香港定居600年,歷經宋、元、明、清、民國、港英、共和國七個朝代。

展鴻為衙前圍原居民的身份感自豪,他查閱英國工兵哥連臣在1845年繪製的地圖,才驚覺衙前圍有顯赫的歷史。衙前圍位於地圖中心,深溝高疊,有護城河圍繞,圖上以「The old town Cowloon」標示,這是唯一有規模的村落,全九龍只有衙前圍有「城」。當年九龍城寨尚未興建,今日的九龍城仍是一片荒蕪,福佬村道只有爛田爛地。展鴻認為「九龍城」之名其實源於衙前圍,這是外人對衙前圍的稱呼。今日的衙前圍道當年是沿海皮行入衙前圍的道路,後來街道亦以「衙前圍」命名。




標題 1980年代因工作關係遷出圍村。衙前圍原居民的籍貫和語言。為衙前圍的顯赫歷史而自豪
日期 14/09/2012
主題 社區,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NCH-SEG-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