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琼

郭桂琼
製衣廠包工

性別:
出生年: 1945
受訪時年齡: 68
教育程度: 小學
主要職業: 製衣廠工人
訪談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最近訪問
生平簡介 精選片段 全部訪談記錄
工作和居住經歷回顧

郭桂琼在紅磡出生,1961年搬入土瓜灣,在環興街住了1年。1962年生長子,1963年生長女,其後搬往天光道口。1964年幼子出生後,她留在家中工作,隨後生活困難,她將子女寄送在母親家中,出外學習車衣。替人車睡袍一段時間後,她到九龍城道的盤利製衣廠打工,獲內地來港的廠長許先生指導鈒骨,她用心學習技術。1967年暴動是最困難的時間,她在盤利上班時懷孕,至女兒臨盆前夕才休息。當時咸蛋由1元7隻漲至5毫1隻。入職約2年後盤利結業,1970年許先生在九龍城碼頭附近開紅棉製衣廠,廠房佔地一層。不久紅棉擴張,在落山道紅棉大廈租設廠,佔用六至十樓和天台,生產「Bang Bang」牌牛仔褲。
 




標題 工作和居住經歷回顧
日期 02/04/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2分2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1
家庭和教育背景。蕪湖街五金舖的童工經歷。學習車衣投身製衣業

郭桂琼生於1945年,童年住紅磡蕪湖街,她是家中獨女,父親很早過身,她與母親居住,母親在政府做清潔工。她小學時讀共產黨的勞工子弟學校,該校近今紅磡海底隧道入口。小學畢業後她怕母親養家困難而輟學,13歲投身工作,日後曾在國民黨人開辦的夜校上學。1958年她到一間生產燈腳(電燈插座)的五金舖打工,這是她第一份工。五金舖位於蕪湖街尾,靠近黃埔船塢,地舖佔1千多呎,全廠有30至40名工人,另有一個可坐5至6人的閣仔。她負責用螺絲替燈腳駁上銅線,日薪只有1元多。廠內有不少11至12歲童工,當年生活困難,聘用童工不受限制。燈腳以塑膠製造,廠內亦有啤位。

郭桂琼在五金舖打工約2年,其後到紅磡的私人地方學車衣,每月交15元學費。師傅教導她車黃扯褲(卡其褲)的後袋,這個工序難度高,不是每個學徒都獲傳授,要視乎她們的表現。她學習勤快,很快掌握手藝,滿師後打算離開,免交15元學費,在師傅的請求下,她替師傅車了1個月黃扯褲才走,其後她曾在其他製衣廠車衣,不久便結婚做全職家庭主婦。婚後她搬往環興街,跟丈夫和母親同住,經歷了1963年艱辛的製水時期,1964年搬入鴻光街(近天光道)。長子出生後(編按: 1962年)她便停工,接着長女出生,至幼子出生時(編按: 1964年)生活困難,當時長子入讀馬頭圍道嘉麗佩幼稚園,為了支付學費,她便到盤利製衣廠打工。




標題 家庭和教育背景。蕪湖街五金舖的童工經歷。學習車衣投身製衣業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5分3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2
盤利製衣廠的廠房、產品、部門、工人和管理層。六七暴動期間的生活難關

盤利製衣廠位於近馬坑涌道的一段九龍城道(今土瓜灣體育館旁),後面是昌華工廠大廈。盤利設於一座8至9層高工廠大廈的三樓,佔地約1000呎,大廈有升降機,全座都是工廠。盤利主要生產混合絲女裝恤衫,屬於下價時裝,出口中東為主,郭桂琼見過外國客戶巡廠。盤利屬於大廠,自行接單,生產全件成衣,沒有外發工序,部門有裁床、熨部、鈒骨、車位、查衫、包裝。鈒骨位約有10個,工人要兼顧納膊、上袖和埋夾,完成後再交車位車衣領、袖、腳,車位約有8至10個;盤利沒有品檢部門,但有1至2個查衫工人。盤利廠長許先生頭腦精明,經常想辦法簡化車衣工序,盤利結業後與人合資在九龍城碼頭附近開製衣廠。郭桂琼通過看街招找到盤利的工作,當時招聘10個鈒骨工人,上門應徵者都是跟她年齡相近的女工(約18、19歲),大家原來互不相識,後來關係融洽。鈒骨是新興工藝,10位姐妹都是新手,由許先生傳授手藝。學習時沒有底薪,常因上袖不靚要「執死雞」(退回重做),姐妹都欲哭無淚。郭桂琼用心學習,她感激許先生的細心指導。

1964年至1967年期間郭桂琼負起家庭生活重擔,入盤利初期她日薪是1元多,後來升至每期工資110至120元,每半個月為一期。因生活成本較低,例如租金只是數十元,她勉強可應付日常開支。她將每月第一期糧分兩份,一份作伙食,一份作交租;第二期糧又分兩份,一份是伙食、一份是兒子學費。1967年她離開盤利,當時第四女出生,又正值六七暴動,生活艱難。她母親已不做政府工,在九龍城道和馬坑涌道交界的美亞廚具廠做雜工,廠內有伙頭賣伙食,母親用不銹鋼飯罉買飯,伙頭知道她有幾個孫,主動多給一點飯。郭桂琼丈夫是裝修師傅,暴動後沒有工作,他不願轉行任雜工之類,認為不合身份。為免手停口停,她在家中坐月的1個月,仍接公仔衫回家加工,滿月便外出打工。




標題 盤利製衣廠的廠房、產品、部門、工人和管理層。六七暴動期間的生活難關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8m5s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3
盤利製衣廠的工時、工人和工友關係。兼顧工廠上班和照顧子女

郭桂琼在盤利製衣廠工作時,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6點下班,經常加班至8點,有時因顧家不能留廠至8點,只好提前7點離開買菜。某次有位同事結婚,郭桂琼等女工要做姐妹,廠長許先生只准她們5點離開赴喜宴。姐妹當晚9點回廠,自願幫廠長加班至臨近天亮,穿着長衫、大褸開工,趕好貨後蓋大褸為被入睡。郭桂琼是鈒骨工人,部門有10個女工,大部份不是製衣業出身。她與9位姐妹感情要好,假期時互相家訪和旅行,感情維繫至今天。她們年紀相近,當時有3幾位已結婚生子,全都住在工廠附近。盤利有8至10個車位,工人都是年輕女工;製衣是當時新興行業,初學者沒有工資,上年紀的女工大多負責查衫。鈒骨較車衣收入高,為支付兒子學費,郭桂琼努力學習新手藝。教導她的許先生不收學費,他對產品把關嚴格,郭桂琼獲益良多。盤利有3位裁床工人,全是男工,包括1名師傅和2名雜工,他們是月薪工人。老闆王先生很少在廠,只偶爾帶客人來廠。許先生1962年從內地偷渡來港,初期生活困難,以肥豬肉加鹽作伙食。他是20多歲的年輕人,升為廠長後,經常改良衣車等機器,提高效率。

郭桂琼生第四女後停工,女兒滿月後返回盤利,直至1969年工廠結業。1970年幼女出生後,她留在家中釘珠仔,直至她入幼稚園時才復工,到九龍城碼頭旁邊的紅棉製衣廠上班,工廠由許先生創辦。許先生託她的工友聯絡她,請她復出開工,建議她送幼女讀幼稚園,並批准她提前下班接送放學。幼女入讀唯一大廈馬會投注站後面的幼稚園上午班,每天9點上學。她在12點15分左右便要離廠接幼女回家,替她準備午餐,2點便要回到工廠。臨走時她哄幼女午睡,並請得包租公幫忙看管,至3點半兩個兒子放學回家,另外兩個女兒讀小學下午班。後來許先生到落山道開新廠,舊廠另派一個廠長管轄,他不知道郭桂琼的特殊情況,曾向許先生投訴她經常提前下班。郭桂琼在九龍城碼頭的紅棉廠房任職1年多後,落山道新廠擴充廠房,許先生結束舊廠,她便搬過來落山道上班。




標題 盤利製衣廠的工時、工人和工友關係。兼顧工廠上班和照顧子女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4分2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4
紅棉製衣廠的廠房、部門、工人和產品(一)。從九龍城碼頭至落山道的廠房擴張

紅棉製衣廠由前盤利製衣廠的廠長許先生創辦,在新碼頭街的一座工廠大廈的九樓開業,鄰近九龍城碼頭和偉恆昌新邨,廠房只有盤利的一半,設有人手操作的舊式升降機,同座的二樓和三樓有些塑膠廠。紅棉的部門有裁床、查衫、車間、打鈕門、包裝、熨部等,車間有4至5個鈒骨位和8至10個車位。包裝部以男工為主,要做入箱等體力勞動,有一名工頭管轄。熨部亦如同一般製衣廠,全由男工包辦。郭桂琼在盤利鈒骨部工作時認識的10姐妹中,有2至3人後來到紅棉工作,其中1位姐妹的丈夫是水電師傅,許先生開廠時曾替他裝修,這位姐妹介紹郭桂琼入紅棉,後來她要替丈夫看舖而離開。紅棉生產時興的牛仔褲,在業內屬於先驅,後來更創立並註冊自家品牌「Bang Bang」,並聘用設計師。牛仔褲與絲質女裝的鈒骨手藝不同,牛仔布料較粗,要用俗稱「大水牛」的雙針鈒骨車拉線。

後來紅棉規模擴張,許先生與葉志銘在落山道開分廠,廠房位於紅棉大廈,該廈全幢是工廠,低層的有塑膠廠、毛衫廠和製衣廠。紅棉最初佔六樓和七樓,後擴張至八、九、十樓和天台,六樓是寫字樓,七樓是包裝部,八樓是車間,九樓主要用於裁床,另留小部份作機器部,十樓是擺布料的貨倉,天台是飯堂。全廠工人分6組,每組20人,接不同款式的訂單。九樓有幾張裁床,分日、夜班開工。機器部只有一名較車師傅,領導4、5個徒弟。郭桂琼等鈒骨女工在八樓工作,機器斷針便很慘,要請機器部較正,但徒弟手藝不精,隨時要用整天時間弄機器,她們便要停工,當天便無收入,鈒骨時都擔驚受怕,只好加倍小心。




標題 紅棉製衣廠的廠房、部門、工人和產品(一)。從九龍城碼頭至落山道的廠房擴張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5分5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5
紅棉製衣廠的廠房、部門、工人和產品(二)

紅棉製衣廠工人分組工作,每組約20人,負責一個產品款式,有車位、埋夾、鈒骨、拉褲頭等崗位。郭桂琼是鈒骨工,專鈒鈕牌和鈕子(即前襠拉鏈的位置),她曾帶女兒入工廠拉褲頭。紅棉是有規模的製衣廠,沒有將工序外發,並設辦房和僱用設計師。紅棉產品有本銷和出口,後期創立的Bang Bang牌牛仔褲在本地銷售,設計較精緻,款式多元化,前袋和鈕牌有不同花紋。Bang Bang牌碼數較小,適合中國人身形;非品牌牛仔褲是出口的大路貨,碼數較大,適合外國人穿着,伹兩種產品所需的車衣手工接近。紅棉每層廠房的門口有印巴籍看更把守,以免員工偷竊。郭桂琼在八樓工作,廠方不讓她們到七樓的包裝部,她間中上九樓找師傅調較衣車,或自取布塊剪鈕牌、鈕子,閒時則上天台飲茶,午飯時亦多在天台月用膳。

郭桂琼在落山道的紅棉製衣廠打工時,每期工資升至1000多元,家庭環境改善了不少。她的工友有已婚和未婚女工,例如她女兒曾在紅棉打工,6點下班後便上夜學。她們都住在工廠附近,如土瓜灣道、落山道和銀漢街,因行內待遇分別不大,較少四出求職。她在盤利製衣廠結識的9位姐妹大多住在舊樓,住公屋的工友不多。郭桂琼感慨申請公屋困難,她申請了10年沒有回音,後來收到回信,指她的家庭入息超標。當時她的兩個兒子已中三畢業,入讀聖匠堂職訓學校,半工讀期間獲數百元工資。




標題 紅棉製衣廠的廠房、部門、工人和產品(二)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6
土瓜灣工人的伙食: 工廠食堂、流動熟食檔和固定排檔

落山道的紅棉製衣廠在天台設有飯堂,由老闆請外判商承包,供應碟頭飯和飲品,每餐約花費1元多,較街外的伙食便宜。紅棉的工人大多回家午膳,住較遠的在飯堂用膳。土瓜灣是工廠區,放工時人山人海,連走路都困難,午市時難找地方食飯。郭桂琼的子女長大後,她不用中午回家煮食,一般上天台食飯。當年她每天賺10至20元,有時多達30多元,飯堂伙食算是便宜。九龍城道的嘉賓酒樓(今富臨酒家)開業後,間中她與姐妹不上飯堂,先派一人到嘉賓霸位,然後大伙到酒樓午膳,已算是奢侈的享受。郭桂琼拚命工作,8點多已回廠搬牛仔褲裁片,放在自己車位旁邊,9點正式響鐘上班,她便埋頭苦幹,有時裁片擺滿一地,要爬出來才能上廁所。

每天回廠前郭桂琼習慣飲早茶,到嘉賓食一個盅飯,如時間不足,便光顧工廠樓下的小販。郭桂琼某工友的父親曾失業,期間到紅棉樓下開麵檔,他自製一個木頭車,內放一個火水爐煮蘿蔔、牛腩等食物。郭桂琼等人特意光顧他,請他預備明早的食物,因企街吃東西困難,她們一般拿着碗回廠進食,吃完交給該名工友。早上7點多落山道擺滿推車仔的食檔,賣韮菜餅、夾餅、九仔粉、芝麻糊、腐竹,至10點早餐時間已過,這些推車仔便消失了。部份小販12點又出來營業,賣奶茶、咖啡、公仔麵等;有些供應飯菜,如牛腩、煎魚等易於烹煮的餸菜,有些工人則食薄餅、飲豆漿,約2點檔主收工。晚上土瓜灣道和落山道交界處有不少走鬼菜檔,專在放工時間開檔,讓工人賣菜回家做飯。落山道亦有賣咖啡、奶茶、多士、蛋撻的排檔,估計沒有牌照,以鐵枝、鋅鐵、帆布搭建,一般貼着工廠大廈,集中在美景街等橫街,部份擺了枱櫈。落山道、上鄉道之間九龍城道有成行的排檔,在馬路和行人路擺開,當時很少汽車行駛。這些排檔約有數十個,有些人只擺一個箱,便開檔賣咸酸菜和咸蛋。郭桂琼認為當年小販不用領牌,肯捱的便賺到錢。




標題 土瓜灣工人的伙食: 工廠食堂、流動熟食檔和固定排檔
日期 02/04/2013
主題 社區
記錄總長 14分1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7
晚上到山寨製衣廠炒更賺外快

郭桂琼在紅棉製衣廠任職時打兩份工,晚上到一間山寨製衣廠「炒野」(炒更)。該廠位於譚公道和木廠街交界一座舊樓的二樓,有8至10個車位,包括兩部鈒骨車。兩位老闆是前紅棉製衣廠的指導工,她們從大廠接單和領取裁好的衫片,專做燈蕊絨褲的鈒骨和車縫,自己亦在車位工作。由於鈕門機和釘鈕機昻貴,大廠亦只有1部,該廠不做打鈕門和釘鈕。為計算每名工人的工資,老闆為每條褲的部位編號碼,如一號是衫片、二號是鈕門、三號是後袋、四號是拉鏈等,工人每領取布料時,獲剪一張飛仔(小票),上寫本人姓名、負責部位的編號、車位號碼和產品件數,向老闆交貨時憑飛仔領工資。每紮布可車出不同數目的褲,工資以打數計算。工人一般儲幾天的飛仔,一併交給老闆,這是一般製衣廠的發薪製度。當年郭桂琼生活緊張,曾夢見自己忘記交飛仔,事實上她試過弄失飛仔。郭桂琼替子女煮飯後,8點便到山寨廠炒更,直至凌晨1點,回想起來仍十分驚訝。當年工人都很拚命,晚飯後繼續開工,有6至7個車位坐了人。鈒骨的人手尤其短缺,老闆趕貨時便找郭桂琼,每月約有20天炒更。 




標題 晚上到山寨製衣廠炒更賺外快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3分3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8
美詩製衣廠的廠房、工人、產品和工序。出任製衣廠的鈒骨包工提高收入

郭桂琼離開紅棉製衣廠後,到美詩製衣廠做鈒骨包工。美詩位於九龍城道機場隧道入口處,位於東南工業大廈旁的一座廠廈,十分接近牛房。美詩在大廈頂樓(十二樓)和天台設廠,天台既是貨倉,亦是裁床、熨衫、起辦的地方。美詩生產女裝恤衫,廠內有3部鈒骨車,郭桂琼入職時指導工請他做包工,她跟廠方議價鈒每條骨收1毫。當時女兒放學後亦曾幫忙鈒肩貼,以每打1毫賺零用錢。美詩是一間細廠,約只有400呎,設8至10個車位,有1個打鈕門兼釘鈕工人,工廠自行接單,很少外發工序。郭桂琼在土瓜灣工作1年多後,美詩搬往荔枝角的香港工業中心八樓,原班人手都轉往荔枝角,廠房略微擴展至500至600呎,但仍十分擠逼。大廈九樓是一間真絲廠,該廠東與美詩老闆周先生相識,兩人一同訂單,但做不同款式時裝,可能是這個原因,周先生搬廠到荔枝角,郭桂琼間中亦上九樓幫忙。她女兒10多歲已半工讀,幫忙鈒骨和車衣,直至20多歲轉業。周先生從事製衣業出身,但他不是技術人員,有時幫忙裝箱,他請了一個秘書計數、接單和聽電話。

郭桂琼在美詩製衣廠的每期糧約1700至1800元,略高於紅棉打工時代,做不來時她便找昔日姐妹幫忙,以計飛仔方法給她們工資。在荔枝角上班時,早上可稍遲一點回廠,一般工人6點下班,郭桂琼做到7點回家煮飯,鈒好衣料讓明天上班者即可開工。郭桂琼等工人入職後,美詩擴張快速,但搬入荔枝角不久便走下坡,她在荔枝角做了幾年便離開,美詩不久便結束。其實早在入職美議前,有行內朋友曾介紹她往新蒲崗的恤衫廠做鈒骨包工,該廠大量生產男裝鴉佬恤,動輒每日起貨500打,廠內有12台鈒骨車,鈒骨工費每打1毫。郭桂琼計算過只能找到5至6個相熟姐妹幫忙,而該廠需要最少10個鈒骨人手,她考慮到應接不瑕,最後沒有應邀任職。回想起來覺得自己野心不足,未想到當年可以請人,錯過賺錢的機會。




標題 美詩製衣廠的廠房、工人、產品和工序。出任製衣廠的鈒骨包工提高收入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社區
記錄總長 19分4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09
1990年代的跨區工作經歷: 大窩口和旺角的製衣廠

郭桂琼離開美詩製衣廠,經介紹轉往大窩口的東派製衣廠。介紹人是美詩的指導工,隨後轉往東派做指導工,便介紹她入職做鈒骨包工。郭桂琼每月獲發900元車馬費(底薪),以當年的標準算是不錯。上班時她先從土瓜灣坐小巴到佐敦,再轉地鐵到大窩口,這是最便捷的方法。東派生產洗水絲恤衫,她與一位昔日的姐妹包起全廠鈒骨,該姐妹住在落山道,兩人一起返工和放工。郭桂琼每期工資可高達5、6千元,月入隨時過萬元。她工作壓力大,趕貨時人手不足,女兒亦來廠幫忙。後來東派的工作量不足,老闆替從樓上工廠車迷彩袋,郭桂琼亦負責鈒袋,處理過數百萬打的貨物,女兒放假亦來廠幫忙,她們曾在聖誕節開工到深夜12點至1點。

後來郭桂琼的母親入了老人院,她有感大窩口路遠,難於照顧家庭,只好放棄這份工作。1993年她閱報找工作,到旺角一間山寨時裝廠上班。她有不少工友在旺角、深水埗開山寨廠,生產供應本地的時裝,工友特意請她挑裙腳,她間中晚上炒更,等到月尾領工資。她在旺角的時裝廠依舊做鈒骨,當年土瓜灣已沒有這類製衣廠。1994年長孫出生,她替坐月的媳婦照顧嬰兒,便正式辭工和退休。郭桂琼年輕時因子女年幼,需在住家附近找工作,至他們長大後揾工才較自由,尤其是地鐵出現後。約1980年她曾有機會到新蒲崗的製衣廠賺大錢,她認為新蒲崗已算遠,又要經常加班,只好放棄這個機會,改到美詩打工,以便替子女準備晚飯。




標題 1990年代的跨區工作經歷: 大窩口和旺角的製衣廠
日期 02/04/2013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5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10
兒子和女兒的不同學業和事業路途。辛勤持家的艱難歲月

郭桂琼有3個女兒和2個兒子。長女和二女的中學派位不理想,分別被派往坪州和元朗,沒有入讀日校中學,白天到製衣廠上班,晚上讀夜中學,學校都由女兒自選。長女12、13歲已入紅棉製衣廠上班,每天8點多回廠拿貨物,9點才正式開工,工廠規定9點開總電掣。當年未有童工限制,長女收入與成人無異,因鈒骨的崗位不多,郭桂琼主張女兒做車位,專攻拉褲頭、車拉鏈等收入較高的工序。指導工蔡姑娘知道郭桂琼與廠長許先生相熟,悉心教授她長女手藝,郭桂琼感謝蔡姑娘,蔡姑娘後來離職開廠,郭桂琼替她炒更。長女6點下班後返夜學,完成預科和大學後,任職幼稚園教師,隨後與丈夫在內地開製衣廠。二女大學畢業後,到出入口行製衣部門做跟單,當年生產已北移內地。幼女11、12歲時亦曾在美詩製衣廠工作,她主動幫忙希望賺零用錢。幼女讀至預科,畢業後已不在工廠打工。郭桂琼曾教3名女兒鈒骨,由淺入深指導,她們都懂納膊、上袖、埋夾,學業有成後都拿筆了,手藝逐漸退步。

郭桂琼的兩個兒子在聖匠中學求學,讀畢中三後長子入讀理工學院,幼子入讀黃克競工業學院。他們在聖匠讀得辛苦,做金工時弄髒要用鐵線擦手。中學畢業後長子繼續升讀理工,讀了不少學位。他十分生性好學,當時紅磡體育館剛落成,他經常跑到體育館旁温習。郭桂琼回想昔日生活徬徨,要拚命賺錢交租,供子女交學費。她感謝住所樓下的雜貨舖,事頭婆體諒她子女眾多,批准她賒米、油和火水,至出糧時找付錢。郭桂琼認為全靠事頭婆,才得以渡過生活難關,她懷念昔日的互助精神。




標題 兒子和女兒的不同學業和事業路途。辛勤持家的艱難歲月
日期 02/04/2013
主題 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17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11
土灣瓜舊樓的居住經歷: 環興街、天光道和鴻光街。土瓜灣生活回顧和社區情

郭桂琼在紅磡蕪湖街長大,小時候不太了解土瓜灣,只知是個新發展的區。後來她與丈夫搬到環興街,事緣庇利街口樓梯底有位掛牌的地產佬,從事裝修的丈夫因生意關係相識他,地產佬後來租入環興街的單位,向他們出租一個房,兩家子女都出生後地方不足,郭桂琼一家便搬往天光道口(面向馬頭圍道)租房,1967年業主嫌棄他們子女多,他們只好搬入鴻光街,租住一幢唐樓八樓的一間房,一家幾口睡兩張床。2至3年後全家又搬鄰座大廈的九樓,租住一個單位的一邊,與其他住客共用廚廁;後來又到同層的另一單位,鴻光街的舊樓就像徙置區,一層有10個單位,住了1至2年後,因環境擠逼才搬入現址。郭桂琼家以600元租入單位,在廳間一個房,以月租200元租給一對老夫妻,子女在廳睡尼龍床。老伯經常霸佔廁房浸浴,郭桂琼要負擔高昂水費,老夫妻又不注重衛生,又考慮子女需要獨立時間,只好勸他們遷離,並介紹他們到鄰屋租房,老伯同意搬走,自此一家便自住一個500呎單位。1989年業主要求她買入單位,開價17萬元,在他多番請求下,郭桂琼以分期付款買入至今。

郭桂琼最初在紅磡居住,其後一直往土瓜灣方向遷往,她因學校集中而選擇了上路(即天光道一帶),方便子女就學,她認為益豐大廈一帶的下路較雜。5個子女都在馬頭涌官立小學下午班就讀,長子原在潮連同鄉會張祝珊紀念學校上學,因學校經常要求見家長,對忙於謀生的郭桂琼甚為不便,她請求馬頭涌官校的校長批准長子插班並獲准,全部子女可一起上學和放學。子女成家後大多搬離土瓜灣,只有一個女兒住在原區。郭桂琼退休後做義工,她對土瓜灣有感情,閒時與街坊飲茶和聊天。她認為土瓜灣交通方便,頗喜歡住在此區,又有相熟街坊,加上年紀大已不想遷走。她住的樓宇已有50多年樓齡,近年劏房盛行,加上地鐵工程的開展,她擔心樓宇的安全,希望重建局儘快收樓重建,她便可利用賠償買個有升降機的大廈單位。




標題 土灣瓜舊樓的居住經歷: 環興街、天光道和鴻光街。土瓜灣生活回顧和社區情
日期 02/04/2013
主題 社區,社會生活
記錄總長 21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儲存機構/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TKW-KKK-SEG-012